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陽關(guān)地處淮河中游。近旁有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安豐塘,為渒、淮、潁三水交匯處,具有“壽陽泛天險,天險橫荊關(guān)”的重要戰(zhàn)略地位,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東邊不足五里有劉備拒曹(操)屯兵的土城垣遺址——劉帝城;太平軍、捻軍抗清,在這里開展斗爭,早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31年3月27日).中共皖北(壽縣)中心縣委成立,中心縣委機關(guān)設(shè)在正陽關(guān),指導(dǎo)壽縣、鳳臺、阜陽、息縣、霍邱、潁上、太和、固始、新蔡(非蘇區(qū)部分)九縣的革命工作;1932年5月紅二十五軍在這里設(shè)立過臨時軍部。夏為楊州域,春秋屬楚地,元屬安豐府。</p><p class="ql-block">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渒、淮、潁水自然沖積有兩塊灘涂。來自大別山的渒水與源自桐柏山的淮水,及其以南的支流大多源于高山之巔,河短流急,自西南奔流直下,因受阻東鄉(xiāng)崗巒,水速慢緩,大量泥沙積淀為灘,湖草茂盛。東鄉(xiāng)蒼陵的先人們在此放牛、牧羊。因名牧羊灘;淮河與發(fā)源于嵩山的潁水交匯沖積灘,河湖環(huán)繞,魚蝦肥壯,候鳥成群,先人們居灘魚獵,因名曬網(wǎng)灘。古有“陽”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曰:“山南水北謂之陽”。曬網(wǎng)灘,位居淮、潁水匯集的姜家湖、垛子湖水域之北,謂之正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話《中國名水》一書的第六章,湯湯淮河一文中記述:“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一萬多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先人們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四千多年以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就在潁河上游一帶建都,商朝也曾在淮河流域一帶創(chuàng)業(yè)。”</p><p class="ql-block"> 夏朝初年(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初年)距今約4100多年前,夏部落大禹隨父鯀治淮水,“使淮水永安。”《尚書.禹貢》“導(dǎo)淮自桐柏”。禹順流而下,踐行勘察,采取疏導(dǎo)之法。《淮安市城鄉(xiāng)建設(shè)志》記述,相傳,禹路經(jīng)涂山(今懷遠縣城的淮河南岸)腳下,(時為涂山國)與涂山氏女相遇,被其秀美的儀容、文靜的風(fēng)姿所打動,愛慕之心油然而生。但因治水事急,無暇求婚,匆匆離去。涂山氏女得知此情后,對這位治水英雄也產(chǎn)生了熱烈地愛慕之情。于是,她常常佇立于涂山之巔,翹首南眺,期盼大禹歸來。</p><p class="ql-block"> 禹身背干糧,徒步涉足,勘察發(fā)現(xiàn)淮河中游一帶旱澇災(zāi)害頻繁發(fā)生,是因峽石口(今峽山口)堵水所致。旱天水被攔截,雨天阻水泛濫。禹帶領(lǐng)部落眾人,將峽石口劈山移石,疏通了河道。旱天引水灌溉,雨天泄洪排澇,變水害為水利。</p><p class="ql-block"> 禹治平了洪水,滿懷導(dǎo)淮成功的喜悅,奔向涂山。向心上人涂山氏女傾吐了衷腸,兩人即然情投意合結(jié)為恩愛夫妻。婚后第二天,禹依依不舍地告別了愛妻,踏上治水征程.曾三過家門沒入,妻兒牽掛,屢屢捎信打探,詢夫在哪兒?禹也思念妻兒,捎信說:“我來到很遠的地方,也時常懷念著遠在家鄉(xiāng)的你們”。禹死后,世人為了紀念禹治水的恩德和忘我治水的精神。就在涂山之巔和西峽石山上,分別建了禹王廟;把禹妻家鄉(xiāng)取名“懷遠”(即今懷遠縣),當年駐扎勘察水情的地方——曬網(wǎng)灘,改名“來遠”、即來遠鎮(zhèn)。</p><p class="ql-block"> 商、周時期(公元前17世紀至前11世紀),生活在我國東北部的黃淮、江淮一帶的古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蚩尤,在與炎、黃部落交戰(zhàn)(涿鹿之戰(zhàn))中失敗瓦解,一部分融合炎、黃部落,另一部分則南遷,沿淮逆流而上,他們?nèi)诤显跁窬W(wǎng)灘,俗稱槍幫,魚獵為生,繁衍生息。曬網(wǎng)灘人居增多,因名曬網(wǎng)灘村落。位居潁河口,漲水時浪沫多,百姓俗稱沫河口,傳名潁口,曾名潁尾。</p><p class="ql-block"> 這里 因地勢低洼,河湖連片,由于黃河奪淮不斷加劇,春汎接秋汎,水災(zāi)連年,人居?xùn)|遷至淮河南岸的牧羊灘。</p><p class="ql-block"> 牧羊灘初時因名羊市。明.嘉靖《壽州志》有:“東正陽鎮(zhèn),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的記載。舊時,南大街北端的街東側(cè)立著一座圈門,面西的門額上,寫著“三元口”三個大字。進圈門前行約15—20米處,與北大街相交。這條街向東連接?xùn)|后街(曾名中正街),因名三元街。三元街既是東、南、北三條大街的終點,又是起點,是古鎮(zhèn)名街之一。三元口、即三街交集口,是人流集中、喧鬧的街口。古往今來,一直是人們形容喧鬧擁堵場靣的代名詞和口頭禪。圈門面東的門額上,寫著“古羊石”三個大字。相傳,出三元口向西,很久前,不遠處即是河岸(護城河、淮河),這里,曾有用石塊堆疊的羊塑,(售羊的招示)因名羊石。圈門北側(cè),是三元街、北大街、南大街及通向大西門的石板路,圍成矩形街區(qū),形如舊時的羊欄,至今依存。傳為羊市的源發(fā)地(圈門因文革期間失修,拆除殆盡)。</p><p class="ql-block"> 相傳,古羊市(曾名古羊石城)早在東周中期(公元前770年,即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75年)巳具鄒形。</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壽州志》記載:“正陽鎮(zhèn)殿壽西南古安豐縣。”</p><p class="ql-block"> 早在楚莊王時(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孫叔敖為令尹,興修芍陂,發(fā)展灌溉。塘周壩埂設(shè)有“水門三十六”(放水閘),其中有“正陽門”的記載,同時記載“童子門:灌至沙溝十五里,減水閘西流正陽淮河六十里,東流城北門河六十里”。民間傳有“安豐塘起霧現(xiàn)城滴”。即安豐城淹沒于塘。位居芍西地域羊石城(已稱正陽),漸顯經(jīng)濟繁盛、水運交通順暢的優(yōu)越,得到迅速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壽縣志》記載:“自漢高帝(公元前206年將徙都壽春曰郢)更名為淮南國。”羊石城稱淮南古鎮(zhèn)(正陽鎮(zhèn))。</p><p class="ql-block"> 自北魏(公元386年—534年)建城(土城,即稱土圩子)。史記:“梁武帝天監(jiān)五年(公元506年)裴邃伐魏,克羊石城(正陽鎮(zhèn)),斬城主遠康。”</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壽州志》卷六——祠廟《安豐董子祠》在正陽,祀董召南。“天子之令而致之……。正陽鎮(zhèn)實古安豐地,在唐為董召南樂道之所。”自(唐)公生召南商舶巡撫都御史。傳有“三府衙門”。領(lǐng):廬州、潁州、風(fēng)陽。</p><p class="ql-block"> 早在元朝建有學(xué)宮—孔子廟。《壽縣志》第二十六章教育‘州學(xué)’“據(jù)舊志記載:元代,擴其規(guī)模,置安豐路學(xué)正1員。儒學(xué)、蒙古學(xué)、醫(yī)學(xué)、陰陽學(xué)教授各1員,又壽春縣儒學(xué)教諭1員。”(孔子廟舊址,今正陽中學(xué)校園西北角。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孔子廟大殿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得天下后,為了擴大家鄉(xiāng)鳳陽轄地,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將壽州劃入鳳陽,淮南古鎮(zhèn)因有“七十二水歸正陽”之譽。得水運之利,商販輻輳。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設(shè)收鈔關(guān),隸于朝廷戶部稱鳳關(guān),因名鳳城首鎮(zhèn),即稱關(guān)之始。據(jù)《建修正陽城垣碑記》:“咸豐間,發(fā)逆據(jù)金陵,長驅(qū)北竄,所襯荼毒,繼以苗逆稱亂,正陽土圩不守,而州城亦陷。其后大亂初平,山陰施君照來牧壽,從紳民之議,得請于大府,于是乃筑正陽城。”經(jīng)始于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以十年二月訖工(即公元1872年2月峻工)。</p><p class="ql-block"> 清光緒十五年,壽州設(shè)3個鄉(xiāng),即東鄉(xiāng)曰長豐、南鄉(xiāng)曰裕民、西南鄉(xiāng)曰保義,正陽關(guān)屬保義鄉(xiāng);民國時期,民國2年(公元1913年)9月全縣為15個區(qū),正陽是其中之一,24年組并為5個區(qū),即城關(guān)、曹庵、雙廟、正陽、眾興,27年日軍占領(lǐng)了縣城與縣東部地區(qū),調(diào)整為4個區(qū),即城區(qū)、蘇王區(qū)(正陽)、眾興區(qū)、雙廟區(qū),抗戰(zhàn)勝利、淪陷區(qū)光復(fù),35年撤區(qū)、全縣調(diào)整為69個鄉(xiāng)鎮(zhèn)。至36年秋(公元1947年秋)、因反共“戡亂”設(shè)立正陽、眾興、雙廟3個聯(lián)防區(qū),其中正陽聯(lián)防區(qū)轄11鄉(xiāng)1鎮(zhèn),即正陽鎮(zhèn)、迎河鄉(xiāng)、店岡鄉(xiāng)、板橋鄉(xiāng)、戈店鄉(xiāng)、蘇王鄉(xiāng)、堰口鄉(xiāng)、窰口鄉(xiāng)、九龍鄉(xiāng)、雙橋鄉(xiāng)、卅鋪鄉(xiāng)、顧寨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建立后,于1950年2月設(shè)為正陽市,是年6月撤市,改稱正陽區(qū)制,轄豐莊、五里、劉帝、構(gòu)杞。61年4月正陽鎮(zhèn)為縣轄鎮(zhèn),曾名正陽公社。文革后,曾改為大公社,轄豐莊、建設(shè)、構(gòu)杞。不久被單獨設(shè)鎮(zhèn)(僅保留鎮(zhèn)區(qū))。自2004年9月構(gòu)杞、建設(shè)兩鄉(xiāng)并入,恢復(fù)正陽關(guān)鎮(zhèn)一名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正陽關(guān)起源于曬網(wǎng)灘,有史記載時間應(yīng)自大禹治水的夏朝初年(約4100多年前)的來遠鎮(zhèn)。古名羊市(東正陽)的因名于東周初年,其中期已具雛形。距今已2700多年。譽稱《淮南古鎮(zhèn)》、《鳳城首鎮(zhè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泉市|
安阳县|
昌江|
且末县|
睢宁县|
焦作市|
宜君县|
光山县|
邵武市|
宁城县|
玛纳斯县|
梁山县|
德昌县|
乐都县|
蕲春县|
临沧市|
霸州市|
句容市|
无棣县|
广东省|
东兰县|
石河子市|
琼结县|
天祝|
常山县|
鄂托克前旗|
新河县|
临湘市|
南乐县|
绥棱县|
甘洛县|
苏尼特右旗|
上思县|
浑源县|
涞水县|
垦利县|
宜兰县|
即墨市|
卢氏县|
郎溪县|
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