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湮沒了黃塵古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荒蕪了烽火邊城。(毛阿敏《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一部英雄史詩,一曲豪邁贊歌,婉約凄美,曾經,誰曾馳騁,誰曾廝殺,鼓角錚鳴的戰場,在遠方,也在腳下,雖然,一切都已遠去,但“人間一股英雄氣”仍飄蕩在那片土地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我絞盡腦汁地想象,還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在沁源縣王陶鎮的任家莊,那一串串古戰場駐扎地的名字,從古叫到今,那一片片遼闊的田野,從古繁茂至今,眼前站立的一棵棵莊稼,就是影影綽綽的人,站立的,倒下的,奔跑的,沖殺的,嬉笑的,哭泣的,不知從哪里來的風,呼啦啦吹過,那些人,呼啦啦走的無影無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我站在初冬秋收后干干凈凈的莊稼地里,無所適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眼前的景象無論如何也很難與戰爭關聯,但事實是歷史確實存在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70多歲的王久正,土生土長的任家莊人,曾是村干部,曾是鄉鎮企業家,曾主編寫出《任家莊村志》,對于任家莊,他一直致力于挖掘歷史,還延伸到周圍各村,我很敬佩他,敬佩像他一樣致力于收集整理本村歷史的人們,沒有他們,歷史就真成了蒼茫茫一片,歷史不僅要記下英雄,也應記下記錄英雄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他說的最經典的一句話是:老人不說古,后人失了譜。多么簡潔的話語,多么深刻的含義啊。他在說, 我在聽,他說古, 我記譜。我們都是認真的人。突然我為他,也為自己感到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任家莊位于沁源縣城西北部王陶鎮王陶村的北部,東臨汾屯公路,南與王陶村相連,西與黃段村隔山相望,北與王頭村接壤,距離縣城64公里,村子南北長,東西窄。古稱:任家莊地勢連綿,東河干河兩河過界,面南山鄰西山,山峰對峙,中部與北部低,丘陵起伏。放眼望去,任家莊地勢開闊,遠山連綿,土地資源豐富,尤其是村后西北有大片大片的黃土地,我問:這么大片的土地,任家莊的農業一直很發達吧?老王點點頭又搖搖頭:任家莊的田地可不僅僅這些,但這里非同一般,曾是軍兵駐扎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我們是從任家莊村北的一條田間小道進入的。老王指著遠處說:從東向西,那片有楊樹的地方叫下書坪,為當年下戰書的地方,往東是“死決地”,往西是“戰扎地”,再往西是“埋馬墓”,埋馬墓的后面就是王頭村地界了。我們行走的這片平整開闊的田野叫“落箭地”。在“落箭地”的盡頭往南折爬上一個不大的土坡,又是一片開闊地,這里是“東、西校場”,難怪身下那片地叫“落箭地”,原來是在這兒演習練兵,箭頭射出,落在下面的地里。校場的東南側是“營房”,再往北就是“東城樓”、“西城樓”和“城門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如此眾多的稱謂,集中連片,而且布局合理,流傳至今,先民概不會把這一帶賦予莫須有的想象吧,倘若自古就是一片農田,沒有理由喊出這么多“合乎情理”的名字。理由只能是當年確實曾有龐大的部隊駐扎,確是這樣排兵布陣的,部隊離去后,給村民留下來這些地名,一叫千年,也因此使任家莊有了深刻的記憶。遙想當年這里該是“營房林立”“兵馬川流”“刀光劍影”“鼓角錚鳴”,激情高昂信心充足的備戰將士,似乎就列隊于 “校場”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而今,四野靜謐,這大片的土地,這寂寥的仲冬,不由得使人想象遠古,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遠古”不是蓬蓬勃勃的綠意盎然,似乎總是草木皆枯蒼茫寂寥,人們不愿意接受在春夏嬌嫩的綠意和花朵下有廝殺,有流血。人本是善的,人也總是善的。但戰爭不是“善”,戰爭不講“善”,只講勝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任家莊的村民把房屋建在這片“駐軍地”的南部,他們不愿意活在刀光劍影里,安寧是人們最大的生活愿望,也是最大的福。想想當今世界的遠處,俄烏戰爭、加沙地帶等,每天傳來的畫面都是坍塌的建筑和慘死的孩童等,世界在譴責,但譴責有什么用?弱肉強食,似乎是自然的法則,人類也文明不到哪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老王說,相傳隋朝末年農民起義時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處煙塵,隋末夏王竇建德在昂頭(王頭)北面建都,任家莊建兵部,周圍的下壁、豆壁、上城艾、下城艾、古寨、大柵,都與竇建德當年駐兵有關。明萬歷版縣志記竇建德,隋漳南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王世充廢隋帝后,竇稱帝,國號夏。后被唐秦王李世民所獲,斬于長安。2014年6月間本村村民任鎖慶拆修舊房時,發現原地址內有一瓷罐,內裝人骨,還有三枚隋代銅幣。同時從殘存的寺廟、遺址、碑刻,出土的鍋灶、瓦片等探究,任家莊村應該從隋朝時期就有人居住,距今約1400多年的歷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上街堡圪垯是任家莊居民較早駐扎地,現有殘垣斷壁的圍墻矗立,堡圪垯不大,依山勢筑圍墻,居高向陽防水患,建堡立寨保民安。據說,任家莊最早為任姓人開發居住,故稱為任家莊,但現在村內已無原任姓后代,世事變幻莫測,這就是歷史,該去的總會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位于村西北的下街堡圪垯,曾是竇姓人聚集的地方,傳說這些竇姓人是竇建德的后人。竇姓的遷入在隋611年,隋煬帝征召民眾遠征高麗,竇建德被選為二百人長。621年,李世民圍攻已在東都洛陽稱帝的十八路反王之首王世充,竇建德率軍十余萬由夏都河北永年馳援王世充。將一部分兵勇將士部署到上黨地區,于是選定隱蔽在山里而地域開闊的任家莊一帶安營扎寨,等待援軍主力凱旋后,合并攻打太原,最后奪取長安。未曾料想,秦王李世民親自披甲執兵,與竇建德大戰,最終竇建德兵敗山倒,在牛渚口中槍墜馬受擒,被押解回長安。之前部署到任家莊村一帶準備策應主力攻汾陽、取太原的部隊聞風潰散,各自返回原籍。其中的一小部分士兵并沒有走,而是定居于下街堡圪垯一帶,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目前這里仍是竇姓主要的集中居住區域。現在任家莊村、下壁村的竇姓便是他們的后裔,字輩仍不亂。(選自《任家莊村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關于竇建德在沁源民間有很多傳說,志書也有記載,但描述也為傳說待考。最早的萬歷版《沁源縣志》記載“古跡”篇之“城壘”三處:沁州古城、綿上縣古城、竇建德城基。其中,竇建德城基,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昂頭村西北。按:史載建德,漳南人,不知本縣何為有此城,今遺址尚存,四隅聞其名,故錄之俟考。古記載雖存疑,但能把竇建德城基和另兩個古縣城放在一起,足見其重要性。竇建德城基現仍有遺址在王陶鎮的下壁村后山上,為一長方形土圍子,內有舊房屋可居住,已毀,空留厚約五尺的殘破土墻,居高、醒目、挺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在村里順著村民手指的方向,我清晰地看到了“城基”的輪廓,也似乎看到了曾經駐扎在城基里的將士。在王陶鎮的豆(竇)壁村豆(竇)姓人更是把竇建德立為族譜的第一位,他們立其為宗族,應該不是“信其有”而是“確有其”,直到現在后人仍這樣認為。</b></p> <p class="ql-block">上街堡圪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任家莊最初為任姓,而后是“竇姓”,直到明洪武年間,隨著轟轟烈烈的“大移民”,山西移民很大一部分是向外移,比如是向河南、河北、山東、安徽、陜西等地,還有一部分是在本省范圍內由人口稠密的晉陽、平陽、汾州等地向人煙稀少的地方“內移”。正是在這個時期,王姓始祖王文慶從太原土疙堡經洪洞大槐樹移民到了城關南場四合院,后遷到任家莊,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而且王姓家族枝繁葉茂,后代興旺,已傳至25代,且分布在王和、西溝、大峪、沙坡等村,僅任家莊王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36%。現在任家莊除王姓外,還有竇、裴、張、尤、楊、樊、段、郝、史、劉等30多個姓氏。截止2023年底,任家莊共有在冊人口367戶,978口人,加上非農戶等共有1030人,常住人口570多人,是王陶鎮第二大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歷史上,大約從隋唐到元朝,很長一段時期,任家莊歸屬綿上縣管轄,直到明朝建立,裁撤綿上縣劃歸沁源縣。最早的萬歷版《沁源縣志》記載,明朝開始推行里甲制度,最初全縣有三鄉八都二十二里,后并為一十六里。至嘉靖初年,又以城南里歸并于坊里,為三鄉四都(五都)十五里。任家莊屬于永豐鄉綿上都南里所轄14個鄉村之一。當時記錄在冊的村莊有177個,足見任家莊當時已很有規模。到崇禎八年全縣歸并為七里,任家莊王姓屬長盛里,竇姓屬豐厚里。到民國,廢棄里甲制度,全縣分三個區,任家莊屬第三區,抗戰時期,為方便抗戰,于1941年1月沁源縣又分為綿上縣和沁源縣,任家莊屬綿上縣,到1945年,抗戰勝利,兩縣合并為沁源縣。1947年全縣分五個區,任家莊屬第五區。1971年4月王陶、王和、王鳳三個公社曾被劃歸介休市管轄,1972年3月又劃歸沁源縣。任家莊一直屬王陶管轄,先后經歷王陶公社、王陶鄉,2020年3月升級為鎮,至今任家莊是王陶鎮管轄的第二大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任家莊村大,房屋以窯洞和磚瓦房為主,有窯樓院、四合院、三合院、兩進院等,街道整潔,全村分六個區,分別是上街、下街、校園區、店上、南區、新北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在上、下街現存兩幢明清時期的財主院,且都是旗桿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上街旗桿院是三世祖王世景開始修建,五世祖王邦英繼續修建,其為歲貢生,他的墓前有一通清道光十二年的墓碑,上寫“歲貢生,皇清例贈修職郎題考王府君乾棟”。六世祖王廷俊建成,傳至八世祖王明,土改期間搬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房屋雖已破舊,院內蒿草叢生,但各式各樣的窗花木刻很是精致講究,正房側屋,窗花各不相同,有花蟲鳥獸于其上,有“壽”“福”“囍”字鑲其間,有的小巧精美,有的規整大氣,有年年有余,有萬字綿延,同一座房屋的上下窗圖案各不相同,左右窗對稱,雕刻細致,構思獨特,華貴富氣典雅,可見當年主人對住宅裝飾的精益求精,也足見主人的富足和奢華。院內房屋都是二層窯套樓,下為窯洞,上為樓房,下為主人客廳臥室,上為女兒繡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隔壁的一座古建是王家的新院,為民國初期的建筑,三角形尖尖的樓頂設計,帶有西洋風格,門樓磚雕豪華大氣,但都在特殊年代被損壞,現院內的房屋已被翻修一新,只留下門樓這點“古氣”了,殘缺的“古”也很珍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下街旗桿院為乾隆年間王氏先祖王彥仁開始修建,傳至七世王丕功。抗戰時期,被日本人燒毀大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任家莊的廟宇現保留下來的有上街的關帝廟,見證村莊發展歷程的那棵800多年的老榆樹,現仍然郁郁蔥蔥,樹身向村下傾斜,像一位長者慈祥地俯瞰著全村。明萬歷年間修繕關帝廟時專門拐進一角,給老榆樹留下足夠的生長空間。祖先愛之護之,現代人依然,一塊“護樹志”醒目警示,村人已經把這棵樹當成了神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任家莊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寶地,在道光年間有“歲進士”王際泰,省府贈匾于其宅。有大清乾隆皇帝特授“修職郎儒學正堂訓導”王邦英。有清光緒年間號稱“拳打山西一省,腳踢陜西半塊”的尤昌杰,有通天文懂易經、能言善辯的王光遠,還有通古知今,編譜修史的王明禮。當代更是人才輩出,有參加革命奮戰在全國各地一線的王明仁、張國震、王彪、竇春耀等,還有從臺灣駕機起義回歸的王守正。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總結出了一些簡單的熱熨法和灸法,后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學術體系,中醫在民間,在天地山水間,是陰陽、表里、虛實、寒熱的平衡協調的統籌。不同時期有歧黃、青囊、杏林、懸壺等別名。中醫以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通過“望聞問切”的方法探求病因,以“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最終使人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在任家莊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也有一代代中醫名家,有記載的從開辦“濟生堂”藥鋪的楊清楷,“活神仙”楊長太,到獲得“山西省十大名中醫”的竇秦鏡,到近代的“神針”雷步凱、“偏方治雜癥”王林勝等,他們一代代深研細究中醫,不僅給本村村民看病救治,更是吸引周圍縣區的病患者前來就醫,效如桴鼓,立起沉疴。</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山里人愛紅火,辛苦一年,春節元宵是最休閑最快樂的時光。任家莊的節日更熱鬧,跑旱船、打花棍、打花鼓、扭秧歌、抬花轎、舞雄獅、推推車、街頭舞、賣棗糕、撲蝴蝶、踩高蹺、二鬼摔跤等形式花樣繁多,同時街頭挑高、串黃河等。其中還有一大特色,那就是耍獅子。南龍燈(伏貴村)北獅子(任家莊)的說法在當地廣為流傳。耍獅子是任家莊的傳統節目,一頭黃獅,一頭綠獅,由四人裝扮。跟在秧歌隊最后,由音樂“細家活”伴隨,隨著鼓點,獅子上下騰飛,左右翻滾,威風凜凜,怒目圓睜,挑釁碰撞行人,引得觀看的隊伍喝彩聲不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如今的任家莊村,周圍廠礦林立,車水馬龍,村內干凈整潔,新改造的飲水工程,新鋪的柏油路,新建的休閑廣場,籃球場,新組建的30多輛車組成的車隊等,蒸蒸日上、富足快樂、幸福美滿是村人的生活圖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興亡誰人定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盛衰豈無憑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聚散皆是緣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離合總關情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凝重、悲壯、蒼涼,蕩氣回腸,感慨深長,歌曲如是,我的心情也如是,離開任家莊,久久不能平靜,為她曾經的過往,為她充滿希望的未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程慶蓮 2023年12月14日</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县|
开鲁县|
化德县|
灵川县|
仙游县|
天峨县|
剑川县|
临朐县|
西林县|
柞水县|
清原|
临武县|
天祝|
沭阳县|
黄梅县|
兴宁市|
临桂县|
焦作市|
吉林省|
公主岭市|
安义县|
阳西县|
渑池县|
衡阳市|
蒙阴县|
日照市|
天台县|
漳平市|
建湖县|
柏乡县|
连南|
赫章县|
博客|
中超|
德化县|
会昌县|
七台河市|
齐齐哈尔市|
阿图什市|
叶城县|
沙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