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早知道李白是小學(xué)的時候讀過的一個傳說故事,李白應(yīng)召入宮,卻受到高力士和楊國忠的難為,在吟詩作對時他們給李白出了個上聯(lián),“兩猿截木山中,看猴兒如何對鋸(句)”,李白應(yīng)答“匹馬陷入泥內(nèi),看畜生怎樣出蹄(題)”。后來更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墨,那時,在心高氣傲的李白心中,迎來的即將是人生之中的高光時刻,只想到了自己心中“我靠,真爽”的倏忽快意,完全沒有想到高力士和楊國忠們心底暗藏的“呵呵”給他帶來的至暗時光。這是一個真實而不同尋常的李白,孤傲的靈魂也許注定走不出寂寞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中學(xué)以后,越來越多地讀誦了李白的詩歌,那顆大唐璀璨星空里的耀眼明星,連同杜甫、王維、劉禹錫、孟浩然等等,讓人們對詩歌生發(fā)了無限的熱愛和感懷,“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那時心中的李白是多情的、浪漫的、豪放的、灑脫的,像極了一個放浪不羈、仗劍行俠的少年,后來讀的多了,經(jīng)歷多了,心中便有了一種莫名的空寂情緒萌生,對于李白的詩,初讀是詩美,再讀是人生,如“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人生感悟中便融匯了歲月的經(jīng)年滄桑味道。</p><p class="ql-block">“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p><p class="ql-block"> 2021年,在疫情有所緩解期間的假日,為釋放封控已久的心理和精神壓力,我和好友一起自駕去了一趟安徽宣城、馬鞍山等地。途經(jīng)當(dāng)涂專門去了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春夏之交,年輕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初出巴蜀,留下千古名篇《望天門山》的天門山,登臨山頂,望長江浩浩湯湯、帆影點點,不由感懷時年二十五歲的李白豁達(dá)壯闊的心境。那時的他心無羈絆,直抒胸臆,以樂觀豪邁的情懷贊美了大自然的雄奇壯麗,“少年壯志不言愁”的李白何等奔放灑脫、意氣盎然,全然是一個英姿勃發(fā)的青年才俊,壯闊江流邊,兩岸青山掩映下的一片“孤帆”仿佛是詩人一次拉滿理想弓弦的壯美遠(yuǎn)航,只是他未曾想過那片承載孤帆的“碧水”,會在詩人的行旅中涌動那么洶涌的命運(yùn)波濤。</p><p class="ql-block"> 在采石磯,參觀完李白紀(jì)念館后,我們拜謁了位于翠螺山南麓的李白衣冠冢,漢白玉大理石碑上鐫刻的隸書“唐詩人李白衣冠冢”,為書法家林散之手書。五代的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講述了李白富于傳奇色彩的逝去:“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其衣冠被漁人撈起葬于采石。傳說也好,事實也罷,人們賦予了李白詩酒、朗月、江流最美好寓意的生命歸宿,李白也完成了漂泊生命的最后一次追逐,這也是獨(dú)屬于詩仙的浪漫感傷。雖然游人往來不絕,但佇立在墓前還是感覺到詩仙的孤寂,一如他生命的行旅,不由心生感慨。“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我也作了一首《謁太白衣冠冢》,算是對這位靈魂詩人的追思和敬意:“孤塋連草對江眠,衣冠安魂逾千年。蒼松未改舊時色,詩酒酹月慰謫仙。采石磯頭涌江流,天門碧水映孤帆。朗月對酒成畫影,棲心還坐敬亭山。”</p><p class="ql-block"> 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北郊的敬亭山被譽(yù)為“中華詩山”。成就這種盛名的是因為李白膾炙人口的詩歌《獨(dú)坐敬亭山》。我們到達(dá)景區(qū)內(nèi)的“獨(dú)坐樓”參觀時,最有代表性的詩作還是李白的這首傳世名篇:“眾鳥高飛盡,孤云獨(dú)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顯然,借物抒懷是這首詩的本意,表面是寫游覽敬亭山的情景,真意還是因為自己懷才不遇而生發(fā)的孤獨(dú),更是一幅詩人精神世界的鏡像。</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這種孤寂是意象還是宿命。</p> <p class="ql-block"><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b></p><p class="ql-block"> 就像所有的大唐文人一樣,李白也無時不在滿懷理想追求政治上的進(jìn)步,濟(jì)世報國的人生追索伴隨了他的生命歷程。但窮其一生,他詩歌的意氣飛揚(yáng)和命運(yùn)的沉郁頓挫卻形成了鮮明的比照。</p><p class="ql-block"> 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充滿了詩意的傳奇,李白的族叔、唐代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記載了李白非凡的出生:“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生而非凡也許是李白華美詩章的開篇,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他十五歲學(xué)習(xí)劍術(shù),二十歲左右在匡山讀書,學(xué)習(xí)縱橫之術(shù)。那個翩翩少年早已在心中升騰起一股凌云壯志,終究要開啟他“有夢不覺天涯遠(yuǎn)”的尋夢步履。</p><p class="ql-block"> 李白一生都滿懷一個濟(jì)世報國的理想,每時都力圖用他的曠世才情圓夢。因為出身商賈之家,他不得不走一條科舉及第之外的干謁之路,他甚至不想放棄任何一次能出人頭地的機(jī)會,總覺得憑借自己的才能,足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p><p class="ql-block"> 二十歲李白游歷成都,時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蘇頲認(rèn)為李白將來必成大器,可以和漢代司馬相如齊名,但終歸止于賞識,并沒有成為李白的人生伯樂。</p><p class="ql-block"> 開元7年,身處巴蜀的李白拜謁大名鼎鼎的文壇前輩、渝州刺史李邕,無奈擅長辭賦的李邕認(rèn)為年輕氣盛的李白不拘俗禮,雖然有“濟(jì)蒼生、安社稷”的宏愿卻不適合做官,李白失望之余寫下《上李邕》,“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發(fā)泄心中的激憤。</p><p class="ql-block"> 游歷江陵期間,李白依然不忘尋仙訪道,拜訪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在被贊許“仙風(fēng)道骨,神游八極”的鼓舞下寫下了《大鵬賦》,充分表達(dá)了擺脫羈絆、追求自由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心灰意冷的李白在開元十二年的春天離開長安,開始了歸家的旅程。雖“人生達(dá)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但依然堅信“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jì)蒼生未應(yīng)晚。”</p><p class="ql-block">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初游安陸,寫了《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隱喻自己懷才不遇,申述了自己“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shù),奮起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的高遠(yuǎn)理想。</p><p class="ql-block"> 開元十八年秋,從不輕言放棄的李白到了長安,李白在長安的見聞和經(jīng)歷深深地打擊了他,《行路難》三首可以說是他復(fù)雜心曲的真情流露。</p><p class="ql-block"> “生不愿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隱居安陸的李白心中從未熄滅求仕的火焰。個性狂傲的李白特立獨(dú)行,不僅沒有得到韓荊州的賞識,而且因為他的不拘禮節(jié)受到冷淡。為了實現(xiàn)政治抱負(fù),《與韓荊州書》不惜拍馬逢迎,那個才情橫溢、壯志凌云的倚劍少年卑微地讓人心疼。</p><p class="ql-block"> 年過而立之年“遍謁諸侯”。但在政治上仍無所建樹的李白,心中升騰起的是壯志難酬的憂悶。</p><p class="ql-block"> 李白經(jīng)歷了干謁失意的痛苦,又中年喪妻,他開始把很大一部分精力從頻繁的政治干謁活動轉(zhuǎn)向道隱求仙之中,</p><p class="ql-block"> 天寶元年,隱居在長安南面的終南山,四處干謁無門的李白終于遇到了生命當(dāng)中的貴人,寫下名篇《回鄉(xiāng)偶書》、《詠柳》,并譽(yù)他為“謫仙人”的賀知章以及玉真公主,四十二歲的李白即興寫下了《南陵別兒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抒發(fā)了掙脫了郁郁不得志藩籬的豪情。然而,“供奉翰林,隨時待詔”的李白雖然深得唐玄宗的賞識,獲得了“幸陪鸞輦”、“身騎天馬”的榮耀,但他卻感到這種御用的榮耀背離了他的政治追求,對爾虞我詐的官場傾軋也有了新的認(rèn)識,加上高力士、楊貴妃等人的中傷,錦衣玉食也再難安放心中的去意,李白和唐玄宗雙向背離的君臣關(guān)系終究歸于“賜金放還”的運(yùn)命,但這次離開皇宮深院也是李白一次自我取舍的解脫。</p><p class="ql-block"> 天寶三年十月,李白入道,真正成為了一名道士。</p><p class="ql-block"> 天寶十二載,即公元753年,李白通過《上安州裴長史書》希望裴長史能夠重視、任用自己。</p><p class="ql-block"> 至德二載(757年),五十七歲時,“欲濟(jì)蒼生未應(yīng)晚”的李白在永王李璘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fā)了建功報國情懷。李白平生第一次從永王那里得到了未謁先請的待遇,雖然身感榮耀進(jìn)入了永王的幕府,終了卻陷身王室爭權(quán)奪利的漩渦,被冠以“輔逆作亂”的罪名判處流放夜郎,幸運(yùn)的是他遇到了大赦。</p><p class="ql-block"> 可惜的是“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人也到了自己的薄暮之年。</p> <p class="ql-block"><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b></p><p class="ql-block"> 友情可以撫慰寂寞和思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以文會友自古是文人的浪漫情懷和才情的詩意洋溢。一生行萬里路和“斗酒詩百篇”的李白在追求政治理想和求仕立名的生命歷程中也有自己的友情天地,而這些生命的遇見也給予了失意中的李白心靈的呵護(hù),也許更是他生命中的快樂時光。但他對友情執(zhí)拗的疏離也滋生了“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的寂寞感慨。</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受安徽朋友邀約游覽了查濟(jì)古鎮(zhèn),因為李白的一首贈別詩《贈汪倫》,我們專門去游覽了涇縣桃花潭。清澈奔流的桃花潭一輪皓月當(dāng)空,耳邊仿佛響起汪倫踏岸的歌聲,在清澈的江流旁流連,不為“十里桃花”的灼灼其華和“萬家酒店”的觥籌交錯,只為那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千古別情。那一次李白和汪倫一別就是永遠(yuǎn)。</p><p class="ql-block">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這是李白對真摯友情的期待,也是他“貴賤結(jié)交心不移”心曲的表白。</p><p class="ql-block"> 因為干謁的屢次受挫和政治理想的逐漸破滅,李白心中錦袍大夢的火焰也沒有了往日的濃烈,往往和好友相見的快樂不僅沒有平復(fù)他的愁緒,反而更觸發(fā)了他酒入愁腸的真情流露。</p><p class="ql-block"> 天寶三年夏日,44歲的李白游歷到了東都洛陽,在那里結(jié)識了當(dāng)時33歲的杜甫。兩人一見傾心,共同踏上了一起漫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的旅程。不久,李白和杜甫再游梁宋時,當(dāng)時時運(yùn)不濟(jì)的詩人高適也加入了他們的行程。臨別之際,李白給杜甫寫了一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飛蓬各自遠(yuǎn),且盡手中杯。”后來身為李白粉絲的小迷弟杜甫竟然在大概十五首詩篇里提到了李白,表達(dá)了“世人皆欲殺,吾意獨(dú)憐才”的憐愛之情。李白雖然只有三、四首詩寫給杜甫,卻深切表達(dá)了“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真摯而深厚的感情。后來杜甫一直打探李白的消息,又為他寫了《夢李白》詩二首,“冠蓋滿京華,斯人獨(dú)憔悴。”而意氣高遠(yuǎn)的高適此次同游后和李白歧路各別,再未謀面,而且造物弄人,以后又陷入政治對立,從此一別兩寬。</p><p class="ql-block"> 據(jù)記載李白與孟浩然有過兩次謀面,在江夏遇見,兩人情投意合,一見如故,共同登樓,分手之際李白寫下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端兔虾迫恢畯V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十年后李白再訪孟浩然,又心懷敬佩地寫下“吾愛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孟浩然與李白終究也會相忘于江湖,此后一生沒有入仕的孟浩然再也沒有與李白再會。在詩人之間,見和不見,都會是一種默契的心靈之約,御風(fēng)而行,各自兩便,這也是盛唐詩人開闊境界和精神包容的人文氣象。</p><p class="ql-block"> 當(dāng)然還有年長李白40多歲,稱之為“謫仙人”的忘年之交賀知章,金龜換酒已成佳話。天寶六載,也就是公元747年,李白來到浙江想拜會知己也是伯樂賀知章時,卻聽到了老友已經(jīng)離世的噩耗。“四明有狂客,風(fēng)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泣淚成詩也成為了李白心中對故知的感懷和思念。</p><p class="ql-block"> “相知兩相得,一顧輕千金。且向山客笑,與君論素心。”多次出現(xiàn)在李白詩歌里的岑夫子,丹丘生更是“故交深情,出處無間”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當(dāng)?shù)弥糜淹醪g被貶時,李白滿懷義憤寫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biāo)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biāo)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表達(dá)了心中無限的惋惜。</p><p class="ql-block"> 李白還有一個不太為人們所知的好友魏萬,據(jù)說是大臣魏征之后,作為李白的超粉,他從家鄉(xiāng)一路追隨李白3000里,歷時半年終在揚(yáng)州相見,時年54歲的李白聞知后感動不已,專門為他做了一首60余句長詩《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并將自己全部詩歌手稿悉數(shù)交給魏萬,后幾經(jīng)顛沛編訂了兩卷《李翰林集》。</p><p class="ql-block"> 這是詩仙的有情天地,清風(fēng)朗月般的疏離和兩望也許是朋友之間最好的關(guān)系和寂寞的相守。</p> <p class="ql-block"><b>“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b></p><p class="ql-block"> 思念是最長情的告白,家始終是李白漂泊孤旅的情感歸宿。</p><p class="ql-block"> 酒入愁腸化作的是思鄉(xiāng)的清淚。思鄉(xiāng)是李白慰藉心靈的良藥,美酒則是李白解愁息心的良方。</p><p class="ql-block"> 在李白的詩篇里,仿佛只有美酒能安撫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念,才能撫平平生求仕不得的心靈傷痛,才能抒發(fā)壯志難酬的惆悵悲切。李白詩行里的酒香離不開抱負(fù),離不開友情,離不開愁緒,離不開思鄉(xiāng),它們一同構(gòu)筑了李白華美詩卷中抑揚(yáng)頓挫、跌宕起伏的人生韻味。</p><p class="ql-block">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是李白式的思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花間一壺酒,獨(dú)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是李白式的孤獨(dú)。</p><p class="ql-block"> “橫江欲渡風(fēng)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是李白式的憂傷。</p><p class="ql-block">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jìn)酒,杯莫停”是李白式的豪飲。</p><p class="ql-block">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李白式的浪漫。</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日散發(fā)弄扁舟。”是李白式的曠達(dá)。</p><p class="ql-block"> 誠如李白生命最后時光投奔的族叔李陽冰所說,李白詩篇“凡數(shù)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思鄉(xiāng)、愁苦、縱酒,是他生命中詩意的交響。這些來自他對時光流逝感嘆,來自求而不得的不甘,來自大志難酬的失落,來自無以釋懷的放縱。</p><p class="ql-block"> 因為“彼物皆有托,吾生獨(dú)無依”的失意,所以就有了“奈何懷良圖,郁悒獨(dú)愁坐”的憂苦,有了愁苦,所以就有了“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的思鄉(xiāng),因為愁苦和思鄉(xiāng)的交織,所以就有了“百年三萬六千日, 一日須傾三百杯。”的開懷暢飲。</p><p class="ql-block"> 每一個思鄉(xiāng)肯定都是從離鄉(xiāng)開始的。724年(開元十二年),23歲的李白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踏上遠(yuǎn)游的征途,那時,自我感覺“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的他一定是帶著“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的宏大理想出發(fā)的。</p><p class="ql-block"> 屢次干謁不成特別是“賜金放還”之后,李白的愁緒是可想可知的,但他筆下的愁苦絕非是辛棄疾所稱“為賦新詩強(qiáng)說愁”般的憂愁哀怨。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就寫了《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公元746年,放還兩年后李白再到金陵寫下了“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在李白的詩歌長廊中,有“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有“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有“思君不可得,愁見江水碧。”有“正當(dāng)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有日色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有“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更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p><p class="ql-block"> 有了愁緒就有了思鄉(xiāng),李白的思鄉(xiāng)在愁苦的浸潤下綻放了凄然而深情的詩美。他的思鄉(xiāng)是對別妻離子的虧欠,是沒能衣錦還鄉(xiāng)的遺憾。是“西望長安不見家”,“三春三月憶三巴”;是“思?xì)w多苦顏”,“長亭連短亭;”是“西望長安不見家”,“何人不起故園情”;是“白雪關(guān)山遠(yuǎn)”,“何年是歸日”……</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生命里不能沒有酒,否則就辜負(fù)了杜甫“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美譽(yù)。歲月從來不辜負(fù)那些充滿熱愛的才情,李白筆下的酒猶當(dāng)如此。</p><p class="ql-block"> “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李白,《將進(jìn)酒》是他的代表作,一首淋漓酣暢的酒興詩,有悲有歡,有酒有愁,有醉有醒,“天生我材必有用”,“古來圣賢皆寂寞”似乎是他生命的宣言。</p><p class="ql-block"> 開元年間,李白移家任城,漫游東魯,放情縱酒,作詩《客中行/作》:“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這里有縱酒,這里有思鄉(xiāng),這里有酒香包裹的鄉(xiāng)愁,這應(yīng)當(dāng)是詩仙人生行旅中的快意時光。只是詩人的酒太多的滋味:有“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有“唯愿當(dāng)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fù)一杯。”;有“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有“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p><p class="ql-block"> 每個人都會有生命的孤寂,當(dāng)順達(dá)成為一種常態(tài),所有的不如意都會成為逆旅,但面對生命的坎坷和捶打,李白也會在思鄉(xiāng)、愁詠和縱酒之外,用浪漫排遣一個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的浪跡孤苦。可能這也正是我們心中那個“謫仙人”飄逸、達(dá)觀的情懷。有了“黃河之水天上來”,有了“飛流直下三千尺”,有了“燕山雪花大如席”,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也許就蕩滌了他失意行旅釀就的人生寂寞。</p> <p class="ql-block"><b>“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b></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李白的辭世史上有三種說法,一是病死,二是醉死,三是醉酒捉月墜江而亡。但不管是哪一種死法,悲情李白最終還是把自己遺忘在了他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假如時空能夠穿越,我想在1260多年前的長江水岸,李白最后的生命時光一定是獨(dú)自一個人把酒臨風(fēng),面對著粼粼波光中的月影,滿懷惆悵和不甘地對我們吟唱一曲《西樓兒女》:“陌生的朋友你請聽我講,許多年前我也曾有夢想,想過滿載榮譽(yù)回到家鄉(xiāng),這肆意的風(fēng)壓彎了海棠。……偶爾想你為我披件衣裳,別留我一人在風(fēng)中搖晃。”在傷情的吟唱中,最后還是“熱烈的酒”凌遲了詩仙的悲傷,他醉倒在思鄉(xiāng)的舉頭明月下,縱身于友情的桃花潭水;他醉倒在剡溪的月影里,縱身閑來垂釣的碧溪;他醉倒在蘭陵美酒的玉碗旁,縱身千里江陵的彩云間。</p><p class="ql-block">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那輪明月曾經(jīng)和詩仙無數(shù)次地相遇,無論是玉輪還是弦月,都曾在他的詩韻中熠熠生輝,引發(fā)了多少人的仰望,又溫潤了無數(shù)人的孤寂,但最后終成為了詩仙生命的別殤。也許,只有醉酒撈月的傳說才配得上詩人的浪漫,才能給那個偉大而寂寞的靈魂最深情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dú)》中說:“生命中曾經(jīng)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過往中,生命的篝火有過多高的火焰,余溫下就會留存多深的灰燼,當(dāng)一切歸于沉寂的時候,只有記憶中的亮光能繼續(xù)照亮前行的腳步。</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所有人都折服李白的曠世才情和詩意浪漫時,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他光亮人生背后獨(dú)自承受的“大道如青天,我獨(dú)不得出”的孤寂和苦難。</p><p class="ql-block">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族叔李陽冰,賦《臨路歌》后去世。這是李白生命的絕筆:“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jì)。馀風(fēng)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雖然少了“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沖天氣勢,但也掩蓋不了詩仙精神高山升騰的萬丈光芒。</p><p class="ql-block"> 唐代宗廣德二年,朝廷下詔,命天下諸州推舉人才,李白受到推崇,官拜左拾遺,但此時李白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p><p class="ql-block"> 對于李白來說,寂寞是什么?是“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日散發(fā)弄扁舟”的超脫釋然;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的自信豁達(dá);是“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自我撫慰;是“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的超然曠達(dá);是“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海。”的壯懷執(zhí)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孤傲秉直。</p><p class="ql-block"> 失意落魄從不怨天尤人,愁苦不堪也不自怨自艾,這是心有大志、身有奇才、胸有萬象的李白生命的豁達(dá)與通透。人們喜歡他,不僅是因為他的錦繡詩文,更有他在愁苦中自娛的豪放灑脫,在失意中恣意放歌的飄逸曠達(dá),在忘情中醉酒當(dāng)歌的超脫隨性。這樣的寂寞也是李白精神世界的一片凈土。</p><p class="ql-block"> 余光中先生贊譽(yù)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p><p class="ql-block"> 我們慶幸,李白這樣一個秉性孤直、心高氣傲的人沒有淹沒在政治的暗流和漩渦中,可以肯定的是,入了名利場,實現(xiàn)了政治抱負(fù),這個世界就不會再有那個卓然于世的李白。</p><p class="ql-block"> 我們慶幸,中華文化的根脈和詩詞源流里駐守了這樣一個偉大而孤寂的靈魂。</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苏县|
盱眙县|
马尔康县|
濮阳县|
阳谷县|
根河市|
阿坝县|
金沙县|
珲春市|
平昌县|
佛学|
临沂市|
沙雅县|
西乌珠穆沁旗|
肃北|
奉化市|
孟州市|
南昌市|
内江市|
子洲县|
航空|
奎屯市|
肃宁县|
大石桥市|
荆州市|
陆川县|
合川市|
米林县|
南皮县|
汉阴县|
阿拉尔市|
客服|
拉萨市|
扎囊县|
乳山市|
微山县|
海兴县|
尼玛县|
夏津县|
积石山|
沅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