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充滿神秘感的靈隱寺

紅太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靈隱寺,在大門口對面有個照壁,照壁上有“咫尺西天”四字。西天是指天竺國,即現在的印度。西天也是佛教用語,指西方極樂世界,進入極樂世界是佛教徒的夢想。靈隱寺的“咫尺西天”照壁是獨有的,在其它寺院是見不到的。進入靈隱寺只是上西天的一小步,與西天很近也很遠。可以理解為遠就是近,近就是遠。只要心中有佛,與人為善,就是美好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隱寺妙在一個“隱”字。一般寺院,前面往往比較開闊,而靈隱寺則在群峰環抱的山谷中,背靠雄偉的北高峰,面朝秀美的飛來峰,寺前一泓清泉流貫而過,使人仿佛進入仙靈所隱地。公元326年,從印度來了一位慧理和尚。見這里山清水秀,白云縹緲,怪石林立,非常像印度的靈鷲山,他驚嘆道: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下的小峰,怎么會飛到此地來的呢?佛祖在世時,靈鷲山多為仙靈所隱之地,看來這地方也將成為佛國佳境了。于是,他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隱寺建于東晉咸和初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比我國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陽白馬寺晚了200多年,比少林寺早了170多年,是杭州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全國十大名剎之一。靈隱寺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寶殿、藥師殿、法堂、華嚴殿為中軸線,兩邊附以五百羅漢堂、濟公殿、華嚴閣、大悲樓、方丈樓等建筑構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理公塔是杭州僅存的明代佛塔,在龍泓洞口理公巖下,是為紀念開山祖師慧理所建。相傳慧理圓寂后,寺僧將他埋在龍泓洞前,并砌筑此舍利塔。此塔是一座石結構的樓閣式塔,高8米余,六面七層,由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是一座石構的樓閣式塔。全塔由下至上逐級收分,結構樸實無華,別具一格。第一層中空,六面皆辟拱門;第二層的正南面鐫有“理公之塔”碑記一方,東南面鐫有明萬歷十六年(1588)春“慧理大師塔銘”一方,西南面鐫有“盧字大明神咒”碑記一方;第三層的每面刻有《金剛經》及“光明凈域”、“南無寶藏勝佛”等字,第四至第七層的每面,或刻坐佛,或作門窗式樣,形象生動,刻工精湛,塔頂裝有葫蘆形塔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飛來峰是禪宗五山之首,飛來峰石刻造像是中國南方石窟藝術的重要作品,這些雕琢于石灰巖上的佛像時代跨度從五代十國至明,在470多尊造像中,保存完整和比較完整的有335尊,妙相莊嚴,彌足珍貴。其中年代最早的是青林洞入口靠右的巖石上的彌陀、觀音、大勢至等三尊佛像,為951年(北漢乾祐四年)所造。據前人記載,飛來峰過去72洞,但因年代久遠,多數已湮沒。僅存幾個洞,大都集中在飛來峰東南一側。最南端一個叫青林洞,洞內有石床、手掌印,傳說石床為“濟公床”,后掌印為 “濟公手掌印”。此外, 還有玉乳洞、龍弘洞、 射旭洞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皇帝南巡時,賜名靈隱寺“云林禪寺”。靈隱寺怎么變成了“云林禪寺”呢?傳說康熙六下江南,四到靈隱。一次在寺院住持陪同下,登上了寺院后的北高峰,只見寺院籠罩在晨霧之中,眼前飛來峰云林漠漠,格外幽靜。康熙回來后心情非常激動,住持請他題一塊匾額。康熙乘著酒興,鋪開紙張大筆一揮,誰知這一筆,把繁體字靈隱的“霊”雨字頭寫的過大,下面的三個“口”和一個“巫”字則沒有地方寫了。但是皇帝是天子,下筆就是圣旨。正在尷尬時,身旁一位大學士靈機一動,想起了杜甫“江漢終吾老,云林得爾曹”的詩句,就在手心上寫下了“云林”兩字,康熙見狀趕忙在雨字頭下面彎了兩下,寫下了“云林禪寺”,就這樣靈隱寺就成了“云林寺”。雖然這四個字在天王殿上已掛了300多年了,但是杭州人至今也還是習慣稱為“靈隱寺”而非“云林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王殿長約24米,寬約15米,正中面朝山門的佛龕供奉彌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團,笑容可掬。天王殿因奉四大天王而得名,也是寺院中唯一不以所奉主尊而命名的殿。因為四大天王和彌勒菩薩、韋馱菩薩同供在一個殿上,故天王殿也叫彌勒殿,又叫韋馱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王殿正面供奉的本尊為彌勒佛坐像。彌勒是梵語,此云慈氏,是姓;彌勒菩薩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因此,彌勒叫慈氏菩薩,又叫阿逸多菩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彌勒佛后壁佛龕里站著手斜橫執金剛杵的韋陀菩薩,造型端莊,由整塊香樟木精雕而成,是南宋遺物,已有700多年歷史,很具觀賞價值,現為鎮寺之寶。是四大天王所有三十二將中的為首天將,由于夙世以童真身,修梵行業,親受佛囑發宏誓愿,護法安僧,連天王也須起立向他致敬。韋馱手中的武器叫做降魔寶杵,是鎮壓邪魔惡鬼、擁護佛法道場的武器。分列天王殿左右的是四大天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王殿內供奉的四大天王像高8米與彌勒菩薩同時重塑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四大天王像分列兩側,站在菩薩兩旁,四大天王分別為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是東方持國天王,能護持國土,領乾闥婆(帝釋天的主樂神)及毗舍(顛狂鬼),所以天王手中持琵琶以作標幟,護東方弗提婆洲人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南方增長天王,能令他人善根增長,領鳩茶(雍形鬼)及薜荔神(餓鬼),手中持劍,護南閻浮提洲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西方廣目天王,能以凈眼觀察護持人民,領滔龍及富單那(臭餓鬼),所以手纏一龍,護西瞿耶尼州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北方多聞天王,有大福德,能護持人民財富,領夜叉(捷疾鬼)及羅剎(惡鬼),右手持傘表福德,左手持銀鼠表財寶,護北郁單越州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被稱為大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震懾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有無上的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教弟子尊稱他為大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雄寶殿,原稱覺皇殿,單層三疊重檐,長約24米,重檐高33.6米,為第二重大殿。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釋迦牟尼蓮花坐像,造像“妙相莊嚴”、“氣韻生動”,頷首俯視,令人景仰,這是中國最高大的香樟木坐式佛像之一,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宗教藝術精品。正殿兩邊是二十諸天立像,殿后兩邊為十二圓覺坐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參”海島立體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為鰲魚觀音立像,手執凈水瓶,普渡眾生,下塑善財童子及其參拜觀音故事,善財童子參拜名師53位,第27參拜觀音得道成佛。觀音兩側為弟子善財與龍女,上有地藏菩薩,再上面是釋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場景:白猿獻果、麋鹿獻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隱寺內原釋迦牟尼佛像于1949年大雄寶殿正梁因白蟻蛀空倒塌時被毀,現在這座佛像是1953年重修寺宇時由中國浙江美術學院的雕塑家和民間藝人們采用唐代禪宗佛像為藍本共同精心設計的。佛像高19.6米,比原先的釋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塊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莊凝重,氣宇軒昂,慈眉善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參”海島立體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為鰲魚觀音立像,手執凈水瓶,普渡眾生,下塑善財童子及其參拜觀音故事,善財童子參拜名師53位,第27參拜觀音得道成佛。觀音兩側為弟子善財與龍女,上有地藏菩薩,再上面是釋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場景:白猿獻果、麋鹿獻乳,整座佛山造型生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藥師殿是靈隱寺的第三重大殿,從下仰望上面的平臺,藥師殿的外觀莊嚴宏偉,上來朝拜的善男信女很多,大多都是為家人父母子女和自己求菩薩保佑身體健康,消災去病,延年益壽,平平安安,幸福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藥師殿屋檐下有多個匾額,最上面是“諸佛護臨”,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書。“藥師殿”三字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內柱楹聯是:“消災延壽,滿愿隨心,藥師如來施慧德;利樂有情,莊嚴剎土,琉璃世界放光明。”外柱楹聯:“靈隱騰輝,西湖環秀,暮鼓晨鐘護古寺;飛峰擁翠,冷泉奔流,慈云法雨濟群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殿上端坐在蓮花臺上的就是藥師佛,只見他面相慈善,儀態莊嚴,藍色肉髻,雙耳垂肩,身穿佛衣,胸口有個明顯的“卍”字,右手持藥丸,左手臍前捧佛缽,雙足跏趺于蓮花寶座中央。左邊站立日光菩薩,手托太陽,象征著光明;右邊站立月光菩薩,手托月亮,象征著清涼。佛臺旁的抱柱楹聯:“五蘊皆空,一塵不染,雖非類橫侵,終與感化而歸正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有情通則,更期精進共證菩提。”是時年九十五歲的著名書法美術大師譚建丞所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藥師殿是靈隱寺的第三重大殿,長約20米,寬約12米,供奉的是“東方三圣”:藥師佛及日光天子、月光天子。殿中蓮臺座上結跏趺坐的是藥師佛,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教主,稱“大醫王佛”,他能使眾生離苦得樂,解除病痛和災害,又稱“消災延壽藥師佛”。左邊站立日光菩薩,手托太陽,象征著光明;右邊站立月光菩薩,手托月亮,象征著清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藥師佛以治病救人為功用,最為貼近世俗需求。據說信奉藥師如來能夠醫治百病,解除各種頑疾苦痛,消災延壽。因此,我國歷史上社會各階層對藥師如來的信仰很盛。稱藥師三尊為“東方三圣”,相對于西方三圣而言,就是東方凈土琉璃世界的三位佛菩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藥師經》說:此佛誓愿不可思議,如果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現,家人于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讀誦《藥師如來本愿功德經》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蘇生續命。藥師殿里前來舉香頂禮膜拜的人也不少,拜一拜,為家人解除頑疾苦痛,精神上有寄托,心靈上有安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傳說在電光如來時代,一位居士與他的兩個兒子,共同立志,拯救世間一切病苦眾生,電光如來命這位居士改名為“醫王”,這位“醫王”后來經過長時間的苦修之后得道成佛,就是藥師佛。他的兩個兒子,也就是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東方凈琉璃光世界的眾多菩薩由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領導。他們兩位將于藥師佛涅盤后,依次遞補佛的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藥師佛大殿兩邊還有十二尊塑像是藥師佛的十二位弟子,號稱"藥童",又稱"藥叉神將",頂盔貫甲,神態威武,手下各有七千神兵供調遣,他們按十二個時辰排序。在各地護祐受持藥師佛名號之眾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隱寺內古樹參天,有幾十上百年的銀杏樹,長勢興旺,高大茂盛,與寺廟的建筑物十分搭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指堂也被稱為法堂,是靈隱寺的重要建筑之一。它的名字來源于“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佛教教義,意味著通過引導人們直接深入內心的思考和理解,以實現解脫和成佛。在靈隱寺中,直指堂主要用于高僧大德之人講經說法,是寺院中重要的修行和教學場所。許多大型的講經法會和其他宗教活動都會在這里舉行。因此,直指堂主要是用于弘揚佛法和開展宗教活動,而不是專門用于求某樣東西或達成某種愿望的。大堂正中間講臺獅子座為東陽木雕,異常精美,獅子座也就是高僧大德之人講經說法的法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指堂是靈隱寺第四重大殿堂,極富傳奇色彩。據說隆慶三年,靈隱全寺均毀于雷火,僅剩直指堂安然無恙。崇禎十三年,靈隱全寺又失慎于火,僅主大殿、直指堂幸免于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每進殿堂都建有寬敞平臺,美化古剎環境。先后建成了大型《心經》壁、百獅群雕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樓為“藏經樓”,傳說中的掃地僧經常出沒在這里,飽讀經書名典,修的一身絕世武功,掃地僧文武雙全,德才兼備,佛法造詣精深,是一個深藏不露的高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堂內高懸十幾塊牌匾,富麗堂皇,獅子吼、名山得主、萬古傳燈等,每一塊牌匾都有一個精彩的典故,每一塊牌匾都一個大神驚世駭俗,每一塊牌匾都是一副傳世墨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隱寺是中國佛教古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占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隱寺環境優美,該寺依山而建,綠樹環繞,風景如畫,給人一種靜謐的感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空海大師,謚號弘法大師,日本佛教僧侶,日本佛教真言宗創始人。于公元804年到中國長安學習密教。806年回國,創立佛教真言宗。著有《文鏡秘府論》、《篆隸萬象名義》等書,保存了不少中國文學和語言學資料。由他編纂的《篆隸萬像名義》,則是日本第一部漢文辭典,對唐朝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鏡秘府論》,不僅促進了日本對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漢唐中國文學史的重要資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華嚴殿是靈隱寺的最后一重殿,里面供奉著普賢菩薩、毗盧遮那佛、還有文殊菩薩。毗盧遮那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則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文殊菩薩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是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又作遍吉菩薩,也是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他輔助釋迦牟尼弘揚佛道,不但能廣贊諸佛的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在《華嚴經》中,文殊菩薩以智慧輔佐釋迦牟尼,普賢菩薩則以動輔佐釋迦牟尼,被合稱為“華嚴三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華嚴殿中主供華嚴三圣,分別為:中間毗盧遮那佛,右肋侍為普賢菩薩,左肋侍為文殊菩薩。在華嚴經中,文殊菩薩以智、普賢菩薩以行輔佐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所以也稱“華嚴三圣”代表著“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并進,知行合一”。在佛經中“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燈燈相續,燈燈長明,供佛燈,增福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隱寺五百羅漢堂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羅漢堂。羅漢堂內供奉的五百尊青銅羅漢,他們是佛陀身邊五百位常隨。形象各異,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中央是一座佛教四大名山銅殿,分別供奉五臺山文殊菩薩、峨眉山普賢菩薩、普陀山觀音菩薩和九華山地藏菩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靈隱寺五百羅漢堂自明代就有,后廢。清初重建羅漢堂,影響甚大,名播海內外。其平面呈“卍”字形,“卍”字為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以示萬法唯心、萬德圓融、萬緣俱息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百羅漢堂,陳列平均身高1.7米的五百青銅羅漢,堂中央另建12.6米高的四大名山銅殿(已列為吉尼斯紀錄),占地面積約87000平方米。靈隱寺內的五百羅漢堂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羅漢堂,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堂內供奉著500尊青銅羅漢像,每尊佛像重達一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羅漢堂的四大菩薩分別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臺山與文殊菩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峨眉山與普賢菩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普陀山與觀音菩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華山與地藏菩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四位菩薩代表了佛教中的智慧、行愿、大悲和大愿。他們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佛教理念和修為境界,為世人提供了不同的精神指引和祝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濟公殿里,供奉有一尊右手拿破扇、左手持念珠、右腳擱在酒缸上的濟公像。其實,“活佛濟公”不只是個傳說,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他生于南宋紹興十八年,即公元1148年,于嘉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09年逝世。他原名李心遠,浙江臺州人,是當時天臺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在靈隱寺剃度出家。相傳,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的徒弟。他佛學造詣頗高,但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惜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據記載,濟公性格狂放不羈,飲酒食肉,行若瘋狂,與一般寺僧格格不入,以致到了監寺不能相容的地步,有人把濟公的這種怪誕行為上呈予當時的住持瞎堂慧遠禪師,慧遠禪師不但不開除他,反而批復道:“法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在瞎堂慧遠樣師圓寂后不久,濟公就離開靈隱寺而到了凈慈寺,在那里度過了余生,一直到端坐而逝。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衣衫不整,寢食無定,為人采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排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為人們所傳誦。</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靈隱禪寺燒香拜佛,一般都會去靈隱寺素面館,即十方苑,去品嘗久負盛名的齋面。主要有羅漢面、吉祥三絲面、雪菜素幾面、時蔬素腩面等。十方苑就在進入靈隱寺院的右手邊第一棟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是天王殿旁邊的門口,參觀完靈隱寺院后經此出口。靈隱寺香火旺盛,建筑宏偉,游覽內容十分豐富,參觀后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據說來此求愿很靈驗,因此每天來禮佛祈福的香客絡繹不絕。</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市| 襄城县| 开远市| 上栗县| 平山县| 彭阳县| 晋州市| 霍林郭勒市| 汝城县| 临清市| 建水县| 昂仁县| 建宁县| 砚山县| 平江县| 务川| 彭泽县| 驻马店市| 施甸县| 松溪县| 汝城县| 广饶县| 唐山市| 景宁| 丹东市| 嘉黎县| 龙山县| 韶关市| 郎溪县| 吴旗县| 霍林郭勒市| 墨玉县| 乌兰浩特市| 江山市| 隆昌县| 商城县| 六枝特区| 朔州市| 台中县| 崇文区| 天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