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黃永毅《往事悠悠》節選(3)</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庫 車 印 象 </b></p><p class="ql-block"> 我在庫車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對當地的風土人情稔熟于心,對庫車的一山一水懷著深深的眷戀。庫車古稱龜茲。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她是東方藝術瑰寶——龜茲文化的發源地。其石窟、壁畫獨樹一幟,堪稱一絕。境內有石窟、古城鎮、烽火臺等文物,有洞窟壁畫2萬平方米,有始建于西晉時期的克孜爾千佛洞,被稱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庫車的自然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有南天池、天山神秘大峽谷、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拉千佛洞、蘇巴什古城等,塔里木河沿岸原始胡揚林的壯觀美景,也會使你流連忘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蘇巴什佛寺遺址位于庫車北山龍口20公里處。寬厚的城垣斷壁盡顯滄桑。它建于東漢,在隋、唐的鼎盛時期,內地高僧云集于此,佛事興隆。據考,該寺九世紀毀于火災,庫車河將大寺一分為二,隔河遙望,對岸的斷崖殘壁,鑲嵌著錯落有致的洞窟,有的已沒入水中,河水的沖蝕讓兩岸的佛寺漸漸消亡。據說,當年大唐高僧玄奘和尚西天取經歸來,曾在此傳經授課兩月之久。如今,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殘垣斷壁,昔日的佛塔、房舍、殿堂、洞窟已殘破不堪。面對頹廢殘敗的故城遺址,只能感嘆歲月滄桑、逝者如斯!</p><p class="ql-block"> 由這里進山,前行10公里,就是我供職的部隊醫院。蘇巴什佛寺是我們往返庫車的必經之路。常年出出進進,佛寺之于我們就像一所荒蕪了的鄰舍。對它的破敗熟視無睹,無非是作為一個地標存在著。有時泛起思古雅興,也會駐足停車,在城垣內尋尋覓覓,試圖撿到點有價值的遺物。偶見的銹蝕斑斑的銅錢或陶片殘磚都提不起我們的興趣,踢一腳,說聲“去他媽的”。在這里,還常能遇見遠道而來的考古人員,其中多來自京城。一個平常的日子我們路過故城,見一幫人在饒有興味地瀏覽,并不時地指指點點。出于好奇,想聽點新鮮,我們跳下汽車匯聚攏去。情急中,有人從斷崖上一躍而下,踩得灰塵飛揚,立即招到來訪者的指責:這是國寶,有兩千多年歷史呢,知道不?你們要注意保護云云。我等則不以為然,甚至啞然失笑。潛臺詞是:何必自作多情!我們是佛寺的鄰居,能不知道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克孜爾千佛洞位于庫車西北20公里處的拜城縣境,開鑿在木扎特河北岸的懸崖上,共有236窟,是天山南麓最大的石窟群,人稱第二敦煌,其歷史比莫高窟久遠。大約始建于三、四世紀,鼎盛在六、七世紀,到八世紀衰落。克孜爾石窟延綿兩、三公里,由于年久失修,坍塌、風化十分嚴重。八十年代初,我和戰友,并攜正上初中的女兒黃麗,慕名游覽,看到的是一條荒蕪的山溝和破敗的洞窟,殘存的壁畫也被挖得千瘡百孔,滿目瘡痍。蕭索破敗的景象讓人雅興全無,在溝道的林木間草草吃了頓野餐后,便掃興而歸。出庫車縣城十三公里,在通往拜城方向的鹽水溝,聳立著一墩巍巍的古代軍事建筑,它就是克孜爾尕哈烽火臺。這是新疆境內保存最完好的漢代烽燧。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雄姿猶存。在它的前后,沒有姊妹臺銜接呼應,更顯得滄海橫流,獨立大漠。在信息化的今天,面對古老的烽火狼煙,似乎能聽到久遠的歷史回聲,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p><p class="ql-block"> 庫車也是革命先烈拋灑熱血的地方。早期的共產黨人林基路,1938年在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曾擔任庫車縣縣長,他和陳潭秋、毛澤民等一起被新疆的獨裁者盛世才殺害,年僅27歲。至今庫車縣老城設有林基路烈士展覽館,是青少年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現在庫車已成為一座新興的石油城。我們在疆時,庫車石油基地已初見端倪。庫車的大單位南疆石油勘探指揮部,是早期的石油拓荒者,依奇克里克油礦是南疆最早的煉油基地。近些年隨著塔里木油田的開發,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城鎮庫(車)、沙(雅)、新(和)、拜(城)正在向現代化的石油新城挺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醫院門前有一條大河,它的水量依季節而變化。冰雪消融的夏秋,洶涌澎湃,濁浪滔滔。冬春時節則細流涓涓,清澈見底。古龜茲是《西游記》中傳說的女兒國,這條河就是怪異的母子河。豬八戒不聽勸誡,喝了母子河的水,肚子就突然變大了。這些美麗的傳說在一代又一代的庫車人心田悠悠流淌。從醫院向北山延伸,行車一小時,有一個叫克孜里亞的地方,維吾爾語意為“燃燒的紅土地”,我們習慣叫它紅石村。因為這里的山山峁峁觸目皆赤,仿佛經過了火焰的燒烤,紅山、紅土、紅石、紅路,從這里經過的車輛及人員都會蒙上一層撲打不掉的纖纖紅塵。隆隆的汽車駛過,那才叫紅塵滾滾。所以它的大名山溝人有耳皆聞。當年步兵12團從北疆遷來,先是在這里安家,遺留下成片的房舍也有了個新稱謂:“老12團”。1975年,部隊修建獨(山子)庫(車)公路時,我曾多次進出這個地方,筑路部隊吃苦耐勞的精神讓我感動,戰士們只穿件黃褲衩,在紅塵飛揚中赤裸著身子,拉著推土車飛跑,肌膚和巖石共一色,這種景象久久地嵌刻在我的腦際。</p> <p class="ql-block"> 過了克孜里亞,就是聞名遐邇的神奇天山大峽谷了。這里,奇石嶙峋,峰巒疊嶂,磅礴神奇,如詩如畫,如夢如幻,不由人不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景天成。連綿不絕的山峰如同血洗火烤一般,在艷陽的照射下,恰似一座熄滅了的火焰山。大峽谷的稱謂是近些年的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年,我們同居一條山溝,對如此神奇美妙的景象卻熟視無睹。只是在1999年被發掘后才聲名大噪。現已成為國家級旅游風景名勝。開發了“神犬守谷”、“通天洞”、“玉女泉”和“旋天古堡”等40余處著名景點。2012年,當我和戰友們舊地重游,我只能用“震撼”兩個字來囊括體會。我和張貴成一起拍攝的多幅照片就是對這種“震撼”的詮釋。</p> <p class="ql-block"> 庫車巴扎久負盛名,不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還因為老城、新城連成一片,以其規模宏大而著稱。巴扎天,總有萬余人蜂擁而至,也有漢族人,但人數有限,主要還是身著民族服裝的維吾爾族男女。它是南疆素負盛名的大巴扎之一。星期五是約定俗成的巴扎天,遠近的維吾爾族男女,騎著毛驢,打著手鼓,彈著熱瓦普,趕著阿勒瓦(毛驢車),從四面八方匯集攏來,走一路歌一路。他們不在乎購物,更注重情感的宣泄和交流。阿勒瓦車是一種有著一對特大輪子的木制車,優點在于跨越障礙輕而易舉,趕車人盡可打盹睡覺,一任毛驢悠閑地行走,遇到水渠、塄坎、沙土包之類,一碾而過。阿勒瓦、毛驢子,是南疆維族人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一群群花枝招展的“洋缸子”騎在毛驢上,兩條腿有節奏地磕打著驢肚皮,悠哉悠哉。新疆毛驢以體小、力大、善載著稱。一個小小的毛驢可以兩人雙載,也可三人抱載,常引得路人駐足引頸。打赤腳本是維族人的生活習性,無分男女。即便是炎炎夏日,沙爍滾燙,他們照樣行走自如。唯有趕巴扎有講究,要穿皮靴,但絕不是來去都穿。去的路上,他們會把皮鞋、皮靴掛在胸前,悠嗒悠嗒地吊在脖子上。只在靠近巴扎時,才會穿戴一新。趕完巴扎,照樣先脫靴,后騎驢,急急忙忙往回趕。這似乎是約定俗成的規矩,因為大家都這樣。巴扎天是維族人的盛大節日。摩肩接踵的人流,琳瑯滿目的攤點,吃的、穿的、用的,應有盡有。來這里的人似乎不為買,也不為賣,一個“逛”字便概括了一切。有這樣的說法也許更符合維族人的心理狀態。他們擺攤叫賣,你買一個,行。你想多買,不行。為什么?他會說:“你把我的東西一下子買走了,剩下的時間我干什么呀!”他要的就是這種閑散的心情:叫賣著,吆喝著,發泄著,也興奮著。在巴扎上流連顧盼,會讓你目不暇接。熱噴噴的羊肉抓飯、烤包子,滋滋響的烤羊肉串,還有鍋蓋一樣大的馕,會讓你胃口大開。大冷的天,晶瑩剔透的葡萄、蜜一樣甜的哈密瓜,讓你體會一回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感覺。歡騰的集市加上響成一片的吆喝叫賣聲,讓人如置畫中,如臨異邦。庫車老城大巴扎獨具特色。新、老縣城相距不過兩、三公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毛驢班車,時髦的叫法是“驢的”。妝扮一新的阿勒瓦大車,鋪著花氈、毛毯,點綴著遮陽傘,穿行在熙熙攘攘的道路上。毛驢脖子上的鈴當聲和維吾爾老阿卡彈奏的熱瓦普,會讓你如醉如仙。老城之側,庫車河繞城而過,是1958年的一場大水,將庫車分成了老城、新城。雖然黨政機關遷往新城,老城老城巴扎仍負盛名。商鋪店鋪櫛比鱗次,是民族用品的集大成,別處買不到的東西這里準有。老城還有個最大的清真大寺,巴扎天,伊斯蘭信徒做“奶媽”(念經)、聽大阿訇念經,都匯聚攏來。穆罕默德的子民們對“真主”、“胡大”的虔誠,至純至真。一日三誦,準時正點。清晨,老阿訇會站在全村的制高點上,諸如屋頂、寺廟頂、高包上,撕著耳朵,咿咿呀呀之聲傳之以遠。如果你在新疆旅行,不難看到這樣的情景:日到正午,連正在公路上疾馳的客車也會戞然而止。虔誠的信徒們急匆匆地下車,雙手合十,面向西方,吟誦一陣。近據媒體披露:庫車縣整修了昔日的庫車王府,八十余歲的庫車王坐鎮王府,接待游客,述說著今非昔比的變遷。</p><p class="ql-block"> 有這樣的民謠“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車的羊羔子一朵花。”這是說庫車種羊場的羊羔皮像盛開的花朵一般。據說,羊羔子生下來幾十天就被宰殺,一件皮襖是由一只只巴掌大的羊羔皮縫合而成的,價格當然不菲。當年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來新疆時,庫車的羊羔子皮成為贈品。庫車種羊場位居庫車縣偏僻一隅,自然條件的惡劣堪稱“發配”之地。還有一說:庫車“洋缸子”一朵花,洋缸子,維吾爾婦女也。這是對庫車女人的贊美。不可否認的是,素有歌舞之鄉美稱的庫車同樣盛產美女,“洋缸子一朵花”,名至實歸。這種說法是庫車女人的驕傲,庫車男人的榮耀。</p> <p class="ql-block"> 庫車小白杏遠近聞名,以肉美、果香、核小受到青睞。杏子成熟的季節,金色的杏子掛滿枝頭,高大的樹冠被黃澄澄的杏子壓彎了腰。沿街果舖相連,沿路擺攤設點,果香十里,杏香十里。庫車杏子多為甜杏仁,小小杏核滴溜溜圓,牙齒只需輕輕一磕,一枚園鼓鼓的杏仁便會破殼而出。嚼一嚼,頓覺香溢滿口。家住烏魯木齊的女兵們每逢航班,便將成筐成筐的小白杏送到機場托運,孝敬老爸老媽。庫車小白杏和庫爾勒香梨、吐魯番葡萄、哈密瓜一樣齊名,屬于新疆四大名產之一。庫車杏脯是饋送親友的佳品,包裝精美,遠銷海外。當年,到老鄉杏園買杏子也挺有意味。不用秤稱,也不用數個兒。因為這兩樣都是老鄉的弱項,往往會把主人弄糊涂的。“精明”的維族人怕吃虧,便論棒子賣,一棒子一元錢。這種辦法,簡單而原始。一棒子打去,即使杏落遍地也心甘情愿。當然,也不乏棒子落空的時候。還有更簡便易行的:論樹買,以樹輪錢。“一樹杏”多少錢。由此而演繹出來的,還有“搖一搖”、“蹬一腳”的交易法。無論哪一種,都是“周瑜打黃蓋”愿買也愿賣,不違反“公買公賣”的原則。南疆農村流行著“瓜果半年糧”的說法。杏子、桑葚成熟的季節,田間勞作歸來的維吾爾人進了家門爬杏樹,下了杏樹再上桑樹。桑葚、杏子飽腹一通,然后爬到水渠邊痛飲一番,一餐就這樣交代了。這種無煙飲食據說是南疆人長壽的秘訣。屋前房后務桑種杏,有桑樹,有果園,是維吾爾人的居家之道。同時,還普遍廣植桃子、核桃、蘋果、無花果之類。七、八月份瓜果飄香的季節,到維吾爾老鄉家做客,豐盛的美味會讓你垂涎欲滴,不吃都不行。 </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新疆,一個美麗的地方。這就是庫車,我生活工作的地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长岭县|
凤山县|
东阿县|
阿合奇县|
梨树县|
佛教|
剑河县|
黄龙县|
乌兰察布市|
常州市|
星座|
南昌市|
边坝县|
财经|
冀州市|
高安市|
南召县|
马山县|
大关县|
安塞县|
花莲县|
吉木乃县|
尼勒克县|
石屏县|
汉源县|
筠连县|
新龙县|
龙口市|
金华市|
额敏县|
沁阳市|
永胜县|
革吉县|
锡林郭勒盟|
新昌县|
万载县|
台州市|
台南县|
莱阳市|
宁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