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固烈士陵園至高處,是著名烈士墓區,中間矗立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賴經邦、黃公略、曾炳春等七位著名烈士墓安放在這里。這些烈士英勇頑強、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年青生命。帶著敬仰之情,我們來到曾炳春的故居探訪。<br><br>曾炳春烈士故居歐家龍位于東固西北6公里的山坳間,全村為曾姓人家。鼎盛時期,全村有30多戶,近200人,曾為明峰堂。<br><br>基祖十九郎,宋朝由興國珠溪徒今地,此地四周環山,村民住戶坐落在田垅中。<br><br>村左邊是金鉤形山,右邊是王下山,村后是金鉤形山腰,正前方是明峰。明峰山是富田與東固交界的九寸嶺山脈最高峰,也是通往富田、吉安的重要交通要道,四周諸山將村莊環抱。<br><br>巧合的是曾姓堂名是明峰堂,而曾氏祠堂正對面,約5華里的一座大山也叫明峰山。兩地交相輝映,一道亮麗的風景。 <br><br>村莊內有一古道,古道上還有石拱橋,古道用塊石鋪就而成,寬約一米。此道上石拱橋,長3米、高寬各2米有余,橋雖經千百年的雨蝕水沖,仍保持完好,十分堅固。 <br><br>在公路還未修通和白云山水庫未建之前,此道上可達興國、贛州,下可通富田、新圩、吉安。村內有造紙坊、飯館和茶莊,可供行人和挑夫歇腳和住宿,交通便利,這些足可見當時的繁榮。<br><br>歐家龍距離富田20多里,文天祥年少年時,多次從村中古道到東固拜會學友,上大烏山游玩賞景,入仕后仍幾次路過此地。據村內老譜上記載,曾有幾位村人與文天祥兄弟倆求學,且學友之誼非同尋常。文天樣榮登狀元榜被封官后,還念念不忘這幾位學友。宋咸淳十年(1274年)春,文天祥出任贛州府知州,從水路上贛州,僅三個月把贛州混亂治理的有條有紊。<br><br>據傳1275年正月十三日,文天樣在老家富田接到朝廷謝太后上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下的“哀痛詔”。文天樣卻痛苦涕泣,沒有任何猶豫,決心應詔勤王,挽救宋王朝。他奉詔的第三天,就傳檄諸路,聚兵積糧,并且把自己的家產盡充軍餉,很快就“糾募吉贛鄉兵三萬人”。<br><br>出發前,文天祥來到離富田老家20多里路的大烏山祭拜。念友之情頓時心生,便策馬沿古道來到歐家龍。好友和村民對文天祥的到來甚為高興,便熱情的相邀在祠堂品茶喝酒。席間,文天祥借酒興,于少時朋友一唱一和,賦詩吟對。幾位長者見狀,連備文房。請狀元即席留墨寶。文天祥欣然提筆,用顏體寫了一聯:“聖道開源魯國于今傳世遠,文章入翰宋朝自古與天長”。<br><br>寫完后,又用隸書寫下橫批:“家傳宋代明峯”,落款是“咸淳十年甲戍仲夏,富川文山先生字宋瑞題相書”。字端莊宏偉,渾厚有力,一氣呵成。而且把曾氏源流,該村人文景觀,自然貼切嵌入其中。對仗工整,字正意圓,實為絕對,令圍觀的村人拍手稱妙。后來,村人擇良材雕刻好,懸掛于堂前。<br><br>其意思是說,這個家族發源于魯國(山東),源遠流長,一直繁衍至今。祖上自古有名望,在宋代出過大文人,因文才進入翰林。<br><br>文天祥臨行前,行至石拱橋旁,見橋邊一石碑,即刻揮筆寫道:“我從南方來,停驂撫遺蹤,故河蓄潢潦,荒城翳秋蓬。凄涼戲馬臺,憔悴巨佛峰。滄海變桑田,陵谷代不同。朝為朱門貴,暮作行旅窮,乘除信物理,感慨擊所逢。古來賢達人,一醉萬慮空。如此獨醒何,悲風逐征鴻。”此碑文在文革期間被毀,誰知文天祥的這次造訪竟成了與歐家龍的擇別,文天祥留下的國寶成了絕筆。<br><br>文天祥轉戰抗元前線后,身陷敵手,在獄中監禁三年,屢經危逼,始終忠貞不屈,1283年殉難于大都。<br><br>800多年來,一代代歐家龍人睹物思親,歷代緬懷這位民族英雄。<br> 歐家龍村內曾氏祠堂在第二次國內戰爭得已保留幸存下來,的確是個偶然。歐家龍位居要道旁,又有160多名村里青年隨曾炳春參加了紅軍,究竟為何能讓國民黨反動派慈悲呢?<br><br>原來歐家龍曾氏,和全國曾氏均同一祖宗,始祖曾參郕國公宗聖,正是祠堂門前這塊匾宗聖弟救下了歐家龍。<br><br>1930年12月20日,張輝贊率18師進占東固,與公秉藩誤戰,蔣介石臭罵后遷怒于東固人民,惱羞成怒,在東固燒殺三天。張輝贊一曾姓副官,湖南雙峰人,系曾國藩家族,第一天曾副官帶部隊進剿東固路過歐家龍,命眾匪擁進村在祠堂堆好柴草,正欲點火時,這時曾副官舉起望遠鏡一看,匾上三個“宗聖第”大字赫入眼簾,還有那文天祥的墨筆對聯,宗聖第不與自己祖祠一樣嗎?也許是良心發現,還是其他什么原因,曾副官此時動了側隱之心,傳令下去不得點火,撤去柴草,退出歐家龍。<br><br>據說曾副官命手下找來一塊木板釘在祠堂前墻上,板上親書“此乃參公宗聖后裔,請諸弟兄勿擾,十八師曾XX。后來這塊牌真起了作用,此后不久張輝贊之妻朱性芳替夫報仇,親自上東固山燒殺,李抱冰的53師撤離東固再次騷擾,最后國民黨74師占領東固,又來了一次更大的“三光”政策。東固幾乎是片瓦不留更別說這樣的大建筑,然而唯獨歐家龍的祠堂、民房安然無恙。<br><br> 曾炳春在東固乃至贛西南,都是響當當的人物。據曾氏族譜記載,曾炳春的父親紀忠,字節義,生于清同治辛未,母親唐氏,生于清同治甲戍年東固洲上人。生有三子一女,長子路長生,夭折。次子廣譜,末子廣詔。<br><br> 曾炳春是末子,族譜名:廣詔,奶名歲生,生于1902年,從小父母就給他講丹心報國文天祥雖一直被皇上訓斥,但從不放棄,不忘初心的故事,由于受到了父母的熏陶。他從小就好學不倦,立志要做一個盡忠盡孝、頂天立地的男子漢。<br><br>他長得不算高大,但很魁梧。喜歡練武,村里一位打師常教他武功。后來,他在歐家龍小有名氣。他能跑贏狗,輕功也了得,能站在門口,一個縱躍上屋檐拿一匹瓦下來,又一個縱身躍將瓦放回原處,這是村里人印象最深的事。<br><br>他小時家里窮,靠舅父夜晚給他上課讀書。他很聰明,長進很快,后來考取了設在吉安縣的江西省第七師范,公費上學才讀完中師學業。畢業后在吉安永陽小學教書,與此同時,他參加農運,組織農民協會,加入了共產黨。北伐軍攻占吉安后,曾炳春任吉安總工會秘書兼碼頭工會主席,開始嶄露頭角。<br><br>從1927年“吉安8·6事變”,到東固暴動;從1928年2月任江西工農革命軍第七縱隊長到率部赴興國支援崇賢農民暴動以及率部粉碎敵人“五縣會剿”,他都身先士卒。<br><br>從1929年任中共贛西特委委員、贛西南路暴動總指揮及軍委書記。他成功地使吉安縣靖衛隊大隊長羅炳輝投誠起義,走出了一條以農軍為基礎同教育改造綠林武裝相結合的方式,創建革命武裝,從而為壯大、擴大紅軍的統一戰線政策提供了經驗。<br><br>從1930年任紅六軍軍委委員兼第二縱隊政治委員和第四支隊政治委員,還是任贛西南紅軍學校校長、贛西南赤衛軍總指揮、中共贛西南特委候補委員、軍委和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常委兼軍事部長,他率部參加攻打唐云山旅的戰斗,不斷在戰斗中成長。<br><br>從領導組建紅二十軍,任紅二十軍軍長,后任二十軍政治委員,率全軍參加第七、八、九次攻打吉安的戰斗,他屢建奇功。<br><br>從當選為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委員到“六大”后中央候補委員,他一步步成熟,成為紅軍高級指揮員。<br><br>1930年12月發生的“富田事變”,發動者率領部隊包圍了紅二十軍軍部,將軍長劉鐵超扣押,他果斷處置。<br><br>后任湘贛邊界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政治委員兼紅二十軍政治委員、臨時總前委委員。他相信黨,忠于黨。<br><br>在任紅二十軍軍長時,一次回來給母親唐氏祝壽。曾炳春騎著戰馬,帶著一班人馬從富田經九寸嶺回到歐家龍。<br><br>曾氏宗族人全部出來迎接曾炳春,稱贊他為窮苦人打天下,是革命的群眾領袖。表示愿意跟著他鬧革命。<br><br>兩天后,曾炳春要回部隊了,村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鬧場面,除一家任保長的外,其余全部報名參加紅軍,160多人浩浩蕩蕩離開了歐家龍。<br><br>曾炳春將來自家鄉人,男的扛槍打仗,女的在洗衣隊、宣傳隊等。<br><br>幾年后,除1人負傷回來養傷外,其他160多人都死于戰場,杳無音信,都成了無名英雄,葬于祖國的山山水水之間。<br><br>他將全村青壯年和親人帶到了部隊,村里僅剩下30多人。解放后,曾姓人家只剩一家。后來,一些人從永豐、羅家地、陶金坑等地遷入。<br><br>1932年5月30日,曾炳春因肅反擴大化在公略縣(現吉水縣)水南鄉被錯殺,歐家龍人十分痛心。<br><br>曾炳春被殺后,村里人將他的遺體運回村。他的妻子頓時癱倒在地,5歲的女兒跟著母親呼天喊地,那場面讓人潸然淚下。大家湊了點錢,買了棺木和青磚,安葬在村前明峰山下的九山美小道旁。<br><br>曾炳春的妻子由于受到打擊,精神失常。在村里半夜到處亂走,嘴里時常呼喊著:“歲生,你在哪?”、“歲生,你什么時候回來呀?”。不久后,她腦子就沒有了清醒的時候,連女兒也不會照顧了。一天清晨,她拋下女兒,往山坑的小路走去,再也沒有回來了……<br> 女兒只好給別人撫養,長大后,嫁到永豐芭蕉垇葉家。 <br><br>曾炳春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追認為革命烈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組織上作出公正結論和高度評價。至此,烈士的冤案得以徹底昭雪。<br><br>80多年后,歐家龍人心中依然記得那個乳名叫“歲生”的曾炳春,他是明峰山上一棵松,蒼勁挺拔,玉樹臨風。你是東固人民的好兒女,贛西南紅軍和根據地創建人之一、贛西南群眾的領袖。<br><br>硝煙散盡,江河日新。回望這段歷史,我們從“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中,感悟到了當年東固革命根據地的宏闊;從“東固山勢高,峰巒如屏障;此是東井岡,會師天下壯”陳毅的詩中,感悟到了當年東固革命根據地的壯美。<br> 東井岡啊,你承載的太多太多,你所承載的不僅是光榮與夢想,還見證了勝利與挫折。<br><br>明峰山啊,你依然那樣巍峨,明峰堂的先輩們,是你們用生命寫就東固歷史、中國革命史,每次抉擇都是熱血無悔,你們的英名將將深深地刻在史記上,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br><br>安息吧,英烈們! 東固歐家龍曾氏祖祠 曾氏祖祠內明峯堂 羅炳輝軍長后代羅新安、曾炳春軍長后代堂侄曾昭榮在掃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州市|
宜兴市|
浠水县|
东乌珠穆沁旗|
禄丰县|
洪湖市|
丰台区|
灵武市|
昌平区|
惠来县|
利辛县|
崇明县|
法库县|
金山区|
佳木斯市|
依安县|
沙湾县|
北京市|
开江县|
平利县|
古丈县|
石首市|
西平县|
郧西县|
武邑县|
扎赉特旗|
永福县|
津市市|
定日县|
额敏县|
靖西县|
雷波县|
高唐县|
郯城县|
兖州市|
潢川县|
当涂县|
瓦房店市|
襄汾县|
潍坊市|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