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北地風”,一場在夢里久久回旋的風暴! 寧縣二中 張永鋒(745200) 曾經,我與幾個學生調侃:縣城的學生語文功底比鄉村學生好,緣于縣城學生閱讀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他們見多識廣,而農村的學生讀小學時接觸到的讀物除了課本外,無非就是幾本《學生天地》,還有個別同學的爸爸可能是村干部,他們可以訂閱一份《隴東報》。今天想來這話可能有失偏頗,因為自媒體時代,學生的信息來源渠道多了。可是過去幾十年,尤其上世紀末期,這話可能一點兒不夸張。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剛參加工作,那時候還沒有拖家帶口的后顧之憂。自己曾經連續三四年自費訂閱《作品與爭鳴》《散文選刊》《詩刊》《散文》,后來工資不能按時發放,一度捉襟見肘,只好忍疼割愛了。而在單位能夠見到的報刊大多是《甘肅日報》《黨的建設》《教育報》,能夠在辦公室經常看見的就是這份市委機關報《隴東報》了,這份報紙價格相對低廉,訂數多,這也許是這份報紙能夠親民的緣故了,至于其他的報刊大概就養在深閨人未識了。我經常光顧的就是這份報紙周末版“北地風”專欄中的文章。無論散文、詩歌、小說連載或者文藝隨筆都很耐讀,這當然與幾任責任編輯,如楊永康先生、現任責任編輯祿永鋒先生等人慧眼識珠、扶掖新人的識見和氣度有關,也因為作者大多是慶陽本土作者,或許因了共同的地緣關系吧,他們關注的內容大抵是慶陽的民情風俗、社情民意、群眾疾苦、人情世故、歷史風物、掌故軼事等。言為心聲吧,這些作品很接地氣,有濃郁的本土地域特色、質樸大氣,和西北人豪爽粗獷的性格以及和合包容的價值取向與大氣端莊崇尚厚重質樸的審美傾向不謀而合。這份副刊確實也讓一大批慶陽本土作家、詩人拋投露面后走出隴東,跨出西北,走向全國,進入讀者視野。因此,除了宣傳慶陽、推介慶陽的這個功能外,從鼓舞人、培養人、造就人的角度來說,這個欄目也功不可沒。現在還開設了“一點慶陽”欄目,還有“視聽慶陽”公眾號,也都逐漸占領讀者閱讀陣地,體現了編者敢于變革、務求創新的勇氣與膽識。 我也曾有幸和這個欄目結緣,不僅是一名讀者,也先后有散文《父與子》刊載2003年7月25日6版“生活服務”欄目,散文《歲月之河上的家》2008年4 月27 日刊于“北地風”欄目,《父親和他的一部村莊筆記》(組詩)發表于2014年8月31日4版;《門的斷想》2015年5月3日“北地風”面世,《一部蕩氣回腸的隴東民俗風情劇———瑣議汪忖芝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黃土2013年4月17日《隴東報》3版“影視戲劇特刊”。今年9月27日,詩歌《香飄隴原》在“‘香’約慶陽”欄目面世,編輯陳思老師和責任編輯祿永鋒老師對拙作做了刪改,詩情更濃郁,文字更簡約。配圖主題鮮明,朗誦也聲情并茂、字正腔圓,很美。 今天,在紙刊銷售不景氣、陣容逐漸消減的背景上,祈愿這份報紙能夠得到各位文朋詩友的厚愛,讓她茁壯成長,也希望這個“北地風”欄目的作品能在更多的讀者心頭刮起一場風暴。 張永鋒、甘肅省作協會員、慶陽市作協會員,寧縣二中高級語文教師,教學研究室主任。在《新時文——人文星空的凝望》一書中任副主編。有教學論文在《中學語文》《考試周刊》《甘肅教育學院報》《中學生作文指導》《語文課內外》《江西教育》等雜志發表,詩文作品發表于《九龍》《隴東報》《北斗》《未來導報》《中國教師報》《大渡河》,部分作品入編《采綠》《華夏之戀》《西部詩人四十家》《陽光花叢》《高天厚土傳豳風——新世紀隴東詩歌群體大觀》,“中華散文網”等,2014年獲“散文網”中外詩歌散文邀請賽創作一等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肃南|
乡城县|
含山县|
霸州市|
保定市|
玉树县|
娱乐|
嵊州市|
安福县|
闻喜县|
天水市|
花垣县|
凤城市|
阿克陶县|
大安市|
石景山区|
玛纳斯县|
都匀市|
永善县|
洪湖市|
达拉特旗|
阳原县|
鄂伦春自治旗|
桦川县|
汶川县|
宣城市|
丰顺县|
台东县|
鸡西市|
泸溪县|
布拖县|
平塘县|
库车县|
田阳县|
工布江达县|
灵丘县|
无极县|
方山县|
建平县|
德清县|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