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dāng)年看金庸小說,主人公因愛而不得、為情所困導(dǎo)致人生落寞,進(jìn)而引發(fā)“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靈魂拷問,甚為震撼。今番借此比喻“漢三闕”文物之尊貴,確實有點“東施效顰”、不倫不類;而且標(biāo)題過長,不合群規(guī)。但是,如果不這樣描寫,又難以表達(dá)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兩害相權(quán),還是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稱“國保”,是由國家文物局對不可移動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護級別。截至2019年10月16日,國務(wù)院已公布八批國保單位,總數(shù)為5058處。其中首批180處于1961年3月4日公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南省登封市境內(nèi),有始建于東漢的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統(tǒng)稱“漢三闕”,都是首批公布的國保單位。太室闕是古建筑類的001號保護單位,少室闕、啟母闕的編號是002號和003號。要知道,北京故宮才名列第53位。能夠位列首批國保文物的前三甲,足見國家對其保護的重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0年8月1日,包括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在內(nèi)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闕又稱門觀,是我國古代一種標(biāo)志性的禮制建筑,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禮制思想。東漢三闕,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國家級禮制建筑遺存,是研究建筑史、美術(shù)史和東漢社會史的珍貴資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禮制是祭祀,而東漢三闕是典型的禮制建筑,也是全國目前僅存的3座廟闕,記載了古老的祭祀、封禪文化,是已經(jīng)消失了的文化傳統(tǒng)的獨特見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道“太室闕”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11月4日下午,游覽中岳廟即將結(jié)束時,遇到了一個當(dāng)?shù)氐男』镒樱蛭掖蚵牎疤谊I”在什么地方?我茫然不解,問什么是“太室闕”,有什么特別之處?他說就是兩個古代類似大門的建筑,剛剛面向社會開放,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一起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中岳廟向前幾百米,在一段鄉(xiāng)道的行道樹上發(fā)現(xiàn)了兩溜小紅旗,上面清晰的印著:“世界遺產(chǎn) 太室闕 國保OO1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到路的盡頭,有一位工作人員站在路口,查驗我們的年票后,指向不遠(yuǎn)處的小房子,說那里就是太室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來得知,“漢三闕”始終處于封閉保護狀態(tài)。2021年6月12日,少室闕、啟母闕首次向社會開放;2023年11月2日,太室闕舉行向公眾開放儀式。能夠在開放后的第三天參觀太室闕,是何其幸運的一件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室闕,由陽城太守呂常建于東漢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據(jù)說是為了紀(jì)念大禹治水而建,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廟闕,同時也是我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山岳祭祀實物見證之一,代表著中國古代祭祀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闕”,在古代漢語中與“缺”同義,作為一種建筑形式,其形似牌坊,但“中間闕然為道”,沒有橫梁,由左右孤立的兩闕構(gòu)成,作為宮殿、祠廟、陵墓前的象征性大門。而太室闕正是太室祠前的神道闕,太室祠后來演化成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的岳神廟宇——中岳廟,太室闕也順勢成為其廟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河南大饑荒,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著名文物學(xué)家劉敦楨痛心于太室闕的損毀,呼吁捐款建起保護棚。在2010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時,曾經(jīng)討論是不是應(yīng)該把保護棚拆掉,恢復(fù)太室闕的原狀?但更多的人建議:這也是歷史,是保護文物的文物,保護棚因此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室闕分東西二闕,兩闕對稱,形制相同。每闕均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組成,兩面刻有各種紋飾圖案。西闕南面上方有篆書題額,現(xiàn)存“中岳泰室陽城”6字。題額下方還有不少文字,內(nèi)容主要是贊頌“中岳神君”的靈驗感應(yīng),以及修建此闕的緣由。字體有篆有隸,反映了漢代篆隸字體過渡期的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闕身用長方形石塊壘砌而成,共砌成八層,闕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出檐四阿頂。兩闕上共有50多幅浮雕,包括大禹之父鯀的畫像(似人似鱉,其實是象征夏氏族的圖騰),羽人圖(身背雙翼的仙人形象,反映了當(dāng)時人們崇信方術(shù),幻想長生不老的升仙思想),辟邪柏畫(反映了漢代人以柏樹驅(qū)鬼辟邪的風(fēng)俗),四靈圖(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在當(dāng)時地位崇高,是上古社會萬物有靈和圖騰崇拜的產(chǎn)物)等等,反映著漢代的社會風(fēng)貌和信仰狀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闕身的畫像內(nèi)容還有馬戲、倒立、舞劍、人捉鴟鸮、樓閣、絞龍穿壁、羊頭、熊、犬逐兔等,藝術(shù)風(fēng)格渾樸古拙,氣勢深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禹之父鯀的畫像。似人又似三足鱉,其實是象征夏氏族的圖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側(cè)文字是整個闕的標(biāo)志:“中岳泰(太)室陽城”,上部還有很多文字,篆隸參半,對研究中國書法藝術(shù)非常有價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登封,始建于夏朝,初名陽城;漢武帝時改為嵩高縣;隋朝改稱嵩陽縣;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岳,又將嵩陽改名為登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個圖騰很像后代大門上的獸頭:鋪首或椒圖。鋪首銜環(huán),這就是“門神”的最原始形態(tà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雀,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之四靈之一,源于遠(yuǎn)古星宿崇拜,是代表炎帝與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于八卦為離,于五行主火,象征四象中的老陽,四季中的夏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圖為一猛虎昂首闊步,虎尾高舉,桀驁雄健、威猛異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圖是二龍回望,雙尾交叉呈“8”字型,身披鱗甲,昂首嘶鳴;同時,龍口銜住另一條龍尾的末端,兩條龍又是一個大大的“8”字造型。難道古人也崇尚“發(fā)發(fā)發(f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種二龍交叉、首尾相接穿行于三枚或多枚玉璧中的圖案,稱作“二龍穿璧圖”,在“漢三闕”中都有出現(xià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龍穿璧中的龍為神物,玉璧是祭天的重器,也是溝通人神的工具。人間通往天國有一道天門,用重禮器玉璧祭天是必須的。繪制二龍穿璧,就好似在“升仙”過程中擁有了通行證,便可順利升入天國,實現(xiàn)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畫面上部的浮雕曾被認(rèn)為是象的圖形。后來發(fā)現(xiàn)這個動物的鼻稍長且向內(nèi)卷曲,但遠(yuǎn)不及象鼻長;其體形更是遠(yuǎn)不及象身的偉岸龐大;其四足與象的柱形足也明顯不同。由此認(rèn)為應(yīng)該是今日動物學(xué)中所說的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貘,是哺乳綱、貘科貘屬動物的通稱。其體形略似犀,但較矮小,尾極短,鼻端無角。鼻向前突出很長,能自由伸縮,形似象鼻但長不及象鼻,四肢下部細(xì)收如馬牛。棲息于熱帶密林多水的地方,善游泳,遇驚即逃入水中,主食植物幼枝嫩葉。分布于泰國、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及中南美洲,不產(chǎn)于中國本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貘能夠在太室闕的圖像中出現(xiàn),說明漢代的人們很可能見過這種動物。到底是進(jìn)貢而來,還是當(dāng)時中國自有、而后滅絕的,則需要進(jìn)一步的考古研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室闕保護棚內(nèi)空間有限,又用警戒線隔離,只留下兩闕中間很狹窄的一塊用于參觀,遠(yuǎn)端和另一側(cè)根本就看不到,加之闕身損毀嚴(yán)重,很多浮雕難以辨識,所以拍照不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保護棚入口右側(cè)的墻上有一塊石刻,上有文字:“禁止游人在太室闕上面題字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 中岳風(fēng)景區(qū)整建會白”,是修建保護棚時所建。說明亂刻亂畫有史以來就是游客的頑疾,亟需根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守太室闕的工作人員也是一個“闕迷”,拿著手機向我介紹太室闕的歷史和相關(guān)文章。看我喜歡而且拍照不多,就提議我可以再回保護棚認(rèn)真觀賞。我試探著問他:觀賞的位置太受限制,可否進(jìn)圍繩內(nèi)參觀一下?我一定不會觸摸太室闕!他嚇了一跳,說那可不行,文物局的攝像頭看著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室闕位于少室山東麓,始建于公元123年,是少室山廟的神道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室闕保存較為完整,東西兩闕的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兩闕一南一北,相互對峙,東闕高3.37米,西闕通高3.75米,兩闕相距6.75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闕身由正闕和副闕兩部分組成。正闕以長方形石塊壘砌而成,頂部用巨石雕成四阿式,高3.96米,寬1.82米;副闕象征著圍墻,因此比正闕低1.31米,頂部為半個四阿頂。北闕雕刻有篆字“少室神道闕”題額,南闕的隸書題銘大部分都已剝落,難以辨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闕頂反映了近2000年前漢代木構(gòu)建筑屋頂?shù)男螒B(tài)。闕身上的畫像,保留較為完整的有60多幅,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社會上流行的游戲場景,如車騎出行、宴飲、擊劍、狩獵、馴象、斗雞、蹴鞠等,具有濃郁的秦漢雕像藝術(shù)氣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馬戲圖,雕刻有兩匹駿馬騰空飛馳。前一匹馬鞍上有一名挽雙丫髻的少女,穿著緊身衣褲,倒立在馬背上;后一匹馬背上也有一女子,舒展長袖、隨風(fēng)飄揚,人體自然后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表現(xiàn)手法,充分展示了駿馬飛馳時的情形和馬戲的驚險技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蹴鞠圖。右側(cè)圖案左上有一人揚袖躍起、正在躬身踢球;左側(cè)圖案中部還有一人正在高高躍起、反腳踢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jù)考證,戰(zhàn)國時期,蹴鞠在中國就比較流行了。1993年中國申奧時,向國際奧委會提交了少室闕上的蹴鞠圖像,證明足球源于中國,轟動了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翼鳥圖案。兩只鳥身體相互纏繞,代表永不分離、攜手終生;四目深情對望,寓意心心相印;雙鳥振翅欲飛,表示他們有共同的理想追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車馬出行圖。中間精致的的馬車上覆有頂棚,座位上端坐著男女主人,馬車前后都有騎手護擁,展示了漢朝貴族出行時的排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虎圖。說明在原始氏族社會晚期的信仰中,人們不只是崇拜龍,而且還崇拜虎。“右青龍、左白虎”,“云從龍,虎從風(fēng)”,作為一起出現(xiàn)的一對神獸,其威猛雄健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龍虎之間的三角形樹木稱為“驅(qū)邪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虎寓意還是很直觀的,龍虎都是動物之王,是權(quán)利的象征。而龍所代表的是皇權(quán),虎所代表的是大臣的意思,所以在這個寓意上主從關(guān)系也就很明顯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斗雞圖。古代流行的“斗雞圖”成了“英勇威武”的代名詞,“公雞”也是“武將”的符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龍和鳳都是神化的動物,雞卻是一種身世不凡的祥禽。無論是古代文物,還是民間習(xí)俗,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時期雞的種種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斗雞的記載始見于春秋時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百姓都熱衷這個游戲。敦煌285窟里就有《斗雞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狩獵圖。描寫二騎手前后夾擊,用弓箭狩獵野鹿。前面的騎手在馬背上回身引弓搭箭瞄準(zhǔn)獵物;后面的騎手緊盯前方的獵物弓滿弦張;野鹿處于包圍之中,頸上已中兩箭,驚慌失措、神態(tài)慌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個畫面生動、形象,充滿藝術(shù)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馴象圖。一人牽馬,用一長桿帶鐮刀狀彎鉤的工具馴服大象。馴象人身體前傾,重心在后,隨時準(zhǔn)備防范大象的攻擊;大象二目圓睜,身體蓄力,隨時準(zhǔn)備襲擊馴象人;馴象人身后的馬雖然被往前牽,仍然心存畏懼,向后撤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龍圖。龍是一種內(nèi)涵豐富的文化符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一個圖章,一個徽記。龍能騰云駕霧,呼風(fēng)喚雨,翻攪起四海云水,威力無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獸爭食圖。兩只張牙舞爪的猛獸在爭食坐以待斃無助的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龍穿璧圖。這幅圖畫明顯比太室闕的二龍穿璧圖保存完好,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二龍穿璧圖的細(xì)節(ji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二龍穿璧圖作為裝飾圖案,廣泛應(yīng)用于神廟、墓葬等場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羽人圖。此鳥長著人首、鳥身、鳳尾、斑紋,頭上梳著發(fā)髻,兩縷長發(fā)自鬢角垂下,雙耳平伸,立在山頭上,展開雙翼儼然欲飛。姿態(tài)舒張、線條流暢,給人以一種優(yōu)雅高貴之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飛天夢”很早就存在于人類的想象里,世界各地都有羽人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月宮圖。圓圓的月亮中,玉兔搗藥、蟾蜍嬉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圖像反映了東漢貴族的生活、人際關(guān)系、生態(tài)環(huán)境、圖騰崇拜等方面的內(nèi)容,對研究古代的人文、歷史、自然環(huán)境、服飾、書法等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室闕銘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啟母闕,據(jù)說是為了紀(jì)念大禹的妻子涂山氏而修建的。當(dāng)年大禹為了治理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久未回家,他的妻子涂山氏每天都站在山頭上眺望遠(yuǎn)方,因為思夫心切化作了一塊巨石。后來,巨石裂開生下了大禹的兒子啟,這塊石頭就被稱為啟母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啟是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第一任開國君王,是中國從原始社會進(jìn)入奴隸社會的標(biāo)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啟母闕是啟母廟前的神道闕,廟因啟母石而建,由穎川太守朱寵于東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主持建造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啟母石西南約10米處發(fā)現(xiàn)了啟母廟遺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東西兩闕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西闕高3.17米,東闕高3.18米,兩闕相距6.80米。每闕均由基座、闕身、屋頂三部分組成,闕身由相連的正闕和子闕組成,子闕低正闕高,闕身屋頂刻有瓦壟,正脊和垂脊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闕身淺浮雕幻術(shù)、馬技、騎馬出行、雜技、馴象、郭巨埋兒、夏禹化熊、狩獵、果下馬、蹴鞠、斗雞等畫像六十余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果下馬。是罕見的馬匹,因身材矮小,騎著它能穿行于果樹下,因此得名“果下馬”。這種馬,毛褐色,高約三尺,長三尺七寸,體重只有一百多斤,但可拉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斤重的貨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鷺鳥食魚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月宮圖。圓圓的月亮中,玉兔搗藥的形象清晰可見,只是比少室闕的月宮圖少了一只蟾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子蹴鞠圖。這幅女子蹴鞠圖與少室闕的蹴鞠圖相像,但畫面更為清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犬逐兔。野兔前腳抓地、后腳騰空,在前方矯健的奔跑,姿態(tài)優(yōu)雅、狀態(tài)輕松;后面獵犬呲牙咧嘴撒腿狂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幻術(shù)畫像。三個空間里各有一種不同的人或動物,幻術(shù)表演時可根據(jù)不同的需要進(jìn)行轉(zhuǎn)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闕北面保存兩方銘文。一方為啟母闕銘,堂谿協(xié)撰文,文為篆書,記述夏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方為堂谿典崇高廟請雨銘,在啟母闕銘下,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刻,記述堂谿協(xié)之子中郎將堂谿典來嵩山祈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上的畫像和銘文十分精美,形態(tài)夸張,富有浪漫氣息,是漢代藝術(shù)風(fēng)格的集中反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起河南登封,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嵩山、中岳廟、少林寺還是少室山?在來到登封之前,我只有這點概念,對其它的一切都一無所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達(dá)登封以后,原計劃玩兩天,少林寺一天,少室山一天。哪知道登封的歷史底蘊和名勝古跡那么多,連玩四天還沒玩夠,而且是景點越玩越多、越看越有興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舉個例子,就拿古樹來說吧,此前我所知道的晉祠的“周柏”,已有2900歲左右,是我所知道的的最古老的古樹。這次在嵩岳書院,兩棵4500歲的古柏枝繁葉茂,令人稱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前我所知道的古銀杏樹,印象最深的是位于北京潭柘寺的“帝王樹”,高大挺拔,已有800多歲了;這次在登封,各個古寺普遍存在的都是千年以上的古銀杏樹,其中法王寺的兩棵古銀杏樹更是達(dá)到了1900歲,金葉遮天蔽日,令人心曠神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嵩岳寺,幾個工人在一棵傾斜的巨型古樹上修剪樹枝。我問:“這是槐樹吧?”答:“對,是槐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問:“這棵樹有一千歲了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次工人的回答非常藝術(shù),充分體現(xiàn)了登封的文化底蘊,既保護了我的自尊又糾正了我的錯誤:“你這次說對了一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當(dāng)時一愣,馬上反應(yīng)過來了:“這棵樹兩千歲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人的回答更是凡爾賽:“兩千歲的古樹在登封只能算是小字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圖是位于嵩陽書院的“二將軍柏”,樹高20余米,胸圍13米,冠幅19米,是中國最古老的柏樹,人稱“原始柏”,據(jù)考證樹齡在45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禹建立夏朝,一直到北宋,全國政治、文化、經(jīng)濟的中心全在中原。尤其是周公為遷都洛邑,測得古陽城(即今天的河南登封市告成)為天地之“中”。由此,伴著“王者居中”的政治意識而由一個宇宙觀演化為政治、文化和宗法合一的特殊命題,從而成為 5000 年來貫穿中國政治、祭祀、建筑、服裝以及哲學(xué)觀念的“文化密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4年2月,中岳嵩山入選首批世界地質(zhì)公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0年8月,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包括八處十一項歷史建筑,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分別為太室闕和中岳廟、啟母闕、少室闕、少林寺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xué)和藝術(shù)價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6年11月,發(fā)源于登封的“二十四節(jié)氣”被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南登封,有嵩山美景,有歷史建筑和文化,是世界武術(shù)之都,還有很多奧秘等著你去挖掘。到登封旅游,你不會后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杭县|
庆城县|
聂荣县|
武隆县|
成都市|
本溪|
白水县|
吴川市|
临夏县|
定州市|
龙口市|
民权县|
绵阳市|
玉树县|
石河子市|
南宫市|
泗洪县|
汤阴县|
洪江市|
元阳县|
雷州市|
桐柏县|
庆云县|
安溪县|
朝阳县|
鹤岗市|
柯坪县|
米易县|
武定县|
邵阳县|
和平县|
即墨市|
敖汉旗|
白水县|
遂川县|
吉林省|
绿春县|
天台县|
孟村|
美姑县|
揭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