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們到達俄羅斯彼得堡的第四天上午,前往彼得堡的郊區葉卡捷琳娜宮,葉卡捷林娜宮又名葉凱撒玲宮,是沙俄彼得大帝時期修建的一座建筑。宮殿的格局則是建筑精巧淫靡,色彩清新柔和,彌漫著女性的柔美、嬌媚的風韻。</p> <p class="ql-block">葉卡捷琳娜宮,始建于1717年,最初為彼得大帝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的住所,后來逐漸變成俄羅斯沙皇的避暑行宮。1743年,俄羅斯女皇伊麗莎白決定將宮殿重建,由意大利建筑師 Bartolomeo Francesco Rastrelli 重新設計。新宮殿建成于1756年,是一座巴洛克風格建筑,設有大廳、肖像廳、琥珀屋等房間。</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是彼得大帝一手建造的城市,是彼得大帝從瑞典手中奪來的波羅的海出海口。</p><p class="ql-block">1712年葉卡捷琳娜與彼得一世結為夫妻,1717年在彼得堡以南約30公里的“薩麗”莊園,彼得一世為皇后葉卡捷林娜而建的消夏別墅破土動工。1724年葉卡捷琳娜被加冕皇后。經過7年的建設,有16間正房的兩層豪宅及周圍花園竣工先期啟用,這里被稱為皇村,即現在的葉卡捷琳娜宮的雛形。葉卡捷琳娜一世是這座郊野別墅的第一個主人。其丈夫彼得一世死后,葉卡捷琳娜一世得到近衛軍的支持,于1725年加冕成為俄羅斯帝國女皇。</p> <p class="ql-block">葉卡捷琳娜宮的大門</p> <p class="ql-block">藍、白、黃三色構成的葉卡捷琳娜宮。據說葉宮外的三色,分別代表著女皇藍色的眼睛、白色的皮膚和金黃的頭發。葉宮極具清新的氣質,它更是藍天白云撒在俄羅斯地面的如藍白寶石的奇葩。葉宮于1990年被列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伊麗莎白女皇統治時期,繼承彼得一世的傳統,在文化發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她委托曾設計過彼得夏宮大宮殿、斯莫爾尼教堂、冬宮等建筑而聲名遠揚的意大利裔建筑師巴特洛米奧那?拉斯特列里,于1752-1757年,對略顯簡樸的皇村莊園進行了擴建改造。新建了宮殿,擴展了花園,還建起了一批園中建筑,使這座皇宮放射出奇光異彩。</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卡捷琳娜宮宮殿長達306米,超過了俄羅斯巴洛克時期的所有建筑。天藍色的外表耀眼奪目,洋溢著喜慶氣氛,造型豐富的雕塑和凹凸有致的結構使數百米長的建筑絲毫不顯得單調呆板。 禮拜堂上那五個圓蔥頭式尖頂在碧空下金光燦燦,幾乎從園內任何地方都遠遠望得見這座富麗堂皇的穹頂,并成為巴洛克風格的經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側面皇宮教堂5個金色“洋蔥頭”雕飾1(六個小天使頭的中間竟然有三角形中的全視之眼——共濟會或光明會的標志。全知之眼,又稱上帝之眼(Eye of Providence,音譯普羅維登斯之眼、普洛維頓斯之眼)、全視之眼(All-seeing Eye),代表著“上帝”監視人類的法眼,常見的形式為一顆被三角形及萬丈光芒所環繞的眼睛,以出現在美國國徽及一美元紙幣的背面而廣為人知。上帝之眼的概念,有人認為是源自古埃及的荷魯斯之眼。在基督教《圣經》中也多次提及此概念。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法中,眼睛圖案(通常包圍在三角形內)明確象征著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和現在常見形式較接近的上帝之眼則可追溯到17、18世紀的歐洲,當時的形式為一顆飄浮在空中的眼睛,有時會有云霧或光芒環繞。</p> <p class="ql-block">中間大門,門口雕像</p> <p class="ql-block">宮殿前是花園草坪</p> <p class="ql-block">外墻雕刻人體立柱,最下面的是身強力壯的男子背著。葉卡捷琳娜宮的外立面,由藍、白、黃三色構成。藍色與白色搭配當然是最自然而圣潔的了,加上黃色的阿特拉斯巨雕神像群支撐著宮殿外壁。(阿特拉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擎天巨神,他被宙斯降罪來用雙肩支撐蒼天)</p> <p class="ql-block">這是入內通道登上主樓梯之前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主樓梯由建筑師莫尼赫迪裝飾,風格與建筑師拉斯特雷利的內部裝飾相近。天花板,墻壁,都采用洛可可式裝飾,天花板上有17-18世紀意大利畫家的彩畫,墻壁上有中國和日本的瓷器,還有鐘表。墻與天花板皆為白色調,天花板的中間畫是《維納斯的凱旋》兩側是《誘拐歐羅巴》和《伽拉忒亞》</p> <p class="ql-block">墻上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中國和日本的瓷瓶。</p> <p class="ql-block">兩側的鐘</p> <p class="ql-block">兩側的瓷器與下面的鐘及燈燭。</p> <p class="ql-block">登上二樓迎面而來是兩個天使雕像。東側窗邊是“睡醒的天使”,西側是“睡覺的天使”</p> <p class="ql-block">登上二樓掠影:紅窗簾,墻壁白色浮雕,英國鐘表、中國瓷瓶,睡醒的和睡覺的天使雕塑。門上鍍金字母MA(尼古拉一世瑪利亞皇后名字縮寫)</p> <p class="ql-block">首先進入金色的大廳,這里的墻壁除了窗戶以外全部用鎏金的窗框、紋飾和鏡子裝飾,屋頂的壁畫在二戰時送到西伯利亞保管,二戰結束后在修復宮殿時才恢復的。這里是貴族集會、跳舞的地方。參觀的人們在此等候,分批進入宮室參觀。大廳的面積850平米,意大利建筑師拉斯特雷利1752-1756年建。他也是冬宮和斯莫爾尼宮的設計師。</p> <p class="ql-block">這個大廳給人的感覺是富麗堂皇,這里是舉辦宴會舞會的場所,當時用了100公斤黃金,浮雕是用橡木制成,密度大,陰雨天不會變形,碎裂,用之做底料外面鑲嵌金箔。這座擁有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時尚大廳,是官方接待和慶典、宴會、舞會和化妝舞會的場所。華麗的巴洛克式裝飾營造了一種無限空間的幻覺:大窗戶和鏡子的交替,視覺上擴展了大廳。</p> <p class="ql-block">大廳占據了整個宮殿的寬度,24個大窗戶,外加24個小窗戶。白天,室內充滿了陽光,鍍金的地方,金光閃耀;晚上,裝飾在鏡子之間壁上的696支蠟燭,照亮大廳,燈火通明。橡木地板在戰爭期間被燃燒,現在看到的鑲木地板是由拉斯特利的原始設計和殘存的碎片重新創造出來的。窗邊的方格地板,很有立體感。窗邊的方格地板很有立體感。</p> <p class="ql-block">天頂畫《俄羅斯凱旋》:四大洲(亞非美歐)向俄羅斯獻禮。德國畫家弗蘭切窩里和伍德拉耶霍繪。《俄羅斯凱旋》分3部分:俄羅斯的寓言、和平的寓言、勝利的寓言。后兩幅是復制原作,俄羅斯的寓言是1857年重新創作</p> <p class="ql-block">天頂畫《俄羅斯凱旋》中“E”字母中間一豎是葉卡捷琳娜一世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天頂畫《俄羅斯凱旋》局部</p> <p class="ql-block">葉卡捷琳娜宮大廳另一端放著兩架鋼琴</p> <p class="ql-block">這是裝扮成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演員,游客若想合影需要付費。</p> <p class="ql-block">門楣上的鍍金雕塑繁瑣而精美復雜。</p> <p class="ql-block">通往另一個大廳的門。可以看到后面幾個房間走廊的門,一眼望去都是明晃晃的金碧輝煌且繁雜之雕塑圖案。</p> <p class="ql-block">第一前廳,位于金色大廳的南側,有三道門與金色大廳相通。是沙皇時代等待和皇后的公開露面的場所。在本世紀后期的重建中,兩間變成了阿拉伯式的和里昂的大廳(后面會介紹),只留下了原來的5個中的3個。</p> <p class="ql-block">從大廳走進第二前廳,這里面積大,巴洛克鍍金花紋裝飾和330支蠟燭讓第一前廳金碧輝煌。藍色瓷磚壁爐又使第一前廳有點古香古色。每一塊瓷磚繪有精彩圖案。</p><p class="ql-block">天花板的彩畫《巴胡斯和阿里亞德妮》由意大利畫家完成。1765年,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過生日時,曾在這里舉行了戲劇演出,后來每年都會在第一前廳舉行戲劇演出和小型舞會。</p> <p class="ql-block">第二前廳有4個這樣青花瓷的土耳其壁爐,這些瓷磚是由荷蘭運來的。</p> <p class="ql-block">壁爐瓷磚局部放大,瓷磚上的圖案有自然風景、城堡、鮮花等。</p> <p class="ql-block">雕刻和裝飾性的雕刻覆蓋了大廳的墻壁,由130名俄羅斯木雕工匠制作,由Rastrelli和裝飾雕塑家Johann Franz Duncker的草圖創作。</p> <p class="ql-block">在第三前廳,天花板上淺藍色繪畫和金黃色鍍金花紋形成了一個美麗的天空,繪畫《奧林匹斯山》又讓人浮想聯翩。鍍金的立柱,鍍金的花紋,鍍金的雕刻,鍍金的裝飾,又是一個金色大廳。</p> <p class="ql-block">第三前廳的天頂畫《奧林匹斯山》</p> <p class="ql-block">白色正式餐廳:穿過主樓梯,到了白色正式餐廳,這里舉行特別豪華的宴會,橢圓形餐桌上擺放著帶有東方風格的華麗餐具。墻上掛著有關食物的靜物畫。</p> <p class="ql-block">這是伊麗莎白女皇和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公寓里的第一間房間,她把葉卡捷琳娜二世交給了她最喜歡的孫子——未來的亞歷山大一世。墻壁上有白色的花緞雕刻和鍍金的框架,門上裝飾著由雕刻的狩獵角、箭筒、展翅的鷹、花環等等,使室內顯得特別優雅。墻上掛滿了約翰·弗里德里希·格魯特的有關食物的《靜物畫》。房間中央是一張橢圓形桌子,擺放著精美的瓷器餐具,這是在德國著名的邁森工廠生產的。按照18世紀的傳統,桌子上覆蓋著精心裝飾的桌布。大型花式瓷桌裝飾,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模仿十八世紀中期的原型制作的。</p><p class="ql-block">這張桌子上有裝飾鮮花的 the Large Caprice pavilion(一種瓷器,無法準確翻譯)。是在17世紀60年代末在皇家瓷廠(建于1744年)創造的,是俄羅斯在陶瓷領域的高技術成就的證據。</p> <p class="ql-block">受勛者餐廳,大廳外的第一個房間是受勛者餐廳(騎士餐廳),墻上布置鏡子和假窗戶,使大廳寬敞明亮。室內以雕花和鍍金裝飾的花朵和貝殼為主。騎士餐廳的桌子上展示的是一種著名的“身份定制服務”的裝飾,上面裝飾著俄羅斯功勛將領的徽章。</p> <p class="ql-block">左側餐桌的臺布別著黃黑相間的緞帶-皇家近衛軍的標識。后面是青花瓷壁爐。</p> <p class="ql-block">紅柱廳在完成連接的兩間——紅色和綠色的壁柱房間的時候,建筑師使用了一些當時是原始的材料:墻壁上鋪有白色錦緞,放置上用紅色或綠色金屬箔支撐的透明玻璃,因此這兩個房間命名為:紅柱廳、綠柱廳。</p><p class="ql-block">紅柱廳以暖色為主色調,是來訪王宮的女賓們休息的地方。(相對的:綠柱廳是來訪男賓休息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綠柱廳:綠柱廳因房間的壁柱用綠色金屬箔片裝飾而得名。在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綠色的壁柱室充當了餐具儲藏柜的角色。綠柱廳色彩淡雅,是男賓休息的場所。(相對的:紅柱廳是來訪女賓休息的地方。)廳內有年代久遠的綠色古鋼琴,兩個土耳其壁爐。白色座椅之間有鍍金的小黑奴雕像。還有一個臨時展覽的皇后服飾。</p> <p class="ql-block">琥珀屋是一個房間,但又稱<span style="font-size: 18px;">琥珀宮。</span>是葉卡捷琳娜宮的瑰寶。琥珀裝飾布置在三面墻的兩層。主要部分,中間層由八個大的直立的板組成。其中四幅是在1750年佛羅倫薩用佛羅倫薩馬賽克技術制作的彩色寶石。這些嵌板之間的縫隙中布滿了高高的鏡子。長方形的琥珀嵌板被放置在墻的下層。 </p> <p class="ql-block">琥珀可不是普通的礦石,而是在恐龍年代就遺留下來的生物化石,要在地下埋藏400多萬年才能形成,因為沒辦法人工生產,自然也就挖一塊就少一塊。當時的歐洲人把琥珀當作珍寶,一塊琥珀的價格比黃金還要貴12倍。這么貴重的材料,卻被用來做房間的內部裝飾板,而且還動用了至少6噸重的琥珀,可見這普魯士的國王有多土豪了吧~這間琥珀屋造完之后,馬上就因為這絕世罕見的用料,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p><p class="ql-block">琥珀香氣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其特有的香味可以幫助人們放松身心,緩解壓力和焦慮。它還可以改善睡眠質量,讓人更容易入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琥珀香可以幫助人提高睡眠質量,減少焦慮和壓力,增加身心的舒適感。</p> <p class="ql-block">二戰中,1941年6月德國入侵后的第一天,從葉卡捷琳娜宮撤離博物館珍寶的行動開始了。由于琥珀鑲板的脆弱,決定不把它們拆卸下來,而是把它們保存在原位,紙被貼在面板上,然后是紗布,之后用棉絮和木板覆蓋。</p> <p class="ql-block">當德國部隊到達普希金鎮時,納 粹團隊的專家們也參與了掠奪藝術品的工作。這些琥珀鑲板被移走并送往哥尼斯堡。1944年,德軍撤退時,這些琥珀鑲板再次被卸下,送往一個未知的目的地。從那一刻起,琥珀屋的蹤跡就消失了。到目前為止,所有的搜索都沒有結果。</p><p class="ql-block">1979年7月,俄羅斯決定重新創建琥珀廳。在圣彼得堡基金會成立300周年之際,恢復的傳奇琥珀廳迎來了第一批來訪者。</p> <p class="ql-block">油畫廳:這個大廳里陳列的繪畫的大部分是由藝術家Georg Grooth在1745-46年在布拉格和漢堡的伊麗莎白女皇的命令下獲得的。盡管它的藝術價值很明顯,但這幅畫的收藏僅僅是用于裝飾目的。在把作品擺放在墻上時,建筑師主要考慮了它們的尺寸和顏色。這些畫被狹窄的鍍金圓角分隔開來,融合成一幅色彩斑斕的“掛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畫室被燒毀,但大部分的畫作都是通過疏散(130幅)中的114幅保存下來的。從俄羅斯藝術學院和其他圣彼得堡博物館選取同風格和主題的畫,以取代丟失的16幅畫。修復后的畫室于1967年向游客開放。大廳延伸至整個建筑的寬度,建筑面積約180平方米。在18世紀,它被用于外交接待、用餐和音樂晚會。</p> <p class="ql-block">歐洲文藝復興后,歐洲貴族們掀起了收藏油畫的時尚,家里會因有名人油畫而身價百倍。葉卡捷琳娜二世可謂緊跟時尚的典范,在葉卡捷琳娜宮殿里,將整面墻用名畫拼接,從而成為有名的油畫大廳,并在這里舉行外交招待會和音樂會。油畫大廳墻壁上,鑲嵌著130多幅來自荷蘭、法國、意大利、德國等繪畫大師的油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餐具室:中間是法國鑲嵌有抽屜的柜子</p> <p class="ql-block">柜上鐘表、噴泉造型的燭燈。</p> <p class="ql-block">小白色餐廳是伊麗莎白女皇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休息室。后來被葉卡捷琳娜二世贈送給了她最喜歡的孫子——未來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一房間內部完全消失了,今天已完全恢復了。墻壁上和門上的雕刻被重新制作:巴洛克式的壁爐,墻壁再一次襯上了白色的錦緞。天花板上畫的是“沐浴維納斯”。墻壁上是描繪塔薩斯克耶的油畫。</p> <p class="ql-block">綠色餐廳是1770年由葉卡捷琳娜二世為她的兒子,大公爵保羅(未來的保羅一世)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娜塔麗婭·亞歷克斯耶夫娜所建的。</p> <p class="ql-block">餐廳的淡綠色墻壁上裝飾著白色的造型裝飾,它的圖案取自古代別墅的壁畫。在古典建筑、希臘花瓶和葡萄藤架中,穿著古裝的年輕人和女孩的身影引人注目。門上裝飾著來自古羅馬壁畫的怪誕風格的裝飾。所有裝飾都是俄羅斯著名雕塑家伊萬·馬圖斯(1754-1835)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淡綠色墻上白色裝飾圖案取自古代別墅壁畫:古典建筑、希臘花瓶和葡萄藤架中,矗立古裝女子與裸體男子</p> <p class="ql-block">擺桌房:是宮內服務性質的房間,又名侍從間。是一間明亮寬敞的大廳。用仿大理石的木質壁柱對稱地劃分粉紅色墻壁,并用石膏拱頂連接起來。地面是拼花地板。墻壁上懸掛著幾幅風景油畫。桌子上是一尊瑪麗安·科爾羅于1769年創作的“少女頭像”,這是個女仆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亞歷山大一世的正式(大理石)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沙皇書桌上,是他在彼得哈寶石作坊里用烏拉爾·孔雀石制成的一套書寫裝置,一盞臺燈,一些鎮紙,燭臺和花瓶。</p> <p class="ql-block">亞歷山大一世的正式(大理石)辦公室連在一起的還有小小的會客室和餐廳。</p> <p class="ql-block">創立國家杜馬制度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臥床,又窄又短,令人驚訝。據說平民里追求睡眠舒適度的習慣大概也是二戰以后經濟復蘇后才有的。歐洲北部,包括俄羅斯氣候寒冷,舊時如果床太大,有點費棉花。</p><p class="ql-block">我們看到現在對外展出的歐洲各大皇宮里,包括俄羅斯東宮,皇帝的臥室的床大都很窄很小很簡樸,與金碧輝煌的宮殿形成鮮明對比,了解其皇帝生平,戰功顯赫的皇帝大多勤勉,所以我想大概是為了少睡覺,或許權利才是最好的春藥。</p> <p class="ql-block">葉卡捷琳娜宮-展廳 藏品</p> <p class="ql-block">展廳藏品:伊麗莎白一世女皇雕像。據說身上的披風是真品。</p> <p class="ql-block">葉卡捷琳娜宮殿及花園又稱皇村(博物館保護區),它分為兩部分:1.位于中心的葉卡捷琳娜宮及附屬建筑(浴場等),2.南部廣大的葉卡捷琳娜宮花園。皇村,在沙皇離宮中主要反映了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理想和品位,全面展示了各種園林藝術風格,巴洛克式的華美、古典主義的自然、浪漫主義的傷感以及中國風格的異國情調,共同編織成一個結構完整、豐富多彩的園林建筑綜合體。</p> <p class="ql-block">走出主宮殿我們來到葉卡捷琳娜宮花園,圖片是宮殿的前花園。</p> <p class="ql-block">卡梅隆柱廊:葉卡捷林娜宮殿之側有一條卡梅隆長廊(也譯為:卡梅隆柱廊、卡梅隆回廊、卡梅倫長廊等),這就是法式花園與英式花園的分界線。18世紀中葉,皇村的第三任主人——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對花園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這時的西方上流社會開始對“勒諾特式”的法國式花園感到厭倦,開始對受到中國園林影響、崇尚自然的英國式園林青睞,這也明顯的影響了俄羅斯園林。</p><p class="ql-block"> 勒諾特是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宮廷造園家,也是造園史罕見的天才,后世恰當地稱他為“王之園師,園師之王”。勒諾特爾式園林的產生是與當時法國的社會環境有緊密關系。特點鮮明:有一個宏偉的中軸,一般都有大運河,花壇、花園、林園依次排布,總體感覺清新明快,而又雄偉壯麗。</p> <p class="ql-block">卡梅隆長廊,是設計師卡梅隆根據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喜好,在對皇宮部分房間重新裝修的同時,還將原來呈幾何圖形布局的法式花園、改建成時髦的以自然為本的英式風格園林;特別在葉卡捷琳娜宮北面花園的山坡上,建造了一處供女皇散步與觀景的長廊——卡梅隆長廊。</p> <p class="ql-block">長廊前有一片修剪平整的草坪,草坪上種植了許多鮮花、這兒有些樹木修剪成整齊的圓柱形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各種顏色的鮮花盛開,鮮花有紫色、白色、粉色等顏色搭配在一起顯得特別漂亮和雅致。</p> <p class="ql-block">宮殿前面花園 ,兩邊為兩個矩形“上水池”,據說是分別供男女賓戲水和沐浴用的,如今只用來蓄水,遠處是卡梅隆柱廊。</p> <p class="ql-block">卡梅隆柱廊的卡梅隆橋:大坡道,采用古羅馬地上引水渠的建筑風格,將卡梅隆柱廊與葉卡捷琳娜花園連接起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在宮殿北面花園小山坡上的</span>卡梅隆柱廊面前有一大池塘。</p> <p class="ql-block">池塘邊種滿了各種花草和大樹??,還有白色的鐵長凳靠椅,供人們在這里休息和欣賞美景。</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橋又稱西伯利亞橋1772年建,大理石鑲嵌外立面的“中國橋”,橋下半部是四小一大橋拱的古橋造型,而橋身上半部則與1755年北京頤和園石舫造型相似。</p> <p class="ql-block">葉卡捷琳娜花園-艾爾米塔什樓(“隱居閣”):原為伊麗莎白女皇獨處休閑之處。</p> <p class="ql-block">艾爾米塔什樓的內部餐桌非常漂亮和奢華,廚房是一樁古堡式的紅磚建筑。</p> <p class="ql-block">冷浴房(瑪瑙廂房):體現古典主義的古羅馬風格建筑,瑪瑙房內墻面、圓柱和壁柱表面都是用瑪瑙材料裝飾的,瑪瑙房面向宮殿和小花園的一側都有法國式的落地窗,能清晰地看到點綴在花園中草坪上、花叢間的各式雕塑;瑪瑙房下面就是冷水浴室。兩側的門柱已然斑駁,但其上的紋飾仍無法掩蓋它的曾經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遠處黃色建筑是上浴室, 前面是鏡池。</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浴房:據說內部一些裝飾是從土耳其運來的戰利品,噴泉上有阿拉伯銘文 “用自己全部慷慨做善事的人,會得到寬恕與憐憫”。右邊柱子是紀念俄羅斯戰勝土耳其的“切斯瑪紀念碑”<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為紀念1828-1829年俄土戰爭勝利修建。</span></p> <p class="ql-block">花園的東南方向是大池塘和石窟館(Grotto)。大池塘位于葉卡捷林娜宮花園的中心,它起到了花園景物的分割作用,將花園分成若干區域,又發揮其紐帶作用,將錯落有致分布在池塘四周的大大小小的建筑物、道路、草地,樹木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有機的整體。西岸一座藍白相間的建筑就是石窟館,又稱大舞廳。</p> <p class="ql-block">經過二個多小時的游園,我們結束了葉卡捷琳娜宮的初步游覽,如欲仔細瀏覽則需要幾天時間,可以說園中到處是詩,到處是畫,無處不飄動著令人心醉的旋律,無處不彌漫著花草的芬芳,葉卡捷琳娜女皇生前聲色犬馬、驕奢淫靡的氣息依然沁淫著整座園林。在將走出公園門前,見一位演奏者身穿黑色長禮服吹著金色錚亮的長笛,音色溫柔緩慢、清澈明亮如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悠揚、優美動聽的旋律更加增添了葉卡捷琳娜宮的藝術魅力。</p> <p class="ql-block">午餐在彼得堡郊外的葉卡捷琳娜宮附近用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阴县|
旌德县|
甘南县|
武川县|
会宁县|
镇康县|
栾城县|
绥棱县|
五大连池市|
汶上县|
乐业县|
祥云县|
聂拉木县|
南京市|
扬州市|
呼玛县|
肃宁县|
博野县|
紫云|
棋牌|
甘洛县|
建湖县|
永和县|
呼图壁县|
宜兰县|
大理市|
新野县|
齐齐哈尔市|
揭西县|
基隆市|
揭阳市|
辽中县|
亚东县|
富裕县|
常宁市|
巢湖市|
墨玉县|
稻城县|
常宁市|
隆化县|
枣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