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年來,周末閑假時光,我和藝仔喜歡跟著戶外行的寒木團長到文昌走村逛巷。吸引著我倆的不是他服務有多好,而是因為他特精通文昌的人文歷史,樂意跟隨他游覽文昌那蘊含文化內涵的人文景觀,探尋傳統古村落的獨特魅力,喜歡聆聽團長如數家珍般講述舊時光里那些可敬的人,那些感人的歷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文昌,古稱紫貝,為海南三大歷史古邑之一,是鐘靈毓秀、人杰地靈之地。文昌以文為昌,文風蓊郁,自古崇文重教,賢臣名將輩出。前陣子我倆剛去探訪了文昌市文教鎮的美吼村,那是明代名臣良吏___邢宥的故居,邢宥與丘浚、海瑞齊名,并稱瓊州“一鼎三足”,譽為“海南三賢”之首。</p> <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赫赫有名并對中國近代史具有深遠影響的宋氏家族___孫中山夫人宋慶齡,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祖籍文昌。她們的父親宋耀如就是文昌市昌灑鎮古路園村的宋氏祖居中出生,祖父、曾組及高組三代都居于此地,是名副其實的“國母之鄉”。</p> <p class="ql-block">近代史上,文昌群星璀璨,將星閃爍。據歷史數據統計,自辛亥革命以來,國共兩軍中涌現出共產黨大將張云逸,國民黨將領陳策等文昌籍將軍共有205名,被譽為"將軍之鄉"。前不久,我和老公倆人特意前往文昌市頭苑上僚村,探訪了張云逸將軍故居,第三次重訪宋氐姐居。</p> <p class="ql-block">陳策,海南文昌市會文鎮人,民國初期海軍界的傳奇人物,抗日戰爭中被炮火炸傷,左腿被截去,人稱“獨腿將軍”。他的一生堪稱一部精彩的民國歷史教科書。我和藝仔聽團長講述過他英勇事跡,倆人一直念叨著要親自去踏訪一下陳策將軍的故居,追尋那一段歲月流逝的歷史古韻。</p> <p class="ql-block">今年11月恰逢我們班海霞同學的兒子結婚,喜晏設在她文昌會文鎮農村老家,離陳策故居不到十分鐘路程,我和藝仔都興奮不已,既可以和久未謀面的同學相聚喝喜酒,又可以順道去參觀陳策將軍故居,兩全其美之盛事。</p> <p class="ql-block">11月4日那天大清早,藝仔親自駕車前來接我和花花及霓妮,我們迎著晨曦,從海口府城上海文高速公路快樂出發,按照陳策將軍祖居地址___文昌市會文鎮沙港村,循著導航自駕前往,一小時左右的車程。從會文鎮駛入沙港村這段鄉道,雖然有點盤旋曲折,但水泥路面平坦整潔,靜謐恬適鄉間小道,綠林疊翠,綠草如茵,車窗外椰林搖曳,椰枝招展,仿佛在列隊歡迎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海南被稱為“椰島”,而“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素有“椰子之鄉”的美譽。這里油綠高大的椰樹聳立,蔚然成風,蔥蘢茂盛,生機勃勃,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這里的椰林婆娑,椰姿婀娜,風姿綽約,令人目不暇接,贊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沙港村是一個古老寂靜的小村落,分為上圮、中圮、下圮三個片區,我們車子駛到村子上屺的最南邊,順著椰林掩映下那塊寫著“陳策將軍故居”的指標牌,一座傳統古樸的民居院落映入我們的眼簾。</p> <p class="ql-block">一下車,一股清爽涼風撲面而來,夾雜泥土的芬芳,混著淡淡青草清香,夾著鮮花果實的甜美,一股腦兒往鼻里竄,令人神清氣爽。此時,阿群、歐總等同學也恰好趕到,我們一行人慢慢尋覓這個孕育一代名將故居之神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環村路從故居門庭前蜿蜒而過,院落前隔著鄉道的半月形的水塘就是“太公塘”。水塘不大,水位不深,泛著淡淡的土黃色。我們站在鋪設了青石板的水塘邊駐足觀看,只見那燦爛的陽光透過高高的椰樹縫隙灑下來,波光粼粼,滿塘碎影,斑斑駁駁,倒映水中宛如一幅柔和淡雅的水墨畫,透出一份別樣的雅致風姿。</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有著神奇風水傳說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太公塘",</span>據傳陳策祖居背靠山丘而門前沒有水塘,他父親陳文鉤深信地理風水學,聽風水先生所言,居宅“前有明水塘后有山,子孫發財當大官”。便毫不猶豫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花錢</span>請人在宅院門口修建了這個半月形水塘,并取名為“太公塘”,它與屋宇相互襯布局勻稱,顯得悠靜秀美,別具一格。說來也湊巧,"太公塘"修成不久,陳策政績越來越顯赫,他弟弟陳籍也當上了師長,一宅走出兩位將軍,陳策祖居"風水"的傳說越傳越遠,越傳越玄。</p> <p class="ql-block">陳策故居始建于上世紀20年代,是陳策父親早年下南洋打拼攜款回鄉建造的,一座不甚高大的庭院式磚木結構平房,由三面圍墻圍著而形成相對獨立的庭院。庭院前面那塊墻頭上,一字排列著一個個綠色的寶瓶柱,頭門旁邊的石牌上寫著“陳策將軍故居”,標示是文昌市文物保護單位,門楣頂上鮮明的“光明”兩字非常醒目,我感覺非常彰顯屋主為人“光明磊落、正大光明”之深刻?意!</p> <p class="ql-block">故居陳舊墻壁上的青苔,磚墻夾縫長出的花草,無不透露著故居已好久沒有了人間煙火氣,如今老宅沒有了昔日的熱鬧與生機,它們象在無聲地傾訴著無限的孤獨與凄涼。歷盡了百年風雨,唯有寫滿歷史故事的老宅仍在守望著,留住流逝的歲月痕跡,留住過往的時光記憶。</p> <p class="ql-block">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物是人非!如今故居人去樓空,滿目瘡痍,再沒有往日之盡歡與喧囂,讓人看著感覺無比的心酸!現在故居由陳策叔叔的孫媳婦幫忙看管守護著,平時敞開房門,免費供游人自由參觀,我們來時頭門關閉著,只能從側門進入參現。</p> <p class="ql-block">跨入庭院,眼前豁然開朗,院內寬敞明亮,故居頭門內還設有磚瓦結構的屋檐,形成了外平內有屋檐的特色門樓。就是這么一個偏僻的小鄉村,這么普通的民宅里,孕育出了瓊籍第一位海軍上將___陳策將軍。</p> <p class="ql-block">獨居一隅的陳策故居古樸靜謐,寧靜怡然。庭院坐北朝南,方方正正,正中那間是正屋,側面有五間橫屋。房子是磚木式結構建筑,正屋前設有巖石鋪設的三級臺階,寓意為步步升高或連升三級,整個布局和諧勻稱。</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座古老、樸素、滄桑、寂靜的小庭院。四周綠蔭如蓋,藍天白云映襯下,院內古老的楊桃樹、芒果樹、火龍果、喇叭花等花果樹木,藤蔓紛垂、枝葉蔓延,空氣中飄蕩著淡淡的花果清香,給古老寂靜的庭院增添一點點生機與活力。</p> <p class="ql-block">故居正屋設有寬大的前檐廊,檐廊下用石柱與木柱承托著,美觀大方。檐廊與橫屋之間相連的廊道頂部設有一道拱型門,讓正屋與橫屋之間的廊道相連互通。歲月滄桑,老房子空曠寂靜,一磚一瓦的青苔,一屋一檐的斑駁,透著濃濃的古樸氣息。</p> <p class="ql-block">整個故居保留海南文昌傳統民居特有的壁畫灰塑藝術風格,墻壁和屋檐上描繪的山水和花鳥紋樣仍依稀可見,房門上刻有精美的鏤空木雕,古樸中透露著精致。既有典型的瓊北文昌地區傳統的古民居院落特點,細節上又透有點南洋之風味。</p> <p class="ql-block">正屋大廳后門與同宗族兄弟的正屋都建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向北縱深,筆直排列,上下對齊,大門正對著大門,家家戶戶敞開,視線通透,一通到頭,空氣流暢。左右正屋間也保留著規劃齊整的巷道,左右對稱而立,這就是文昌本地民居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踏入正屋,房間內空蕩蕩,一張上了"年紀"的老舊八仙桌端坐正屋廳堂,這是陳策老家里唯一留存的一件家俱,房頂垂吊著一支老舊吊燈,房子兩邊墻壁上掛著陳策父母、家人及后人有關紀念將軍活動的相片,整個畫面讓人有一絲絲孤寂、落漠、凄涼之感。</p> <p class="ql-block">正屋門檐下那塊寫著“同登壽域”的牌子引人注目,字跡清晰,落款“孫文”,那是孫中山先生特地為陳策將軍故居親筆題寫的牌匾。從這蒼勁有力的“同登壽域”四個大字,足于得知國父對這位愛將的器重,可見倆人間非同凡響的革命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故居右側的橫廊側屋,側屋已被翻新過,墻壁應該粉刷沒多久。分別用三間房間充當A.B.C展廳,以大量的文字、圖片、史料向人們講述陳策生平偉大的革命事跡,真實地記錄著這位將軍傳奇的一生。我站在圖文前細心品讀,面對這樣一位英勇善戰的抗日民簇英雄、神奇的獨腿將軍,內心無比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我特意查閱了歷史資料及故居里展現的陳策將軍的大事年表,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位民國時期赫赫有名的瓊籍海軍中將,領略他戎馬一生驚險而神奇的獨特魅力:陳策,原名明唐,字籌碩,1893年出生于文昌沙港村,幼年隨父下南洋生活,長大返回家鄉讀書。1909年考上黃埔海軍學校,17歲秘密加入同盟會,追隨國父孫中山先生參加辛亥革命,可謂英雄出少年!</p> <p class="ql-block">陳策是孫中山革命忠實追隨者,一生忠心耿耿,矢志不渝。以至于他逝世時,于右任先生贈挽聯稱“義氣盟軍重, 忠誠國父知。”歷史永遠茗記著: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正式成立政府,準備全力北伐。陳策憑著自己的敏銳之力,洞察到時任廣東省省長兼粵軍總司令、內務部長的陳炯明有叛變跡象,他火速趕至北伐大本營中,提醒危在旦夕的孫中山。然而,此時的孫中山一心北伐,加之對自己一手舉薦、培植起來的陳烔明過于信任,陳策的預警當時未被重視。1922年6月,陳炯明果然公然發動叛亂,炮轟廣州觀音山總統府,妄圖殺害孫中山。廣州衛戍司令魏邦平、海軍艦隊司令溫樹德也被收買先后跟著反叛,海軍陸戰隊亦投降叛軍,危在旦夕的孫中山被迫決定突圍。當年突圍之戰以蔣介石為總指揮,因蔣介石為陸軍,艦隊行動實際由時任海軍廣東艦隊司令的陳策具體負責。勇敢機智的陳策和永豐艦艦長馮肇憲巧施計謀,以訓話為由,成功地將孫中山從心懷二意的艦隊司令溫樹德的永翔艦安全移駐到永豐艦(后改為中山艦)。危難時刻挺身而出,連同豫章艦艦長歐陽格一起,率領艦隊官兵在黑夜中與叛軍發生激烈的生死交戰,沖出重圍,成功營救出孫中山,彰顯身為軍人的忠誠本色。對以陳策為核心的海軍將士的赤誠及英勇抗戰,令孫中山感慨萬千:“疾風然后知勁草,盤根錯節然后知利器。”</p> <p class="ql-block">陳策是位渾身是膽,自小立志從軍的熱血男兒。據說他當年背著家人一個人從海南來廣州闖蕩,報考黃埔海軍學校時候,考官起初覺得他個子矮小不準備錄取,后經陳策據理力爭,時任校長周鑫贊其勇氣可嘉,破格錄取。自此,陳策將軍便與中國海軍結下了不解之緣。讓我們一起悉知這位將軍精彩的人生經歷:1912年,陳策和開國大將張云逸一起參與光復瓊崖之役;1915年參與策動起義討伐軍閥袁世凱;1917年在粵參加護法斗爭,任大元帥府參議。1920~1937年,先后任廣東航政局長;廣東海軍陸戰隊司令;廣東海防司令;江防艦隊司令,國民黨海軍顧問;海軍第一艦隊總司令兼海軍學校校長;西南政務委員會委員、海軍總司令及軍事委員會海軍事務處處長;國民黨軍委會少將軍令處處長;廣東江防司令、虎門要塞司令,海軍常務次長;海軍第四艦隊司令。從以上一連串的政務職務中不難看出,陳策將軍近40年的戎馬生涯大都奉獻給了中國海軍事業。</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張多么難能可貴的老照片!照片上的陳策將軍因抗戰被日軍炮彈擊中左腿而被迫截肢,只余空蕩的褲腿,一只右腿獨自支撐,拄著拐杖,別人看著將軍的“獨腿”會難過得眼眶濕潤,可他卻是那么從容淡定,笑容可掬,臉上絲毫沒有任何頹靡的情緒,混身上下透露出中國軍人鋼鐵般的堅強意志,不得不令人贊嘆。</p> <p class="ql-block">時光流逝,歷史的車輪緩緩前行,過去的人和事被定格在舊時光中,灰蒙的塵埃未能泯滅他身上的光彩!墻壁上那一張張已經模糊的黑白照片,無聲地講述著陳策將軍生平熱血昂揚的驚險戰事,讓人的思諸不由得追溯到幾十年前那戰火紛飛、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年代。</p> <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中,陳策屢創海戰傳奇,沖鋒陷陣在戰斗前沿,名副其實的“獨腳將軍”。歷史資料記載著:七七事變爆發后,中國的抗日斗爭形勢迎來了嚴峻的考驗。廣東沿海一帶,是中國武器彈藥、藥品軍需等物資的輸送要塞,日寇為了扼制住我們的咽喉,決定封鎖廣東口岸,攻打虎門。時任虎門要塞司令的陳策,指揮官兵積極部署,利用熟悉的地理位置給日寇擺空城計,第一次讓日本人在虎門要塞吃了大虧。陳策料定日寇絕不會死心,于是深溝高壘,利用島礁,將肇和、海周兩艦靈活布置,以機動靈活的方式,誘惑敵人,使得日寇無法獲取航跡。9月,氣急敗壞的日軍派出飛機進入虎門,卻誤入陳策布置的虎門高射炮陣地,結果被高射炮將其擊落,兩名日軍飛行員當場死亡,為了鼓舞抗日士氣,陳策命人將飛機殘骸和日寇飛行員尸體運回莞城,陳列在民眾教育館,一時間全國上下抗日士氣大振。1938年4月,日軍準備對虎門發起第二次大規模進攻,這一次日寇千方百計,先找上了前廣州市長、北伐軍第五軍軍長李福林,讓其充當漢奸,雙方里應外合進攻虎門。然而日軍怎么也沒料到,在民族大義面前,李福林只是假裝答應,暗地里將日軍的作戰意圖及進攻方案告知陳策,后經兩人一番密謀,給日軍來一個將計就計,共同設計“關門打狗”的計劃,誘導日軍進入炮臺射程,突如其來的襲擊使日軍的艦隊紛紛中彈沉沒,陳策親自到鵝夷炮臺指揮,這一仗全殲了來襲的日軍“彰武隊”。日寇經過兩次慘敗,更加猖獗,1938年10月,日軍調集了大量的火炮和轟炸機,在空軍的掩護下,以密集的遠程火力對虎門進行狂轟亂炸,陳策率領的第四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炮火擊中,幸好福大命大,只是被炸傷了左腿,成了“獨腳將軍”。雖然虎門最終失守了,但陳策率領艦隊官兵長達1年多的堅守,與日軍浴血奮戰至最后,讓人們見識了這位小個子海軍中將,見識了中國軍人守土衛國,鐵血軍人的錚錚傲骨。</p> <p class="ql-block">1939年春,陳策來香港治療腿疾,接受截肢手術裝上假肢,這位“獨腿將軍”沒有給自己太多停歇病養的時間,以執著的信念及頑強意志和毅力,繼續開展海外抗日工作。在香港期間,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兼港澳部支部委員的身份,利用自己的關系建立抗日力量,利用各種資源往抗日前線輸送物資。</p> <p class="ql-block">史料記載著: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也吹響了對香港進攻的號角,時任國民政府駐香港軍事代表陳策中將,毅然帶領港英軍政官員,發動香港同胞抗擊日軍。然而港英政府無力抵抗,僅僅維持18天便決定投降。面對英國人的軟弱,陳策憤怒喊出“寧可戰死,不作降俘”的口號。對于陳策強硬姿態及堅毅不屈,英軍深受感動,多名高級軍官紛紛表示愿隨陳策共進退。好在港督楊慕琦在投降前將5艘魚雷艇和1艘炮艇交給陳策他們突圍使用。12月25日深夜,陳策率領著由72人組成的中英突圍小分隊,從日本海軍的圍追堵截的重重包圍中沖出。在經過香港島與鴨月利州之間的位置,一番猛烈交火后,艦艇全被日軍擊毀,陳策的左手臂膀亦被擊穿,鮮血噴涌而出,生死關頭,他毅然決然指揮大伙跳海突圍,把唯一游泳圈讓給了副官楊全,自己靠著一條胳膊一條腿,迎著波濤頑強鳧游一個多小時,在副官___游泳健將徐亨的協助下,最終到達鴨俐洲海岸。徐享及幾名英籍軍官尋到事前安排的快艇后返回尋找并救走已奄奄一息的陳策。最后,陳策一行在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以及東江人民抗日游擊隊幫助下,安全回到內地,二十幾名英籍軍官也幾經周折輾轉回英國。</p> <p class="ql-block">陳策將軍“寧可戰死,不作降俘”,成功指揮“香港浴血突圍”事件,在全國各地報紙爭相刊載,獨腿將軍跳海,憑一手一足沖出重圍之壯舉為世人傳頌,被譽為“古今奇跡”。馮玉祥將軍得悉陳策突圍詳情,贊嘆高呼:“真乃英雄!真英雄也!”英雄相惜,兩個人相會后,彼此結成道義之交。連目睹陳策英勇跳水過程的日本鬼子都感嘆“驚為天人”;英國媒體把他譽為“東方納爾遜”,英名遠播,譽滿海內外。突圍隊伍當中的英國海軍軍官黑德,他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陳策“假如這世界上真有活的蘭博基尼,那就是這位一條腿的中國將軍”。1942年,英皇頒授“帝國騎士司令勛章”,英國政府授予陳策“大英帝國爵士”稱號。他是第一個享此殊榮的中國人,此勛章只頒發給過兩個中國人,另一個是在緬甸救助過英軍的孫立人將軍。</p> <p class="ql-block">陳策將軍從香港突圍成功回到廣州后,繼續執行抗日使命。1945年日本投降,在廣州日本軍隊的投降儀式上,簽字的中國代表中,就有這位瓊籍“東方納爾遜”。抗戰勝利,陳策將軍任廣州軍事特派員、盟軍聯絡員、任國民政府廣州市市長;1946年,因腿疾遂辭去廣州市長職務;同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任國民政府顧問。1949年初復出,任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30日陳策將軍卒于廣州海軍誼社寓所,享年56歲。當年國民政府在香港和廣州兩地舉行隆重追悼會,萬千民眾自發前往參加最后送別。李宗仁代總統送“英風宛在”匾幛,并追贈陳策為海軍上將。這位將軍一生愛國愛民,不凡抗日戰績以及忠勇剛毅、豁達大度、樂善好施的高尚情操至今被世人所傳頌!</p> <p class="ql-block">出于對陳策將軍的敬仰,我們一起在故居前拍游客照,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當參觀完整個故居,我環顧著樹影斑駁的庭院,感覺四周格外寂靜,靜得只能聽到微風鼓動綠葉簌簌作響之聲。整個故居就我們幾個人,沒有其他游客。</p> <p class="ql-block">在咱中國能夠號稱“將軍之鄉”只有六個地方,海南文昌榜上有名,不乏杰出將領、抗戰名將,卻感覺都被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沒有大幅度給予宣傳,包括陳策將軍這么一位神奇的英雄人物也鮮為人知。</p> <p class="ql-block">我自己暗自思量心里想著,會不會是這些文昌籍將領中絕大多數的身份為國民革命軍的歷史緣固呢?!眾所周知,同為中國軍人,雖然信仰不一,身份不同,但同走行軍路,戎馬逐倭,馳騁疆場。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們一樣用青春、熱血乃至生命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而浴血奮戰,奮勇殺敵,以身報國,他們也是中華民族永恒的功臣,也是值得崇尚的民族英雄,英魂同樣永垂不朽!都值得世人永遠銘記、敬仰與緬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奉贤区|
西藏|
堆龙德庆县|
米泉市|
望江县|
双流县|
壤塘县|
建阳市|
海林市|
叶城县|
沁阳市|
衡水市|
鹤峰县|
长治县|
南漳县|
武平县|
武邑县|
伊金霍洛旗|
惠东县|
麻栗坡县|
南昌县|
红原县|
南溪县|
阿克苏市|
丰城市|
泰来县|
台前县|
高安市|
宁海县|
怀来县|
闻喜县|
温州市|
肃宁县|
北京市|
明光市|
新巴尔虎右旗|
韶山市|
福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