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耶路撒冷-花園冢;橄欖山;圣殿山;客西馬尼園;萬國教堂;苦路14站:大衛(wèi)古城基督教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9日,周六,晴,19-32度。今日是猶太人的安息日。</p> <p class="ql-block">今天第一個旅游的項目是到花園冢。</p><p class="ql-block">花園冢,又稱為花園墓地或花園冢花園,是位于耶路撒冷老城旁邊的一個石掘墓。花園冢被發(fā)現(xiàn)于1867年,被一些信教徒認為是耶穌埋葬和復(fù)活之地,盡管以色列考古學家加布里埃爾?巴凱認為這一墓穴是公元前8-7世紀的,不太可能是耶穌的墓穴。</p><p class="ql-block">在古代,重新使用舊墓穴是常見的。花園冢靠近一個小石崖,自19世紀中期這一懸崖就被一些學者認為是耶穌受難的各各他山。傳統(tǒng)認為耶穌埋葬和復(fù)活的地方是今天老城內(nèi)的圣墓教堂。</p><p class="ql-block">自1894年以來,花園冢花園由位于英國非宗派的花園冢協(xié)會(耶路撒冷)來維護,方便基督徒們敬拜和禱告。花園冢墓地成為基督徒朝圣者—特別是福音派和其他新教徒—非常喜愛的景點。</p> <p class="ql-block">骷髏山</p> <p class="ql-block">當年釀造葡萄酒池</p> <p class="ql-block">導(dǎo)游在解說花園冢墓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花園冢墓地工作人員來做解說…</p> <p class="ql-block">牧師佈道及分享圣餐…</p><p class="ql-block">圣餐,又稱之為“神交圣禮”。基督教的主要儀式之一,也是一種特殊的崇拜儀典。</p><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這項禮儀的稱謂,基督教會以不同的名稱來稱呼這一慶祝和紀念的行為,這包括彌撒,交圣餐,主餐和祝謝餐,其中天主教稱圣體圣事,對其禮儀稱彌撒;東正教稱圣體血;新教稱之為圣餐。</p> <p class="ql-block">第二個旅游項目是到橄欖山…</p><p class="ql-block">橄欖山:是耶路撒冷老城東部的一座山,得名于滿山的油橄欖樹。在山腳有客西馬尼園和萬國教堂,據(jù)說耶穌經(jīng)常和門徒們在此聚會,耶穌最后也在此被羅馬人抓捕,是老城外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圣經(jīng)》上許多重要事件發(fā)生在橄欖山。耶穌在人生最后一周來到耶路撒冷,每天翻越橄欖山進入圣殿教導(dǎo)人,《圣經(jīng)》記載了許多耶穌在橄欖山的事跡和言論。橄欖山在公元4世紀起就有許多修道院和教堂,許多基督徒來此朝圣。公元70年,羅馬軍隊第十軍團在橄欖山扎營,圍攻耶路撒冷,摧毀了第二圣殿和耶路撒冷。</p> <p class="ql-block">正在巡邏的以色列士兵</p> <p class="ql-block">在《撒迦利亞書》中,說到橄欖山將是末日耶和華降臨的地點。因此,猶太人總算希望埋葬在橄欖山,從圣經(jīng)時代直到今天,橄欖山一直是耶路撒冷猶太人的墓地。山上估計有15萬個墓穴,其中包括撒迦利亞(在此說預(yù)言的先知)、押沙龍、和從15世紀到20世紀的許多猶太教拉比。</p> <p class="ql-block">從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到1967年六日戰(zhàn)爭,橄欖山被約旦國占領(lǐng),橄欖山猶太墓地受到嚴重破壞,約旦人用墓碑修筑道路和軍用廁所,其中有不少墓碑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六日戰(zhàn)爭后,以色列人盡最大努力修復(fù)猶太墓地。山頂上有一個阿拉伯人社區(qū)。</p> <p class="ql-block">在橄欖山上是俄羅斯東正教會的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有拜占庭和俄羅斯風格的金色洋蔥形屋頂,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為紀念他的母親而興建。</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猶太人休息的安息日。阿拉拍人和巴勒斯坦人繼續(xù)上學和工作…</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耶路撒冷最著名的地標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圣殿山:位于耶路撒冷舊城的宗教圣地。</p><p class="ql-block">圣殿山昔日稱為摩利亞山,是猶太教最神圣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猶太人的耶路撒冷圣殿就位于此處:第一圣殿建于公元前967年,公元前586年被摧毀;第二圣殿建于公元前515年,公元70年被摧毀,遺下西墻作為痕跡。猶太教一般還相信,這里還將是彌賽亞到來時重建第三圣殿的地點。猶太人認為圣殿山就是現(xiàn)在阿克薩清真寺的位置。但是阿拉伯人認為,猶太人的說法“荒謬”,因為猶太人“從來沒有提供有效的證據(jù)”來證實圣殿山就是現(xiàn)在阿克薩清真寺的位置。</p><p class="ql-block">以色列建國后,無數(shù)的考古證據(jù)已證實阿克薩清真寺的地點,即是所羅門圣殿所在的位置。例如按圣經(jīng)記載,圣殿山的南面緊貼著大衛(wèi)城。經(jīng)過幾十年的挖掘和考古研究,大衛(wèi)城已對外開放,成為以色列的國家公園之一。</p><p class="ql-block">伊斯蘭教兩個重要的宗教圣地位于圣殿山:圓頂清真寺(建于690年)和阿克薩清真寺(建于710年)。</p> <p class="ql-block">盡管約旦和以色列簽訂了和平協(xié)議,規(guī)定約旦政府獲得圓頂清真寺與阿克薩清真寺的管轄權(quán),但這并未能杜絕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繼續(xù)圍繞圣殿山發(fā)生沖突。每年仍有大量人員在沖突中傷亡。最近發(fā)生的圣殿山?jīng)_突只不過是歷史多次上演的戲碼的一次返場而已。</p> <p class="ql-block">根據(jù)《新約圣經(jīng)》,耶穌生平中幾件大事也在圣殿山發(fā)生。不過耶穌自己在《新約》中這樣說過:“婦人,你當信我。時候?qū)⒌剑銈儼莞福膊辉谶@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所以,在基督教中圣殿山的地位并不是很高。</p><p class="ql-block">盡管部分基督徒相信圣殿的重建會伴隨耶穌的再臨,但是去圣殿山朝圣并不是基督教信仰與崇拜的必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在1948年到1967年約旦統(tǒng)治東耶路撒冷期間,不允許以色列人進入耶路撒冷舊城。此處與整個約旦河西岸在1950年被合并為約旦王國。</p><p class="ql-block">1967年六日戰(zhàn)爭后,以色列將約旦逐回約旦河東岸并占領(lǐng)東耶路撒冷;其后以色列與約旦達成協(xié)議,兩清真寺仍由約旦管理,四周由以色列軍警嚴密把守,圣殿山自此成為世上最具政治爭議性的宗教圣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客西馬尼園,是耶路撒冷的一個果園,根據(jù)《新約圣經(jīng)》和基督徒傳統(tǒng),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前夜,耶穌和他的門徒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前往此次禱告。根據(jù)《路加福音》第22章第43-44節(jié)的記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極其憂傷,“汗珠如大血點滴落在地上”。客西馬尼園也是耶穌被他的門徒加略人猶大出賣的地方。此外,東正教傳統(tǒng)上認為,客西馬尼園是使徒安葬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客西馬尼園位于橄欖山下的汲淪谷,今天位于耶路撒冷市內(nèi)。萬國教堂就位于客西馬尼園,614年被薩珊王朝摧毀,后由十字軍重建,大約在1219年再度被毀。</p> <p class="ql-block">在《馬太福音》第26章第36節(jié)和《馬可福音》第14章第32節(jié)中,“客西馬尼”的希臘名稱意為“榨油機”(油指橄欖油)。這可能是由于當時此處種植了許多橄欖樹。</p><p class="ql-block">客西馬尼園是早期基督徒朝圣的焦點。333年,匿名的“波爾多朝圣者”前來拜訪,他的日志是基督徒前往圣地朝圣留下的最早記載。</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是近千年的古橄欖樹…</p> <p class="ql-block">萬國教堂,又名山園祈禱大殿,位于耶路撒冷城東部的橄欖山,毗鄰客西馬尼園。耶穌在被捕前晚間禱告的地方,萬國教堂是世界上四大著名教堂之一。</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觀上方的馬賽克鑲嵌畫中間紅衣服的是耶穌,而他張開雙臂代表著在最后七天的生命努力作好上方得住交辦他的事項,而主身上的記號則代表起源或結(jié)束都來自于主,兩旁的信眾一邊是相信耶穌會帶給他希望,另一邊則是懷疑他的人民,但最終,兩邊都會相信他的。</p><p class="ql-block">教堂本身在建筑的同時,有發(fā)現(xiàn)基底有拜占庭時代遺留下來的遺址,所以當初建筑教堂的設(shè)計師保留遺址的馬賽克拼貼花式將教堂建設(shè)完成。</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前面有一排列柱,教堂為拜占庭風格建筑,有圓頂,粗大的列柱和鑲嵌圖案。</p><p class="ql-block">該建筑師是:Antonio Barluzzi.</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存教堂時間在兩座古代教堂的基礎(chǔ)上建造的:12世紀十字軍教堂(1345年廢棄)和4世紀的拜占庭教堂(毀于746年地震)。</p> <p class="ql-block">耶穌在被捕前晚間在此禱告,聽到神告訴他只能活一天的地方,而內(nèi)部也有供奉當初耶穌禱告時所坐的石頭。</p> <p class="ql-block">這座教堂建于1919年到1924年,得到許多不同國家的資助(因而得名)。每個國家的標志放置于天花板的玻璃上,每一個都放在一個小圓頂。</p> <p class="ql-block">寂靜的安息日…市中心似乎一切都停止了</p> <p class="ql-block">偶爾有1-2個游客路過…</p> <p class="ql-block">絢麗多彩街景…</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耶路撒冷市中心商業(yè)區(qū)的君子堂餐廳享用中式午餐。</p> <p class="ql-block">這是君子堂餐廳的所在街名</p> <p class="ql-block">這里的午間靜悄悄…</p> <p class="ql-block">我們乘車又回到大衛(wèi)古城</p> <p class="ql-block">我們又返回舊城區(qū)</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新娘</p> <p class="ql-block">圣方濟會的苦路14站(天主教修會)</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耶穌被判死刑</p><p class="ql-block">前景提要,耶穌在最后晚餐馬可樓為門徒洗腳,吃了逾越節(jié)晚餐之后,到了客西馬尼園徹夜禱告,背叛耶穌的門徒猶大帶了羅馬人來抓耶穌,然后耶穌又從猶太大祭司該亞法的家(雞鳴堂)被帶去給彼拉多判刑。</p><p class="ql-block">在猶太人不斷呼喊及同意下,本來想要釋放耶穌的彼拉多,只好定了耶穌罪。</p><p class="ql-block">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并不是猶太人殺了耶穌,耶穌談?wù)撍乃罆r說的是:“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quán)柄捨了,也有權(quán)柄取回來。”(約翰福音 10:18)</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據(jù)說耶穌跪過的搓板石</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耶穌被鞭打,背起十字架</p><p class="ql-block">第二站是耶穌背上十字架和被鞭打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這里現(xiàn)在蓋了方濟會定罪堂和鞭笞堂。</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耶穌第一次跌倒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第三站和第四站其實是相連在一起的亞美利亞教堂。</p><p class="ql-block">第三站是耶穌第一次因為十字架沉重而跌倒的地方,第三站門口有個浮雕,是被十字架壓垮的耶穌。當時的十字架是給叛國罪犯的酷刑,所以才要被羞辱的游街示眾。但圣經(jīng)說,神的愛子耶穌的死,其實都是神早已寫在希伯來圣經(jīng)的預(yù)言。</p><p class="ql-block">*注:第三站、第四站、第六站、第九站的事跡不在新教圣經(jīng)里。</p><p class="ql-block">維基百科</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耶穌遇見瑪利亞</p><p class="ql-block">第四站是瑪利亞看到耶穌這樣,打擊很大,跌倒在地的地方。門口的浮雕是瑪利亞握著耶穌的手。</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古利奈人西門背起耶穌的十字架;</p><p class="ql-block">因為耶穌背不動十字架,第五站是紀念一個剛好經(jīng)過的路人,為耶穌背了十字架。他叫西門,是古利奈人。</p><p class="ql-block">這里現(xiàn)在是方濟會的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維羅妮卡為耶穌抹去汗血</p><p class="ql-block">第六站,天主教的傳統(tǒng)是相信有位叫維羅妮卡的女子,在這為耶穌抹去汗血,然后據(jù)說她的手帕上就留下耶穌的面容…</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耶穌第二次跌倒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第六站走到底是第七站,傳統(tǒng)上相信耶穌第二次跌倒的地方,在西元16世紀前曾是苦路最后一站。從地理位置來講,這里在西元一世紀時,就是城外了。現(xiàn)在是圣方濟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耶穌轉(zhuǎn)身對耶路撒冷的婦女說話</p><p class="ql-block">一夜之間,眾人所愛的拉比(耶穌)突然背起了十字架。許多跟隨的婦女嚎啕大哭,而耶穌卻轉(zhuǎn)身告訴她們要為自己而哭,并且預(yù)言未來要發(fā)生的災(zāi)難。</p><p class="ql-block">在傳統(tǒng)苦路會在第八站一個路邊的景點紀念這件事。</p> <p class="ql-block">第九站:耶穌第三次跌倒</p><p class="ql-block">第九站是耶穌第三次跌倒的地方,現(xiàn)在是個東正教堂。</p><p class="ql-block">這里已是圣墓教堂的后面…</p> <p class="ql-block">第十站-第十四站都是在圣墓教堂</p> <p class="ql-block">第十站:羅馬士兵脫去耶穌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站:耶穌被釘十字架</p><p class="ql-block">進到圣墓教堂后,要右轉(zhuǎn)爬樓梯到第十一站。因為各各他是山丘,所以釘十字架的位置是比較高的,高度約4.5公尺。</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站的祭壇紀念耶穌與其他兩個罪犯一起,被羅馬士兵拿釘子穿過他的雙手雙腳。</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站:耶穌死在十字架上</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站是十字架插著的位置,現(xiàn)在是希臘東正教十字架小教堂,這里會大排長龍是因為在中間的祭壇下面,傳統(tǒng)上相信是過去釘耶穌的十字架所插的位置,而且據(jù)說旁邊底巖是自然裂開的。</p><p class="ql-block">所以朝圣者也會親吻這塊石頭,紀念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忍受的痛苦,直到最后的斷氣。</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站:耶穌從十字架上被拿下來</p><p class="ql-block">耶穌的身體從十字架被取下來后,根據(jù)西元12世紀開始有的傳統(tǒng),耶穌是被放在這塊膏禮之石上涂抹油膏再安葬。這也是為什么許多朝圣者會用莊嚴肅穆的心情,對這塊石頭所象征的意義又親又擦。</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站:耶穌被放進墳?zāi)估?lt;/p><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是耶穌的墳?zāi)梗F(xiàn)在是一個小神灶,雖然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山洞,但這是因為君士坦丁已經(jīng)把山洞夷平了。</p> <p class="ql-block">這里排很長的隊,因為大家都想看曾經(jīng)放耶穌尸體的空墳?zāi)埂?lt;/p><p class="ql-block">進去的空間是“天使小禮拜堂”,再進去的空間有大理石椅子,考古學家確認大理石椅子下方真的有耶穌時期的墓!</p> <p class="ql-block">圣墓教堂,正教稱之為“復(fù)活教堂”,是耶路撒冷舊城內(nèi)地一所基督教堂。</p><p class="ql-block">當?shù)卦S多基督徒認為,教堂的基址即是《新約圣經(jīng)》中描述的基督耶穌被釘死的地方,即各各他的所在之處,而且據(jù)說耶穌的圣墓也在其中,他們因而對此地頂禮膜拜。</p><p class="ql-block">從公元4世紀開始,教堂即已成為一處朝圣的重要目的地。時至今日,教堂是耶路撒冷牧首的教座所在,而建筑本身則由羅馬天主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正教會三個教會負責主要的行政及管理,另外,敘利亞正教會,埃塞俄比亞正教會,科普特正教會則享有部分祭壇等設(shè)施的使用及管理權(quán)。</p> <p class="ql-block">從不同立柱的形狀可見到此圣墓教堂是經(jīng)過多次翻建…</p> <p class="ql-block">圣墓教堂入口:2世紀時,今日教堂的所在地曾是一座阿佛洛狄忒神廟,也有一些古代作家將其描述為維納斯神廟,即羅馬神話中與阿佛洛狄忒神廟相對應(yīng)的神袛。</p><p class="ql-block">該撒利亞的優(yōu)西比烏在他的《君士坦丁傳》中提到,這里本是曾為基督徒朝拜的圣地,但憎惡基督徒教的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將此地掩埋,并建起自己的神殿。盡管優(yōu)西比烏的記載語焉不詳,神廟確實很可能是公元135年哈德良摧毀耶路撒冷并建設(shè)羅馬城市愛利亞加比多連的過程中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部教派、鑰匙管理者及守門人:</p><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部教派:</p><p class="ql-block">圣墓教堂自公元4世紀落成,就是基督教維護的圣地,但羅馬天主教會、希臘正教會、亞美尼亞教會、敘利亞正教會、埃及科普特正教會和埃塞俄比亞正統(tǒng)臺瓦西多教會等六個教會都認為自己才擁有圣墓教堂的管理權(quán),因此教派之間固定有爭執(zhí)、甚至有嚴重的肢體沖突。于是奧斯曼土耳其統(tǒng)治者奧斯曼三世在1757年頒布皇家公文,命令耶路撒冷與伯利恒的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徒,都必須“維持現(xiàn)狀”,意思是當時的管理權(quán)是誰的,那地方就是屬于誰的。從此不許再繼續(xù)爭土地或爭物權(quán)。</p> <p class="ql-block">頒布維持現(xiàn)狀那天,正好希臘正教教會的梯子放在屬于亞美尼亞教派的窗戶外,當時的梯子在那的用途已經(jīng)不可考查,東西是希臘正教會的,區(qū)域管理權(quán)卻是亞美尼亞教會的,為了要維持現(xiàn)狀,就只能把梯子留在那里。</p><p class="ql-block">教派之間對于“維持現(xiàn)狀”的規(guī)定相當斤斤計較,包含1927年發(fā)生的地震,因為共同區(qū)域需要做改變包含維修,就必須得到所有管理者的同意才能開工,所以先花了30年爭論,再花了30年才完成維修。照理說,一把梯子收起來并不是大不了的事,但是因為“維持現(xiàn)狀”本身只是粉飾教派之間紛爭的一個命令,并無法改變教派之間的不滿,很容易一些小動作就造成擦槍走火。例如,2002年在圣墓教堂的房頂上,埃及科普特正教會的修士覺得天氣熱,擅自動了他的椅子到屬于埃塞俄比亞正教會的陰影處,于是被視為挑釁行為,雙方起沖突造成11人送醫(yī)。又例如天主教方濟會修士沒有把圣龕的門關(guān)好,就被希臘正教會的群眾攻擊。</p> <p class="ql-block">這個公文的影響是極大的,圣殿山那里就成為穆斯林區(qū),基督徒圣墓教堂那里就成為基督徒區(qū)。該年的棕櫚星期日,希臘正教會才剛把方濟會從童女瑪利亞的墓趕出去,即便有再多不滿,按照“維持現(xiàn)狀”的規(guī)定,管理權(quán)歸希臘正教會,這個“默契”其實持續(xù)到今日。而“維持現(xiàn)狀”對于圣墓教堂里的六個教會的影響,就是不可能再想說把其他教派趕走,讓自己的教派獨占整個圣墓教堂。頒布那天所擁有的地盤是如何,就是那樣子了。</p><p class="ql-block">(維基百科)</p> <p class="ql-block">鑰匙管理者及守門人</p><p class="ql-block">在1187年,阿尤布王朝的蘇丹薩拉丁占領(lǐng)耶路撒冷后任命兩個穆斯林世家管理圣墓教堂,其中朱達?阿勒勾迪亞家族為“鑰匙的保管者”,而努賽貝家族為“圣墓教堂的守護人與守門人”。這兩個職務(wù)也被傳承至今,由于他們不屬于任何一個基督宗教派系的身份,因此常常擔任各種儀式的中立見證人角色。也因此使得這個教堂除了多個基督宗教教派共管外,還擁有穆斯林管理者這種特殊的風貌。</p> <p class="ql-block">離開圣墓教堂</p> <p class="ql-block">大衛(wèi)古城中的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街上的巴勒斯坦商販</p> <p class="ql-block">耶路撒冷的名片-圣殿山</p> <p class="ql-block">謝謝觀賞!</p><p class="ql-block">劉琦,蘇晨</p><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经县|
开原市|
蒙阴县|
通海县|
乌什县|
运城市|
新昌县|
海淀区|
额济纳旗|
合川市|
巴南区|
克拉玛依市|
赣榆县|
泰州市|
东丰县|
博爱县|
永新县|
江山市|
嘉义县|
北京市|
赫章县|
潞西市|
自贡市|
南皮县|
轮台县|
青神县|
宁乡县|
安溪县|
汪清县|
开鲁县|
嘉峪关市|
萨嘎县|
儋州市|
宜城市|
江源县|
辰溪县|
区。|
冷水江市|
河北区|
深圳市|
商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