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們常說“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意思是想了解地下出土文物就得去陜西,而要觀賞古建筑構筑物等地面留存文物,就必須是在山西了。</p> <p class="ql-block">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就以531處的數量穩居全國第一,其中單單古建筑就有420處,全國僅有的4座唐代木結構建筑全部在山西,元以前的木結構建筑占到全國現存數量的75%左右,妥妥榜一大哥的存在,故有“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之美譽。毫不夸張地說,作為地上文物的古建筑(包含建筑內的雕塑及壁畫等附屬物),是山西最亮眼,最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瑰寶。</p> <p class="ql-block">我們知道,中國的傳統建筑以木結構為主,而木結構建筑有著先天不足,那就是長期保存十分困難,數百上千年的木結構建筑存世極少。但在山西,木結構古建筑卻能夠較好地保存下來。</p> <p class="ql-block">如中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筑,迄今1200多年的五臺縣南禪寺大佛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五臺縣佛光寺東大殿;建于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的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創建于北宋天圣年間(公元1023年一1032年),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的太原晉祠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始建于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重建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的大同華嚴寺;始建于東漢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擴建, 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重建的洪洞廣勝寺飛虹琉璃塔等等,都是國寶級的文物建筑,在全國也是傲視群雄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圖為五臺山唐代建筑南禪寺</p> <p class="ql-block">廣角鏡頭拍攝的應縣佛宮寺釋迦塔</p> <p class="ql-block">太原晉祠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洪洞廣勝寺飛虹塔</p> <p class="ql-block">那么問題來了,山西何以留存了如此數量眾多列為高等級文物的古建筑呢?個人認為,簡而言之,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就是“天時地利人和”。</p> <p class="ql-block">先說“天時”。天時在這里指自然環境。山西是一個被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太行、呂梁兩山夾一川,汾河川中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氣候類型上,山西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夏季燥熱,冬季干冷,降水量偏少,全省年平均降水量為500mm左右。這個降水量既低于東鄰省份河南的年均800mm,又低于西鄰省份陜西的400(僅榆林一地)-1400mm。偏少的降水量遇到不易保水的高原黃土地貌,更加劇了水分的蒸發,造成山西全省普遍的干燥氣候。</p><p class="ql-block">太行絕壁</p> <p class="ql-block">如此的干燥氣候環境,對人們生存和農業生產不是好事,但對于木結構古建筑的保存則極為有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木結構古建筑在非人為破壞的情況下,最懼怕的兩大殺器就是環境潮濕和白蟻滋生,而這兩者還相生相伴,密不可分。在南方,這兩大殺器造成無數木結構古建筑被毀壞,實在令人痛心!而山西干燥的氣候環境,既不易腐壞木構,又不會生長白蟻,先天具備木結構古建筑最好的保存條件。因此,在山西,數百上千年歷史的古建筑留存量最多就不足為奇了。</p><p class="ql-block">干燥的黃土高原</p> <p class="ql-block">芮城廣仁王廟,在干燥的環境中保存了上千年。</p> <p class="ql-block">萬榮飛云樓,全木構建筑未作髹漆處理,歷數百年而不朽。</p> <p class="ql-block">再來說說“地利”。所謂地利,就是山西因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厚重且獨特的文化現象。山西既處于黃河流域的腹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又與內蒙古高原接壤,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如鮮卑、契丹、女真等在這里交匯融合。</p><p class="ql-block">代縣邊靖樓</p> <p class="ql-block">明長城雁門關</p> <p class="ql-block">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神農氏曾在這里嘗百草,事農稼。山西南部有稷山,是周族始祖后稷的活動地。后稷善于耕種,經常向民眾傳授種植莊稼的方法,因此被后人尊為五谷之神。夏商周時期,山西是其主要統治區。周朝后期,群雄爭霸,逐鹿中原,晉國在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時期,成為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創建的北魏的領地,并建都于平城(今大同,后遷都洛陽)。</p> <p class="ql-block">隋末,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而加以重視。</p><p class="ql-block">新絳龍興寺,內立唐皇室“碧落碑”。</p> <p class="ql-block">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山西疆域內宋與北方遼、金、元政權并存、更替與攻伐,這個過程也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大融合時期,為山西的文化發展帶來了很多時代特征鮮明的印記。</p><p class="ql-block">大同華嚴寺,遼代所建。</p> <p class="ql-block">自明至清,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領全國之先。特別是晉商十分活躍,足跡遍天下,威震海內外,形成了獨特的晉商文化。</p><p class="ql-block">靈石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上面回顧了山西歷史的發展脈絡,那么它對歷代文物建筑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遠古的神話傳說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眾多印記,山西境內的堯陵、堯廟、舜陵、禹王廟、稷王廟、后土祠等就是這一影響的實物例證。</p><p class="ql-block">萬榮稷王廟,大殿為采用宋代營造法式建造的廡殿頂建筑,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標本意義。</p> <p class="ql-block">介休后土廟</p> <p class="ql-block">再如晉祠,該祠堂是為了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和他的母親邑姜后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北魏時期,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拓跋氏,為了解決民族融合問題,攏絡漢族民心,從最初的滅佛轉而興佛,將佛教作為政治教化、鞏固政權的工具,從而大力開鑿佛龕,興修佛寺佛塔,我國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岡石窟就始鑿于此時。但遺憾的是北魏時期的建筑今天已不復得見,著名的恒山懸空寺始建于北魏,雖然現存建筑重建于明清,經歷了多次修葺更迭,其神采仍似當年模樣。</p><p class="ql-block">大同云岡石窟</p> <p class="ql-block">渾源懸空寺</p> <p class="ql-block">唐代佛教再度興盛,山西又是龍興之地,因此其時大興土木建佛寺造佛塔,其盛況可以想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正是興盛于唐,現在山西僅存的四座唐代木結構建筑,皆為寺廟建筑,五臺山獨占其二,它們分別是佛光寺東大殿和南禪寺大佛殿(其余兩座為平順縣天臺庵、芮城廣仁王廟正殿)。</p><p class="ql-block">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唐大中十一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芮城廣仁王廟正殿,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時間來到公元10世紀,此時中原地區的王朝是宋朝。但在北方,先后有遼、金兩個少數民族政權與宋朝并存。而山西正是宋、遼、金統治重疊、交錯、更替之地,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漢民族的農耕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游牧文化相互融合,但無例外的是遼、金在文脈上皆認同并承接了漢族文化,契丹遼朝立“遼家遵漢制,孔教祖宣尼”(《遼史·百官志》)之制,以孔學為主導;在女真金國,“立孔子廟于上京”(《金史·孔堵傳》),也以儒學為正宗道統。而在宗教方面,則全面接受、宣揚佛教信仰。</p><p class="ql-block">崇福寺金代建筑彌陀殿</p> <p class="ql-block">應縣凈土寺大雄寶殿金代藻井</p> <p class="ql-block">宋、遼、金以及之后元朝統治的兩三百年間,山西各地興建文廟、修寺建塔蔚然成風,留存至今的如太原晉祠圣母殿、朔州崇福寺、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大同善化寺、五臺延慶寺、平遙鎮國寺、代州文廟、絳州文廟、芮城永樂宮及其壁畫、洪洞廣勝寺(含飛虹塔、水神廟壁畫)、芮城城隍廟等等,都在這一時期涌現出來,展現各自的精彩。</p><p class="ql-block">平遙鎮國寺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代縣文廟,元代所建。</p> <p class="ql-block">代縣文廟大成殿內元代木構</p> <p class="ql-block">朔州崇福寺全貌</p> <p class="ql-block">洪洞廣勝寺全貌</p> <p class="ql-block">到明、清兩季,由于商業發達,經濟實力強大,山西在寺廟宮觀建筑上繼續著前代的輝煌,一大批特點突出的宗教建筑相繼問世,像以琉璃飾件吸睛的介休后土廟、造型獨特的榆次城隍廟玄鑒樓、純木結構的萬榮東岳廟飛云樓(與應縣木塔并稱北塔南樓)、國內唯一祆教(拜火教)建筑介休祆神樓、國內規模最大的關帝廟等等,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介休后土廟,以精美的琉璃建筑飾件而吸睛。</p> <p class="ql-block">萬榮全木構飛云樓</p> <p class="ql-block">國內唯一拜火教建筑祆神樓</p> <p class="ql-block">祆神樓美觀的飛檐</p> <p class="ql-block">此時期更不能不提的是晉商營建的豪宅大院有如雨后春筍般競相涌現,像大家都熟悉的喬家大院、王家大院,還有大家不怎么熟悉的李家大院、曹家大院、常家莊園、渠家大院、申家大院等等,都堪稱是中國民居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喬家大院建筑</p> <p class="ql-block">此外,商業的繁榮還造就了一批古城,除了保存完好的平遙古城外,還有榆次、朔州、忻州等古城和汾城古鎮,也在明清時期隨著物資交流的發達應運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總之,山西獨特的地理位置、厚重且多民族交融的歷史文化這一“地利”,成就了這一地區文物建筑的興盛。</p><p class="ql-block">榆次古城市樓</p> <p class="ql-block">最后來談談“人和”。人和在此主要指工匠的創造力。</p><p class="ql-block">山西的古建筑建造水平極高,而是全方位的高。</p> <p class="ql-block">先說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這是它的大名,小名或俗稱是大家更熟悉的“應縣木塔”。塔身全木結構,呈現八角形,外觀五層六檐,實為明五暗四九層塔。是現存世界木結構建設史上的典型實例,在中國建筑發展史上具有坐標地位。</p> <p class="ql-block">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對應北宋至和三年)主體使用材料為華北落葉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材使用量上萬立方,總重量高達7000噸之巨!用七千噸木材建造成一座高67.31米,底部直徑30.27米的巨型木塔,充分體現了的木作工匠極高的智慧和動手能力。</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造型宏偉,在結構上與眾不同,為重樓形式。除了頂層屋面用攢尖頂外,其余每一層均具有組成單層殿堂的三個部分,即平座、屋身和屋面。該塔體積龐大,出檐及平座寬厚,出檐長度逐層減縮,華拱與下昂高度相應調整,與整體輪廓線的節奏相適合,更具美感。</p><p class="ql-block">該塔運用斗拱60多種,被譽為“中國古建筑斗拱博物館”。而運用樣式眾多的斗拱,使這種調整更加靈活自如,同時亦使檐下構件避免了重復,達到增強美感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木作者的匠心獨運。</p> <p class="ql-block">最終,經過工匠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應縣木塔呈現給我們的視覺效果就是:雄偉、勻稱、美觀、韻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同樣全木結構的萬榮東岳廟飛云樓,與應縣木塔合稱“北塔南樓”,飛云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飛云樓的特點為各層平面與出檐的變化,形成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加上樓頂生動的十字屋脊,構成了其豐富的立面形象。飛云樓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十分古樸厚重。</p> <p class="ql-block">山西寺廟薈萃,歷朝歷代繼往開來。在山西,說寺廟就不能不說雕塑和壁畫。山西佛像雕塑的水平可用一個詞來形容: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談云岡石窟和廣勝寺這種大牌,隨便挑兩個小眾的寺廟,來作窺豹之管吧。</p> <p class="ql-block">這兩個寺廟是平遙雙林寺和絳縣福勝寺也許大多數人未曾聽說過。</p><p class="ql-block">平遙雙林寺</p> <p class="ql-block">雙林寺距平遙僅十幾公里,但去平遙觀光的游客十有八九沒有去過。這座始建于宋代,復建于明代的寺廟,其2000余尊彩塑精彩紛呈,是寺中瑰寶。</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四大金剛與殿內四大天王塑像,造型威猛剛毅,氣勢雄壯,肌肉勁健,面相凹凸有致,雙目炯炯有神,彰顯護法神力。這八尊彩塑凝固了人物生動的表情瞬間,又讓人感受到呼之欲出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釋迦殿內,釋迦正中高坐,左右脅侍手持經卷的文殊菩薩與手持蓮花的普賢菩薩。釋迦佛高5米,文殊、普賢各高2.05米。三尊彩塑造型簡練,手法駕馭自如,頗具親切感,顯示明代佛教塑像趨向人性化的風格。</p><p class="ql-block">釋迦佛</p> <p class="ql-block">普賢菩薩</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薩</p> <p class="ql-block">雙林寺各殿的彩塑佛像自然十分精彩,但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釋迦殿扇面墻背面的一葉觀音彩塑。觀音用圓雕手法塑造,單腿盤坐,衣帶飄揚,乘一葉紅色蓮瓣浮于大海波濤之上,波瀾不驚,神情自若,體現了菩薩的強大定力。觀音面相有如人世間純情女子,拉近了與瞻拜者的距離。身后跟隨十大弟子,十二圓覺,另有十大明王開道,場面生動壯觀,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雙林寺彩塑的精彩用文字不能表達十一,只有親臨其境才能感覺到其強大的氣場。</p> <p class="ql-block">而另一處要說的新絳縣福勝寺,則更加鮮為人知。福勝寺,位于新絳縣城西北17公里的澤掌鎮光村,</p><p class="ql-block">創于唐貞觀年間,明弘治年間曾大修,現存四進院落,建筑為元明時期遺存。</p><p class="ql-block">毫不起眼的福勝寺山門</p> <p class="ql-block">福勝寺規模不大,建筑體量也較小,尤其是寺廟的山門,就像當地老百姓的院門,毫不起眼。但寺內的彌陀殿和大雄寶殿卻藏著寶貝——元代雕塑。</p><p class="ql-block">福勝寺彌陀殿</p> <p class="ql-block">彌陀殿內正中供奉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站立兩旁。此為一組保存完好的元代彩塑,彌陀佛于蓮臺跌珈而坐,相貌既莊嚴又和善;分立左右的觀音、大勢至站像略前傾,仿佛對彌陀表示謙恭。塑像表情刻畫生動,身形修長,比例準確,身姿動作自然,衣紋線條流暢,體現了一千年前雕塑工匠的出色技藝。</p> <p class="ql-block">更為精彩的是在彌陀佛造像屏風背面的渡海觀音浮雕。寶像面若滿月,豐滿慈祥,從容不迫,其普渡眾生的宏愿了然于胸,有“最美渡海觀音”之譽。觀音衣紋、飄帶、祥云、海濤線條飄逸流暢,左下方的童子些許的嬰兒肥,造型可愛可憐。整個畫面生動形象,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說了塑像,下面必須說一下山西寺廟的懸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為懸塑?其實懸塑屬于彩塑范疇,但與一般彩塑不同的是,懸塑是懸掛于建筑梁柱與壁面上的彩塑,多用在廟宇殿堂之內,圍繞佛壇塑像,在其左右、上方及背后依托梁柱和壁面塑造而成。</p> <p class="ql-block">懸塑是山西廟堂大殿常見的雕塑形式,體現了山西雕塑工匠的高超技藝。從金、元開始,在寺廟宮觀作懸塑已經蔚然成風,保存至今的要數隰縣小西天千佛庵、五臺山殊像寺、平遙雙林寺、長治觀音堂等處最為精湛。下面著重介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隰縣千佛庵懸塑。</p> <p class="ql-block">千佛庵大雄寶殿內的明清懸塑,堪稱中國懸塑藝術之“絕唱”,當你一邁進大殿,立刻會被滿堂懸塑亮瞎雙眼,驚掉下巴。整個殿內的墻壁、梁柱、頂棚上,都懸塑著佛教故事中的人物和飛禽走獸,刻畫精細,造型優美,動靜相宜,惟妙惟肖;樂伎們輕歌曼舞,飛天們妙曼飄動,神鳥們快樂翔游……,有限的空間里涵括了無限的內容,淋漓盡致地顯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美景,扣人心弦,令人無比向往。其雕塑工匠的技藝水平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仔細看,會有意外發現哦!</p> <p class="ql-block">雙林寺、殊像寺、觀音堂的懸塑也各具特色,同樣精彩,恕不贅述。</p> <p class="ql-block">雙林寺懸塑千手觀音</p> <p class="ql-block">五臺山殊像寺懸塑文殊菩薩</p> <p class="ql-block">長治觀音堂觀音菩薩懸塑</p> <p class="ql-block">壁畫也是山西寺觀的亮點,不能不說。最為著名的當然是永樂宮壁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古代壁畫的杰作,繪制于芮城道教宮觀永樂宮無極殿、三清殿、純陽殿和重陽殿等四重大殿壁間,全部壁畫共有1000平方米,它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藝術瑰寶,就是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永樂宮壁畫為道教宣傳畫,目的在于揭示道教教義和感召人心。最具價值的是主殿三清殿(又稱無極殿)四壁的“朝元圖”,繪制面積達403平米,占整個永樂宮壁畫面積的40%。朝元圖展現了近300位“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全圖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畫面以南墻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徐徐展開,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以及圍繞主神的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的武將驍勇剽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綽約。整個畫面,氣勢恢宏,場面浩大,人物表情各異性格凸顯,衣飾富于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表現了畫工非凡的構圖駕馭力和高超的繪畫水平,極具視覺沖擊力。</p> <p class="ql-block">永樂宮壁畫玉女畫像(局部)</p> <p class="ql-block">此外,洪洞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也值得一提。其大殿板門東壁的“戲劇圖”生動傳神,畫面上是一個名叫忠都秀的班主,率領散樂班正在舞臺演出時的場面,臺上“粉墨登場”的演員共11人,男角7名,女角4名,分前后兩排站立。因服飾臉譜各異,可分辨出生、旦、凈、末、丑各行當及樂人,前排居中者即為班主忠都秀,從其恬靜的神情和細致的容顏、櫻桃小嘴判斷,班主應是一位女子,然而她衣著紅袍,頭戴官帽,顯示其裝扮的角色并非女角,這又說明男女同臺演戲,還有女扮男裝的角色反串在元代中期已成風氣;緊靠忠都秀右側的是一位丑角,他滿臉胡須,手舞足蹈,頗具喜感,感覺到臺下觀眾正被他逗得哄堂大笑。畫面還可看到戲班以鼓、笛、拍板三種樂器為伴奏。這些內容,無疑為中國戲劇發展史提供了非常寶貴而形象的資料。</p> <p class="ql-block">在晉中,介休以特有的琉璃生產一枝獨秀,它歷史悠久,工藝卓絕,造型優美,色澤艷麗,形制廣泛,傳承完整,延續千年。琉璃飾件的大量運用是介休一帶古建筑的一大看點,最突出最亮眼最具代表性的是介休后土廟。廟里各殿和亭臺樓閣,其屋頂都飾以明亮艷麗的琉璃螭吻、脊剎、寶頂、脊獸,還有形象各異的神仙、武士,觀之令人眼花繚亂。在介休,城隍廟、祆神樓等古建筑,甚至地處偏遠的張壁古堡,六七座祠廟也都裝飾有精彩的琉璃飾件,不遺余力地展示著這一精湛的傳統工藝。</p> <p class="ql-block">介休祆神樓寶頂</p> <p class="ql-block">介休張壁古堡廟宇寶頂</p> <p class="ql-block">山西明清時期的古建筑,民宅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上文中提到的大院莊園,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但要論莊園布局和建筑工藝水平,個人認為榆次常家莊園體現出鮮明特色和精湛技藝。</p> <p class="ql-block">常家莊園占地12余萬平方米,是規模最大的晉商大院,也是中國最大的莊園式建筑群,始建于明末,中興于清朝康乾嘉時期,近150年連年不斷修筑,常家莊園形成了房屋5000余間、樓房50余座、園林7處、占地達60萬平方米的宏大規模,</p> <p class="ql-block">常家莊園的出色,大不是主要因素,而首先是布局,在山西這片干旱之地,莊園營造了七處園林景觀,使呆板的莊園平添了幾分靈動之氣。再有常家雖是商人,但在莊園內卻謀劃修建了一處規模很大的學堂,供其子弟讀書學習,目光不可謂不深遠。常家莊園也因此被譽為最有文化底蘊的莊園。</p> <p class="ql-block">常家莊園學堂內的庭院</p> <p class="ql-block">常家莊園秀麗的庭院</p> <p class="ql-block">常家莊園的園林</p> <p class="ql-block">觀稼樓</p> <p class="ql-block">聽雨樓</p> <p class="ql-block">常家莊園的修建,更是各類工匠顯示自己超凡手藝的比武場。宅院中無論大木作、細木雕、石刻、磚雕等工藝水準,都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其磚木結構建筑堅固結實,建筑裝飾精致細膩,不厭其繁,顯現了晉商發跡之后對自家宅院建設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追求。可以說,一座常家莊園,讓人見識了山西清代民宅建筑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山西寶藏遍地,是人文旅游的寶地,當得起“晉善晉美”的美譽。</p><p class="ql-block">聲明: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侵權必刪。</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县|
滦南县|
杭州市|
余江县|
奇台县|
花莲县|
许昌市|
莱州市|
张家口市|
府谷县|
阿拉尔市|
德格县|
额济纳旗|
尚义县|
栖霞市|
汉中市|
六枝特区|
鄯善县|
东乡族自治县|
文昌市|
大英县|
衡山县|
苍溪县|
珠海市|
六枝特区|
得荣县|
青河县|
迁安市|
台南市|
德江县|
峡江县|
阿合奇县|
来宾市|
苏尼特左旗|
安庆市|
张北县|
运城市|
巴林右旗|
高密市|
广德县|
洛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