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寫在前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是整理讀后感的第三年了,翻起曾經讀過的書,有些茫然地意識到內容已經生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的,也許多少年后,我不再記得這些書的情節,不再記得它的作者,模糊了對它的解讀,甚至不記得曾翻開過它。但這些都已經無關緊要了——它難道不是早已成為組成我的一部分了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我,讀書最大的收益,莫過于給程序一般的人生增添些不確定性——書里的一切。短暫地抽離于這個世界的徘徊,迷惘和絕望。不必面對這個世界里的這個支離破碎的我。幸運的話,偶爾在書里拾到一片自己,讀的書越多,我便越完整了。這樣的體驗是絕對的放松,宇宙意義的放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要做的,只是下墜。等待被潛水艇打撈起。</p> <p class="ql-block"> 皮囊之下 </p><p class="ql-block">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么?”</p><p class="ql-block"> “好吧,你告訴我,還有靈魂。”</p><p class="ql-block"> 在皮囊之下,我們有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囊之下,我們有信仰</p><p class="ql-block"> 當代社會,人們多是唯物主義者,將“神明”一詞打上“封建思想”的標簽。那如果我們換一種說法,神明是一種信仰,是否就變得不落俗了。在很多時候,有信仰的人會比沒有信仰的人更有力量。我們心里也許都住著一個神明,在唯物的世界,所有的無能為力,都能讓神明朋友來解決,他們明辨是非,善惡分明,他們會給尚在人間而親人已去的人一個依靠。就像蔡崇達的母親,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這個家,給她力量的是她的神明朋友。信仰是讓一個人振作起來的藥劑,面對喪夫之痛,母親的神明朋友為她照顧在世界另一頭的父親,或許母親心里也知道神明是不存在的,但是母親愿意相信神明。母親說“發覺了世界上有我一個人承擔不了的東西,才覺得有神靈真的挺好的”多么無力。我們就像是一片落葉,在空中飄飄蕩蕩總要落地。我們不知道自己會到哪去,心中有著太多沒有答案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就讓神明朋友來解答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囊之下,我們有枷鎖</p><p class="ql-block"> 關于自己的未來,文展有著許多思考,這個兒時有著雄心壯志的別人家的孩子,卻沒有得到自己所規劃的美好的未來,他把自己的人生規劃得很細致,他幾乎活在了一個達到目標的程序里,卻失敗了。為什么呢?讀這篇文章我特別難過,有的人,他一出生就輸在了起跑線。文展在小鎮里鶴立雞群一般的存在,丟到一個城市中就會被埋沒。他失敗了,因為天才文展不是天才,而他自己卻沒有意識到。文展是一個自我同一性特別強的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在為之付諸努力。但是文展生活在一個小鎮,就如井底之蛙,原本的文展十分清醒,他知道自己的家境只能夠供他讀中專,所以努力控分,也很成功,但就是文展在一個狹隘的環境里基本上沒有競爭壓力,成長的路上太過于一帆風順,不自覺生出的優越感漸漸蒙蔽了文展的雙眼,他以為外面的世界是一條平靜的小溪,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卻不曾想,外面的世界是茫茫大海,暗潮涌動,風暴不息,然而文展卻還乘著兒時為了渡過小溪而準備的小船,他又用什么來面對風暴呢。看著文展,我很難過,因為我就是那個小鎮青年,我無法想象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我也不清楚大城市的孩子有多優秀,值得慶幸的是,我沒有把自己的人生安排的一眼就能望到盡頭,我允許變數的出現,也容納坎坷的到來,這樣以便我面對大城市的變化與挑戰,我不必想以后住在什么樣的屋子里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不必把未來的細節刻畫得太過清晰,我只需明確大的方向,我只需堅定我的夢想。待到我真的看見了現在無法預料的大海,再來準備揚帆起航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皮囊之下,我們有夢想</p><p class="ql-block"> 厚樸,看起來好像活得很瀟灑,事實上,他才是被皮囊束縛著的人,他并不像別人所看到的那樣光鮮亮麗,他的人生并不自由,他被許多東西束縛,有虛榮心,有來自父親的期望,還有不切實際的夢想。</p><p class="ql-block"> 他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他追求月亮,他歌頌月亮的皎潔無暇,卻忘記了,月亮并非唾手可得,他的“世界”也是。他想過的生活離他很遙遠,要碰到月亮就要先穩好腳下的基石,可是他卻以自己活得開闊為理由不愿彎下腰掄石頭,事實上,這恰好證明了厚樸活得狹隘,他的虛榮,若厚樸真的不在乎旁人的眼光,真的開闊,他就不會因在工地打工而感到羞恥,厚樸自尊心極強,他沒有意識到的是,他的世界其實不堪一擊,而他還要把自己包裹成一個瀟灑的模樣,當沙漏一刻不停催時間走,歲月終究褪去了厚樸的外皮,他終于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厚樸為了讓自己自由,將自己層層包裹,活成了最不自由的人。一個理想并不堅定的厚樸,一生都在與真正的自己做抗爭,我們難以直視自己,難以對自己誠實,但是蔡崇達做到了。他說,他和厚樸生的是同一種病,他也是一個來北京看病的人,蔡崇達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渴望,而那些欲望躁動就像是暗礁下的泉涌,就是住在自己心里的一個厚樸。</p><p class="ql-block"> 愿我們,都能不被皮囊束縛,真正地看見皮囊之下的那些東西。</p> <p class="ql-block"> 穿行</p><p class="ql-block">·穿行在,大網密布的時代</p><p class="ql-block"> 在這樣一個時代里穿行,我感到的是沉重。宏大的天幕里,每一個想要吶喊的人的聲音都顯得那樣微弱。想展翅的人們笨重地撲扇沉重的雙翅,卻發現如此之大的國家被層層大網死死罩住,沒有余地讓他們飛翔。它緊密而敏感,一點聲音,一點觸碰,就會引起整張大網的震動。多少人的思想早已沖破大網,直抵天幕,雙腿卻戴著沉重的腳鐐,難以邁出一步。為了不碰到網,一言一行都必須格外謹慎,只是與一個不拘小節的記者談話,鄭子云也招來了流言蜚語。矛盾的是,葉知秋有極高的思想覺悟,不具備太高的影響力,她敢談論敏感的政治話題,也敢表達真實的看法,能為時代的發展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意見想法,可正因為她沒有影響力,所以沒有能力改變什么;然而真正有影響力的掌握大權者,大多沒有這樣的思想高度,還因為自己想要保住高官俸祿的私心,只會看準風頭及時表態,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那些少數有覺悟的掌權者,又被更高階的掌權者束縛,若是碰到大網,就失去了僅有的能做出微小貢獻的權力,所以必須保持不動。我想,陳詠明一定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了。他不畏權,因此他敢于革新,他有著超脫時代的想法,同時又沒有很大的空想色彩,這是他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更多的,是一種擔當,一種勇氣。革新路上的阻力來自四面八方,他作為廠長,他發出的聲音,自然影響著廠里的廣大民眾。讓我很感動,也很可悲的是,那個時代的良知,僅存于底層勞動民眾的心里,就像楊小東和吳賓,也許他們不懂復雜的政治,但是最純真的,最能打動人的,無非是良知,他們對陳詠明的擁戴與支持,也是支撐陳詠明艱難穿行在這個稗草遍地的時代的力量源泉。他們像火星,炙人只是一剎那,成千上萬個陳詠明,成千上個鄭子云,成千上萬個楊小東,會匯聚成火苗,成千上萬的火苗會燃成熊熊大火,點亮這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行在,長滿荊棘與蒺藜的人心</p><p class="ql-block"> “有種人,好像得了一種病,得這種病的人,會踐踏,侮辱,捉弄一切純潔,美妙的東西,眼瞅著它們在自己眼前凋零,枯萎,褪色,黯淡......他會得到一種生理上的滿足。”人性陰暗潮濕,雜草叢生,在改革這條路上,陳詠明不僅要謹防觸碰到掌權者的權益,更要提防來自不理解與嫉妒的惡意揣測與造謠。吳國棟是復雜的,他心服于陳詠明,卻又因為嫉妒,自私的雜念拋棄了理性。為了讓陳詠明下臺,宋克費盡一切手段。旁觀者看來是多么可笑。田守誠油滑市儈,常常挑刺,只會跟在后面表態,提不出實質性的建議。多少人利益熏心,被銅臭味腐蝕了良知。在時代進步的機器里,他們是一個個生銹的齒輪,吱呀吱呀地發出聲音,好讓別人以為他們在拼命轉動。在如此艱難的時代背景下,還有無數個只會嚼舌根的掌權者布下陷阱。</p><p class="ql-block"> 于是,只得背著沉重的翅膀,艱難穿行在遍布雜草和大網的土地,尋找出路。</p> <p class="ql-block"> 受難的耶穌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鮮血與白袍</p><p class="ql-block"> 《圣經》上說:“一個人如果為朋友獻出生命,就是最偉大的愛。”蒙太尼里卻說:“一個人如果獻出的是他最心愛的人的生命,豈不是更偉大嗎?”宗教信仰本身從來不崇尚流血與暴力,它不會讓一個人獻出他人的生命,反之,它告誡人們要奉獻,必要的時候要做出犧牲。蒙太尼里為了自己的信仰獻出了牛虻的生命,可是無論作為父親還是主教,他有什么資格為了所謂的上帝主宰一個人的生死呢。蒙太尼里對亞瑟的愛是很沉重的,他是一位很愛自己孩子的父親,他很害怕會失去自己的孩子,這又與他在要塞做出的決定矛盾。在上帝和兒子之間,他選擇了上帝。他愛自己的兒子,他愛名譽和地位,他愛上帝,他愛的東西太多了,讓亞瑟感到自己在吃上帝的殘羹剩飯,失望,最終絕望。</p><p class="ql-block"> 我認為,蒙太尼里應該意識到,比起遙遠的,飄渺的信仰,比起純潔無暇的白袍,更應該看重的,是鮮血,是呻吟,是人世間的不幸與痛苦。為了也許根本不存在的上帝獻出一個人的生命,是不值得的,也是違反了宗教信仰本身想要傳遞的價值觀的。宗教信仰的存在不是為了把世界帶入到“上帝會保佑你,上帝會懲罰你”這樣的程序中,而是以上帝為載體,告誡世人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上帝應該是撫慰人的心靈的,而不是把人拖向深淵的。蒙太尼里的悲劇不怪上帝,不怪宗教,怪這位主教自己,曲解了上帝的旨意。</p><p class="ql-block"> 蒙太尼里是牛虻最愛的人,牛虻太缺愛了,極度缺乏安全感,他為上帝占據了自己在父親心里的位置感到憤怒。牛虻的死終于還是讓蒙太尼里意識到了,沒有一個人會像亞瑟一樣愛自己,可是為時已晚,鮮血已然染紅了白袍。</p><p class="ql-block">·亞瑟與牛虻</p><p class="ql-block"> 從亞瑟到牛虻,他從天真單純的少年變為飽經風霜的中年人。在經歷了這么多磨難后,牛虻的自制力是難以想象的強大,疾病發作的痛苦,自身的要強,使得牛虻可以忍受肉體上的劇烈疼痛還裝作沒事的樣子。當然,在街頭被羞辱,被神父出賣入獄,被全國通緝的牛虻面對肉體上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牛虻的一生太沉重了。童年時的他雖然家境很好,可是由于自己的出生并不光彩,他被視為另類。對神父懺悔被出賣,被捕入獄。參與了革命卻不被人相信,這些都導致了日后的牛虻性格乖僻,毒舌,他不斷寫文章抨擊蒙太尼里,有報復在里面,但我認為更多的是想要引起他所愛之人的關注,以彌補童年的創傷。他編出大段大段精彩的冒險故事,只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自卑罷了。</p><p class="ql-block"> 他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不亞于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六個小時。因為蒙太尼里的欺騙,他改變了信仰,不變的是堅強的意志、出代價,牛虻的一生,似乎也在為他人的錯處買單,不也是受難的耶穌嗎。</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只牛虻</p><p class="ql-block"> 幸福歡暢</p><p class="ql-block"> 不管活著</p><p class="ql-block"> 還是已死亡</p> <p class="ql-block"> 極 </p><p class="ql-block">——《虛無的十字架》 </p><p class="ql-block"> 死刑是無力的 </p><p class="ql-block"> 身上背負著人命的人被判死刑。而正因為殺人的無可挽回以及死刑的無所改變讓死刑成了悖論,是否應該廢除死刑成了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p><p class="ql-block"> 死刑又稱極刑,顧名思義,極刑即刑罰之極,即法律之極。它存在的意義有教育,報應及保護。我們聽過極刑,卻不曾聽到極罪。刑罰要與犯罪行為相匹配,那么那些虐待、施暴、奸殺,背負好多條人命的惡魔,又有怎樣的刑罰與其對應?于是只好用極刑草草了之,可是死刑的無力正在于它的極——沒有更甚的刑罰來懲罰比罪孽深重更十惡不赦的人,刑罰之極與人心之極差之甚遠。殺一個人是死刑,殺十個人也是死刑;一刀捅死是死刑,千刀萬剮同是死刑。因為刑罰的尺度比不上人性的險惡,用死刑懲罰罪惡比法律之極更甚的人才顯得無力。唯一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讓刑罰之極與人性之極相匹配,也就是讓死刑懲罰比罪孽深重更十惡不赦的人,隨之改變的,是罪孽深重的人或許只會判有期徒刑,十惡不赦的人被判無期徒刑。這無疑是司法框架的坍塌,公信度不復存在。那么加大刑罰之極的尺度呢?無望,因為社會不允許私刑的存在。可是僅僅死刑就足以讓那些被凌辱,被虐待的被害者遺族得到救贖了嗎?是的,我們不是耶和華,死后不能復生,即使是私刑解了心頭之恨,也無力使親人回到身邊。</p><p class="ql-block"> 是啊,死刑不能改變什么,它太無力了。</p><p class="ql-block"> 正因為此,死刑成了悖論。</p><p class="ql-block"> 有多少人以人道主義為名叫囂著要廢除死刑,可是死刑被廢除后,就有更多的犯罪行為無法與刑罰對應,“我的親人被殺害了,這個惡魔有什么資格繼續活著?”僅有的一點救贖被奪去了,拿什么撫慰在世之人的淚水?“殺人償命”都不再成立,從哪里得到公信度?這是偽善的人道主義,這是典型的愛人類卻不愛具體的人的表現。死刑本身存在著問題,可是不能撿了芝麻丟西瓜,廢除死刑后的執法難度是難以想象的,多少罪惡深重的社會毒瘤若無其事地吃著牢飯,假釋出獄后繼續禍害社會。我們需要的是不斷加大刑罰的尺度,而廢除極刑無疑是在走相反的路。</p><p class="ql-block"> 書中提到廢除死刑的原因有誤判導致的“誤殺”。刑罰具有無可挽回性,而死刑更甚。因此,量刑標準必須清晰明確,判刑必須嚴謹客觀。“誤殺”并非是死刑的問題,而是誤判帶來的錯誤結果,廢除了死刑,“誤殺”確實是不復存在了,但是誤判帶來的無辜者被判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問題又出現了,廢除死刑以減輕量刑錯誤導致的傷害是治標不治本,沒有切實解決誤判帶來的危害性,為此廢除死刑毫無意義。</p><p class="ql-block"> 曾讀過《消失的十三級臺階》,書中提到執刑死刑的工作者內心的煎熬,這是一個難以忽略的問題,死刑是國家在殺人,可必須要有人執行,就成了“殺人”,雖然是正義的,但是很難有人不會因此受到良心的折磨,尤其是罪犯并非是徹底的壞人時,按下絞刑架按鈕的執法者的內心的痛苦確實難以平復。</p><p class="ql-block"> 法律這條路很難走,在并未找到比死刑更合適的刑罰之前,我們不能輕易廢除它。</p><p class="ql-block"> 書中小夜子寫到她認為每個案件都應該有相應的結局,而非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因為變數太多了。說起來是很好的,可實踐很困難,因為沒有一個量刑標準去制定一個所謂的完美結局,審判的主觀臆斷就占了多數,這是萬萬不可的,為了滿足被害者或者遺族的要求,一場審判就需要滿足更多方面的需求,導致難以顧及每個方面最后無疾而終。而且讓被害者或遺族參與審判并擁有最后的決定權,這和私刑有有何區別?仍然具有公信度降低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法律的終點是一個完美的圓圈,前赴后繼,卻難以到達。</p><p class="ql-block">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 縫 </p><p class="ql-block"> ——《窄門》讀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信仰之縫</span></p><p class="ql-block"> 這出悲劇,是杰羅姆和阿莉莎陰陽兩隔的結局,更是認清自己的心意卻難以表露,強迫自己將欲望壓在心底的不甘。在朝圣者的眼中,愛情最美好的時刻,不是在說“我愛你”,而是在心里感受到——我們一起,又離上帝更近了一步。上帝將他們的愛冠以純粹之名,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是難以填補的縫。他們的愛情是悖論,可以說,正是因為阿莉莎帶有的濃重宗教色彩,因為她對上帝的熱愛,杰羅姆才會瘋狂地迷戀上她,杰羅姆把阿莉莎當成了上帝,在他的心里,阿莉莎就是自己的神,為了阿莉莎,他愿意摒棄自己的所有換得幸福,為了離阿莉莎更近一點,他愿意拋棄雜念,努力進窄門,阿莉莎成了杰羅姆的指引,成了他變得更好的動力。但是,正因為使他們走在一起的是信仰,然而他們的信仰有著裂縫,是愛情造就的,本就不夠堅固的信仰還受到彼此的影響,會更加搖擺不定。而這段感情中,兩人的中間隔著無形的膜,濃烈的愛意之間站著上帝,在上帝的面前,要壓抑渴望,要深埋愛意。而愛意怎會是藏住掖住的,它會企圖沖出阻礙,信仰便也受其影響,產生了難以填補的縫。不堅固的信仰和不堅定的愛情加在一起,變成了兩個朝圣者注定不會幸福的悲慘結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愛情之縫</span></p><p class="ql-block"> 阿莉莎在原生家庭里目睹母親的出軌,這讓長大后的她對婚姻愛情產生了扭曲的想法,她在一定程度上恐婚,然而對杰羅姆熱切的情感又讓她難以忽略自己內心的聲音,此時她又無意中了解到妹妹對杰羅姆的心意,也許是想離上帝更進一步,她選擇了自我犧牲以換來妹妹的幸福,不難發現阿莉莎的愛情觀是畸形的,在明知杰羅姆的心意的情況下,為了妹妹的幸福放棄所愛之人,阿莉莎確實是深愛著的,但她愛的真的是杰羅姆嗎?也許她愛的不過是一段圣潔的感情,她愛的是純潔無暇,容不得一點污垢的愛情,她認為只有這樣的感情才能帶來幸福,因此在得知妹妹也喜歡杰羅姆時,她認為自己與杰羅姆的感情已然不完美了,阿莉莎愛的是純粹。因此她把這份不完美的感情附上堅硬的外殼,濃烈的愛意沖撞卵殼,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布滿愛情之縫。可以說,阿莉莎愛他,和他沒關系。值得一提的是,紀德的《背德者》與《窄門》恰好是道德的兩面,本書里,雙方都在努力地壓抑著自己的真實情感,《背德者》里的米歇爾在大病一場后過上了完全放縱的,背棄道德倫理的自由生活。我們不由得思考,真正的幸福是源于這兩種極端哪一個方式。</p><p class="ql-block"> 或許是因為通往窄門的路實在太窄,容不得二人同行,在那窄門之后,沒有關于感情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別讓腰間掛著的刀出鞘</p><p class="ql-block"> 《羅生門》</p><p class="ql-block">(標題選自第五頁“家丁一面留意著別讓腰間掛著的刀出鞘,一面抬起穿著草鞋的腳,踏上了第一級臺階 。”)</p><p class="ql-block">·腰刀一 利己</p><p class="ql-block"> 羅生門在日語中有“位于人間與地獄間的城門”之意,作者將故事安排在羅生門是有用意的。人性是經不住考驗的,家丁的心中也有正義在,他也曾明辨是非,他也會為他人感到不公,但是我們以道德為基的行為準則總是不堪一擊,他知道拿走別人的東西以維持自己的生計是不對的,他本應該受到良心的譴責,不過他為自己找到了正當的理由:我不拿走老婦的衣服就會餓死,況且老婦拔死人的頭發,這是也她應得的報應。此時,他的惡行被美化了,正如老婦一樣,附上了“迫于生計,不得已”,甚至還帶有一點兒“懲罰惡人”的正義使者之感。家丁不是什么十惡不赦的壞蛋,他只是社會最底層的一個吃不飽飯的人。面對餓死和做強盜,心中的道德令我們選擇前者,生理的需求讓我們不得不考慮后者,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生理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層,而道德則是屬于自我實現的范疇,處在金字塔的最頂端。有人寧愿餓死不吃嗟來之食,這是跳過生理需求滿足尊重需求的極少數意志堅強之人,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人能在處于極端情況下心中仍然具有道德感正義感,因為人性本惡,惡在自私,人性是利己的。在這個社會,利己不一定是壞的,它是一把腰刀,可以保護自己,也可以殺人。</p><p class="ql-block">·腰刀二 輿論</p><p class="ql-block"> 如果太在意世人的議論紛紛,你永遠不知該成為什么樣子。這大概是《鼻子》想告訴我們的。于我而言,這篇比較難懂。如果把內供的長鼻子是為缺點而非生理缺陷的話,這篇小說告訴我們的應該是這個人生哲理。我們總是在世人的議論紛紛中迷失自己,內供的長鼻子令他生活不便,遭人嘲笑奚落,于是他讓徒弟把自己的鼻子踩短了,可是短鼻子卻也被人嘲笑,內供又變成了長鼻子。我們都應該為自己而活,我們都不是人民幣,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世俗評價體系,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如果太在意他人的評價,終將會迷失自我,埋沒于人海。這是從內供的角度去解讀。如果我們從旁觀者去看,芥川也在批判旁人的這種幸災樂禍,“氣人有,笑人無”的見不得別人好。當內供的鼻子長的時候,惡意地嘲笑,可當內供的鼻子變短,又開始了奚落,這也是人之本性中的惡啊,在芥川的筆下,丑惡的人性被赤裸裸地展現。</p><p class="ql-block">·腰刀三 漠然</p><p class="ql-block"> 《蜘蛛之絲》中,我只覺佛世尊對于善惡的評判標準十分奇特,僅僅是因為犍陀多沒有踩死一只蜘蛛,就得到了赦免,又因為他讓同樣爬在蜘蛛絲的人們下去,甚至沒有采取驅趕的行動,就沒有了脫離血海的機會。這讓人匪夷所思。沒有踩死蜘蛛的舉動不足以赦免一個無惡不作的大盜,為了保全自己而口頭驅趕他人更是不足以讓他丟掉脫離血海的機會。犍陀多像一個提線木偶,他的命運僅是世尊的一念,這揭露了更高層的人視他人為草芥(多謝小白點撥),這是對他人生命的漠然,也必將害死自己。</p><p class="ql-block">·腰刀四 偏見</p><p class="ql-block"> 毛利先生的造型有些滑稽可笑,被學生們認為是“迫為生計才為人師,并非有志于教育”,可是事實并非如此,毛利先生為人師是忠于理想,始于熱愛,卻不被尊重。被其他老師冷嘲熱諷,被學生暗地里議論。偏見可以毀掉一個人,它總是妨礙我們去理性地評判一個人的好壞是非。毛利先生受到的漠視和偏見,都會讓他一次次懷疑自己,一次次被打壓追求夢想的動力。</p><p class="ql-block"> 為何以腰刀為題,腰刀不同于劍,它是別在身上的,意思就是上述的這些罪惡都是存于人性之中,我們無法將它們剔除,所謂道德,不過是盡力地別讓腰間掛著的刀出鞘。</p> <p class="ql-block"> 不動明王 </p><p class="ql-block"> ——《消失的十三級臺階》</p><p class="ql-block"> “是否值得為一場痛快淋漓的復仇,陪葬掉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這個為了復仇陪葬掉自己的一生的人,是佐村光男,也是三上純一。為了給友里復仇,純一被判刑,雖然被假釋,卻要背負一生的罵名,冷眼,因殺人未遂遭受良心的折磨。</p><p class="ql-block"> 值得思考的是,佐村光男與純一都選擇了以私刑的方式為自己所愛之人復仇。《圓圈正義》中說道,法律的價值觀本身來源于民眾樸素的道德期待。當法律不能為受害者雪恨時,當法律不能撫慰在世之人的淚水時,私刑,因復仇而存在。為什么私刑會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是人都有復仇心,那是對失去之人的愛。因為我們心中的普世價值觀,這讓我們能評判一個人的善惡是非。我們做不到絕對理性,當我們所愛之人被傷害,法律卻沒有給一個公正的審判時,一時的沖動也會令我們走向極端。私刑的存在說明了,人們還是人,而非機器,會為不公的審判感到憤怒,并為之付諸行動,伸張正義。從這點來看,也許私刑也并非是失敗的產物。</p><p class="ql-block"> 可這并不意味著私刑可取,這會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私刑沒有量刑標準,一旦有傷人的新聞被曝出,無論事態大小,總會有一種聲音:“死刑!死刑!必須判死刑!”設想,如果每個人都用私刑懲罰罪人,每個人傷害他人的行為都能被附上正義的名號,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子?《東方快車謀殺案》正是一個例子,這部作品正是體現了,私刑不能作為法律缺位時的代替手段。“法律的秩序應該高高舉起,當它墜落了,應該將它推到更高的高度啊!”</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看到殘暴的殺人犯被送上絞刑架,不會為他難過。可是社會太復雜了,每一個案例都不是非黑即白,南鄉殺死了安藤,若是安藤沒有被南鄉殺死,他被逮捕后也會被判死刑,然而南鄉若是不殺死安藤,死在木棒下的人就是南鄉。在這樣的情況下,孰是孰非?南鄉殺了人,可他一定是惡人嗎?</p><p class="ql-block"> 我認為絞刑架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十三級臺階上。十三級臺階頂端是不動明王。不動明王是佛教八大明王之首座,“不動”乃指慈悲之心無可撼動,“明”,乃智慧之光明,“王”則是駕馭一切現象者。作者安排增愿寺里的十三級臺階和不動明王并非偶然,純一敲碎不動明王像也盡顯諷刺,不動明王是司法的應然狀態,踩上去吱呀吱呀響著卻又還有形狀的腐爛的十三級臺階正是日本司法的實然狀態。司法首先應“不動”,即最基本的道德基準不能被撼動,因為法律本身就是道德的載體,其次是“明”,即明智,理性,執法之人不能被感性左右,以找到事件真相為最終目標。最后,是最困難的,“王”,駕馭一切現象,要將如此復雜的社會上的一切現象全部都能在法律中找到明確的條款,即讓法律不留漏洞,不讓任何一個案例中的惡人被過度懲罰或輕易饒恕。</p><p class="ql-block"> 日本對于死刑的量刑標準則是沒有做到“明”。對于這點我感到荒謬,殺死一個人會被判無期,十幾年就可以假釋回歸社會。殺死三個人是死刑,殺死兩個人則是二者皆可,刑法,如此嚴肅,關乎人性命的東西,怎么會有“二者皆可”這樣的說法?死刑的存在是對生命的尊重,對一個人的生命用“二者皆可”的量刑標準,既是對兇手的不負責任,更是對受害者的不負責。而像樹原亮這樣的案件,我也體會到法律從事者的不易,受害者慘死,受害者家屬情緒很激動,在不了解原委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證據都指向樹原亮,如果此時司法機關遲遲不定刑,這對于失去雙親的受害者家屬又是怎樣的折磨?</p><p class="ql-block"> 看完本書,對于是否支持死刑,我想我仍然會選擇支持。我們看到的不應該只是數字,看到的應該是人,具體的人,他們的痛苦。死刑不應該被取消,但是死刑的量刑標準,被告人的行為是否真的需要用極刑懲罰,一定需要謹慎。</p><p class="ql-block"> 愿法律日漸完善,不斷趨近完美的圓圈。 </p><p class="ql-block"> 愿十三級臺階的盡頭,永遠是不動明王。</p> <p class="ql-block"> 影子 </p><p class="ql-block"> ——《惡意》讀后感</p><p class="ql-block">陽光普照大地 萬物都有揮之不去的影子 謂之陽光下的罪惡</p><p class="ql-block">·嫉妒之影</p><p class="ql-block"> 野野口對日高的嫉妒,是他存于內心最深不見底的惡意。兒時的玩伴飛黃騰達,自己卻還在人海浮沉,他看不慣日高的鮮花與掌聲,自己卻又無法得到同等的待遇。曾經對作家的向往在這一瞬間化為了嫉妒和仇恨。曾是情同手足的朋友,日高為野野口保密不堪的過去,為野野口介紹工作,幫助野野口實現作家的夢想。卻遭到了最深的惡意。</p><p class="ql-block"> 野野口為什么那么恨日高,為什么他愿意賭上自己的姓名也要讓日高死后背負世人的罵名,為什么要花這么多時間精心布置一個虛假的故事?因為嫉妒。東野圭吾不僅在寫野野口,也在寫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我們也有著對比自己優秀的人的深不見底的惡意,我們也會心有不甘,憑什么他就高我一等,這難道不就是人心之惡嗎?越優秀越完美的人,越會受到沒有緣由的攻擊。野野口的惡意令我不寒而栗。“殺了你,只是計劃的第一步”鄧布利多曾經說過“我們很容易寬恕他人的錯誤,卻難以原諒別人的正確。”野野口無疑是這樣一種心理。通俗一點說,這是“見不得別人好”。嫉妒使人喪失理智。如果說日高是陽光,那野野口就是和陽光共存的黑暗——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偏見之影</p><p class="ql-block"> 書中寫到許多偏見。其中有野野口對日高的偏見,野野口對地區的偏見,人們受野野口的誤導后對日高的偏見,對日高初美的偏見等等。野野口很聰明,他明白怎樣做才能使一個作家身敗名裂——產生偏見,對此,他不惜用盡手段讓別人相信自己才是暢銷小說的真正作者,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人。曾經的霸凌經歷讓野野口心理扭曲,后半生過得戰戰兢兢,生怕有人將自己不光彩的歷史公之于眾。其實一點小小的細節都會讓人對他人的認識產生偏差,就連謹慎的加賀警官也是如此,聽信野野口編造的殺貓謊言后的他也在心里埋下了偏見的種子。加賀最初做出錯誤判斷,在心理學中可以解釋為“沉錨效應”,當讀到日高殺死貓這個對于日高的初次影響,日高的殘忍就像錨一樣,日后做出的所有判斷,都會有意無意地與這個事件相關聯起來,其實這就是人藏于心中的偏見,只要無法拋棄偏見,我們就做不到純粹理性的判斷。在得知野野口是日高的影子寫手后,初次讀《夜光藻》的人也會讀出野野口的個性來,這就是最初大家離真相越來越遠的原因。藏于內心的偏見。</p><p class="ql-block">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影子,正如人心之中必然也有深不見底的惡意。那就將影子放在自己也看不見的地方,將惡意藏在自己都找不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擁抱陽光。</p> <p class="ql-block"> 無人認可的偉大</p><p class="ql-block">夜晚的潛水艇 </p><p class="ql-block"> 一個被過度幻想所纏繞的少年,看到陽光浮沉就能造出星球,可以設想另一個文明的發展歷程,可以造出潛水艇,這樣的人生,樣本容量是多么大啊。好像有一種超能力似的,一旦對現實生活不滿,便能迅速逃離,置身于另一個時空。我想,想象力如此豐富的人抗壓能力絕對一級棒,因為我們都將眼前的世界當作一切,所有的情感波動都基于這個世界之上,而于他,有無數個世界可以隨意出入,而這個世界只是其中一個罷了。 </p><p class="ql-block"> 可是這個世界好像從來不允許獨特的存在,就好像每一朵云都要變成標準的橢圓形合法云一樣。 </p><p class="ql-block"> 父母并不喜歡他超人的想象力,心理醫生說他得了妄想癥,同學覺得他瘋了,漸漸地,連他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認為這樣的能力是一種困擾,讓想象力飛走的那一瞬是多么輕松,可是“怪人”到“正常人”的轉變又何嘗不是自我的泯滅,把自己打磨成特定的形狀以契合社會的統一標準,他好像失去了獨屬于自己的光輝。作者寫的發光少年沉淪人海又怎么不是我們步入社會遭受打磨的痛苦,每個人進入社會都要變成社會需要的樣子:打工人要務實,肯吃苦,不出頭;領頭的要敏銳,理智,能干等等。就好像一顆天然的珍珠必須要磨得光滑圓潤,必須是勻稱的球體,才能進入市場,于是便再也分不出哪顆是哪顆了。在《裁云記》里,擁有獨特形狀的云都是不合法的,每一朵云都要向動畫片里的一樣,白白胖胖,勻稱好看。個性的泯滅是人類社會的退步。</p><p class="ql-block"> 愿我們都不做那朵被裁之云 能努力地掙脫枷鎖 對世俗的詆毀說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傳彩筆</p><p class="ql-block"> 文字,化無形為有形,記錄下所有的轉瞬即逝,使其不朽。但是當文字都無法看見了,它還有意義嗎?得到彩筆寫出的文章,并非是孤芳自賞的“偉大”,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偉大,宇宙的偉大,世上的任何一個人看到它都會神魂顛倒,以沒有人看到作品為代價,意味著在塵世中無法得到世俗的認可,即使心中明白自己作品的偉大,卻難以不生出一種空虛飄渺之感,與作者而言,這是只有自己能看到的海市蜃樓。我想,能夠接受這支彩筆,并一直保持對寫作的熱愛的人,是絕對偉大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一個人對文字的追求,要達到多么高的境界才能漠視一切外界的評價,在無人評價無人贊賞的情況下始終如一?在寫作的漫漫曠野上,他走著一條最正確的路,走著一條通往絕對偉大的路,卻無人見證。這樣的偉大還有意義嗎?純粹寫給自己的文章真的有意義嗎?因為走向所謂絕對偉大的路上沒有指向標,這種迷茫與無所適從甚至都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對文字的虔誠能達到這種造化,我想已經是宇宙的偉大了。這種偉大摒棄了一切雜念,洗去了所有世俗的骯臟,洗滌了靈魂。</p><p class="ql-block"> 無法被看見的文字,在無人目光所及之處粲然,它承載著一個對文字無比虔誠的人最深摯的情,是追求,是信仰,是無人認可的偉大。</p> <p class="ql-block"> 行囊</p><p class="ql-block"> ——《那個男孩》讀后感</p><p class="ql-block"> 男孩的生命里背負了太多,我想,這些沉重不應叫做負擔,而是行囊,伴隨男孩的一生,無法丟棄,男孩的成長也離不開這些行囊。</p><p class="ql-block">·行囊一 家庭</p><p class="ql-block">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男孩的母親墮落,還要拉著男孩一起墜入深淵,年僅五歲的他出入燈紅酒綠的場合,穿著軍裝唱滑稽的歌謠,只是為了給母親招來更多男人的關注,要在這樣的環境里保持內心的純真與善良是多么的不易。</p><p class="ql-block"> 于是,男孩支離破碎的原生家庭就成了他一生背負著的巨大行囊,它致使男孩不得不挺住壓力前進,也常常把他壓得喘不過氣。由于沒有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他要學會生存的技能,不得已提前長大。童年的幸福快樂好像總是轉瞬即逝的,而在男孩的印象里,時間卻停滯不前。幸運的是,在男孩艱難地前進路上,還有伊迪和西格,他們把男孩當作是一個大人,他們似乎更像是一家人,他不再是一個需要躲在餐桌底下的孩子,在那個農場里,男孩有了存在感,歸屬感,安全感。這是他第一次被需要。吃著煎餅抹樹莓糖漿,中間加著一塊咸豬油的濃粥,再淋上含糖的蜂蜜,躺在溫暖舒適的房間里,淚流滿面的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愛。</p><p class="ql-block">·行囊二 體驗</p><p class="ql-block"> 男孩的經歷使他的人生注定不同,他幼年經歷戰爭,長大參與戰爭,獨自坐火車遠行,得過水痘,目睹過災難,躲在角落里看過父母大打出手。同時,他也有過久違的溫暖,因為經歷過太多不幸,生活里的每一點小美好他都會小心珍藏,伊迪的煎餅抹樹莓糖漿,魯本的漫畫書,羅姆的糯米飯淋沙丁魚罐頭......因為苦難,所有的幸福都被最大化,因此男孩才沒有喪失對生活的希望。苦難使他成長,一點點小確幸給予他面對苦難的勇氣。他逐漸學會了怎樣在這樣的世道里生存:“如果這里很糟糕,那就換別處試試。”也許太多負面的經歷會讓男孩有過重的心理負擔,但是男孩的堅韌與直面苦難的勇氣總會讓他一次次站起身,他有一顆想成長,想進步,想超越的心,他不會容許自己坐在提箱旁喝著清冽的酒,停留在過去。米蘭·昆德拉說“要逃避痛苦,最好的辦法就是躲進未來。”男孩會向前看,他會翻過下一座山,翻山越嶺,一座,又一座。</p><p class="ql-block">·行囊三 時代</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有戰爭的時代,男孩的一生都在與戰爭打交道,而在這樣的環境里,生命就成了一場偉大的冒險,我們難以想象一個五歲的孩子坐在一輛滿是戰爭傷員的火車上獨自旅行,因為時代造就了男孩獨一無二的經歷,在時代的天幕里,許多苦難是根深蒂固的,是無法改變的,行囊背負在身,男孩有自己的路要走,時代給男孩一條蜿蜒曲折的路,同時也給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那個男孩背負著重重的行囊,里面裝著愛與勇氣,他終會穿過那個農場,那條河流,那艘大船,從男孩變成士兵,從士兵變成老人,寫下他這輝煌的生命八十余載。</p> <p class="ql-block"> 尋找 </p><p class="ql-block"> ——《不便的便利店》讀后感 </p><p class="ql-block"> 終其一生,我們不過是在尋找那個人。</p><p class="ql-block">·尋找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哲學的“奪命三問”,獨孤已在心里發問了無數次。獨孤得了“酒精中毒癡呆”,對于自己的經歷再無記憶。慢慢地在安慰他人的過程里,突然回想起了全部。他把自己摔碎了,他想一片片撿起那些記憶,卻又不愿面對曾經的自己,曾經那個為了賺錢違背良心,在黑心醫院工作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獨孤是一個深陷泥潭不停掙扎的人,有著自救的能力,卻不具備自救的勇氣。為了想找回最初的那個沒有私心的、善良的自己,他用盡了一生去懺悔。</p><p class="ql-block"> 為了拿回陌生人被偷走的錢包,不惜被打得滿臉是血;在便利店工作遭到顧客的冷眼,沒有一點憤怒,反而自費買了一個暖風機在深夜送溫暖;看到和曾經的自己一樣酗酒的人,會掏出玉米須茶勸人戒酒......就是獨孤的真誠與善良,打撈起一個又一個下墜的靈魂,收留了無數顆流浪的心。在故事的最后,獨孤坐上去往大邱的火車,加入志愿者的隊伍,他要去找到妻女,去道歉,去彌補曾經自己的過錯。當他決定尋回妻女,決定要直面自己過去的那一刻,我知道,他找到了,他找到最初的自己了。</p><p class="ql-block"> 京滿是一個兢兢業業的“上班族”,踏踏實實地工作著,憧憬著昨日的汗水能澆灌出明天的美好,被起跑線領先一截的家伙超過了不說,身體的恢復能力也大不如從前,每天還要遭受公司的屈辱,原本是一家之主也漸漸不被關注了。他想找回曾經的那個渾身充滿干勁,周圍包裹著家人的愛,沖一個熱水澡第二天依舊精神抖擻的京滿。于是他便嘗試著改變自己,嘗試著戒酒,嘗試著和妻女一起看電視,嘗試著滿足女兒們的愿望,嘗試著做一個合格的好父親。漸漸地,他也結束了破碎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尋找他人</p><p class="ql-block"> 吳女士一直都對自己不務正業,游手好閑的兒子感到無比失望,她不明白,曾經在大企業里工作,那么光鮮亮麗,自己引以為傲的人人稱羨的兒子怎么會變成這個頹廢的樣子。她用盡所有辦法都無濟于事。吳女士試圖找回曾經的兒子,可是她火爆的脾氣和兒子的倔強又不允許二人坐下心無芥蒂地說說話,于是母子二人的距離越來越遠。近乎崩潰的她與獨孤袒露了這一切,善解人意的獨孤用一個三角飯團和一封信解決了這個長期困擾吳女士的心結:她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兒子。</p><p class="ql-block"> 與吳女士一樣,廉女士也同樣為不省心的兒子頭疼,兒子一心想要賣掉母親的便利店以投資自己失敗了無數次的生意,甚至還拍私家偵探跟蹤獨孤以掃清賣掉店鋪的障礙。而母子之間有著一層隔膜,即使兒子終于下定決心要好好與母親相處也不愿放下賣掉便利店的計劃,卻不明白母親一直留著便利店是為了維持吳女士和獨孤生計的苦衷......</p><p class="ql-block"> 這不便的便利店是城市最溫暖的一角,每個人都能在這里尋回最初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學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救出自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彭泽县|
海口市|
古田县|
日照市|
和政县|
怀化市|
陇西县|
湟中县|
砚山县|
若尔盖县|
镇远县|
余庆县|
洱源县|
罗江县|
巴塘县|
广水市|
平潭县|
四平市|
岫岩|
霍城县|
雷波县|
忻州市|
昌都县|
鄂州市|
酉阳|
江陵县|
临城县|
昭苏县|
南汇区|
镇康县|
如东县|
新干县|
重庆市|
德惠市|
安化县|
枣强县|
鄢陵县|
安多县|
彩票|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