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安江發源于休寧縣,經屯溪、歙縣東入富春江、錢塘江,是錢塘江正源。干流長373公里。古徽州文明的搖籃,歙縣人民的母親河,新安江山水畫廊風景區流經歙縣的50公里,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以中國獨特的徽文化與自然風光、古村落的美妙結合著稱于世。2006年被安徽日報社,安徽新聞攝影學會列為攝影制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山是閉塞的屏障,水卻是開放的大門,徽杭古道和黃金水道,連接蘇州、杭州、揚州這些“天堂”之地的紐帶。山水畫廊給了詩仙李白靈感,他邊游邊吟:“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p> 如果你厭倦了城市的喧囂,渴望尋找一處心靈的凈土,那么,新安江山水畫廊絕對是你不可錯過的理想去處。這里,清澈的江水、靜謐的山巒、古老的村落,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都足以讓你流連忘返。 新安江山水畫廊景區全長約50公里,兩岸徽派古民居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稱的新安江穿行而過,泛舟其中,好似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稱之為新安江百里畫廊。 <p class="ql-block">新安江山水畫廊指的是從坑口鄉到深渡鎮(圖中綠色部分)的青山綠水。</p> 漳潭村是新安江第一灣,白墻黛瓦古樸的村落,那高高揚起的馬頭墻掩映于一江碧水之中,呈現著我自逍遙的畫意,書寫著新安江這畫意般的山水長卷。孟浩然詩曰:“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漳潭村碼頭。<div>傳說,張良離開劉邦,與一小妾隱居漳潭。村中大多姓張,有宗譜記載已傳76代。2013年漳潭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div> 這條清江也見證多少徽州男兒滿懷著“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壯志豪情,義無反顧踏上征程,只為那心中的夢想。“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這流傳千古徽州佳句或許道出了徽州男兒創業的艱辛,“徽商”這經久不衰的神話是搏出來的! “深潭與淺灘,萬轉入新安。”,比漓江還美,比三峽還秀的新安江山水畫廊。 新安江的山水畫廊景區,這里是起點。 船模來了。 上面亭子也是觀景臺。 <div>深度鎮是新安江山水畫廊的終點。</div>“三潭枇杷”是我國枇杷中的一個優良品種,產于新安江沿岸的漳潭、綿潭和渝潭三個自然村,故名。<br>“三潭”一帶,群山環抱三個大面積的深水潭,冬暖夏涼,終年云霧繚繞,雨水充沛,為枇杷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圖片右上角我們的大巴車被工程大吊車堵住近一小時。 大吊機為深度這個觀景臺卸下石板,將來這個觀景臺即是深度一個漂亮的路標。 <p class="ql-block">去過歙縣的石潭村、姬川村、許村,今天來觀賞又一個中國傳統村落北岸村。</p><p class="ql-block">北岸村隸屬歙縣東南部的北岸鎮,距漳潭村20多公里,自古以來是徽杭線上的交通要道。</p> 棉溪河自東向西流過座北朝南的吳氏宗祠,門前是村民們活動的廣場,宗祠占地十余畝,中華吳姓現存較大的宗祠。完整的五鳳樓門庭,三進五開間的宗祠,在皖南是很罕見的。棉溪口注入新安江。 一座石橋,橋上蓋成房子模樣,可遮風擋雨,可休憩閑聊。還可閉目聽流水聲,搗衣聲。枕流、聽濤。這樣的石橋,叫做廊橋。<div>廊橋最實際的功用,讓經過這里的人,有一個落腳喘息的所在,這樣的功效類似于路亭。那一抹烙入徽州人骨髓里的人文情懷,歙縣境內許村的高陽廊橋和北岸的風雨廊橋。</div> 廊橋系3孔石橋,長33米,寬4.7米,高6米,橋廊為磚木結構,高約5米。東側廊墻上辟有8個大型方窗,窗花均以磚砌成龜紋或梅花紋圖案,東側書“西流毓秀”。 從河邊浣衣石上眺廊橋,但見紅橋石、白粉墻、青磚窗、烏瓦頂。露出一峰黛青色的秀巒,那景教人依依而不忍去。 <p class="ql-block">橋西側有八個風洞窗,樣式有滿月、花瓶、桂葉、葫蘆、書卷等,一見奇之,再見亦奇。寓意招財進寶、葉落歸根、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書香世家。</p><p class="ql-block">北端西側第二間置一敞窗(圖最左邊),外裝“美人靠”,可同坐三四人,雖不大,卻是別有風味的所在。透過此“靠”,河面景物盡入眼底,有凌云遨游的味道了。</p> 這家人的南陽臺很古典。 <div>河邊浣衣石。<br></div>建廊橋,經濟上靠的是亦儒亦賈的徽商。北岸是吳姓聚居的徽商大村鎮。徽商喜歡在故里修橋鋪路,興學濟貧。往昔,廊橋的冬茶夏湯是免費的,那橋頭的風味小吃當然是童叟無欺。徽州文化把中國傳統的天下為公思想敷演得有聲有色,北岸廊橋可謂佐證了。 歲月~老人~古橋~過往~曾經~榮譽~成就,擬或一個夢。這些都不重要了。<div>三個老人和他身后的廊橋,能讓人們的想象豐富那么多。<div>北岸村是有千年歷史的傳統古村落,現有3000多人口,其中90歲以上壽星19人,被稱為皖南的長壽村。<br></div></div> 歙縣22處國保中(含2019年新增9處),北岸村就有吳氏宗祠、北岸廊橋兩處。吳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15年(1382),清道光六年(1826)擴建。<br>《北岸村志》載,為重建宗祠,每丁出錢千文,每男丁出十個小工,每個婦女供十個工匠的飯食。集全族之力集資了2萬兩。可這些錢還遠遠不夠。當時景隆號長子吳應晟站了出來,承擔起了其余的費用,他總出資達22萬兩,工程長達17年之久。 宗祠大門口兩邊八字墻底部各有三塊明代風格的石雕,是洪武年間始建的。北岸吳氏宗祠最有名的是祠內的石雕。<br>獅象守口和四季平安吉祥。 村里常見到的老人,山區的村莊的留守人。 新房也很古典,新人不知常住否? 廊橋北邊大樹右邊是吳氏祠堂,兩個國保文物相距百米。 新建的村委會停車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称多县|
宁南县|
灵璧县|
项城市|
永丰县|
静海县|
南乐县|
仙桃市|
五常市|
湖口县|
永州市|
垫江县|
镇雄县|
吉木萨尔县|
行唐县|
定日县|
高陵县|
息烽县|
武鸣县|
桃江县|
新安县|
鄢陵县|
泽州县|
绍兴县|
潞城市|
资讯
|
荔浦县|
郑州市|
松阳县|
曲沃县|
辽宁省|
元朗区|
东兴市|
昔阳县|
昭苏县|
四会市|
乐陵市|
客服|
桂林市|
凉山|
鹤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