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情說李蘇

雪為宇花

<p class="ql-block">浪漫的李白,豪放的東坡是唐詩宋詞的巔峰,他們看似相同,實則有異,現從詩詞入手努力去窺探他們的內心世界。</p><p class="ql-block">兩個文豪著作等身,欲全方位探究他們的作品不現實,現只從他們著作中對親情、愛情、友情的著述入手以管中窺豹。</p> <p class="ql-block">首先來看他們詩作中的親情。</p><p class="ql-block">李白寫親情的作品不多,有一首《寄東魯二稚子》抄錄如下: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寫這首詩的時間是公元744年,這時他的女兒平陽和兒子伯禽在山東與繼母劉氏生活。公元742年李白在賀知章等的舉薦下被玄宗起用,他欣喜若狂寫下“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后奔赴長安,為官三年未寫下有關妻子兒女的只言片語,倒是不乏“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之類類似諂媚貴妃的詩句。沒有陪伴關心教育,沒有絲毫為他們排憂解難,得意時踏歌豪飲,失意時抽刀斷水,縱有對兒女的千般思念也只能給兒女留下“淚下如流泉”的遺憾,可見是一個把愛掛在嘴邊的不稱職的父親。況且,這時兒女的繼母與李白三觀不合正鬧離婚對他的孩子肯定好不到哪去,作為父親仍然不管不顧自顧赴任心何能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為父親東坡比李白稱職得多。東坡一生有四子:長子蘇邁,次子蘇迨,三子蘇過,四子蘇遁。東坡對長子要求非常嚴格,蘇邁也很有出息,26歲高中進士,在“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當時應該是出類拔萃的。他的成績是東坡嚴格要求的結晶,東坡對長子是教育熏陶的愛。</p><p class="ql-block">次子蘇迨不愿出仕,樂意遨游詩詞歌賦,東坡因人而異不求全責備,要知道在“士農工商”的時代“惟有讀書高”的原因就是能夠通過“讀書”的手段達成“出仕”的目的。況且,在崇尚“孝”的當時“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是三不孝之一喲。以現在的話說東坡尊重蘇迨的職業選擇,對蘇迨是一種理解尊重的愛。</p><p class="ql-block">三子蘇過跟隨東坡時間最長,隨他貶謫遷徙受的苦也最多。東坡的最后一首詩《觀潮》就是寫給他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禪一般的語言告訴蘇過生前富貴死后文章一切都是過眼煙云,無須苦苦追尋。對蘇過東坡是陪伴濡染的愛。</p><p class="ql-block">小兒子蘇遁是東坡晚年與王朝云所育,</p><p class="ql-block">46歲的東坡老來得子,一首《洗兒詩》欣喜希望表達得淋漓盡致: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幾經沉浮的詩人已然徹悟洞明,化繁為簡領悟到人生的真味是健康,希冀孩子早早體味。雖然,蘇遁早夭,但,泉下有知應該能夠感受到老父對他的那種通達的愛。</p> <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要扮演個人、家庭、社會多種不同角色,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責任義務。對家庭角色來說,你是兒女、父母、夫妻、兄妹……作為父親,你對兒女有撫養教育的責任與義務。撫養不是簡單的提供物質便利,那只是低層次“養”的范疇,是經濟基礎,是獅母狼媽都懂得的?!皳帷焙幸环N“撫背而憐”的情感投入,是上層建筑。教育不是單純的耳提面命,那是粗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有一種陪伴交流以潤物無聲春風化雨的精神內含。</p><p class="ql-block">相較于東坡對孩子的教育熏陶理解尊重陪伴濡染,光說不練的太白兄只能算是天橋把式的父親?,F在提倡父親應做孩子營養提供的炊事員,行為習慣的保幼員,安全責任的警衛員,防微杜漸的指導員……飄逸的李白對此應該汗顏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白鮮有寫兄弟家人的詩詞,在我的記憶中似乎只有《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和《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分別摘錄如下: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p><p class="ql-block">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p><p class="ql-block">李白所寫的兄弟是從弟,叔父也是旁支,都是位高才大者。那么,李白為什么不寫嫡親兄叔?無非兩個原因——關系疏遠、位卑才微不愿寫;涉及隱私不敢寫。</p><p class="ql-block">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是“不敢寫”,并據此考據李白為李建成后裔,恐怕刨根問底禍及己身。但,前朝之劍不斬今世之人,太宗舊事豈會左右玄宗?</p><p class="ql-block">是以,我認為“不愿寫”的成分更濃。</p><p class="ql-block">若是嫡親兄叔位卑才微不愿寫,那就與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氣節有違,甚至有“趨炎附才”之嫌。</p><p class="ql-block">或許是關系不睦,有人考證李白的父親李客善于經商家資頗豐,離世后其兄霸占了家產,李白因此與兄長不睦。雖無史載不足為信,但,他有一個妹妹李月圓是有據可查的,李白從未有關于妹妹的片語只言令人百思不解。不似東坡一曲《水調歌頭》兄弟情深流傳遐邇;“昨日一滴相思淚,今朝方流到腮邊”及“蓮步未移香格下,額頭已至畫堂前”插科打諢相互調侃,兄和妹睦千古美談。倘若真的因為兄弟不和,那么側面反映了李白沒有“度罷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肚量。結合他《上李邕》“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的直接開懟來看城府不深氣量不大應該是李白的缺點,不睦之說應該站得住腳。</p><p class="ql-block">兄弟如手足表面上強調了兄弟情深不可分離,其實暗含了一個必須的客觀條件——安放手足的軀體的存在。父母是兄弟手足的軀體,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健在和睦相處,父母駕鶴漸行漸遠甚至形同陌路的兄弟,究其原因就是期望值與感恩心。因為是兄弟就調高了彼此的期望值,力所能及的應該做,力不能及的也要求勉力做;因為是兄弟就沒有了感恩心,做得好理所應當,稍有欠缺就怨天尤人……長此以往恐怕縱使“軀體”健在也難做兄弟。其實,縱使血濃于水,也要看人長處、記人好處、幫人難處,如此才能長慈幼孝兄愛弟悌和睦相處。李白當屬那種對親人有絕高期望值、極低感恩心的另類。</p><p class="ql-block">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小單元,能夠很好勝任家庭角色才有可能扮演好社會角色,所謂“屋之不掃何以掃天下”?李白不是一個好的家庭角色扮演者,他的仕途不順與之不無關聯。</p> <p class="ql-block">其次,來看一下青蓮居士與鐵冠道人是如何對待愛情的。</p><p class="ql-block">李白一生經歷了四次婚姻,第一次是他</p><p class="ql-block">27歲那年入贅前宰相府作了許圉師的孫女婿,與許小姐育有平陽、伯禽;第二次是許氏去世后與寡婦劉氏暫合,后三觀不合離異;第三次是賜金放還后與無名氏同居,有兒子李頗黎;第四次是再次入贅宰相府,成了前宰相宗楚客的乘龍孫婿。</p><p class="ql-block">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才貌雙全,與之琴瑟和諧。不過,那是一個講究門第的時代,人分三六九等,販夫走卒贅婿是為人不齒的存在。心高氣傲才高八斗的李白為什么會選擇入贅呢?應該說功名和生存是唯二的理由。揮金如土又毫無生財之道的李白,不通過類似出賣身體的方式入贅怎么能夠獲得生存物質?怎么滿足“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的高消費?況且,許宰相雖然過氣,但門生故吏眾多,盤根錯節的關系網對意圖通過察舉入仕的李白百益無害。這樣他“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h清一”的抱負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楹蠹娜嘶h下不能養家糊口的李白除了得到大舅哥的白眼外一無所得。于是,他心有不憤嗜酒如命,“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心中雖有對許氏的愧疚,但沒有改變現狀的舉措。憂憤日久最終選擇逃避責任的離家出走,留下妻子兒女一個人去追逐夢想。十幾年的游歷沒有撈到一官半職,反倒是許氏在辛苦和思戀中撒手人寰。許氏去世后李白無法再忝著個臉賴在許府,只好帶著平陽、伯禽來到山東。</p><p class="ql-block">在山東經過親朋好友的撮合,李白與寡婦劉氏同居。李謫仙除了舞文弄墨毫無生財之道,劉氏雖是他的粉絲,但,崇拜終究不能果腹,天長日久在劉氏的眼中,李白就是一個好吃懶做、百事無成一無是處的廢物。兩人的矛盾日益激化,終于在公元742年李白翰林待詔后以“會稽愚婦輕賣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憤懣結束了這次婚姻。</p><p class="ql-block">后來賜金放還后李白遇到了他的第三任妻子。這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姑,普通得沒有名姓,只能稱之為無名氏。她應該是美的“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應該是值得李白追求的“愿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無由一攀折,引領望金扉”。李白用所賜之金買田置地,大有與她“采菊東籬下”的決心。后得償所愿,可惜的是天不假年在育有李頗黎后駕鶴西去。</p><p class="ql-block">后來便有了《梁園吟》,有了千金買壁的典故,有了李白的第二次入贅,成就了他的第四次婚姻。一次永王的三顧茅廬讓李白徹底喪失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希望,也讓宗氏看清了他政治上的幼稚。宗氏在散盡家財救出李白后凄然青燈為伴。“我今潯陽去,辭家千里馀”潯陽之行盡顯李白政治上的無知,也是他第四次婚姻的終結?!凹t顏愁落盡,白發不能除”紅顏青燈、白發孤寂又一次令人唏噓的悲劇。</p><p class="ql-block">李白的四個夫人歸宿除賢惠的無名氏撒手人寰與之沒有直接的關系外,許氏的病亡,劉氏的離異,宗氏的遁入空門都可以說是李白一手造成的,一個胸懷天下的人連與自己最親密的人尚且不能和睦相處相得益彰,如何安邦定國?</p> <p class="ql-block">鐵冠道人也經歷了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王弗與他相守11年,育有長子蘇邁,第二任妻子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在姐姐去世后嫁于東坡,視蘇邁如己出,頗受道人敬重,育有蘇迨、蘇過。閏之謝世后東坡與閏之為之贖身的侍妾王朝云完婚,育有蘇遁。</p><p class="ql-block">三個妻子中王弗與他志趣相投,王閏之與他患難與共,王朝云是他的紅顏知己。</p><p class="ql-block">婚姻的美好與否與彼此的愛情、志趣、責任心是密切相關的。王弗知書達禮與東坡志趣相投長相廝守與東坡擦出了愛的絢爛的火花。一朝駕鶴東坡痛不欲生,以致十年之后仍魂牽夢縈。一首《江城子》流傳遐邇感天動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p><p class="ql-block">東坡把愛埋在心里,寫進詩里,種在土里,那漫山遍野的松樹是詩人綿綿不絕的愛的物化!</p><p class="ql-block">閏之沒有姐姐知書,但更甚姐姐達禮。她溫柔賢淑美麗動人,《南鄉子.有感》: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錦江頭新樣錦,非宜。故著尋常淡薄衣。暖日下重幃。春睡香凝索起遲。曼倩風流緣底事,當時。愛被西真喚作兒。</p><p class="ql-block">潤滑透著淡香的肌膚,樸素詮釋適宜的著裝寫出了她的美,日常帶著親昵的韻事透露出親密的愛。二十五載相依相伴造化弄人一朝撒手留給東坡無盡的痛:已矣奈何,淚盡目干,旅殯國門,我實少恩,唯有同穴,尚蹈此言。</p><p class="ql-block">生同衾死同穴,此情此愛可見一斑。后蘇轍踐行兄長的諾言,將蘇軾與閏之合葬,成就美談。詩云“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子瞻與閏之既已同穴窅冥還望他們能夠他生緣會!</p><p class="ql-block">朝云是閏之為之贖身的歌妓。</p><p class="ql-block">朝云是美的,“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這濃妝淡抹的西子就是朝云;朝云是懂東坡的,那“一肚子不合時宜”的對大學士的評價贏得東坡知我者朝云也的感慨;朝云是苦的,在東坡人生最苦的當口——身陷烏臺詩案前景一片晦暗的時候跟隨東坡貶謫嶺南,成就他“問汝一生功績,黃州惠州儋州”的功績后客死嶺南。東坡一首《悼朝云》“苗而不秀豈其天,不使童烏與我玄。駐景恨無千歲藥,贈行唯有小乘禪。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后緣。歸臥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用愛人最喜愛的方式——禪語悼亡體現了對這個忘年戀的紅顏知己的無上尊重。</p><p class="ql-block">東坡的三次婚姻無論有無相同的志趣都有刻骨銘心的愛,都有始有終足見東坡的責任心。詩仙李白有始有終者二,有始無終者亦二,且其一記恨抱怨,其一傷心欲絕遁入空門。雖不至于始亂終棄,但終究看不出一個男人的擔當與責任。</p><p class="ql-block">薄伽丘說愛情的三重境界是理解、尊重、成全。清楚自己的另一半喜歡做什么,為什么喜歡是理解;不清楚但保留自己的意見予以首肯是尊重;清楚且傾其所能幫助對方達成所愿是成全,是愛情的最高境界。王弗知東坡書生意氣故于屏風后偷聽提醒東坡來訪者動機不純不可深交是成全;閏之居安思危預留美酒在貶謫黃州時宴客成就東坡曠世佳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是成全;朝云為讓詩人警醒直言敢諫大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是成全……東坡與幾任妻子都親密無間達到愛情的最高境界。反觀李白,幾任妻子中理解者實寡,成全者絕無,我認為這是偶然也是必然!</p><p class="ql-block">情感是相互的,妻子對你的不理解、不尊重、不成全很大程度上是你對她態度的反饋,不是良夫怎求賢妻?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之不齊,天下何治?</p> <p class="ql-block">第三,來看一下他們的友情。</p><p class="ql-block">李白蘇軾都是才高八斗的名士,又都豪爽灑脫,自然朋友圈極大。這里擷取一二以作膚淺的探討。</p><p class="ql-block">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汪倫史書并未記載,他的身份有兩種猜測——普通農民、富裕鄉紳。平心而論面朝黃土不涉文壇的普通農民既不知曉李白的文名,也沒有發出邀游的理由和動機。“君欲游乎?這里有十里桃花。君欲飲乎?這里有萬家酒樓”的邀請應該出自有點權、有點錢、有點愛好、有點閑的四有鄉紳。他們欲藉李白的名聲沽名釣譽,以這種近乎誆騙的手段將李白請來裝點門面。</p><p class="ql-block">李白來后發現一無桃花十里,二無酒樓萬家,只是一個名十里桃花的所在有一處叫“萬家酒樓”的酒店。不過李白既有感于汪倫盛情,又受八匹馬、十段錦的饋贈自是不虛此行。</p><p class="ql-block">說實話李白與汪倫的友情應該是粉絲對偶像的仰慕,大腕對粉絲的作秀。作詩留別類似于現如今的簽名留影,逢場作戲罷了,沒有什么發自肺腑的真情,自然只能以他特有的浪漫、豐富的想象、夸張的表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雖把無形的情形諸于有形的水,但不免給人一種無病呻吟的虛假感。</p><p class="ql-block">同樣是對待粉絲我們來看看東坡是如何處理的。</p><p class="ql-block">蘇軾《和董傳留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夸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p><p class="ql-block">當時的董傳未取功名,正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對蘇軾甚是仰慕。一日與蘇軾小聚,把自己的苦惱、猶豫、矛盾一股腦的向偶像傾訴。蘇軾認真傾聽后沒有高高在上的指點江山,而是,平視對方推心置腹談自己的觀點看法,“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人只要多讀書哪怕穿著簡樸也能氣質卓越;提出合理化建議,“強隨舉子踏槐花”通過科舉的形式獲取功名改變現狀;送上美好的祝福,“詔黃新濕字如鴉”只要參加科舉考試,憑你的才能一定能夠榜上有名。一番促膝談心讓粉絲如沐春風受益匪淺,是良師更是益友!</p> <p class="ql-block">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可以說是大自己十余歲的孟浩然的小迷弟,通過他的《贈孟浩然》可見一斑:我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偶像無論是年青時糞土功名,還是白首后隱居松云,抑或是醉月迷花都是高山仰止的存在。</p><p class="ql-block">縱觀他們的一生還會發現他們有相同的秉性、相似的命運,這樣的兩個人肯定惺惺相惜、同病相憐了。</p><p class="ql-block">他們都是久負文名欲以此“使??h清一”,又都只能“端居恥圣明”者。李白交友甚廣謀求被舉薦,而終其一生只做了幾年翰林學士就賜金放還,孟浩然更是終其一生未獲功名。</p><p class="ql-block">孟浩然先走張說門路,繼托張九齡薦舉。張九齡是張說發現發掘的人才,他卻對張九齡抱怨“欲渡無舟楫,端居恥圣明”;王維傾力推薦于玄宗他又當玄宗面牢騷“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好不容易遇到一個賞識自己的被李白譽為“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的韓荊州,又酒杯一端忘了老韓,幾乎到手的功名付諸瓢飲……</p><p class="ql-block">李白也是在找李邕不遂后放言“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好不容易成為翰林學士又鬧出“國忠磨墨”“力士提靴”的典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情商太低又目高過頂是他們兩人的通病,</span>李宗吾有求官六字經:空、貢、沖、捧、恐、送,為官六字經:空、恭、繃、兇、聾、弄,這哥倆都自視甚高,不諳捧、送、恭之道怎么能有所斬獲?</p><p class="ql-block">但同氣相求的兩個人應該是相當談得來的,情郁于中發諸于外孤帆遠影的目送中有順風的祝福,不舍得的依戀,對偶像及目的地的向往,或許還有些許彼此應該日省其身的反思……國畫般定格的細節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此乃真情!</p><p class="ql-block">《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盛唐不乏詩人,王昌齡是名動天下的邊塞詩人,一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讓王昌齡家喻戶曉。王昌齡、王之渙、高適旗亭畫壁更是一時美談。</p><p class="ql-block">王昌齡與李白年齡相仿又都名滿天下,自然惺惺相惜。飄忽不定,“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楊花,杜鵑啼血“不如歸去”的啼鳴營造了“悲”的氛圍,月亮走我也走跟著朋友到貶所的“愁心”表達了濃深的情誼。</p><p class="ql-block">李白以其特有豪放將情感寄托在凝眸的細節、載愁的月亮上,情深則深也,但我總擔心會不會如日作月隱般來去匆匆。</p> <p class="ql-block">對待志趣相投的朋友蘇軾是怎樣做的呢?</p><p class="ql-block">蘇軾《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詩人以“荷盡”暗含朋友父兄凋零煢煢孓立無人幫襯;周敦頤說“菊,花之隱逸者也”,作者用“菊殘”來形容朋友老而彌堅、純潔高雅的品性;用“一年好景”是“橘黃橙綠”之時來安慰朋友:雖然不再年青,但人生之秋是收獲的季節,是最美的風景。餞別友人賦詩作詞某種程度上像醫生給患者的處方,里面不僅有靈丹妙藥,還應該飽含光明與希望。千百年來對失意者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安慰;對困頓者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鼓勵;對失望者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男撵`雞湯……都是這種光明與希望。面對老境凄涼已然“菊殘”的劉景文,蘇軾不回避事實看人長處,不無中生有中肯贊譽,譽人不媚、給人希望、撫慰靈魂情商甚高。對比李白的送別你會發現李白對朋友似游客對景點的駐足觀光,賞心悅目大加贊賞,但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旁觀感,蘇軾像景區主人翁欣賞已有的美,發掘潛在的美,打造完美的美,屬于那種得意時替你高興,失意時為你扛頂的真心朋友!</p> <p class="ql-block">朋友之間也會出現矛盾,一旦矛盾激化該怎么辦呢?在這一點上李白與蘇軾態度迥異。</p><p class="ql-block">高適是盛唐唯一一個以軍功封侯的詩人,也是李白要好的朋友。他們一同游歷梁園,吟詩作賦,吃在一起、住在一起、連睡覺都在一起。高適與杜甫還一起見證了李白與前宰相宗楚客孫女千金買壁的美好姻緣。安史之亂玄宗西行,高適高瞻遠矚選擇了跟隨太子李亨,李白錯誤抉擇最終站隊永王李璘。李亨修成正果是謂肅宗,李璘敗者為寇是謂永王之亂。高適平叛有功飛黃騰達,李白附逆之罪身陷囹圄,李白竊以為兄弟高適會義無反顧的救他于水火,殊不知望穿秋水不見伊人之面。后來雖然經郭子儀援手保全性命,又欣逢大赦重獲自由,但,李白始終耿耿于懷,再無只言片語談及高適,兩個朋友從此形同陌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適充其量只不過是李白遭遇的局外人,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謀逆之罪株連九族,噤聲更是情理之中的。況且,朋友只不過是夜行路上的同路人,為著共同的愛好目的彼此照應溫暖心靈相互幫扶渡難涉險,但,到岔路口該分道了,到目的地要“歸林”了,你沒有權力強求別人一直陪伴你,別人也沒有義務總是照顧你,能做到分道而不分心,歸林而不歸零才是溫馨的友情。李白似乎沒達到這個高度。</span></p><p class="ql-block">蘇軾與王安石也是有矛盾的朋友,王安石一心變法,蘇學士意在改良。兩個朋友政見不同已然分道,矛盾激化,蘇軾屢遭外放貶謫,但相愛相殺的兩個人放下政見仍是朋友沒有分心?!洞吻G公韻四絕》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是蘇軾赴任汝州途經金陵拜訪王安石時所和王安石之詩,王詩: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p><p class="ql-block">王安石應該是蘇軾命運的作俑者,蘇軾順道拜訪、詩詞唱和、盼望相從、感嘆追隨已遲,分道沒有分心,一笑泯恩仇的肚量可見一斑。</p><p class="ql-block">兩個朋友圈極大的文豪對待朋友都熱情而不冷漠,真誠而不虛偽,所不同的是東坡能注意細節、看人長處、記人好處,不僅有情感的抒發,還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是朋友情感垃圾的收容站、十字路口的引路人可引為知己!李白天馬行空、任性肆意,只適合做“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的酒肉朋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親情、愛情、嗯友情是維系人類社會的三大紐帶,對這紐帶的態度可直觀的反應人的三觀。李白對親情諱莫如深,對子女關心不足,東坡對兄妹情真意切,對子女無微不至;李白對妻子體貼不夠導致許氏積勞成疾,劉氏恩斷義絕,宗氏青燈孤守,蘇軾對妻子呵護有加,彼此理解尊重成全;對待朋友李白不像蘇軾細致入微平視對方讓人如沐春風,而是天馬行空任性肆意倍感飄然世外。</p><p class="ql-block">他們的行為方式都源于自己的人生觀。李白信奉道教所以號青蓮居士,道家講求修行、經世、致用,修身養性丹道長生無為而治,“無為”貫穿了教義,是以,李白與道教鼻祖老子類似,只身逍遙自在任由妻兒凄苦,更甚道家典型代表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皮袍下有一個大寫的“我”,大腦里充斥著一個隱形的“無”,看虛一切看淡一切的通達是他們的標簽。東坡的世界觀是儒佛道的雜糅,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廉恥深入骨髓,是以待人接物真誠實在急人急難。后來,幾經浮沉逐漸糅合了佛家的“空”、道家的“無”,但是,對他來說儒家是糧店不可或缺,道家是藥店祛病方用,佛家是首飾店觀光而已,秉承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總是以“仁”待人,充分體現出愛,愛家人、愛朋友、愛他人,如此“老吾老以及,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顯示人間大愛。由是觀之:東坡是家人、愛人、朋友的首選,李白只能是神龕里的佛像沒事最好別去招惹,因為它是用來供奉而不是共事的,無論你如何虔誠都不可能感化它讓它為你噓寒問暖、渡危解厄。</p><p class="ql-block">同為詩詞圣手,難為人間圣人,出世抑或入世,淡泊還是熱衷,為己或者為人見仁見智而已,但,無論如何你的三觀必須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社會發展,充滿正能量,否則,你將會被無情的翻檢審視直至被拋棄于歷史的垃圾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隆县| 宜黄县| 光泽县| 屯门区| 章丘市| 青铜峡市| 班戈县| 望都县| 政和县| 福泉市| 金秀| 长兴县| 石阡县| 江孜县| 琼海市| 鄂尔多斯市| 瑞丽市| 余庆县| 绵阳市| 儋州市| 武夷山市| 诸暨市| 香港| 米泉市| 石嘴山市| 湘阴县| 乐陵市| 罗田县| 祁门县| 原平市| 台北县| 祁连县| 毕节市| 朝阳市| 观塘区| 泸定县| 濮阳市| 吴桥县| 尼木县| 芮城县| 嘉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