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哈鳩之橋</p><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壯觀的哈鳩大橋;橫臥在扎因達魯德河上,是世界著名的橋梁。它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層結構磚石古橋之一。該橋于1660年在一座古橋的基礎上建造,長105米,橋面寬14米,共有24孔。大橋建在一個大壩頂上,橋上的滑動式閘門可以提升水位來灌溉農田。</p><p class="ql-block">許多伊朗人都坐在拱廊的石階上玩耍,很熱情,很喜歡跟中國游客拍照。</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孔橋</p><p class="ql-block">伊斯法罕的母親河扎因達魯德河上共有11座橋梁連接兩岸居民的來往,其三十三孔橋被高度評價為薩非橋梁設計最著名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1602年,阿拔斯一世的大臣格魯吉亞族阿拉威爾迪汗負責建造,它是雙層結構,共有33個拱,故名33孔橋,石橋本身是一座多功能的建筑,既是橋梁又起水壩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它分上下兩層。下層由三十三個半圓形橋洞構成,整齊地依次排列,橫跨扎因達魯德河兩岸。橋洞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與橋洞本身形成三十三個整齊劃一、渾然閉合的圓孔。而橋上的構造更有講究:中間的橋面被側面兩排三米高的墻面所夾裹,墻面上每隔兩三米就有一扇弧形門,外側還有一米左右的空間,可供行人走動,橋的兩側各有一條這樣的走廊,貫通兩岸。</p> <p class="ql-block">在去聚禮清真寺(星期五清真寺)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聚禮清真寺(禮拜五清真寺)</p><p class="ql-block">又稱“禮拜五清真寺”,自公元841年以來1200多年間清真寺建筑發展史的令人嘆為觀止的直觀展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由四座不同時代的宗教建筑,組成了伊朗最大、最富歷史內涵的清真寺復合體,</span>也是其后整個中亞地區清真寺設計的原型。</p><p class="ql-block">從東面入口進入庭院,西面建筑的伊萬門有著薩法維風格的裝飾,上面可以看到完美符合幾何造型的馬賽克圖案;南面建筑的伊萬門則有蒙古特色的馬賽克花紋以及棱角分明的裝飾線條;北面的伊萬門則是典型的塞爾柱克風格,后面祈禱大廳內的石柱、穹頂和蜂窩狀藻井均由泥磚建成,非常樸素。值得一提的是,在西面伊萬門旁的蒙古統治者完者都的房間(Room of Oljeitu),能看到精美的古蘭經書法浮雕。</p> <p class="ql-block">伊朗人特別喜歡并非常主動和熱情的要求與其合影????</p> <p class="ql-block">四十柱王宮</p><p class="ql-block">這座宮殿位于一個占地67000平方米的大花園中。花園是阿巴斯大帝修建,而花園中央的宮殿則是其后的阿巴斯二世于1647年建造,專為接見和宴請外賓之用。宮殿的前面是一個巨大的門廊,門廊由20根柏木做的獨木巨柱支撐。門廊前面有一個長110米、寬16米的水塘,塘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木柱倒映在水中,又有20根同樣的柱子浮現。人們根據這一獨特的景觀將宮殿稱為“四十柱宮”。</p> <p class="ql-block">伊瑪目廣場</p><p class="ql-block">該廣場建于1602年,寬闊的廣場由阿巴斯一世設計,長560米,寬160米,坐落于新王宮和老商業區的交匯處,命名為國王廣場。在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后,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將其更名為伊瑪目廣場。同年,聯合國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僅次于天安門廣場的世界第二大廣場。當年是薩法維帝國皇帝阿巴斯大帝檢閱軍隊和觀看馬球的場所。</p><p class="ql-block">廣場的四周環以兩層樓高的連環拱廊騎樓和伊瑪目清真寺、盧特夫拉長老清真寺、阿里卡普王宮及伊斯法罕大巴扎。拱廊騎樓里面的商鋪一家接著一家,那里陳列著傳統的波斯手工藝品,比如銅器、繪畫、首飾、陶器、木器等,琳瑯滿目。人們把伊瑪目廣場看作是伊斯法汗的象征,被稱為“世界景象公園”的廣場及其周圍的建筑群是伊朗的驕傲,也是許多世界旅游者景仰的地方,它確實是波斯伊斯蘭文明最優秀、最燦爛的體現。</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济纳旗|
厦门市|
拉孜县|
田阳县|
图木舒克市|
滕州市|
边坝县|
平邑县|
沁源县|
虞城县|
东光县|
龙泉市|
开远市|
修水县|
玛纳斯县|
盖州市|
正蓝旗|
张家界市|
馆陶县|
兰考县|
平江县|
右玉县|
兖州市|
双鸭山市|
湖南省|
湖口县|
临沭县|
靖宇县|
乌兰察布市|
长武县|
拉萨市|
万源市|
海门市|
鸡泽县|
肇庆市|
南乐县|
霍州市|
会宁县|
大余县|
乳山市|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