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從鄭州西行,約50公里處有一古村落,這就是鞏義市新中鎮的琉璃廟溝村。村子南眺巍巍嵩山,北瀕滔滔黃河,依山傍水,幽靜秀美,因村內有一琉璃瓦覆頂的古廟宇而得名。今山村聲名遠揚,是因村中的一座莊園,一座被鞏義人稱之為“西有康家(康百萬),東有張家”的張氏莊園,即柏茂莊園,也叫張祜莊園或張誥莊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莊園現存建筑以明朝最早、以清朝居多、以民國最具特色,共有1<span style="font-size:18px;">3處院落,217間樓房,86孔窯樓,總體風格為</span>依山挖窯洞,臨街蓋樓房,中建四合院。其中最具特色的1、2號院,既具豫西的民居式樣,又有江南的黛瓦繡戶;既保留中式的雕欄玉砌,又嵌入西方的拱門石柱;既錯落有致獨立成院,又上下相連,洞洞貫通。堪稱南北一體、中西合璧,風格別致,雄偉壯觀,莊園于201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抗日戰爭期間,張家積極支持抗戰,為我八路軍某部籌糧、籌款、籌措被服,騰出宅院供該支部隊的首長和機關使用,成為該支抗日部隊的駐扎之地,莊園因此被辟為豫西抗日紀念館,成為鄭州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擁有如此恢宏的莊園,張家自然是大戶人家。他們開錢莊、挖煤窯,既經營有道,成為富甲一方的鞏義東門富戶之首,又承庭訓、辦教育,詩書繼世,教子有方。祖上曾有舉人功名,近代也英才輩出,成為各行各業專家學者的數以十計。當然在張家的群英之中,不只是昆山片玉的俊彥男子,桂林一枝的千金小姐也不乏見,其中的一位就堪作一表。</p><p class="ql-block"> 這位小姐生于1919年,天生麗質,眉清目秀,端莊淑雅,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先是跟著從北京高校讀書歸來、在鄉里興教辦學的父親習文識字,臨帖作畫。稍長又被家人送進私塾學堂,學念四書五經,受教禮儀詩書。另外還跟著母親習針線、學刺繡,縫紉裁剪,一應俱全。得益于淵源家學和學堂教育,更兼天資聰慧、心靈手巧,最終修得詩書畫繡兼擅,德言容功咸備,多得鄉鄰和家人夸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十歲那年,小姐遵父母之命,依媒妁之言,嫁得一有志青年。青年原是父親的得意門生,生得氣宇軒昂、英姿勃發。該青年家境雖也殷實,為一村首富,但與張家難以媲美,張家看重的是青年的人品才學和志向抱負。大婚之日,小姐由二位丫環陪嫁出閣,八抬大轎,彩綢飛動,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場面盛大,熱鬧非凡。當日運送嫁妝的隊伍,人抬馬馱,浩浩蕩蕩,綿延山道一里多長。嫁妝大到成套大件家具,小到砸核桃用錘,日常所需一應俱全,數量之多,新郎家偌大院落里也擺放不下。今天的鄉里人提及這一盛況,仍津津樂道、嘖嘖稱羨。</p><p class="ql-block"> 常人看來,小姐有如此富裕殷實的娘家、婆家,有如此品學兼優的如意郎君,她幸福地度過一生,是必定無疑的。婚后幾年確也如此,她曾帶著愛女,離開山村,到繁華的江南都市與丈夫團聚,相夫教子,其樂融融。誰知好景不長,命運驟變,人生仿佛從天堂墜入深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先是丈夫為求發展,謀劃帶胞弟跨海遠行謀生。正值青春又知書達理的她,若要求攜女與夫同行,既得一家團聚,又可助丈夫一臂之力,實屬合情合理。但是為了讓丈夫安心事業,她深明大義,毅然決然地留下來,代夫持家侍候老小。哪承想這夫妻一別,竟是天各一方,音信全無,34年獨守寒窯。</p><p class="ql-block"> 繼而種種厄運紛至沓來。丈夫遠行后公爹繼而離世,家中落下年邁的太婆婆,年長的婆婆,患病的小姑子,還有年幼的女兒,全家都是女性,她成了唯一的“壯勞力”。這位出閣前從未干過粗活、重活、臟活、累活的文弱小姐,為了一家生計,此時搖身變得亦媳亦子、亦嫂亦兄、亦母亦父,里里外外,剛強地撐起一家。白天她上山耕作,下河洗衣;夜晚她紡線織績,碾米磨面;農閑時她去礦山撿拾煤渣,擔煤沿街叫賣。去石河道掄錘砸鐵道用石子,換取錢糧;災荒年她遠赴他鄉菜地撿拾剩菜葉,跑遍漫山荒坡采挖野菜。身心俱疲之下,她為太婆婆揉腿捶背、洗腳擦身,為大便干結的婆婆動手摳便,悉心盡孝;為四鄰鄉親書寫春聯,為出嫁的姐妹做衣繡鞋,為親朋新生的寶寶做褓制帽,盡己之能,行善友鄰。她的刺繡堪稱一絕,繡于女兒鞋上的五毒小蟲,因栩栩如生,常引得小雞撲來啄食,技藝之高,傳為美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不只是苦難艱辛,還有離別悲酸。太婆婆、婆婆病故后,她一面哭喊著丈夫大名,捶胸頓足地自責自己沒能替丈夫養好二老;一面身披重孝,挨家挨戶跪拜求助。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她肩扛喪杖,邊跪邊行,嚎啕痛哭中送老人入土。在遭受凌辱折磨、生不如死的日子里,她堅強不屈,對天高喊:“我寧愿吃盡人間苦,也要保住一家的老和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劫波度盡,否極泰來,經過了34年的煎熬,終于迎來夫妻團聚、全家團圓。 丈夫深感內疚,深念其恩,將其接至香港安享晚年。只是她因長年操勞過度,心力交瘁、病魔纏身,在港短短七年中,雖傾力多方醫治,終未能戰勝病魔,帶著對親人和生活的無限不舍,郁郁而終,惜哉!悲哉!</p><p class="ql-block"> 其實,命運急轉之時,她本可以重作選擇,逃避三十多年里的各種不幸和苦難。但是,為了那句對天的誓言,她犧牲自己、忍辱負重、挺身擔當,憑一己之力贍養老人送終,撫養女兒成人。她的自我犧牲,換取的何止是保住了一家的老小,更是成就了丈夫教育事業的輝煌,鑄就了女兒省政協委員、大學董事長的身名。<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真蕙心紈質,</span>高風厚德,恩重情深,功莫大焉。雖千言萬語,不能傾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位名門閨秀是誰?小姐姓張,名坤俊,字之千,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創辦人王廣亞博士之發妻、榮譽董事長王淑芳之慈母。善書、善畫、善繡,明義、明理、明德,能伸、能屈、能擔,堅強、堅韌、堅貞。懿德美行,動人心魄,可歌可泣,千古流芳!</p><p class="ql-block">注:圖片1來自網絡,其余圖片或作者手機拍攝,或來自學校資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陵县|
邳州市|
南木林县|
辉南县|
天峻县|
陆川县|
宁津县|
马边|
类乌齐县|
海林市|
茶陵县|
班戈县|
壤塘县|
蓝山县|
通河县|
略阳县|
辽中县|
遂溪县|
依安县|
湘潭市|
内黄县|
新化县|
克东县|
瑞丽市|
安多县|
莱西市|
浪卡子县|
灵武市|
连江县|
东明县|
镇平县|
安溪县|
即墨市|
天津市|
北川|
六盘水市|
镇原县|
汕头市|
肇源县|
河池市|
沂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