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趙冬梅,1971年2月26日出生,籍貫河北省唐山市,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xiàn)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修宋史,為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2012年、2013年,分別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講述《千秋是非話寇準》《司馬光》 并出版相關(guān)圖書。</p><p class="ql-block"> 《大宋之變》是作者系列研究宋史的專著之一。在她看來,宋朝由盛轉(zhuǎn)衰,就是從1063年至1086年這段時間發(fā)生的,而司馬光是貫穿其中的敘事線索和核心人物。她在前言里強調(diào),自己要“通過扎扎實實的研究,盡可能的揭露細節(jié),通過細節(jié)展現(xiàn)過程,接近真實。”讀完了這本書以后,我認為作者確實是做到了這一點。歷史的細節(jié)是要通過翻閱大量的歷史資料,甚至還有很多是自相矛盾的史料,通過詳細的分析、研究、比對、究偽、推理,才能挖掘出最接近歷史的真實。細節(jié)才是最扣人心弦的。當然,作者是有自己的立場和喜惡,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脫離不了個人對歷史人物的基本認知的。比如說,對司馬光和王安石這兩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可以感覺到作者對司馬光的偏愛,以及對王安石小人做法的厭惡。</p><p class="ql-block"> 以史料追述歷史,能做到不枯燥乏味已是不易。此書能如此引人入勝,令我愛不釋手,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過人才華。</p> <p class="ql-block">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中原王朝,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其中北宋167年,南宋152年。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不是由于內(nèi)亂而是由于外侵而滅國的封建王朝。</p><p class="ql-block"> 這本書講述的是北宋1063–1086年間的事情。在此期間,仁宗駕崩英宗繼位(1063年),英宗在位四年就駕崩,傳位神宗(1067年),神宗在位18年,重用王安石搞變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市易法等),實質(zhì)是以朝廷而行商賈之事,與民爭利,多方斂財,貿(mào)然拓邊,最為致命的 是“棄祖宗之法于不顧”,“靡然變天下風俗”,把仁宗朝獨立思考有擔當?shù)氖看蠓蚋脑斐蔀楣ぞ咝允愕墓倭牛硐胫髁x在消失。北宋前中期朝堂上的“異論相攪”寬容的風氣不再有了,宰相大臣、侍從臺諫敢于爭是非的獨立精神都在崩解消失。官員們習慣了把茍且偷生當作生存智慧,把危言正論當作狂妄自大。神宗駕崩(1085年)傳位給僅10歲的哲宗,其祖母高太皇太后臨朝,她頗有見識,急召回司馬光為宰相,欲改變神宗王安石的路線,廢變法、開言路、停拓邊、重民生。可惜,司馬光已風燭殘年,力不從心,撥亂反正之事未有實質(zhì)進展便于1086年9月去世。忠誠坦蕩、君子楷模離世,朝廷風氣敗壞愈盛,此后,宋朝的衰落已難以挽救,加之高太皇太后卒,哲宗親政,不愿承認父親神宗的失敗,痛貶已經(jīng)過世的司馬光,重返神宗王安石路線,干部隊伍大換血,治國理念大轉(zhuǎn)變,搞得上上下下無所適從,折騰到1100年駕崩,傳位徽宗,此時離靖康之恥已經(jīng)不遠了!</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見,神宗及王安石變法是加速大宋衰敗的根由。那為什么神宗要不顧眾人的反對,一意孤行,兩次啟用王安石變法呢?</p><p class="ql-block"> 歷史往往是由一個偶然事件而改變走向的。這個偶然事件就是仁宗無后!</p><p class="ql-block"> 仁宗是大宋的第四任皇帝,在位四十多年。后人多認為他沒有什么大作為,但他“畏天、愛民、奉宗廟、好學、聽諫”,為人寬厚愛民如子,君臣關(guān)系十分融洽,老百姓亦安居樂業(yè)。營造寬容的政治風氣,容許并鼓勵批評朝廷,不同的政見可以激烈討論,目的是尋求最符合國家利益的決定,這就是仁宗最偉大的政績。仁宗一朝名臣和文人輩出,如范仲淹、歐陽修、韓琦、包拯、蘇軾、蘇洵、蘇轍、曾鞏、柳永、黃庭堅、米芾、周敦頤、沈括等等。雖然范仲淹搞了個“慶歷新政”變法有虎頭蛇尾之嫌,但對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生態(tài)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大。</p><p class="ql-block"> 仁宗最大的心病是后代只有公主沒有兒子(有過幾個兒子未成年便夭折了)。皇位要有人繼承啊,實在沒辦法了,就把侄子趙曙過繼過來立為皇子,仁宗駕崩后趙曙上位,也就是英宗。英宗非嫡生而繼承皇位,心理壓力山大,加上身體虛弱,四年后駕崩,年三十六歲。傳位給長子趙頊即神宗。年輕氣盛的神宗要為父親英宗血統(tǒng)正名:雖不是仁宗親生,但龍種純正!最為有力的證明莫過于開拓邊疆、光復唐代時期中國的疆土了。而打仗是要銀子的,當時國家財政狀況不足以支持發(fā)動戰(zhàn)爭,想辦法多攢些銀子是當務之急!投其所好,王安石的理財方針贏得了神宗的傾心,變法由此而來。另外一點,神宗喜讀《韓非子》,廢寢忘食,讀后說“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他要從儒家治國轉(zhuǎn)變?yōu)榉抑螄恕?lt;/p><p class="ql-block"> 社會的進步是需要有改革創(chuàng)新的,變法不是洪水猛獸。但是,我認為,變法是要調(diào)動積極性促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把蛋糕做大,民富國強。如果只是把分蛋糕的方法予以改變,好讓國家多拿一點,勢必要觸動既得利益者,這里面既包括富人也包括窮人。例如免役法,改出勞役為出錢,對窮人來說就極不情愿了。</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通過變法,使國庫充實起來,神宗有了本錢于是對外開打,屢與西夏進行交戰(zhàn),有勝有敗。后在靈州、永樂城之役遭遇大敗,徹底灰心喪氣不再言戰(zhàn)。統(tǒng)一遼、夏的抱負、自證血統(tǒng)純正的意愿皆化為泡影,不久含恨而去。如果仁宗有嫡生子繼承皇位,就沒有了英宗的尷尬和神宗的妄為了,王安石也沒有機會去折騰變法,也許大宋的歷史就是另外一番模樣了。</p> <p class="ql-block"> 神宗之前的大宋王朝本來是有一些非常好的政治制度的,例如設(shè)置了“御史臺”、“諫院”機構(gòu),行使監(jiān)察和批評權(quán)力,不僅可以挑各級官吏的毛病,還可以對皇帝諫言,甚至是批評,且言者無罪不予追究。還有一個機構(gòu)叫“通進銀臺司知門下封駁事”,朝廷重大決策和重要人事任免的詔書要經(jīng)過這個部門把關(guān)后才可頒布,如審查發(fā)現(xiàn)有不妥之處,不予通過,退回起草部門修改。有不同意見和反對的聲音,對執(zhí)政者來說應當是好事,兼聽則明,萬馬齊喑究可哀!王安石變法后,把機構(gòu)設(shè)置作了大的調(diào)整,重點是方便變法推進,減少阻力、繞過障礙。雖然仍保留了言官制度,但他急功近利的做法,動輒就“變通”、“繞道”的行為,打擊不同意見者的狠勁,使監(jiān)察部門形同虛設(shè),言官噤若寒蟬,有點骨氣的言官也只有憤然辭職。神宗支持王安石的實用主義做法,順者昌逆者亡,極大地破壞了大宋的政治生態(tài),令人扼腕嘆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這段大變革的過程中,司馬光與王安石是觀點截然不同的兩派勢力的領(lǐng)軍人物,由于神宗對王安石的支持,每次交鋒司馬光都處于下風。這并不是問題的關(guān)鍵,因為皇帝鐵了心要變法,我怎么苦口婆心地勸也沒用,那就讓事實和結(jié)果來說話吧。問題的關(guān)鍵是,王安石為了推進變法,不惜踐踏了前朝良好的制度,敗壞了廟堂上的風氣,這使得司馬光心寒。而且玩心眼、弄權(quán)術(shù)、斗嘴皮是王安石的強項,司馬光只得甘拜下風。</p><p class="ql-block"> 司馬光是欽佩王安石的才華的,愛才惜才之意始終存有。王安石亦尊崇司馬光,曾對自己兒子說:司馬光在修身、齊家等方面,事事都可以做年輕人的榜樣。但司馬光是有“道德潔癖”的理想主義者,且認死理,脾氣倔,原則問題從不讓步,無論是對皇上還是位高權(quán)重的大臣,他從不放棄對自己信念的堅持和追求。在多次勸阻神宗王安石變法無果后,他放棄了高官厚祿,專心致志編撰《資治通鑒》,歷時十五年,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資治通鑒》是一部長篇編年體史書。全書共294卷,300多萬字。記載了中國歷史上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之間共1362年的歷史。</span>內(nèi)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guān)系為主,兼及經(jīng)濟、文化、學術(shù)思想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編者運用敏銳深刻的觀察力和匠心獨具的藝術(shù)手法,不僅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還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外,《資治通鑒》也關(guān)注了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發(fā)展和變化,例如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科技、教育、藝術(shù)等領(lǐng)域。這些內(nèi)容為后人了解中國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和借鑒。</span></p><p class="ql-block"> 有人總結(jié)了司馬光高貴的道德品質(zhì)和人格魅力,摘抄如下:1.忠誠:他為人忠誠厚道,無論是對君主還是對朋友。2. 勤奮:司馬光一生勤奮,除了在祭祀或者與朋友交流等活動的時間外,其余時間都用來讀書,編纂古籍。3. 剛正不阿:司馬光性格剛正,不附權(quán)貴,在朝為官期間,敢于直諫,不畏權(quán)勢。如,他直言天子應當先納諫,再斷政。4. 才華橫溢:司馬光博古通今,對文學頗有造詣,不僅文思敏捷,而且文學造詣較高。5. 高尚品質(zhì):司馬光有強烈的道德觀念,他做事的標準不僅僅是出于個人的利益,更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福祉。6. 為人正派:司馬光對人和藹可親,不偏執(zhí)、不激進、不自利、不自欺,無論是做官還是做人做事,都有高尚的品德。</p><p class="ql-block"> 對王安石,后人評價毀大于譽。例如王夫之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否定王安石的人品和新法,認為王安石“為小人”是不容置疑的,還認為他執(zhí)行的是“苛政”,是“敗亡之政”,“民乃益怨,釁乃倏生,敗亡沓至而不可御”。但也承認王安石變法中的許多項目“迄至于今,有名實相仍,行之不革”。在這我補充一下,延續(xù)最久的恐怕就是保甲法了。</p><p class="ql-block"> 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的評價最到位:上有急功近名之主,斯下有矯情立異之臣。如神宗之于王安石是已。神宗第欲為唐太宗,而安石進之以堯、舜,神宗目安石為諸葛、魏徵,而安石竟以皋、夔、稷、契自況。試思急功近名之主,其有不為所惑乎?當時除吳奎、張方平、蘇洵外,如李師中者,嘗謂其必亂天下。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誤在未審國情,獨執(zhí)己見,但知理財之末跡,而未知理財之本原耳。當安石知鄞時,略行新法,邑人稱便,即嘵嘵然曰:“我宰天下有余。”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執(zhí)政非長吏之任也。天下方交相詬病,而安石愈覺自是,黜陟予奪,任所欲為。至若登州婦人一案,較諸斗鶉少年,尤關(guān)風化,同僚謂不宜減罪,而彼必欲減免之,蓋無非一矯情立異之見耳。夫朝廷舉措,關(guān)系天下安危,而顧可以矯情立異行之乎?我姑勿論安石之法,已先當誅安石之心。</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的觀點與蔡東藩認為王安石“<span style="font-size: 18px;">誤在未審國情,獨執(zhí)己見”</span>相近,他說王安石“卒以敗者,無通識,并不周知社會之故”。</p><p class="ql-block"> 當然也有贊譽王安石變法的,把變法取得的一些成效放得很大,其觀點我不想逐一反駁,但我最痛恨把變法失敗歸罪于所謂“以司馬光為首的代表大地主階級利益的保守派”這種說法,典型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傳統(tǒng)陳腐觀念。</p><p class="ql-block"> 1086年四月王安石卒,同年九月司馬光卒。</p><p class="ql-block"> 當司馬光得知王安石死訊時,自己已重病纏身行動不便了,他令人焚香,命兒子取來官服,在兒子幫助下穿戴整齊后,面對南方長長一揖,然后肅然站立,默默無語,許久,淚流滿面。隨后他去書房親筆給尚書左丞呂公著寫了一封信,他首先肯定了王安石“文章、節(jié)義過人之處甚多”,要避免他死后一些反復之徒乘機詆毀他,“所以,我認為,朝廷一定要對介甫(王安石的字)以特別的優(yōu)厚待遇,以此來振作浮薄的風氣”。這就是司馬光的胸懷大度。</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和司馬光去世后官方的悼念文章(《王安石贈太傅制》、《司馬光神道碑文》)都是中書舍人蘇軾執(zhí)筆的,真是如椽蘇軾筆啊,雖都是頌文,卻暗藏褒貶,寓意深遠!</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碑文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哲宗駕崩徽宗繼位(1100年),重用王安石的學生蔡京為宰相。蔡京搞了一個“元祐黨籍碑”,把當年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名字刻在碑上,司馬光、呂公著、蘇軾、黃庭堅等赫然在列,計120余人。凡入黨籍者,其子孫、兄弟打入另冊不得入京不得科考不得當官。為擴大影響,這個碑文在全國各地都要刻制。有些刻工拒絕,認為那些都是好人啊,不忍下手。還有刻工怕被官府治罪不得不刻,但苦求不要刻上自己的名字,怕后人責罵。人心向背可見一斑。</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本好書,有機會我一定會再細細讀一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多县|
尖扎县|
石台县|
辰溪县|
奉节县|
罗城|
泰州市|
汤阴县|
咸丰县|
普安县|
江达县|
汉中市|
柞水县|
剑川县|
西充县|
钟山县|
衡阳县|
东平县|
长泰县|
德江县|
京山县|
仁化县|
南昌县|
呼伦贝尔市|
台南市|
岐山县|
黎城县|
平凉市|
远安县|
高唐县|
葵青区|
湘潭县|
军事|
长宁县|
洮南市|
苗栗县|
澄江县|
顺平县|
营山县|
南宫市|
晋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