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崩密列</b></p> <p class="ql-block"> 崩密列寺距離吳哥古跡群以東40公里,一座小吳哥窟式的寺廟,建于11世紀末到12世紀初,即Suryavarman II時期。這座印度廟宇是用來供奉濕婆神的,是吳哥建筑群第一座完全用沙石建筑的廟。</p> <p class="ql-block"> 從護城河進入崩密列寺廟中心的路上,砂石滿地,古樹參天,七頭蛇形的步道引導游人前行。</p> <p class="ql-block"> 柬埔寨人崇拜蛇神,而蛇神最初發現于崩密列遺址,從而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這里的蛇神之所以保存完整,是因為它被淹埋在泥土下面,而其它露天的蛇神都早已風化。</p> <p class="ql-block"> 當站在崩密列寺廟前時,會發現寺廟早已坍塌,被樹木掩映,無路可走,只有搖搖欲墜的門洞依舊頑強地守望著千年的風霜。</p> <p class="ql-block"> 陽光透過破落的窗戶、坍塌了的屋頂隨意灑落,置身其中仿佛還能聽到千年前細碎的腳步聲,會有一種莫名的神秘氣息包裹著你,讓雙足在遺址前變得沉重。</p> <p class="ql-block"> 崩密列是電影《古墓麗影》的取景地,據說宮崎駿《天空之城》的靈感也有它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中心塔淪陷之后,曾經一度無法攀登,但拍攝《虎兄虎弟》時修建的木棧道跨越了層疊的廢墟,讓我們有可能深入腹地,居高俯瞰風景。</p> <p class="ql-block"> 藏經閣的浮雕上,則明顯是一幅騎牛形象,自然是濕婆神和它的坐騎—神牛南迪。有人因此推測,崩密列應該供奉了毀滅之神濕婆。然而,這并不能阻止濕婆神毀滅一切。</p> <p class="ql-block"> 如果說殘缺也是一種美,那一定說的是崩密列。樹石交纏、破敗荒涼的景象,卻能遙想當年的昔日輝煌,只是人去樓空,留下一堆廢墟供后人揣測與嘆息。</p> <p class="ql-block"> 原先的回廊已經封閉,前方山形墻上的浮雕無法辨別是什么故事,但后方門楣上騎著三頭象的自然是因陀羅。</p> <p class="ql-block"> 此處山形墻的浮雕雖然風化,但仍可看到悉多坐于蓮花座上,下方則是熊熊燃燒的篝火,上方正中則是羅摩。這便是《羅摩衍那》中悉多投火自證清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滿目瘡痍的殘垣斷壁,在光與影中默默無語的訴說著它的故事。行走在崩密列的秘境里,隨處可見巨大的樹根無限蔓延,在這里,處處演繹著樹根與寺廟的愛恨糾纏。</p> <p class="ql-block"> 不是導游提示,我們眼前的這一堆廢墟,就是拆遷留下的殘存。然而否也,這可是當年崩密列中心塔,現在只能留在人們的想象中了。</p> <p class="ql-block"> 什么叫不屈不饒?它曾經隨著古寺的轟然坍塌而伏倒枯死,然而它不服命運的安排,又從微弱的根系重新生長,艱難攀附著殘墻,不斷頑強向上,成就了今天再次根深葉茂!? </p> <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見,曾經這里的每一棵樹,從小小樹苗與崩密列一同生長。如今,古跡倒下,大樹年邁,樹石纏綿,成為彼此的依靠,慢慢變老,呈現出一幅凄美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 從這扇微小門洞可以看到寺廟的參道,確認了目前所在的位置在崩密列的中軸線上。</p> <p class="ql-block"> 古樹老藤毫不費力支撐著我,舉重若輕。對不起,打擾了。</p> <p class="ql-block"> 走出崩密列再回首,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的殘破之美,讓人有理由相信吳哥王朝曾經的輝煌繁華。讓它與自然共生、與日月共存吧,不干預的保護也許是對歷史最大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愜意時光</b></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一家酒店用餐,環境布置得很高棉,大廳和過道上彌漫著宗教氛圍。</p> <p class="ql-block"> 午餐是按份定食,菜做得很精致,口味不錯,量剛剛好。</p> <p class="ql-block"> 餐后來到這家網紅下午茶店,品嘗檸檬蜂蜜冰沙。</p> <p class="ql-block"> 茶餐廳充滿著文藝氣息,書架上擱著各種或陳舊或新潮的書籍,供客人隨意翻閱。</p> <p class="ql-block"> 還有一些老式的電器,比如,黑白電視機、四喇叭收錄機等,增添些許懷舊情調。</p> <p class="ql-block"> 兩款碩大的冰沙,上面點綴著好吃的新鮮水果。兩個人享用,吃得渾身冰涼冰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吳哥國家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 吳哥國家博物館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均為高棉王朝各個時期藝術成就的代表作。整個博物館分6個展區,分別介紹高棉文明、宗教信仰、吳哥國王、通王城、吳哥窟、以及石碑、神女及古代服飾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有一個與中央大廳相連的螺旋形坡道,沿著螺旋斜坡到二樓就進入到第一個展廳。該館設計了一個非常流暢的參觀動線,一環套一環一樣,不知不覺就走完八個廳,觀展相當完整、緊湊。</p> <p class="ql-block"> 千佛廳展出了1000件來自吳哥的雕像,四面墻做成佛龕一樣,每格中都放有雕像,中間的空間分成幾個區域,放的都是大型雕塑,如同身處一個微型佛界。</p> <p class="ql-block"> 臥佛,是涅槃的一種狀態。涅槃一詞,是由梵語轉譯而來,原指吹滅燭火,或是蠟燭熄滅后的狀況,后又轉喻為將無窮煩惱的燃燒火焰滅盡的狀態,也就是遠離了現世的生死之苦,達到了一切煩惱惑業障寂滅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 釋迦牟尼的腳。意思是說,佛來過的地方,留下的腳印。</p> <p class="ql-block"> 四面佛在東南亞,特別是泰國被認為是法力無邊,掌握人間榮華富貴之神。四面佛實際上不是佛,準確而言應為四面神,意為梵王,是印度婆羅門教主神。</p> <p class="ql-block"> 四面佛,意為梵王。印度婆羅門教的主神,是創造宇宙之神。傳說四面佛其四面所求各不相同,四面分別代表事業、愛情、健康與財運。正面求生意興隆,左面求姻緣美滿,右面求平安健康,后面求招財進寶。</p> <p class="ql-block"> 傳說,佛陀在湖邊樹下禪修之時,天氣突然變化,氣溫急速下降且暴雨不斷。龍王為了保護佛陀修持,于是將自己變成了七龍寶傘替佛陀遮風避雨。比喻佛法無邊,佛祖庇蔭。</p> <p class="ql-block"> 大吳哥展廳門前有兩排石雕,左右兩側各有27尊石頭雕像,左側神像為“善神”提婆,慈眉善目,和容悅色,面帶微笑;右側則是惡神阿修羅,瞠目圓睜,兇神惡煞,面目猙獰。</p> <p class="ql-block"> 高棉國王阇耶跋摩七世。他在位期間擊退了占婆的侵略,結束了柬埔寨的分裂局面,吳哥王朝進入鼎盛時期。</p> <p class="ql-block"> 佛教三合體中間是佛陀,右側是慈悲神千手觀音,左側是智慧神波羅蜜多。</p> <p class="ql-block"> 蛇神。柬埔寨是信仰蛇神的國家,認為五頭蛇是水神,七頭蛇是保護神,九頭蛇則是至高無上的皇族象征。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是在眼鏡蛇下悟道的。</p> <p class="ql-block"> 象頭神犍尼薩,梵名Ganesha, Ganapati ,其造型為象頭人身,大腹便便,具有極大的神力。象神代表著財富、智慧、權力、健康和成功。</p> <p class="ql-block"> 你看見的這個東西叫林伽,寓意著生殖器,是生殖崇拜的代表,是濕婆最基本的象征。 </p> <p class="ql-block"> 完整的林伽是三段體:上面圓形部分是濕婆,中間八面體是毗濕奴,下面方形部分是梵天。在吳哥各寺廟中,林伽像神一樣的存在,足見濕婆的地位是何等的顯赫。</p> <p class="ql-block"> 在乳海翻騰的印度神話中,毗濕奴化身神龜俱利摩潛入乳海之底,背負著曼陀羅山下沉攪動乳海,使諸神得到甘露,長生不老。此石龜背上的三角孔,最有可能是安裝毗濕奴雕塑的。</p> <p class="ql-block"> 高棉的微笑原型—阇耶跋摩七世頭像。據說當初法國殖民時期掠走了許多珍貴的文物,最完美的阇耶跋摩雕像也有在法國的居美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般諾波羅密多女神(公元12世紀末—13世紀),這座女佛像代表著一切諸佛的精神母親,她的頭盔上有小佛的標志,顯示她作為諸佛菩薩血統背后母體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這個門楣描繪的是印度教三大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中間騎牛的是濕婆和他的配偶烏瑪,他的右邊是站在蓮花寶座上的梵天,左邊是毗濕奴和他的坐騎伽魯達,伽魯達手里拿著蛇神那伽。</p> <p class="ql-block"> 這里呈現的是對吳哥文明有重要影響的神話,傳說。用各種材料(青銅,鐵,金,銀等)制成的神像,佛像,既有印度教里的毗濕奴,濕婆,也有佛教里的菩薩像,是高棉文明與藝術的精髓與濃縮。</p> <p class="ql-block"> 布滿銘文的石碑。石碑上細小的精心雕刻的文字是梵文,用押韻的形式來書寫。此石碑記錄的是因陀羅拔魔一世,他的統治和王室血統,以及所崇拜的神靈。</p> <p class="ql-block"> 吳哥各地發現的石刻記錄了重要的歷史事件,并證明曾經存在過這樣一個宏偉的世界。這些銘文提供了一個了解古代高棉帝國的生活、信仰和各種傳說的信息窗口。</p> <p class="ql-block"> 古代高棉服飾,以神靈、女神和天體舞者的雕塑或阿普薩拉仙女為圖樣。這些古代服裝的腰飾和美麗的首飾一樣,代表著社會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高棉的餐&舞</b></p> <p class="ql-block"> 晚上,去湄公河大餐廳用餐。這是個巨大的自助餐廳,自選菜品區占據了兩個很大的房間,有一個帶演出舞臺的、可容納數百人的用餐區。先補充能量,打點味蕾,再欣賞高棉的舞蹈。</p> <p class="ql-block"> 柬埔寨首屈一指的表演藝術形式是高棉古典舞蹈,一種源自皇家宮廷的高度程式化的舞蹈形式。</p> <p class="ql-block"> 表演的特色是舞者穿著精心打扮的傳統服飾,在伴奏的音樂下表演緩慢而具象的手勢。古典曲目包括致敬或祈求的舞蹈以及傳統故事和史詩如羅摩衍那的演繹。</p> <p class="ql-block"> 柬埔寨宮廷舞大約在8-12世紀的吳哥王朝得到蓬勃發展,直到1431年暹羅人(泰國)攻陷吳哥城致王朝滅亡而衰落。1841年柬埔寨王子安東回國繼位,從泰國帶回一批舞者重振宮廷舞,使之在19-20世紀間達到前所未有的藝術高度,成為吳哥文化中一支絢麗花朵。</p> <p class="ql-block"> 高棉舞蹈輕盈、徐緩,節奏奇慢,在場游客失去耐心,都先后離席而去,最先走的是韓國人,后來上藍眼睛黃頭發,我們算堅持的最好的,也是沒能等到終場。</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昌县|
商城县|
濮阳市|
虎林市|
阳山县|
彩票|
宜兴市|
墨江|
佳木斯市|
伊通|
布尔津县|
霞浦县|
靖远县|
专栏|
弥勒县|
永善县|
仲巴县|
屯昌县|
余干县|
迁安市|
乡城县|
玉龙|
盘山县|
木里|
贵港市|
苏尼特左旗|
迁西县|
内乡县|
双柏县|
荥阳市|
琼结县|
池州市|
喜德县|
宁陕县|
虹口区|
安仁县|
广河县|
富锦市|
滨州市|
石渠县|
梅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