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遵義叢書》及其續編,作為遵義市在黨的十八大以后的一項重要文化工程,已完成新中國成立之前的遵義文獻著述“小四庫”式的編纂、“全景式”的樣態呈現,分裝成317巨冊。比較完整地保存了當地新中國成立前的歷代各類著述,共影印出版各類著作631種,報紙12種,期刊38種,報刊文輯1000余篇,收錄《明實錄》《清實錄》中有關遵義文獻1000多條。特別是集中編纂一卷《紅軍長征與遵義資料輯錄》,收錄了數十篇十分珍貴的親歷性文章。對一個地方(建制市)來說,是一個規模宏大、系統全面的文化工程;對一家出版社來說,讓地方珍貴文獻,化身千百,是對保存中華文脈做出的重要貢獻。這些重要的文獻,是遵義地方重要的文化財富,前人智慧的結晶,文明進步的見證,彰顯了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硬實力,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p><p class="ql-block"> 有幸參與了《遵義叢書》及其續編的編纂過程,深感這套皇皇巨帙,具有三大特點和兩大亮點。從圖書編纂角度看,有三大重要特點,一是全面:上下幾千年,縱橫各領域的著作全在收錄之中。從廟堂到民間,品類有自然有人文,風格有高雅有通俗,屬性有學術性有實用性,內涵有家國情懷有奮斗精神。有人認為做不到顆粒不漏就不能稱“全”,其實這是遵義地域至今最為全面的一套文獻實體。二是真實:原貌影印,原汁原味,不妄加一字。三是精美:編排印制,精益求精。叢書并非一堆雜亂無章的故紙堆,而是按照現代科學知識進行分類排序,提要鉤玄,具有學術含量,體現編輯水平。叢書的靚麗樣貌,堪稱當代出版物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從文脈傳承角度看,這些典籍本身總體反映出兩大亮點:一是家國情懷,一以貫之;二是奮斗精神,生生不息。這是文化自信的寶貴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 此處難以作全面論述。僅舉出數例頗具特色的著述。</p><p class="ql-block"> 貴州遵義人喜歡引用的一首詩:四川著名詩人兼詩評家、曾是梁啟超的詩學老師趙熙先生的《南望》說:“絕代經巢第一流,鄉人往往諱蠻陬。君看縹緲綦江路,萬馬如龍出貴州。”詩中所說“第一流”的“經巢”,是指晚清遵義人鄭珍,其人被稱為“西南大儒”,又有“詩史”之稱,當代出版的《辭海》條目說他“為晚清宋詩派代表作家”。他的巢經巢詩集、文集、全集以及他關于文字學、教育學、農桑和文學藝術等類著述不同版本50種,均已用影印方式收錄在《遵義叢書》及其續編中。</p><p class="ql-block"> 又如晚清外交家遵義人黎庶昌關于歐洲的筆記《西洋雜志》,曾被列入“走向世界叢書”。黎庶昌駐日本使館隨員劉慶汾所輯錄的《日本國事要覽》,為當時人們“睜眼看世界”提供材料。</p> <p class="ql-block"> 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英國政府派遣來華的亞歷山大霍西(Alexander Hosie)所著《Three Years in Western China》(《在西部中國三年》),于1890年在倫敦出版,原書第二章大量文字記述貴州省北部(今遵義市地域)考察所見,涉及地理、歷史、物產、交通、人口、社會等情況。為“第三只眼睛”看十八世紀末之黔北的親歷記載。</p><p class="ql-block"> 清末任吉林省民政使的謝汝欽所撰《按屬考查日記》,記述奉命兩次出巡考察吉林省西部和黑龍江東部地區,假道俄國境,對各地政務、教育、墾荒、交通、商務、僑務、警務,特別對社會治安、民生狀況等的考察,寫成此報告,提供資政參考。其中寫到:俄境內鐵路兩旁“林木森然,勿剪勿伐而保愛之。平日所用木料,皆在我境領票砍伐。其謀慮之真,令人可驚可怖!”</p> <p class="ql-block"> 民國時期的各類著述,時代特色十分明顯。民國時期,遵義和全國一樣,是一個歷史文化發展的特殊時期。1.發生了五四運動,提倡科學與民主,擺脫愚昧落后,遵義有熱烈的響應。2.誕生了中國共產黨,引入了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3.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遵義的貢獻和犧牲,文典有證。4.遵義出了一批站在時代前沿的先知,他(她)們接受新文化運動思想,破除封建文化的桎梏,擯棄舊文化中的不科學因素,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許多人成為了優秀的革命者,堅強的共產黨員。5.產生了大量文字著述,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自然各個領域,許多著作影響深遠,具有長遠價值。包括多種學術性、專業性、工具性的著作。如:</p><p class="ql-block"> 民國初年,毛邦偉的《中國教育史》,多種地方志的編成,多種地情調查成果如經濟調查,地質調查,社會調查,交通、旅游資料等。</p><p class="ql-block"> 有引進翻譯的醫學專著、數理學專著:早期學西醫的蹇先器翻譯的系列西醫專著6種,肖文燦翻譯的代數學專著2種,多年均被用于大學教材。</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時期,西遷遵義辦學六年之久、被英國科學家稱為“東方劍橋”的浙江大學,師生們用現代知識觀念和手段,對黔北一帶的地質礦產、土壤氣候、農桑物產等方面進行的考察,寫出的調查研究報告,為當時的戰時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且影響深遠。如1942年浙大史地系研究生楊懷仁、施雅風受學校指派、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貴州遵義金沙黔西修文四縣地質調查報告》,至今仍為研究黔北一帶地質地貌發育狀況的理論基礎。楊懷仁后來留學英國,1951年以留英學生會倫敦分會主席身份帶領十七位留學人才毅然回國。楊懷仁成為我國第四紀地質科學主要奠基人,8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施雅風院士的碩士畢業論文即為《遵義南部地形》,1947年在南京加入中共地下組織,為中國冰川學奠基人。《遵義叢書續編》還收錄有昆蟲學家蔡邦華院士和百歲昆蟲學家唐覺教授發表于1946年英國倫敦皇家昆蟲學會會刊的論文(中文名《貴州湄潭五倍子蚜蟲的分類,附三新屬與六新種之描述》),其中對新發現的倍蚜新屬新種均綴以“湄潭”字樣,使國際研究五倍子者都知道湄潭。此論文的中文稿直到1957年才在國內發表,其時五倍子研究正列入國家科研計劃項目。</p> <p class="ql-block"> 文學藝術創作成果豐碩。被魯迅贊賞的“鄉土文學家”蹇先艾作品集收錄有15部,女作家盧葆華作品集6部,被胡適贊賞的文學青年壽生的單篇作品34篇,并收錄有黔北曲藝唱本37種。</p><p class="ql-block"> 中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編印的幾種出版物,和一批共產黨人的著作,更顯得珍貴。其中有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北方左聯創建人段雪生所著的兩部小說,有被稱為“文化將軍”陳沂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發表于各種期刊的文章19篇,有被稱為“中國的基辛格”宦鄉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政治文論105篇等。這些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寫出的作品,是革命先輩在血與火的斗爭中留下的寶貴文化遺存,成為遵義紅色文化精神譜系的成分。</p><p class="ql-block"> 《紅軍長征遵義資料輯錄》收錄了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20多種書籍中的數十篇文章。其中最珍貴的是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由毛主席、董必武同志發起的人人寫長征經歷而于1937年2月在延安編成的抄本原稿《二萬五千里》,其中講到遵義的故事就有29篇,看看標題就知道內容的珍貴:如:《渡烏江》《一個手榴彈打坍了一營敵人》《遵義日記(遵義十日)》《婁山關前后》《向赤水前進》《遵義追擊》《茅臺酒》《三過遵義》《烏江戰斗中的英雄》《女英雄》《再戰遵義歌》等等。</p><p class="ql-block"> 本叢書為節省篇幅唯一用排印方式輯錄的《明實錄》《清實錄》資料,因其為朝廷實錄,具有較準確的實時性和權威性。明代關于中央與地方,朝廷與土司的關系,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與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等措施,多有可研究資料。清代涉及遵義的許多重大史事,如遵義府由四川劃入貴州的記載,各族人民反剝削反壓迫斗爭與朝廷鎮壓起義軍的部署,遵義“三大教案”的前因后果及處置,以及經濟領域涉及農業、墾荒、山蠶、礦產、鹽運、疏浚赤水河航道和財稅、糧政等方面,均有記載。還有涉及遵義籍人物40人、非遵義籍而對遵義有重要貢獻或影響的人物5人相關資料400余條。其中有軍政官吏,外交人才,經濟干員,文化名人,科舉學子,留學人士,社會賢達,農民起義領袖等人物史料。</p><p class="ql-block"> 真是琳瑯滿目,文光輝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6月初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對于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文明的使命方面,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守護好中華文脈。 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一定可以以《遵義叢書》及其續編的編成為契機,將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從歷代文典中,鑒古知今,汲取人生智慧,人文情懷,拼搏精神,奮進力量。與古為新,以文惠民。擦亮文化品牌,滋養精神家園,厚植發展力量,鑄就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遵義文化新輝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涡阳县|
凌源市|
南通市|
永靖县|
揭东县|
红桥区|
温州市|
广州市|
汉阴县|
辉南县|
泌阳县|
罗江县|
西吉县|
尚义县|
扶余县|
大城县|
涡阳县|
宁城县|
乌拉特中旗|
历史|
磴口县|
太保市|
西城区|
佳木斯市|
封丘县|
贺州市|
海丰县|
湖南省|
淮滨县|
尤溪县|
新余市|
南安市|
本溪|
泾川县|
泸州市|
温泉县|
阿瓦提县|
封开县|
黄冈市|
化德县|
奉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