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時代,是指舊石器和銅器時代之間的一個考古文化時代,一般距今10000年前到4000年前,不過很多地區可以延續到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是人類從野蠻社會逐漸過渡到文明時代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人類逐漸學會了農耕和畜牧。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產生農業的國家之一,也是水稻和粟的起源地。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主要有:裴李崗文化(距今約7000-8500年)、河姆渡文化(距今約6000-7000年)、仰韶文化(距今約5000-70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約4500-6200年)、良渚文化(距今約4000-5200年)、龍山文化(距今約4000-4500年)等</p> 裴李崗文化 <p class="ql-block"> 裴李崗文化是分布于河洛地區的一支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并認定而得名。裴李崗文化是漢族先民在黃河流域創造的古老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來源。依據對不同遺址C14測年數據分析,裴李崗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7000至公元前5000年。</p><p class="ql-block"> 該文化的分布范圍,以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新發現的<b>甲骨契刻符號</b>,為探索中國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實物資料。重要遺址還包括舞陽賈湖遺址、臨汝中山寨遺址、長葛石固遺址、新密莪溝北崗遺址等。裴李崗文化與老官臺、李家村、磁山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統稱為“前仰韶”時期新時期文化。</p> 磁山文化 <p class="ql-block"> 磁山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1973年首次發現于河北省武安縣磁山,主要分布于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遺址比較密集的地區在武安縣境內的洺河流域。除磁山遺址外,重要遺址還包括河北保定容城坡上遺址、河南淇縣花窩遺址等。C14測年結果顯示其年代為公元前5400至公元前5100年。</p><p class="ql-block"> 磁山文化有三項“世界之最”——最早由人工培植粟類、最早飼養家雞、最早種植核桃。</p> 河姆渡文化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文化,是長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第一次發現于浙江寧波余姚的河姆渡鎮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除河姆渡遺址外,重要的遺址還包括余姚市丈亭鎮鯔山遺址、三七市鎮田螺山遺址、寧波市江北區傅家遺址,測定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p><p class="ql-block"> 在建筑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筑的遺跡,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發現,被斷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殘存尚有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動物方面有豬、狗、水牛等家養的牲畜。</p><p class="ql-block"> 在人工制品上,石器數量較少,主要是斧等打獵工具,亦有裝飾品。多的是木器和骨器,其中發現中國最早的木制飾品“木雕魚”,其他包括木柄骨制的耕田用具耜、和刀鏟等切割器具,亦有大量紡織工具。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準,估計最高燒成溫度達1000攝氏度。河姆渡陶器為手工制作,十分厚實,呈灰黑色,表面常打磨,常有繩紋,或雕刻植物、動物圖案。其他的河姆渡手工藝品,包括粗陶動物及人偶,以及鳥類圖案的木雕及象牙雕,其中以“雙火鳥”紋雕刻最為知名。</p> 仰韶文化 <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西至河湟,北至河套,東至太行山?豫東,南至淮河–漢水流域,以關中豫西晉南地區為中心的廣大區域。著名的遺址包括仰韶村遺址、半坡遺址、姜寨遺址、廟底溝遺址、大河村遺址等。</p><p class="ql-block"> 1922年由瑞典學者安特生在河南三門峽地區的仰韶村發現,這一發現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起始點。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于其第一個發掘地——仰韶村遺址。但有趣的是,仰韶遺址本身不再被認為是該文化的典型遺址,不過仰韶文化的名稱卻被保留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農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鏟、磨盤等,除此之外還有骨器。除農耕外仰韶文化的人顯然還進行漁獵,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魚鉤、魚叉、箭頭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開始出現輪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編織物印下來的紋路,由此可見仰韶文化有編織和織布的手工業。生產工具以發達的磨制石器為主,常見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各種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現紅色。在發掘的動物骨頭中除獵取的野生動物外還有大量狗和豬的骨骼,羊比較少。半坡陶符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多繪有各種圖形,器物表面多飾有繩紋、線紋,還繪有人面、魚、鹿、植物等花紋,紅底黑紋。在一些陶缽的口沿上還刻有各種符號,有20-30種之多。多年來一直沒有人能辨識出來,有的學者認為是漢字的起源,還有的學者認為不是漢字。</p><p class="ql-block"> 對于仰韶文化的內部分類、時間上的分類以及各個遺址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學術界還有爭論。大多數學者認為它主要是一個父系社會,是繼老官臺文化和裴李崗文化之后發展起來的,按時代順序可以分為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龍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繼承文化。</p> 大汶口文化 <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是屬太昊與少昊集團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分布以泰山地區為中心的山東中、南部以及江蘇北部地區,晚期遺址的分布更廣,東起黃海之濱,西到河南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淮北,安徽北部、河南中部也有受到該文化影響的遺存發現。1959年首次發現在山東省寧陽堡頭村,遺址位于堡頭村西和泰安的大汶口一帶,故名。其中重要遺址還包括西夏侯遺址、王因遺址、劉林遺址、大墩子遺址等。</p><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點鮮明的陶器為主要特征,以夾砂陶和泥紅陶制為主。泥質陶器上常飾鏤孔、劃紋,沙質陶器上少數飾附加有堆紋和籃紋。三足器、圓足器發達,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為觚形器、釜形器、缽形器、罐形器、鏤孔圈足豆、雙鼻壺、背壺、寬肩壺、實足鬶、袋足鬶、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生產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致。從地層關系和陶器特征上都證明大汶口文化是龍山文化的前身。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青春期拔牙的習俗,是流行于古代中國東方、南方的拔牙習俗的發源地。</p><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的刻畫符號目前已發現30余個,可分為8類,其象形元素主要包括日、月、山、樹、鉞、錛、王冠等。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不少學者認為它們當是原始階段的文字。</p> 良渚文化 <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遺址。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 2007年11月29日,杭州市政府與浙江省文物局在良渚遺址管委會聯合召開良渚古城遺址考古發現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了良渚古城遺址發現的重大消息。良渚古城遺址總面積約290多萬平方米,面積和北京頤和園相當,是目前所發現的中國同時期規模最大、建筑水平最高的古城遺址,堪稱“中華第一城”。</p><p class="ql-block"> 玉器和陶器上還出現了不少刻劃符號,這些符號在形體上已接近商周時期的文字。良渚博物館及相關學者已經整理出刻畫符號超過600個,分布在500多件器物上,符號種類超過300種。出土文物的圖片以及相對應的拓片、摹本等已匯編出版《良渚文化刻畫符號》一書。多數專家認為這些刻符很顯然在表達某種意思;即便不能完全承認是一種文字,也已經具備了文字的象形功能,是文字的一種“初始形態”。</p> 馬家窯文化 <p class="ql-block"> 馬家窯文化,為約公元前3300到公元前2100間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瑞典考古學家安特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發掘該遺址,故名。馬家窖文化源出自仰韶文化,與西北的齊家文化一樣出土過早期的青銅器物。馬家窯文化到底屬不屬于青銅文化仍有爭議,甘肅省東鄉林家遺址中曾出土過“青銅刀”,年代在公元前2900到公元前2740,為中國最早的青銅物品。</p><p class="ql-block">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在馬家窯文化時期,農業發展較快。就目前考古發現情況來看,當時的居民種植粟和黍,主要以經營原始的旱作農業為主,同時大量使用石制、骨制、陶制和木制的農業工具。</p><p class="ql-block"> 馬家窯陶器以彩陶為主,而且無論數量還是精致程度都堪稱新石器時代文化之冠,經典型的馬家窯陶器包括細陶土制成的罐與碗,底色為黃色或紅色,上有亮黑色的裝飾。其裝飾圖形的特色為彎曲漩渦線條,中心點綴圓點,另外也有波浪形線條或平形交叉的線條設計,在罐或甕上尤其常見。其他裝飾還包括“之字形”粗線條、青蛙、鳥類、舞蹈人物等設計。其中尤以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遺址發現的舞蹈紋彩陶盆最為有名。已出現骨飾、石器、骨器,以及玩具如陶制波浪鼓等。此時期的青銅制作品規模有限,對當時經濟方面無甚影響。</p> 龍山文化 <p class="ql-block">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經放射性C14斷代并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省。除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外,還包括兩城鎮遺址、黑堌堆遺址、陶寺遺址、堯王城遺址等。</p><p class="ql-block"> 黑陶是龍山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區別于仰韶文化的根本特點。龍山文化的黑陶是繼仰韶文化的彩陶之后興起的一種制陶技術。黑陶源自于人們的生活用器,而后由于質地易碎,逐漸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為藝術品供人們欣賞。龍山文化的黑陶尤其著名,其風格為器表漆黑光亮,器壁薄如蛋殼,據稱部分器物口沿處最薄僅0.2毫米,因此又稱為蛋殼黑陶。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有比較發達的畜牧業。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龍山文化已經有了夯土建筑以及城墻甚至城堡的遺跡出現,夯土建筑是文明時代相當普遍使用的建筑方式,城墻甚至城堡的遺跡在龍山文化多處遺址均有發現,證明龍山文化極有可能已有了城市的雛型。</p><p class="ql-block"> 昌樂骨刻文字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現,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制作上和殷墟甲骨文類似。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于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骨刻文與甲骨文,二者應具有某種傳承關系,是解釋中國漢字起源的新依據。</p> 二里頭文化 <p class="ql-block"> 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于中原龍山文化和二里崗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年代為公元前1800至公元前1500年,相當于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p><p class="ql-block"> 二里頭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晉中,西至陜縣、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區,南至湖北北部,東至開封、蘭考一帶地區。既包含了二里頭遺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頭遺址之外具有二里頭遺址文化特征的上百處遺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p><p class="ql-block"> 二里頭文化的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為主,紋飾以繩紋為主。炊器深腹罐、圓腹罐、鼎、甑、鬲,食器平底盆、三足皿、豆、簋,酒器鬶、盉、爵、觚,盛貯器深腹盆、大口尊及各種罐甕類容器,食品加工器刻槽盆等,構成富有特色的陶器群。</p><p class="ql-block"> 二里頭文化的聚落包括超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區域性中心聚落及中、小型村落,建筑則分為大中型夯土臺基、地面式建筑和半地穴式房屋等,墓葬的規模、葬具和隨葬品也等各有差,顯現出社會的高度分化。農業經濟粟作與稻作并舉,已有高度發達的鑄銅、制造玉石器、制陶和制骨等手工業,最令人矚目的是已掌握了用復合范制造青銅禮器的高超技術。二里頭陶符二里頭文化陶器上的刻符,見于大口尊和卷沿盆的口沿上,系陶器燒成后用銳器刻劃而成。有的學者指出這些刻符與后來的甲骨文有十分密切的淵源關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阳市|
东城区|
绥阳县|
繁峙县|
广水市|
昌邑市|
鱼台县|
湛江市|
河池市|
昌平区|
南平市|
巴楚县|
宜兰县|
合水县|
文昌市|
三河市|
简阳市|
泗阳县|
甘洛县|
乌拉特前旗|
延庆县|
曲阜市|
定州市|
嘉荫县|
锡林郭勒盟|
宁陵县|
桐梓县|
岑巩县|
陵水|
将乐县|
堆龙德庆县|
常德市|
察隅县|
徐水县|
库车县|
锦州市|
黄浦区|
汪清县|
德庆县|
凌海市|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