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小生活在一座明代烽火臺下面的村子里,叫道臺子。因為附近團山子上有一座明代烽火臺,山下是廣寧城到鎮邊堡的古驛道,所以這個屯子就叫做道臺子了;并不是很多人說的本屯子出過道臺大官,那是沒有的事。</p><p class="ql-block"> 鎮邊堡就是今天的大市鎮,自明清以來是廣寧地區北部政治、經濟、文化、商貿的重要關塞。由于地處遼西四縣交界處,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該鎮成為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那時是為了防御蒙古兀良哈部等不斷南下侵擾,威脅明朝中央政府統治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鎮邊堡是由明朝提督遼東軍務的王皋和指揮僉事畢恭修筑。魏家嶺關在鎮邊堡西與義縣交界處,距離鎮邊堡5公里,是明遼長城的七關之一,它憑借閭山天險而設,以險制勝,易守難攻,為遼長城險關之一。 鎮邊堡及其附近的長城遺址可視為明代軍事防御體系的縮影。明朝立國伊始,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徐達率軍北伐,元順帝攜殘余勢力棄中原走漠北,繼續馳騁于萬里北疆。為抵御北元勁旅的襲擾,明廷開始于東北地區屯兵筑城以固邊防。正統七年(1442年)至成化五年(1469年),陸續筑長城,建邊堡,分稅關長城為內城,大市團山溝長城是外城,均是明代遼東長城之復線,是明朝的防御系統。</p><p class="ql-block"> 總兵為遼東都司的最高軍事首腦,駐鎮廣寧(今遼寧北鎮)?!耙粦姍C之事” 均須與鎮守太監、巡撫商議,為此,正統年間在廣寧城鼓樓西修建了三人“聽政之堂”——鎮東堂。此時,廣寧城為東北最高軍政中心。</p><p class="ql-block"> 為了把魏家嶺關和北面大嶺的敵情迅速傳遞到廣寧的鎮東堂,在修建內外長城及鎮邊堡等防御系統的同時,也同時修建了五座烽火臺。</p><p class="ql-block"> 烽火臺亦稱煙墩、烽堠、狼煙臺。烽火臺一般修筑于山頂等高處,便于互相觀望,用以傳遞軍情的一系列臺子。烽火臺用土石或磚堆砌,平面呈圓形或方形,臺與臺之間相距一兩千米甚至更遠一點,視覺可見,臺上“廣積稈草,晝夜輪流看望,遇有警急,晝則舉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即遠處的臺子發現敵情,立即點舉烽煙,臨臺見后亦立即舉烽煙,一臺傳一臺,軍情很快就傳達開來。腹里烽火臺,是在邊墻之內,向衛、所傳遞軍情的烽火臺。</p><p class="ql-block"> 明代在燃放烽煙時還要鳴炮。明成化二年(1466年) 規定:“若見一二人至百余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边厜?、邊臺(城臺和空心臺) 和烽火臺,三者配合起來,組成一套完整的古代軍事防御體系。</p><p class="ql-block"> 隨著對長城防御工程的高度重視和火器的大量應用,烽火臺的建筑和式制也有改進,明朝曾規定:“各處煙墩務增筑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旁開井,井外圍墻與墩平,外望如一重門”。很多烽火臺改由磚包砌,更顯堅固,臺距也縮短,有的墩旁開井,墩四周有圍墻。每墩撥軍五名住居,其下架炮傳烽,無軍處僉居民五名,免其差役,有警時給以口糧,一體傳報。其墩須高廣其制,上蓋平房二間,周以女墻,置以軍器、炮藥。</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糧食匱乏,各衛所“俱令屯糧自食”。軍屯所需要的耕牛、農具和種糧的來源,大都是由政府提供。以后,各地守邊軍也都是戍守與屯田相結合,三分守邊,七分屯種,也有二八、四六九、五五等例,視其田地肥瘠、地方沖緩而定。又有少壯者守邊老弱者屯田,或專門冬季操練,夏季屯種。明代后期,邊情日急,在屯戍比例上,是守邊者越來越多,占十分之七或八,屯種者越來越少,僅占十分之二或三。軍戶的生活愈加困難,逃亡的越來越多。</p><p class="ql-block"> 遼東都司在各地的屯田,是以屯為基本單位,屯上是堡,以后,屯和堡就演變成村莊的名稱?,F在關于鎮邊堡和各村屯的原住民記載的,多是清朝初年由河北山東移民過來的,但沿用的是明朝村屯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廣寧城到鎮邊堡的五座烽火臺,每個位置我都親自考察和瞭望過。</p><p class="ql-block"> 第一座烽火臺修在廣寧城東北部的三皇嶺北部的一處山尖上,距離廣寧城六公里處,其守軍駐守在下面的臺子溝。</p><p class="ql-block"> 第二座烽火臺修在范家店北部的一個高崗上,周圍已被附近村民開荒種地,僅存一座小土丘。其守軍駐守在其東部的興隆臺屯。</p><p class="ql-block"> 第三座烽火臺修在前后小嶺子中間東部的臺子山上,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石頭開采,現在已經變成一處水潭,痕跡蕩然無存,僅存臺子山地名,其守軍駐守在前小嶺子。</p><p class="ql-block"> 第四座烽火臺修在現在道臺子屯東南部的團山子上,烽火臺舊址在上世紀末建過水塔,現在也是蕩然無存,只是在附近找到幾塊舊時青磚頭為據吧。道臺子屯中間直徑1.2米的大榆樹應該是那時候守軍種下的。</p><p class="ql-block"> 第五座烽火臺修建在鎮邊堡西面的小五臺溝后面的山尖上,現在應該就是電力塔的位置。因為只有在那里,才能看見團山子烽火臺。另外,在那個位置還能同時看見西面魏家嶺烽火臺和北面大嶺紅臺山烽火臺。</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大清與蒙古再也沒有發生戰事,烽火臺失去了它的歷史使命,也就被歷史淹沒了,荒廢了。然而留下的遺跡和地名,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那段歷史的滄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亮記于2023.12.12</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烽火臺遺址</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烽火臺遺址</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烽火臺遺址</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烽火臺遺址</p> <p class="ql-block">第五座烽火臺遺址</p> <p class="ql-block">小五臺溝長城遺址</p> <p class="ql-block">小五臺溝長城拐角</p> <p class="ql-block">道臺子守臺人種的大榆樹</p> <p class="ql-block">從烽火臺遠眺道臺子屯</p> <p class="ql-block">烽火臺遺址的滄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舒城县|
临泉县|
松桃|
广东省|
岐山县|
灵武市|
许昌县|
德惠市|
翼城县|
隆回县|
桓仁|
伊春市|
息烽县|
探索|
吉林市|
沙湾县|
环江|
江安县|
咸宁市|
肃北|
泸水县|
栾川县|
时尚|
兴国县|
青海省|
辽源市|
南投县|
莱州市|
常德市|
江阴市|
靖江市|
友谊县|
兴城市|
凤庆县|
江达县|
观塘区|
宜城市|
渭南市|
开封县|
盐津县|
筠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