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創作品,未經作者允許,嚴禁轉載! </p><p class="ql-block"> 注:本《略考》 按譜曰考證,有不當之處,敬請匡正,不吝指教,力爭逐步完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在上海圖書館官網館藏家譜中,閱讀了館藏的《山陰荷湖傅氏》族譜,從中了解到荷湖傅氏先后陸續徒居蜀阜、富陵、魯墟等地,最早修譜于元代至正年間,蜀阜分支自成化元年(1465年)至明成化五年(1469年)前后約四年半,輯成族譜十卷。富陵分支三次修譜,分別是一修:清嘉慶二年(1797年),二修:道光七年(1828年)三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春,由魯墟二十二世孫傅瀚、傅澔、傅涵 作《富陵纂修族譜序》。該《序》同時載明:此序既是富陵族譜之序,同時又是富陵與魯墟聯宗合譜之序,次序體現出荷湖傅氏此次修譜,從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到道光二十七年春,歷時約一年半。最后將荷湖傅氏本支,與蜀阜、富陵、魯墟等各分支族譜,統一合并成一譜,即荷湖《傅氏宗譜》(總譜),共計12卷。</p><p class="ql-block"> 譜中所提魯墟今在何處?經查魯墟,屬古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紹興市鏡湖新區東浦鎮魯東村。因廟沿江自南而北把魯墟拆為東西兩個村東魯墟(即現在的魯東村)、西魯墟(即現在的魯西村)?!遏斞溉斞概c大運河》一文中有這么一段話也可以佐證:繼祖母蔣氏的娘家——魯墟蔣家,這是一個大村莊,有一條南北向的大河穿村而過,把村莊一分為二,故有東魯墟與西魯墟之分。</p><p class="ql-block"> 當時也有打聽魯墟傅氏,只因路途遙遠未找到對應的傅氏。直至看到了浙江傅家平臺《浙江傅氏村莊》刊登了紹興市越城區東浦鎮魯西村一文,文中介紹了魯西村,全村有9個村民小組,住戶545戶,人囗1424人,耕地826畝,傅姓人囗占四分之一。可惜的是《魯西傅氏家譜》已毀,傅氏祖上從何時、何地遷入魯西村無人知曉,有待查證。愚人遂著手整理當年截圖下來的資料,特挑有關魯墟傅氏的譜序,予以佐證紹興市越城區東浦鎮魯西村傅氏是否屬山陰荷湖傅氏分支。</p> <p class="ql-block">魯西村:屬紹興市越城區(濱海新區)東浦街道。1992年5月撤銷鑒湖鄉,并入東浦鎮。1983年5月政社分設,屬紹興縣鑒湖區鑒湖鄉人民政府魯西村。1961年9月調整公社規模,調整后屬紹興縣鑒湖區鑒湖人民公社魯西大隊。1959年魯東管理區并入壺觴管理區。1958年10月以區建社,政社合一,隸屬紹興縣鑒湖人民公社魯東管理區。1956年2月撤城郊區復為鑒湖鄉,新鑒鄉全部并入鑒湖鄉,屬紹興縣。1949年5月城郊區人民政府成立,6月接收鑒湖鎮,10月撤銷鑒湖鎮,拆為鑒湖鄉、新鑒鄉、城郊鄉,隸屬紹興縣城郊區。鑒湖境域為鑒湖、新鑒兩鄉,西魯墟為新鑒鄉一村。民國三十七年鑒湖鎮隸屬紹興縣第一指導區。民國三十五年撤并鄉鎮,鑒湖鄉更名鑒湖鎮,屬紹興縣南地區。民國二十九年擴鄉,屬紹興縣第六區易名鑒湖鄉。民國二十四年廢閭鄰,行保甲屬鑒北鄉,9保西魯墟北岸,10保西魯墟南岸。民國十七年隸屬紹興縣第七區漓渚里清水鄉。宣統二年屬清水鄉西魯墟。</p> <p class="ql-block">元代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年)冬(陰歷)十一月長至日(即冬至)金華戴良撰寫的《山陰荷湖傅氏族譜》序。</p><p class="ql-block">戴良(1317年6月22日——1383年5月19日)[1],字叔能,浦江建溪(今浙江省諸暨市馬劍鎮)人。元代著名詩人</p> <p class="ql-block">蜀阜續纂前序</p><p class="ql-block"> 傅之姓其來遠矣昉于殷商而盛于漢晉唐宋之間溯其源流自商高宗之相說至于漢陽陵侯寬義陽侯介子昆陽侯俊其族始大自俊及于晉之中丞玄司隸咸傳至于唐節度判詡至于宋祥符天禧間營瑩兄弟繼登進士歷顯宦及銀青大夫正其世次隱顯間見皆不可紀而源遠流長后各有所本焉宜陽之族則北地宗之清河之族則鄆州所宗若今之越中則清河之分支而江右之合也越中自屯田</p> <p class="ql-block">銀青諸公起家于宋其先世己不能詳至孫墨卿崧卿而下次弟相承則固有可紀者今之譜畧敘其概于前而至于后則備述而不遺其故何哉蓋畧于前者非忘也事不可詳也備于后者非原之也實有可記也詳其所知而畧其所不缸則是譜之修所以為實舒服了録也觀是譜者可以知毅庵止齊樂簡諸昆玉立心之誠用心之遠而譜之不茍作也昭矣傅氏之子孫蓋知世守哉</p><p class="ql-block">成化五年春三月朔旦南京吏部尚書致仕九十六歲翁蕭山南齋魏驥書</p> <p class="ql-block">魯墟 本祖森六公其孫勤實公始由蜀阜徒居魯墟則宜以森六公為肇始其傳祥魯墟本支</p> <p class="ql-block">魯墟本支系圖引</p><p class="ql-block">魯墟譜即富陵譜不待聯合而無不昭脗者何也二譜即蜀阜譜亦即荷湖譜其支雖異其本從同也富陵與魯墟自十三世分派以來行傳各殊以昭其異則亦各為系圖以符譜例而追溯本初則皆肇始與荷湖一世祖銀青大夫世世相仿仍至十二世祖自性公乃遷蜀阜凡系圖伹遵舊譜詳載與前而魯墟系圖以十三世祖森六公為始者與行傳中詳晰載陽性不復述焉</p> <p class="ql-block">魯墟系圖:</p><p class="ql-block">以十三世祖森六公為始而下世系圖</p> <p class="ql-block">魯墟修輯家譜序</p><p class="ql-block">溯自吾十一世祖安道公纂輯荷湖族譜端推銀青大夫為始祖其祥慎精密洵足以昭茲來詳十二世祖自性公由荷湖徙居蜀阜成化間止齊諸公續纂蜀阜世系嘉靖間易公復纂后譜凡載與前者詳且盡嗣是以降族大支繁不離故土者衹一二戶余皆離析遷移不可校舉而修輯譜系則自明迄今下數見矣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而忘之可′乎慨我傅氏散處遠方者無論即近在山會村落不下數</p> <p class="ql-block">十區大率由荷湖分派而顧祖若途入者一由與宗祠不立一由于譜牒不修立祠資必巨萬無怪綿力者弗克負荷至若修譜之舉不在力而在志所賴一二文人博訪勤書因舊譜章而修輯之以繼往開來豈必異人任哉富陵賡堂森四公后裔也以二百數十年就淹余緒振起興修爰求荷湖蜀阜諸譜力之釐訂澔等亦出所藏以相微考輒引為同志而與謀厥事邇來富陵之祠建矣富陵之譜竣矣是力與志并遂成不刋之世業不亦偉毀澔等雖葺己成帙而有</p> <p class="ql-block">志來逮不能無慨于力之不足幸賡堂孝思錫類不棄同志示以聯宗合譜之意第思宗之聯也凡屬銀青公后按籍可稽至與譜富陵自富陵魯墟自魯墟何以合為賡堂曰合者合之分者分之由分而合合而分使散外者各因委而溯源會何妨與聯合乎澔等躍而從之即序數語與端云</p><p class="ql-block">峕</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七年歲在丁未孟夏之月</p><p class="ql-block">魯墟二十二世孫 瀚、澔、涵 拜書</p> <p class="ql-block">據劉青田先生撰八世祖端七宣教墓志云:教授傅公其先是清河自唐穆宗時淄青節度判詡由鄆徙越遂為越人八世祖諱正宋仁宗朝為侍郎教授銀青大夫六世墨卿以使高麗功授禮部尚書與從弟崧卿伹以才畧競爽于時五世祖光寧以陰補宮為登封簿曾祖汝言祖試慶元間登進士宮修撰父宗以博學宏詞蔫與朝殿元宮校書公少承家業人郡庠充弟子負貢與京師授桂州學職宋祚歸隱所居之右有湖當春夏時荷長蓮開紅綠滿湖亭然芳潔可愛故所居名荷湖娶金氏生二子長曰昌讀書知禮工詩文有先世風次曰克守成業女一適邑庠生張孫男四人文一文三文四文五孫女皆幼卒葬山陰荷湖東山之原。</p> <p class="ql-block">按劉青田先生所撰八世祖端七宣教墓志,所作世系掉線圖。清晰的看出,魯墟傅氏以銀青大夫傅傳正為一世祖,銀青公八世孫,曾任桂州教授的端七(傅璜),在元朝至正初年,拒絕入仕,歸隱祖地后荷湖,銀青公十三世森六遷居蜀阜為六分祖,銀青公十五世孫(森六公孫)諱:晟 字:東泉 謚:勤實自蜀阜遷居魯墟,尊祖父蜀阜六分祖森六公為魯墟始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康保县|
濮阳市|
凤庆县|
隆昌县|
马关县|
襄城县|
庆元县|
响水县|
沾化县|
广德县|
上虞市|
兰西县|
绥滨县|
保定市|
石嘴山市|
木兰县|
红桥区|
南华县|
广汉市|
龙口市|
玉树县|
剑阁县|
锦州市|
和硕县|
翁源县|
咸丰县|
磴口县|
麻江县|
建瓯市|
三穗县|
三河市|
永胜县|
朝阳区|
茂名市|
邯郸市|
南澳县|
曲麻莱县|
泰兴市|
揭阳市|
凤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