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陪 伴

中流擊水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陪伴”?“陪伴”乃人類社會的情感紐帶,它能夠連接不同的人,包括家庭成員、朋友、伙伴等,通過共同的經歷和生活事件,來增進彼此的感情和信任。而一般說“陪伴”,主要是指夫妻之間或親人之間,今天我要講述的,是我大伯和我父親陪伴相老的故事,雖然已經過去了30多年,但至今令人回味、讓人感動。</p> <p class="ql-block">  大伯和父親是親兄弟倆,大伯老大,父親老二,還有倆妹妹、倆弟弟,總共兄弟姐妹6個。大伯和父親年紀相差4歲,大伯1919年生,屬羊,父親1924年生,屬豬。兄弟倆出生時,家里窮的近乎一貧如洗,祖父給人扛長工,祖母賣開水、賣饃饃,一家人過著“冬無御寒衣,食無隔夜糧”的苦難日子。民國十八年大饑荒,祖父母領著他們兄妹(大姑兩歲)背井離鄉,乞討要飯,靠著別人施舍的殘羹剩水,才沒有被餓死。我曾祖父是晚清的一個窮秀才,大半生以私塾為業,清貧一世,未得安享。受曾祖父影響,祖父也識得一些字(讀過幾年私塾),因此,在一家人生活極度艱難的情況下,祖父母硬是咬著牙、勒緊腰帶把大伯從會寧枝陽學堂供了出來,成為他們同輩中第一個讀書人。父親的情況就不同了,隨著弟弟妹妹的出生,家里人口增多,日子愈來愈艱難,饑餓時刻感逼著一家人。為了尋一條活路,父親幾次掙扎在被人領養的路上,萬難時刻,是我二祖父出手相阻,將父親收養。二祖父多年膝下無子,收養父親后,視侄如子,并傾全力將父親送到枝陽學堂念書。因此,雖然生長在黑暗的舊社會,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窮寒日子,但大伯和父親在家人的苦供下,都讀完了高小,成了文化人,沒有辱沒秀才(窮)門風。</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父親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父親帶領民工隊支援天蘭鐵路建設,隨后調鐵路部門工作。此后30余年,轉戰祖國南北的“甘、蒙、晉、川、云、貴、湘、粵”等八省,奔波數千公里,為新中國修建鐵路,奉獻了青春,付出了汗水,做出了貢獻,1981年光榮退休。大伯枝陽學堂畢業后,先給村里一家大戶的店鋪當伙計,后來到村里的小學當教員,解放前幾年,在國民黨縣政府又謀了個差事(民役科),直干到會寧解放,偽政權被推翻。五十年代初,在父親的推薦下,大伯來到“天蘭鐵路”,先在某工程隊做一名會計,不久轉正成了一名正式鐵路職工。“天蘭鐵路”通車后,父親到內蒙古草原俢建鐵路,大伯隨單位繼續西進建設“蘭新線”和蘭州至寧夏的“蘭寧線”。1958年,全國“反右”運動進行到后期,由于在國民黨政府任職的歷史問題,大伯被單位開除公職,譴送灑泉“夾邊溝”農場勞動教養,從此,結束了一生的事業生涯。</p> <p class="ql-block">  大伯和父親從小一起長大,同睡一個被窩,同飲一缸苦水,風雨來時相互遮擋,乞討路上牽手鼓勵,兄弟感情很深。長大以后,都非常勵志,通過各自努力,共同承擔起了家庭責仼。上世紀四十年代,父親在張城堡小學當教員,小叔(張義經)入學后,他的二哥就是他的老師。父親教書很認真,對自己的小弟要求嚴格,小叔晚年時多次談起(自述中有詳細記載)自己的這段經歷,說對他以后的人生影響很大。小叔讀到初中后,來到了縣城,此時,大伯正在縣政府衙門謀差,小叔就吃住在大哥家。五十年代中期,父親離開“天蘭鐵路”到內蒙古草原,臨別時,大伯將自己的一條豹皮褥子(從當地農民手中買的,解放后分的地主浮財)送給父親,以遮擋草原夜晚的風寒,此情濃濃,此義切切。父親帶著這條豹皮褥子,南北奔波幾十年,一直鋪在自己身下,從未離開過。1982年,父親退休時,將自己的行李寄到蘭州,親手將這條豹皮褥子又轉送給了我。當時,我剛參加工作,在施工單位,常年流動并住著帳篷,當我雙手接過這條傳遞著父輩溫暖的褥子時,內心充滿了激動,盡管已是一件舊物(大伯當年買來時已是半舊),但我十分珍惜,讓這條豹皮褥子始終陪伴著我,度過了我十年流動生活的難忘歲月。</p> <p class="ql-block">  1958年,大伯被定性為“歷史反革命”,送夾邊溝勞教農場接受改造,受盡了折磨和饑餓,差一點命喪戈壁荒漠。危機時刻,大伯從“夾邊溝”給父親發來了求救信,父親說,限于當時的特殊原因,信的內容很短,只就十幾個字,“農場定量愈減愈少,不夠吃,想辦法幫幫我”。那個年代,社會信息閉塞,父親沒能從大伯信的字里行間看出“夾邊溝”正在發生著什么?但憑著他對自己兄長的了解,一定是遇到了難以爬過去的山,但凡事情嚴重不到一定程度,大伯是絕不會求人的。然而不幸的是,當年饑荒的范圍實在是太大了,全國人民都在挨餓,到處物資奇缺,即使拿著錢也買不到東西。父親四處求人,想盡一切辦法買到幾塊月餅和幾包餅干,以最快速度寄給了“夾邊溝”。至于說東西是否能夠寄到,或寄到后能否送到大伯手里,這些父親都已經顧不及考慮了,當時心里就一個想法,盡一切辦法救親人(隨后又想著法寄了幾次)。</p> <p class="ql-block">  1960年下半年,夾邊溝勞教農場的勞教人員已經餓死了十有七八,鑒于越來越嚴重的形勢,中央及時糾正甘肅省的錯誤,勞教農場立即給老家打來了電報,請親屬緊急到“夾邊溝”認領自己的親人。救命如救火,三叔帶著一點可憐的盤纏和干糧,緊急奔往“夾邊溝”救助大伯,經過了無數的曲折與艱辛,三叔將大伯從待埋的死人堆里找了出來,一口水一口湯的喂大伯,終于救活了大伯,并將大伯背到了老家。這是一段發生在60年前的,讓人鉆心刺肺、刻骨銘心的往事,現在想起來仍令人心痛和悲傷。1982年,父親退休回到老家,1983年,父親親自領著大伯坐火車到西安,找大伯的原單位(第一工程局)落實政策,經過反復爭取和兩上西安努力,得到了原單位按退休待遇辦理的結果,從此,每月由單位寄來生活費,大伯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晚年后的大伯和父親,基本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幫扶,形影不離。大伯的人生經歷過死亡洗禮,心態早已淡定,不近喧囂,不視物欲,每日除了喝一頓“罐罐茶”,就是練寫毛筆字,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父親在一起,老兄弟倆親密無間,在一起談故論今,說天道地,有聊不完的話題。兩人修家譜,祭先祖,寫了不少追思親人的文章,對傳承家族文化和促進家族團結興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和精神財富。1988年秋,大伯突發腦卒中,父親心急如焚,親自陪護到縣人民醫院,全力挽救大伯生命,終于將自己的大哥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此后,大伯身體逐漸恢復,生活尚可自理,1995年冬,大伯二次腦卒中發作,經搶救無效與世長辭。大伯安詳的走了,雖一生多災多難,但活得很坦然、很包容,無悔無怨。此時,父親已經臥床6年,言不能語,行不能動,生活無法自理,只有兩行熱淚訴衷腸。失去了大伯,失去了大伯相老路上的陪伴,父親盡顯傷感、失落,內心充滿了孤獨,每天飯后靜臥時,總是兩眼呆呆的望著窗外,仿佛在尋找著大伯熟悉的身影,靜聽著大伯蹣跚的步腳聲能在院子里突然出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8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同德县| 孟州市| 石柱| 黔东| 乌兰浩特市| 尚志市| 遂溪县| 太谷县| 金湖县| 黑水县| 禄劝| 尚义县| 苏尼特右旗| 雷州市| 河北区| 博白县| 古蔺县| 安顺市| 大方县| 荥阳市| 绵竹市| 邓州市| 屏南县| 韩城市| 新民市| 鄂州市| 辽宁省| 南投县| 灵武市| 同仁县| 图木舒克市| 阿合奇县| 同德县| 湘西| 新营市| 普兰县| 香港| 林芝县| 景宁|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