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詩文/趙勤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片/網絡下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律·黃梅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歌會串黃梅戲,俚語三腔走四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槐蔭良媒仙子配,嬋娟險計救君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夫妻踏月賞燈趣,郎姐尋芳俏對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紅袖暈妝盈步去,書房簾動送香茶。</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黃梅戲的聲腔起源與民歌小調,獨角戲,三小戲,劇情匯于山間田頭流傳故事,傳說,具有明快活潑,純樸清新的藝術風格。</p><p class="ql-block">2、三腔: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此“三腔”意為黃梅戲的唱腔是集多種多樣的各地唱腔而成。</p><p class="ql-block">3、四涯:即山崖,水涯,天涯,邊涯。黃梅縣地勢低于江岸,水災頻發。黃梅人災年逃水荒,將黃梅戲從山區帶向江湖平原地區,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p><p class="ql-block">4、《天仙配》、《女駙馬》、《夫妻觀燈》、《對花》、《送香茶》都是黃梅戲傳統劇目。</p><p class="ql-block">5、“仙子配”與“救君家”;“賞燈趣”與“俏對花”兩處運用了近體詩特殊的對仗手法——“錯綜對”。</p> <p class="ql-block">格律詩(近體詩)小常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錯綜對:即在一個詞組和另一個詞組形成對仗時,不拘泥于它們組成元素,顛倒錯綜,以交叉相對的形式形成對仗。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贈美人》)這里,“六幅”對“一段”,但“裙拖”和“髻挽”的位置是不同的,因此屬于錯綜對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劉禹錫《始聞秋風》)在這兩句詩“君”對“我”“與”對“卻”,雖然位置不同,但仍然是錯綜對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出句后三字是“柴門外”,對句后三字是“聽暮蟬”,“柴門”和“暮蟬”,都是前一字修飾后一字,可以相對,但從詞組位置來看錯開的,故屬錯綜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使用錯綜對主要是為了適應平仄而顛倒詞序。有時也并非為了平仄,是為了文理上的通順等原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黃梅戲一說起源地為安徽懷寧黃梅山,另一說為起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調,發展壯大于安徽安慶。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并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黃梅戲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燈、花鼓調,先于農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采茶戲、京劇等眾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樸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黃梅戲前身即采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后稱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多云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調,形成于清道光年間。黃梅縣地處長江北岸,舊時大部分地勢低于江岸,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更為突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水荒,用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這就大大促進了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的發展,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云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5年2月,黃梅縣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為“黃梅戲之鄉”。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稱號。2019年1月,黃梅縣憑借黃梅戲入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9月,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安慶市望江縣高士鎮被安徽省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命名為“安徽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野的風】(歌詞)</p><p class="ql-block">茶歌飄四方 啰嗬嗬 飄在人心上 你是山野吹來的風 帶著泥土香 啰嗬嗬 依子呀子喲 呀子依子喲 黃梅好聽鄉音甜哪 天上人間 你還在深情的唱 啰嗬嗬 依子呀子喲 呀子依子喲 依子呀子喲 呀子依子喲 郎對花姐對花 一對對到田埂下 丟下一粒子 發了一棵伢 紅桿子綠葉 開的是白花 結的是黑子 磨的是白粉 做的是黑粑 此花叫做 呀得兒呀得兒喂呀 得兒喂呀 得兒喂 得兒喂得兒喂上喂 叫做蕎麥花 依子呀子喲 呀子依子喲 依子呀子喲 呀子依子喲郎對花姐對花 一對對到塘埂下 長子打把傘 矮子戴朵花 此花叫做 呀得兒呀得兒喂呀 得兒喂呀 得兒喂 得兒喂得兒喂上喂 叫做蓮蓬花 彩裙翩翩舞 啰嗬嗬 鳳鳴聲聲亮 你是山野吹來的風 清新又奔放 啰嗬嗬 依子呀子喲 呀子依子喲 依子呀子喲 呀子依子喲 依子呀子喲 呀子依子喲 依子呀子喲 呀子依子喲 依子呀子喲 呀子依子喲 依子呀子喲 呀子依子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音樂相冊【黃梅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播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苗栗市|
太仆寺旗|
博罗县|
徐州市|
庄浪县|
平塘县|
天镇县|
高要市|
和硕县|
南宫市|
阜宁县|
平潭县|
阿坝县|
雷山县|
黔江区|
眉山市|
阳曲县|
文安县|
平顺县|
子长县|
纳雍县|
赫章县|
射洪县|
天柱县|
柘荣县|
梨树县|
白河县|
宜丰县|
集安市|
西和县|
苍溪县|
望奎县|
阳高县|
灵山县|
嘉定区|
大关县|
塔河县|
普兰县|
株洲县|
新巴尔虎右旗|
左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