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童年時我的腦海里只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完全沒有爺爺奶奶的印象,因為我出生的前幾個月爺爺就病逝了,在我三歲時奶奶也撒手入寰,和我們永別了。小時候接觸最多的老人就是外公外婆了,因而對于外公外婆我有特殊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時候,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和母親去外公外婆家呆幾天,和表兄妹們一起嬉戲玩耍。每每遇到外公外婆家有紅白喜事的機緣,我都會跟隨大人前往吃席應酬,那個年代走親戚,往往早上天不亮就得步行或騎自行車出發,記得每次去到外婆家路上走快點會是早飯時,如果路上走慢點都到中午了,每每到了她家莊崖畔時遠遠就能聞見黃米飯或烙餅的香味,惹的饑腸轆轆的肚子咕咕亂叫,遇到夏季時還會吃到外婆偷偷為我藏的甜杏胡,格外驚喜。看到我們來了,外婆早早就在院畔迎接,記得她那一雙三寸小腳走起路來蹬蹬蹬的,像一陣風似的,頭戴一頂灰布帽,慈眉善眼的面孔如今閉上眼也能清晰的憶起。晚上和外公外婆睡在大炕上聽他們拉家常,說一些陳年往事,聽著聽著就在睡夢中一覺天明了,如今那些難忘的歲月依舊恍然如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只到我考上中師后去外婆家的次數才明顯減少,外公外婆來我家的時日反倒增多了,要么是幫我家割麥子碾場放牧,要么是來我家照料家務,他們來時總會背一袋白面烙餅和雜七雜八的物品,進門時總是氣喘吁吁的模樣,待我成家后外婆還多次前往我家照顧我的大兒子,只到我小兒出生的前一天外婆突然病故了,她還曾說要來幫我侍候妻子坐月子呢,勤儉持家,積勞成疾的外婆永遠離開了我們。再后來去外婆家的次數更少了,只有每年外公的生日我們才會雷打不動的前往祝賀,希望他老人家延年益壽,幸福安康。那個年代少有相機,更沒有手機,連外婆一張完整的照片都沒留下,如今憶起,竟然十分慚愧。</p> <p class="ql-block"> 前年新冠來襲,90多歲高齡的外公也中槍了,幾經周折,他竟然堅強的挺過來了,親朋好友都松了一口氣,外公卻戲謔的說道:“我都是熟透的瓜了,閻王還嫌棄不吃哦!”惹的眾人哈哈大笑。記得外公是一個十分倔犟的老頭,他要干的事情必須按他的心思執行,連穿戴的衣帽都要順從他的眼光購置才滿意,他還是一個農牧好手,他養的羊和牛總是精心照料,往往比別人家的長的更有精神,更膘肥體壯,他種莊稼也總是精耕細作,別出新裁,能多收三五斗,他常常利用農閑時間打筐編糧倉,起早貪黑忙家務,硬是在缺吃少穿的艱苦歲月里把8個兒女供養成人。 </p><p class="ql-block"> 有時挺羨慕外公的,雖已90高齡,可除了耳聾,依然精神矍鑠,行走自如,膝下兒女環繞,四世同堂,偶爾家中有事聚首,兒孫后輩們有給外公買新衣零食的,有和他拉家常打掃衛生的,有聽他講述前朝后代故事的……后輩們各自盡孝,無不熙熙攘攘,幸福滿滿,人生至此,別無所求,別無所憾。記得外公外婆都是前半生吃盡了苦頭的人,據母親說:一處新莊院的土方都是用筐籠,起三更睡半夜一擔擔挑出去的,如今老有所養,老有洪福,給后輩們樹立了生活的示范和引領。記得兒時,外婆為了把甜杏胡留給我吃,常常藏在箱底里,只至我假期去她家游玩,看看四下無人才匆匆忙忙拿出來塞進我的衣兜,如今她離世已有二十余載了,可吃甜杏胡的一幕還歷歷在目,這也讓我對外公外婆的印象格外深刻。每每生活不如意時,想想前輩們的所做所為,頓覺心里暢亮了許多,再大的困難也只覺得如同雞毛蒜皮,隨風而逝。</p> <p class="ql-block"> 人生古來七十稀,精神矍鑠的外公如今92歲高齡了,除了耳聾平時步行連拐杖也不用,今年夏季去探望他時,他坐在院子的涼棚下閉目養神,一生陪伴他的莊院是他用勤勞的雙手提著馬燈起三更睡半夜一筐一筐擔運修成的,何其不易啊,如今院子維修一新,更加敞亮了,坐在院子里的外公活成了一支我們后輩須仰視的標桿,他永遠是我們前行的燈塔,愿外公幸福久久,永享康寧,你若安好,便是晴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宿县|
高唐县|
兴国县|
岐山县|
临洮县|
海南省|
高邑县|
永善县|
枣庄市|
北京市|
睢宁县|
禄劝|
平舆县|
普兰店市|
渭南市|
南靖县|
永登县|
都昌县|
类乌齐县|
淅川县|
遵化市|
嵊州市|
道孚县|
扎鲁特旗|
双峰县|
哈巴河县|
永春县|
巴中市|
灵丘县|
万年县|
陆丰市|
长武县|
吉木乃县|
曲周县|
安吉县|
菏泽市|
徐闻县|
洱源县|
海淀区|
武清区|
东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