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竹下對茶醉流霞一一三明茶文化的內涵

林子

<p class="ql-block">  人們只知道我的故鄉三明市是福建省的重工業基地、全國文明城市,殊不知三明還是一個著名的古老茶區,早在西周時已有野山茶。據東晉人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記載:西周時,周武王出兵伐紂,南方庸、蜀、羌、苗、徽、?、彭、濮八個南方小國率兵會盟協助討紂。濮閩族的君長以“武夷先民用以為祭品,為藥用,為羹飲”的茶,進貢給周武王。三明境域屬百越,土族先民同屬濮閩族。三明境域與武夷山相鄰,有著相同的地貌、水文、氣候、土壤,因此,三明境域一些深山自古就生長著許多野生茶。先秦時,三明境域的了人工種植茶樹的歷史。宋人祝穆的《幔亭記》載:彭祖錢鏗乃夏商周三朝重臣,受封于彭城,以茶馴氣,以茶養生,活了800歲,世稱彭祖。秦代時,彭祖之子武夷君避秦亂,率領族人千余口來到南蠻之地,與當地土著(濮族)結合。開山種茶,教民耕種,以茶治病,以茶馴氣,隱居武夷修煉,教化百姓達百年之久。因此,三明的茶文化內涵豐富,而又博大精深,因為它操合佛、儒、道以及民間信仰諸多思想,又獨成一體。各宗教與民間信仰與茶的發展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p><p class="ql-block"> 宗教信仰中,傳入三明境域最早是道教,而與茶結緣最早也是道教。連接這“緣”的是道家崇尚“道法自然” 理念。人們傳說中的道人梅福、歐陽真人、張宗華等與茶之緣故事體現就是這種理念。在這諸多信仰中,儒學最為博大。北宋李綱被貶滴赴南劍州(今福建)沙縣途中遇到江西的楊真,以茶論道,感悟人生;出生于尤溪的理學大家朱熹也有過一番異曲同工的論說。表現儒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茶可雅志”“以茶表敬意”的理念。佛教傳入三明境域最早時間是在南北朝。自古高僧善品茶,三明現存近40座唐及唐以前寺廟,都留有寺院周圍種茶痕跡,并盛行在寺院舉行茶宴,不僅用以作藥贈送信徒,而且在寺院及附近道上設茶亭、茶寮,備好茶水施茶。三明是一座移民城市,民間信仰富具多樣性,信奉不僅有土地神、五谷神、太保公、城隍、謝佑、馬仙等,還有關公、清水祖師、媽祖等,人們都用茶果祭祀,雖表現形式各異,但都以茶為“圣物”虔誠祭祀神明,體現茶道精神的博大與融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茶與道教的關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在三明,最早與茶結緣的是道教。</p><p class="ql-block"> 道教傳入三明境域的第一人是梅福,使茶與道結緣的第一人也是梅福。梅福,字子真,西漢九江壽春人,原為南昌尉。王莽篡權后,他棄官歸隱,曾在泰寧棲真巖學道“煉丹”。據說,有一次,梅福上山采藥時,在丹霞山區懸崖上發現一棵長得十分茂盛的野茶樹。他便將它移植于自己結廬煉丹棲真巖草廬周邊。梅福與野茶樹的相遇看似一件偶然的事情,其實有一種必然的“緣”。連接這“緣”的是道家崇尚“道法自然” 理念為紐帶。道家所說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自己而然”。所以,道家的自然觀,一直是其精神生活及觀念的源頭。茶,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質,決定了人們從發現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道法自然”的觀念灌注其全部的歷程。道家崇尚的“自然”與理念導致其淡泊超逸的心態,這與茶的自然屬性極其吻合,有了一個原始的結合 ,這就確立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本性。</p><p class="ql-block"> 三明境域還有一位著名道家與茶之緣也說明了這一點。</p><p class="ql-block"> 在清流、寧化、尤溪一帶都流傳著歐陽真人成仙的故事。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發現歐陽有慧根和仙緣,想引渡他為仙。于是,在大豐山最高處南面懸崖頂上設好楚漢棋盤石,歐陽前往觀棋。歐陽放牧上大豐山,十分驚訝會有人在懸崖上下棋,禁不止好奇心,便前往觀看。何仙姑扮作奉茶侍女,端了一杯茶讓歐陽喝下。歐陽喝了茶后感覺精神氣爽,便坐下來觀看呂洞賓與九龍女下棋。棋局千變萬化,錯綜復雜。歐陽看得如癡如狂,竟然忘了回家。“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家是回不去了,于是,呂洞賓渡歐陽成仙。可是,正要舍其肉身,閉著眼睛從萬丈山涯跳下時,歐陽卻睜開眼偷看了一眼。呂洞仙說:你修行尚未圓滿,只能作一個半仙,好好在大豐山守道場,享受人間香火供奉。從此,歐陽在香爐峰的巖洞打坐修行,天天以野山茶沖飲,清心寡欲,終于悟得天道,功德圓滿。宋孝宗欽封他為通天妙應歐陽真君。可以說,歐陽真人是一位借茶力而羽化成仙的。據說,始建于南宋的清流大豐山道觀、始建于于元朝末年清流靈臺山上的寺廟當年周邊都種植著許多茶樹,紀念這樣一種茶“緣”。2013年9月,武夷山廣緣天韻茶業有限公司清流運營中心特意在靈臺山設“定光禪茶室”,也許也是出于“茶緣”的領悟吧。</p><p class="ql-block"> 沙縣的張宗華與茶之緣就更直接了。張宗華是道中之人。明萬歷年間,延平府同知兼沙縣知事陳汝和撰洞天巖《游山記》中說:“昔鄉人張宗華有道誼,精六書。”洞天巖在沙縣淘金山,唐代時已是閩中勝跡。那時的洞天巖有許多野茶樹,文人墨客都喜歡到那里品茶論道。有一天,張宗華應好友之邀,上洞天巖喝茶,“鬼使數十遮道飲茶。”張宗華手書“吃茶去”三個大字,“鬼即遁跡,是誠得倉頡心法者”。后來,張宗華“吃茶去”三個字就鐫刻在洞天巖的山麓石崖。這故事,在明嘉靖沙縣知事的《游山記》中記得清清楚楚,可見故事由來已久。</p><p class="ql-block"> 道家重視養生。養生之道,要講求煉氣,祛除體內濁氣,還要采集萬物精氣,而清除體內膩濁之法。而“茶苦而寒,陰中乏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這就是道家鐘情于茶的原因。道家飲茶,不僅僅是精神上的享受,更是一種修煉所需的物質基礎。梅福在棲真巖種植茶樹,然后將茶葉采摘下來制成一種叫“丹芽”的茶。自己飲用是為了養身。給周邊的村民是為了濟世治病救人。在泰寧就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五代十國后梁三年(909),閩王王審知派左仆射鄒勇夫駐守軍事要塞泰寧。那時的泰寧是一個“榛蕪亙野,煙火僅百家”的荒涼之地,瘴氣毒蟲肆虐、野獸橫行。鄒勇夫率軍士墾荒種植,許多軍士都得了病,無病可治。連鄒勇夫自己也得了痢疾,一病不起。一天,軍營中來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給了鄒勇夫一包叫“丹芽”的東西,要他泡在開水里服下。老人說完話,一眨眼的功夫就不見了。鄒勇夫照著他說的話去做,果然治好了痢疾。他向當地人求得“丹芽”給軍士們服下,很快病都好了。于是,他命令軍士都種茶,并向當地人學會了制茶的方法。鄒勇夫挑選上好的十五斤“丹芽”送給王審知。五審知飲用后精神氣爽,十分高興,要鄒勇夫每年朝貢十五斤“丹芽”,免去泰寧十年的歲賦。所以,人們把“丹芽”稱之為“三佰兩”。</p><p class="ql-block"> 道家講善,認為“上善若水”。何以為 “上善若水”?《道德經》解釋為: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這“六善”落實到日常的行為準則上,就是與人友愛,樂善好施。所以,道家們大都有一副懸壺濟世的好心腸。相傳,梅福仙在泰寧棲真巖修道煉丹時,精心研制一種帶有酸味的藥茶。村民得病了,去找梅福,梅福就讓村民喝下這種藥茶,頓時就會大汗淋漓,精元漸漸恢復,百病消除。從此,這種能治病的藥茶在民間流傳下來,當地人為藥茶起了一個古怪的名字,叫“嗱喥茶”,意思就是道仙的藥方,能拿去病痛,長命百歲的茶飲。現在泰寧還有店家賣這種“嗱喥茶”。一般茶葉中,茶多酚的含量占干物質總量的20%~35%。而這種“嗱喥茶”茶多酚的含量達到占干物質總量的42.1%。茶多酚有較強的抗氧化和抑菌或效,可以清除有害自由基,提高人體內酶的活性,阻斷亞硝基化合物形成,起到抗癌、防治心血管疾病,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所以,梅福功德無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茶與儒學的關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這諸多信仰中,為儒學最為博大。它不僅有自己“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同時兼容和吸納其他宗教與信仰中的一些理念。這與茶理的博大恭謙是相通的。</p><p class="ql-block"> 儒學中最最核心的理念是仁。</p><p class="ql-block"> 《孟子·離婁下》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儒家即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溶合著寬容平和的心態的中庸之道,正如茶道的溫謙。北宋宣和元年(1119),李綱因開封大水成災上書宋徽宗要求朝廷拯救災民,整修軍備,以抵抗金軍入侵被徽宗把他從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貶滴到邊遠的南劍州(今福建)沙縣當一名監稅小官。李綱赴沙縣上途中在武夷山遇到江西的楊真。兩人在武夷山大王峰腳下一間雅靜茶屋有一番品茗論道的談話。楊真說:“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小商販夫、平民百姓,哪個無不以茶好?這茶中有茶韻四溢,香郁味醇,清新透體。你看它們在水中沈沈浮浮,舒張如落落君子,蜷縮似林中隱士;其彎曲則新月一勾,張揚則恣意不羈;它們在杯中舒張迭宕,沈浮不計,豈不是另一種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之大雅。” “這世間利祿,來來往往,人生仕途,炎涼冷暖,惟有淡然,才能寧靜。這與品茶何其相似乃爾。茶雖有些苦,但惟有苦澀,才能提神醒腦,茶不僅是人生助興的手段,更是入靜反思的好東西。”李綱聽了這一番話后,連連稱道。茶文化與儒學都通融著一種中庸、和諧、積極人世的精神。以茶論道,感悟人生。出生于尤溪的理學大家朱熹也有過一番異曲同工的論說。他在《朱子語類·雜說》說:“物之甘者,吃過而酸,苦者吃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問:此理如何?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于憂勤,終于逸樂,理而后和。蓋理天下至嚴,行之各得其分,則至和,又如家人嗃嗃,悔厲志:婦子嘻嘻,絡吝,都是此理。”所以,儒家常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自己的處世立身的座右銘。南宋建炎元年(1127),宋高宗聽信讒言罷免名相李綱。永安貢川籍的左正言鄧肅上《論留李綱疏》,也被宋高宗“交吏部罷歸。”鄧肅被謫貶回鄉的在這一段日子里,愛茶品茶,聽憚悟道,他以“茶”的清香傲骨激勵自己,在《再次韻謝之》一詩中寫道:“斥歸水云鄉,日醉蓮花釀。茗飲過陸羽,禪悅得文暢。安此更何求,萬里脫氈帳。死生則置之,北邙豈俱瘴。”</p><p class="ql-block"> 儒學重禮。</p><p class="ql-block"> 禮,雖然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但是,禮之體是心,是真心。具體落實到每一個人,呈現出的則是一種生活的態度。“禮”的本質是尊重、尊敬,這種敬意通過一定方式能讓你感受到。這與茶道中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是一致的。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就以其自身行為詮釋儒與茶的統一性。略查了一下,朱熹在各個時期直接寫詩的詩共有7首,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他的生活狀態。南宋乾道七年(1171),這是朱熹回崇安為母守孝的第二年。他在云谷山構筑草堂,取名“幽庵”。朱熹在幽庵閉門著述的同時,還在嶺北開辟一個茶園,種植百株茶樹。他在《茶坂》一詩中寫道:“ 攜蔬北嶺西,采擷供茗飲,一啜夜窗寒,跏跌謝衾枕。”據《崇安縣志》載:文公祠(武夷精舍)在五曲,清康熙時,春間置茶培于此,舊有文公手植茶一本,名曰“文公茶”,又名臭葉香茶,香逾他樹,舊為武夷名茶之一。儒家的清醒、理智、平和的中庸之道,也正是茶道的溫和、恭謙。所以,朱熹在武夷山水簾洞三賢祠前撰寫了一副楹聯:“山居偏隅竹為鄰,客來莫嫌茶當酒。”</p><p class="ql-block"> 宋代是茶文化最為發達的朝代之一。上自最高統帥宋徽宗倡導茶以“致清導和”,下自士大夫都認為“茶可行道”。這無疑是儒家“中庸”之道對茶道“溫謙”精神的最好切合點。所以,宋代盛行斗茶。許多儒者都是以茶的這種親和力來協調人際關系,溝通感情,從而達到互敬、互愛、互助的目的。宋淳熙五年(1178)七月,朱熹“與劉堯夫、廖德明、方士繇同游天湖、潭溪、芹溪、云谷、黃沙、武夷,有詩吟唱。”他們入山漫游,或設茶宴于竹林泉邊、亭榭溪畔,臨水瀹茗挾誦。武夷山九曲溪有塊巨石“茶灶石”,“磯石上平,有灶溪中流,巨石幾然,可以環坐八九人,四面皆深水,當中凹,自然為灶,可炊以瀹茗。”朱熹他們在巨石上設茶宴,斗茶吟詠,以茶會友。他在《武夷精舍雜詠》的《茶灶》中說:“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香。”他去東四涪村參加其表兄邱子舉辦的野茶宴,高興地賦詩,說:“茗飲瀹甘寒,抖擻神氣增。頓生塵慮空,豁然阮心目。”許多名人學子與朱熹的結交都是出于茶之緣。比如,朱熹與五夫開普寺住持圓悟的結交。據《福州府志·圖繪寶鑒》載:“圓悟,晚枯崖,福州人。住崇安開善院,與朱熹交善。法性明澈,學貫儒釋。能詩畫,善作竹石。”朱熹早年崇佛,便以茶為媒,常與圓悟大師一起品茶論禪,體驗茶禪一味,成為忘年之交。圓悟圓寂時,朱熹寫了一首情真意切的吊唁詩,紀念圓悟大師:“ 一別人間萬事空,焚香瀹茗恨相逢。 不須更活三生石,紫翠參天十三峰。”朱喜熹與云谷山休庵住持的交往也是以茶為媒,他說:“別嶺有休廬,林巒亦幽絕。無事一往來,茶瓜不須投。”朱熹不愧是茶道中的高手,他品茶,能品出其中“味”,尤其是對武夷茶情有獨鐘。他在《朱子語類·雜說》中比較建茶與江茶的區別時,說:“建茶如‘中庸之為德’,江茶如伯夷叔齊。”他在《南軒集》中,說:“草茶如草澤高人,臘茶如臺閣勝士,似他之說,則俗了建茶,卻不如適間之說兩全也。”</p><p class="ql-block"> 朱熹一生愛茶,也懂茶。在尤溪縣湯川鄉赤墓村有一處原生態珍品苦竹茶,所產茶葉湯色碧綠,香氣清醇。朱熹在游學至故里尤溪縣湯川時,品嘗過這種原生態珍品苦竹茶,一直難以忘懷。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三月,朱熹“入都臨安銓試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九選七階)。”他忘不了尤溪湯川的苦竹茶,每年都要托人買一些苦竹茶供日常飲用。他從茶中悟出了人生的大道理。《朱子語類》中有這樣一段話:“先生因吃茶罷,曰‘物之甘者,食過必酸;苦者,食過卻甘。茶本苦物,吃過卻甘’。問‘此理如何?’曰:‘也是一個道理,如始于憂勤,終于逸樂,理而后和’。”茶理滲透著人生的哲理。朱熹在同安主簿任上,一次回尤溪,途經德化寓居在劇頭鋪寺院時,“寒夜啜飲苦竹茶”而苦讀《論語》,寫下了一首憾慨萬分的《之德化宿劇頭鋪夜聞杜宇》:“王事賢勞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獨宿荒山夜,更擁寒衾聽子規。”南宋淳熙十年(1183),朱熹總結了自己與茶的緣份,與茶的情感,他在《詠茶》一詩中說:“武夷高處是蓬萊,采取靈芽手自栽。地辟芳菲鎮長在,谷寒蜂蝶未全來。紅裳似欲留人醉,錦幛何妨為客開。啜罷醒心何處所,遠山重疊翠成堆。”茶道與理學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所以,很能難說是理學成就了朱熹,還是茶道成就了朱熹。</p><p class="ql-block"> 儒學重一個“敬”字。</p><p class="ql-block"> “敬”在儒家中始終是人們倫理生活中隨時都要有的一種態度。</p><p class="ql-block"> 孔子要求人們“敬事”、“執事敬”、“事思敬”、“行篤敬”,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一顆恭敬之心,這才“恭近于禮。”(《論語·學而》)這“敬”在人們生活行為上就要“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 。孟子認為“有禮者敬人”。 他把“恭敬之心”歸結到人的內在道德情感上,是直接出于情感需要的。而此情感就是“人皆有之”的“良知”、“良能”。</p><p class="ql-block"> 明茶文化的內在魅力也體顯在一個“敬”字上。</p><p class="ql-block"> 新年習俗上:大年除夕之夜,子女為父母守歲要為父母奉上一杯香茶,祝父母安康幸福。農歷正月初一,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早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敬茶。一家人中,長幼有序,相互敬茶,送上祝福。婚姻中,以茶為信物,女子受聘,謂之‘吃茶’。”所以,有“好女不吃兩家茶”之說。婚禮習俗中,新人敬茶,敬父母,敬親屬,接受每一個人的祝福。家庭待客禮節中,敬茶是重要環節,不僅是對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體現自己的修養。主人向客人敬茶時,一般由主人親自上茶,以示對客人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這里,茶道與儒學一樣,體現的不僅僅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偏愛,而成為一種道德休養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茶與佛教的關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從佛教傳入三明始,三明的茶與佛教就結下了割舍不斷的情緣。</p><p class="ql-block"> 佛教傳入三明境域的時間是在南北朝。南北朝元嘉年間(424—453),在大田聚賢里就修建了一座三峰寺,這是三明境域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一處佛教寺院。聚賢里就是現在的桃源鎮,以前一直隸屬龍巖府桃源巡檢司,明代時劃屬漳平縣聚賢里,至到明嘉靖十四年(1535)大田置縣后才歸屬大田縣管轄。傳說,三峰寺建寺時,就有僧人在寺邊種一些茶樹。雖然,這只是傳說,并無文字記載。但我相信這傳說是真的。因為,桃源地處戴云山西側,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適中,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51毫米,年平均氣溫17.7℃,一月平均氣溫7.9℃,七月平均氣溫25.8℃,最高氣溫達36℃,無霜期264天,是比較適合種植茶樹的地方。桃源鎮就是茶葉大縣大田縣的主產地之一。而且,禪茶是僧人修維的一種方式。我們福建長樂的高僧懷海禪師在作《禪門規式》時,就定下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戒規。所以,僧侶們除了誦經理佛之外,力所能及在寺院周邊墾種茶種菜都是常態的勞作。“禪茶”一說就是這樣產生的。寺院僧人種植、采制,作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功用。</p><p class="ql-block"> “自古高僧善品茶”。</p><p class="ql-block"> 品茗,是佛家修身養性的一道課題。茶者,禪之心也。因為,茶有靜心蕩氣的功能,與佛家“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見《六祖壇經·坐禪品第五》)是相通的。禪,是一種基于“靜”的行為言思維修。所以,茶是禪者的必需品。許多高僧在坐禪時,通常也會放一壺茶在身邊。因為“學禪務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相仿效,遂成風俗。”這樣,佛與茶有一個共同的訴求心,是感悟、頓想,也是生命協調和自我的修行。其實,在唐代,佛教已傳遍三明境域各地。除建寧建的靈應峰庵建于隋仁壽二年(602)之外,據各縣志載,建于唐代的寺廟有:清流的金蓮寺、靈山寺,將樂的證覺寺、金泉寺、含云寺、靈山寺、大施寺、圣水巖庵、五臺山庵、龍津巖庵,泰寧的感化寺、重興寺、靈龜寺、善緣寺、臨江寺、天王寺、興國寺、南禪寺、豐巖寺,明溪的圣水巖石佛庵、聚龍寺,沙縣的延福寺、中興寺(即興國寺)、興化寺、天王寺,永安的景福寺、高飛寺,尤溪的保安庵、資壽寺、劍門庵、永興寺,泰寧的感化寺、皈仁寺、善緣寺、羅漢寺,寧化的靈峰寺、寶池寺、崇福庵等寺廟。據《建寧縣志》載:“唐至五代佛教在建寧逐漸興盛,寺廟增至300余座。”大多數的寺院都有種植茶樹的習慣,比如:始建于唐武德三年(620年)的將樂證覺寺、始建于后梁時期的尤溪中仙明山湖、始建于宋紹興十六年(1146)的泰寧甘露巖寺都有僧人種茶的記載。大田就是因為始建于南宋隆興二年(1164)的崇圣巖寺“僧人在寺院周圍開始種茶,大田茶鄉由此濫觴。”至唐代,寺院盛行舉辦茶宴。眾僧圍坐在一起,由主持法師按一定程序泡沏香茗,以表敬意,再由近侍獻茶給眾僧品嘗。像建寺于唐武德三年(620)的將樂證覺寺這樣“歷史悠久之太平山屬閩北名山,古剎證覺乃鏞州勝地”,僧侶達上百人,舉行茶宴一點都不稀罕的。茶葉的需求量也是可觀。所以,自己動手植茶制茶都是在情理之中的。更何況證覺寺僧尼們至今仍然堅持“農禪并重”,堅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清規的作法。我們一入山門,山道一轉,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茶山、蓮田、橘子林。1988年,該寺實現了“以寺養寺”、“自給自養”。</p><p class="ql-block"> 佛法之本 慈悲為懷。</p><p class="ql-block"> 在泰寧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甘露寺丹崖赤石之中,有一小塊巖石風化沖積平地上生長著一叢高3米、冠幅10多平方米的茶樹。這叢茶樹長年受到巖隙滲出的泉水滋潤,長勢十分旺盛。寺中的和尚因為清楚茶葉的藥用功效,每年都會采制茶葉,研磨成粉,包成一小包一小包的。到寺中求簽、求愿的香客如有訴求,寺院都會贈送一包茶未。患者沖服后,往往快藥到病除。所以,甘露寺香火十分旺盛。因這種茶飲如甘露,香若蘭桂,當地民眾都稱它為“甘露桂”。寺院僧侶們常向香客與游人舍茶因為他們奉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的的信念。三明大多古老的寺院都建在深山林中,香客與游人都要翻山越嶺,旅途勞頓。許多寺院都有會在途中設茶亭、茶寮,備好茶水,方便香客與游人。這種“眾善奉行”行為不僅感化教眾,也感化著千千民眾。聽說,在茶區大田許多人還會把燒好的茶水安放在荒山野嶺的涼亭或者河邊的渡口與廊橋上,免費供過往的商客飲用做善事。所以,清嘉慶年同安進士葉文峰給大田崇圣巖寺題寫了一幅楹聯:“何可大仙無酒友,也知崇圣有詩禪”。</p><p class="ql-block"> 在三明境域,“以茶等客,以茶消心”早以有之,但是把茶升格為“珍物”,以茶敬佛卻是明代的事。明萬歷四十年,也有文章說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崇圣巖寺僧人慧滿把茶葉供作祭品,并用來招待游客。慧滿此舉意義非凡,因為崇圣巖寺為“三宗祖師”真宗、徐宗、力宗坐化之地,被教徒視為“圣地”。崇圣巖寺的前殿祀著當地陳、劉、黃三姓法主帝君和彌勒諸佛,中殿“真宗祖師”,正殿“三宗祖師”正副真身。寺左殿奉釋迦牟尼佛、迦南菩薩、觀音菩薩,右殿達摩祖師、文魁、檀越,兩側則壁立金剛和羅漢,大小佛像不下百尊。佛的本質就是從細微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恢宏的宇宙奧秘和深遂的人生哲理。茶在宇宙萬物中只是一種普通的植物,平民百姓都可以栽植、制造、啜飲,從而獲得不同層面的感受。以茶入佛,眾生皆佛。僧侶以茶布施做佛,以茶祭奠圓寂高僧,就是以茶參禪悟道。其實,在茶鄉大田,一直就有把茶葉當作圣潔之物的習俗。他們禮佛、拜神,要以茶為祭品;逢年過節的祭祖,要以茶為祭品。許多人還將茶葉與谷物、絲線、錢幣等做成“七寶”,安放到廟堂、橋梁、塔臺以及神像雕塑的內胎里,用來鎮邪保平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茶與民間信仰的關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明是客家祖地,更是一座移民城市,匯聚著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口,民間信仰也比較多樣性,僅與茶文化有關的民間信仰就不少于十多項。三明茶文化豐富多彩,即有當地獨具風韻的茶文化,也包含著客家、閩南、莆仙等茶文化特色。但是,有一點他們是共同的,都是通過祭獻茶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祭獻對象的敬畏和祈愿,表達人們對祭祀對象的感情和態度。茶,是介與人與神之間交流媒介,是通向神靈的“天梯”。所以,以茶為象征物,祭神祀祖、告慰神靈等等,表達的是一種崇敬、仰慕、祈禱、解渴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永安客家茶人供奉土地神。相傳,古代有一些來自長汀的移民居住在黃沙溪一帶。有一天,他們中的一個人作了一個夢,夢見一位鶴發單顏的老人,帶他走到一個叫南山齊的地方,指指點點,然后一直走到通天巖。第二天,這個人按照夢中的指示找到了南山齊,發現這里水份充足,氣候溫和,非常適合種植茶樹,于是從家鄉引進茶樹苗,把這里開辟成為一片茶園。茶農們都認為是土地神是地方的保護神,給他們指引了方向,十分感激,于是在通天巖修建一座山神廟,以香火和茶葉祭祀。</p><p class="ql-block"> 茶,屬農作物。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都有賴于地方神靈的庇佑。所以,地方人物成了茶農們頂禮膜拜的對象。梅列、三元、永安的許多茶農崇拜“廣惠將軍顯烈尊王”謝佑。謝佑(?—1087),北宋白水村(今三元區中村鄉)人,后遷居歷西(今梅列區列西)。謝佑“少年游劍浦(今福建南平),謁南平第一狀元黃裳。謝佑拜黃裳為師。”北宋元豐五年(1082),他隨黃裳守泉南(今泉州、南安)三年。元豐八年,謝佑因政績卓著,被遣遷建州(今建甌)任職。因謝佑護國衛民有功,當地百姓立廟祭祀。丞相李綱上表朝廷,為謝佑請功。朝廷追封為謝佑“廣惠將軍顯烈尊王”。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宋孝宗賜“正順廟”額。南宋紹定六年( 1233),三元、列西村民在沙溪河畔修建正順廟,供祀謝佑。南宋咸淳十年(1274),丞相文天祥又奏請朝廷加封謝佑為“日月盈光大帝”,配祀慈惠夫人。永安貢川也修建有一座正順廟。從清雍正年間(1723-1735)開始,列西村定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從民國10年(1921)改為每年農歷正月二十日為迎神(謝佑)活動日和每年農歷三月初七謝佑生日祭祀活動,祭祀以酒、茶和果品等。</p><p class="ql-block"> 永安、沙縣、三元、梅列等地的茶農也供奉馬仙。馬仙也叫馬氏真仙,是永安、三元、梅列、沙縣等地民間最崇拜的女神之一,尊稱她為“仙嬤”,俗名馬五娘。據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 )的《永安縣志·仙釋》載:“馬氏名五娘。二十七都銅盤人……廣道元年正月十五 生,容貌豐美。及笄歸婚,是夜身中毒病,夫家棄還其父。父請僧徒送河邊,將沉之。忽云霧飚起,有神附人語之。降童引上百丈巖頭,得仙果食之。二妹及嫂來看,五娘以果分食之,俱得飛升,云是九天玄女度之。”傳說馬五娘姑嫂三人度化后受到玉帝的敕封:五娘為大羅和豐宮主五顯真仙,二妹為大羅和熙宮主,其嫂杜氏為大羅和順宮主。宋代時,永安桃源洞百丈巖就建有仙馬廟。信民們都認為她們是地方保護神,拜祭她可以除害消災,以佑豐登。地方的五谷神、太保公、城隍等都是崇拜的對象。</p><p class="ql-block"> 三明地區歷史上有一些縣原屬閩南地區,像大田縣,永安市的部分地方,而且三元、梅列、永安等閩南籍移民居多。所以,茶俗上有濃厚的閩南風俗特色,比如,以茶會客、以茶敬親人等等。民間信仰上也有很大的傳承,比如,奉信清水祖師。清水祖師原名陳榮祖,宋代福建永春人,自幼落發為僧,法號普足,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五月十三日仙逝。清水祖師仙逝后四次受到宋廷敕封,依加封條法敕賜“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徽號,在道釋神祠中,八字綸音,享譽至極。泉、汀、漳等地許多民眾感恩崇奉為佛,香火旺盛。每逢病疫,鄉人必恭抬佛像,求師法除;每遇亢旱,鄉鄰以至府縣官員,也必迎請佛像,祈雨驅災。從明代始,許多泉、汀、漳等地的移民就在永安、大田等地從事茶樹種植。他們供奉清水祖師,要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如獻花、獻茶,跪在祖師前祈求風調雨順,保佑平安。永安小陶甘乳巖寺就是主祀清水禪師的寺宇,故又稱清水禪師寺。清水祖師落足甘乳巖奉祀清水祖師有個傳說:南宋末年,大陶洋一帶五鬼橫行,百姓深受其害。清水禪師為救百姓苦難,飛至甘乳巖后山一株大含笑下,并現身制服五鬼,將其鎖于甘乳巖的一個石穴中。百姓因感其恩德,建廟刻像祀之。該寺始建于元代,建在甘乳巖大石廳后的石壁之上,廟因巖而得名。清水祖師以祈雨靈驗,成為在永安、三元一帶影響較大的神靈。</p><p class="ql-block"> 媽祖信仰是三明影響最深遠的民間信仰之一,全市共有40多座媽祖宮,年代最久遠的始建于元代末年。比如,泰寧縣除城關外,朱口、新橋、上青、梨樹坪等地也都建有“天后宮”。每年農歷三月廿三是媽祖誕辰紀念日,三明各地媽祖信徒都要舉辦慶祝活動。在天后宮媽祖像前不僅供奉著鮮花、水果、糕點,還供奉著茶。向媽祖獻茗的儀式是從湄洲媽祖廟傳入的。因為,向媽祖獻茗是名列中國三大祭奠之一的祭奠儀式。信徒們還會從媽祖那里討賜的神茶,回家后泡給全家人喝,以福佑安康、消災祛病。茶和媽祖是有相通的淵源。媽祖一生助人為樂、樂善好施,正是茶道所體現的“清正爾雅”。尤溪縣在城關興賢坊沈福門外西側的天后宮不僅供祀媽祖,還供祀陳(靖姑)氏夫人、李(三娘)氏夫人神像。村民們認為她們都有護土保民,保佑農業豐收的神力。每逢正月十八、三月廿二、七月初七陳林李三夫人誕辰日,及九月初九重陽節廟會,都要舉行大型民俗活動,香客達上萬人,熱鬧非凡。</p><p class="ql-block"> 雖然,三明民間信仰的種類繁多,所展現出來的祭祀文化的表現形式也各異。但是,以茶為“圣物”,虔誠祭祀的心態是一致的。這就是茶道精神的博大與融合。</p><p class="ql-block"> (作者注:該文原為《三明茶志》(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而寫,并分別收入《三明古今茶話》一書。)</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筠连县| 涿鹿县| 苍山县| 安平县| 山东省| 博乐市| 句容市| 通许县| 册亨县| 油尖旺区| 修水县| 彭山县| 永寿县| 密云县| 白山市| 宁武县| 浙江省| 灯塔市| 满城县| 大宁县| 乌恰县| 甘孜| 定日县| 太白县| 永寿县| 台前县| 邓州市| 瑞昌市| 平和县| 丰县| 维西| 阳朔县| 商水县| 嘉兴市| 区。| 麻江县| 景德镇市| 扬州市| 石家庄市| 广汉市|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