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烏龍溝長城為明萬歷年間修建的內長城一部分,西接山西省平型關南的下關,東入淶水境內。橫亙在八百里巍巍太行的北翼,雄壯肅殺。</p> <p class="ql-block">??修建這段內長城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蒙古族的入侵。明朝疆土雖大,但軍事一直積弱,軍事體制畸形,沒有一只強大的軍隊保護邊疆,而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當時北方的蒙古、滿族都近距離的威脅北京。俺答汗曾破古北口包圍京城三天;明土木之變后的1449年瓦剌曾破紫荊關直逼京城,而烏龍溝就是紫荊關的外圍防線,守只有一線,破則京城門戶洞開。</p> <p class="ql-block">??由于戰略地位重要、地勢錯綜復雜,這一帶敵臺十分高大,且以密集而著稱,千米之內就十幾座敵臺,這些敵臺前后左右遙相呼應,相互依托,互為犄角之勢,構成一道拱衛京師內部防御線。</p> <p class="ql-block">??抗戰時期,八路軍在河北省淶源縣烏龍溝長城內外,與日寇展開殊死搏斗;百團大戰期間,東團堡戰斗就發生在烏龍溝長城附近。東團堡戰斗八路軍戰地醫院就設在烏龍溝村。<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紅色長城凝聚著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共御外辱的愛國情懷。</span></p> <p class="ql-block">??淶源有“兩關、三口、四塞”之稱,烏龍溝為四塞之一,稱“烏龍雄塞”。其名稱來源于河北岸一塊巨石,石中含有五條黑線如五條黑龍,故稱五龍溝,后演化為烏龍溝。</p> <p class="ql-block">??烏龍溝長城北接淶水金水口堡,南續浮圖峪長城。軍事地位為箸名的內三關之一紫荊關的第一道前沿防線,也是真保鎮紫荊關路直轄的五座城堡要塞之一。</p> <p class="ql-block">??2001年06月25日,烏龍溝長城作為明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p> <p class="ql-block">??2023.11.25日,我和山羊戶外的隊友們經過3小時30分鐘的車程,來到立有“烏龍溝觀景臺簡介”的108國道旁,今天要探訪神往已久的烏龍溝長城至煤窯段長城的16座敵臺。</p> <p class="ql-block">??我們9:39分從108國道起步,向西直接穿過烏龍溝村,過村后離開公路過小橋,橋頭西邊有一座小廟,名曰“西水泉”,泉水汩汩流出,見有村民搗衣、取水。西水廟內塑像、壁畫生動鮮艷。</p> <p class="ql-block">??過西水泉繼續前行,一座古堡躍然眼前,它就是烏龍溝堡。作為重要的軍事要塞,烏龍溝堡設有兩個堡門,兩個堡門均建有甕城,現烏龍溝堡堡墻完整, 兩座城門及其甕城型制完好,是淶源長城的七個古代軍事堡壘中, 唯一一座完整保存下來的城堡。</p><p class="ql-block">關于烏龍溝古城堡,《明長城考實》中的描述如下:烏龍溝口堡,西靠山崖,三面環溝。城全部用條石砌筑。今城墻和城門均保存較好,南城門、西城門均有甕城環護,甕城門額各嵌有一匾。南甕城匾,陰刻橫書“翊荊門”三字。西甕城匾陰刻橫書“鎮朔門”三字。</p> <p class="ql-block">??從古堡南門進入甕城,再拐一個彎是西堡門正門。正門和甕城門不直沖,而是又拐一個90度的死彎,這是大多數中國古城池的甕城布局,也是為防止攻城錘的沖擊,以確保城池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南甕城南門匾額為橫著陰刻“翊荊門”,為萬歷二十一年(1594年)刻石。現字跡已模糊不清。“翊”有輔佐、幫助之意,因位于易縣紫荊關外口,匾額題字為“輔助紫荊關之意”。</p> <p class="ql-block">??西翁城匾額,上面寫著“鎮朔門”三個大字,上款為“萬歷甲午歲中秋吉旦”,下款為“欽依烏龍溝把總王國禎立”。</p> <p class="ql-block">??“鎮朔門”匾額題字意為“威名遠鎮朔州”或“威鎮河朔”之意。此匾額在2009年被盜,至今沒有追回。現匾額為候補,有明顯新鑲嵌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烏龍溝內擁紫荊雄關,外接連通蔚州的東團保古道,抗日戰爭時期,楊成武獨立團在“東團堡”經過多日苦戰,一舉全殲日軍軍官觀摩團,從此留下一世英名。東團堡村北不遠有卸甲溝村,據說是當年遼國的肖太后得勝班師,下馬休息,摘盔卸甲之處。可見早在一千多年前,這里已是連通中原與塞北大漠的交通要道。烏龍溝堡,正卡在這條要道的哽嗓咽喉處。〔1〕</p> <p class="ql-block">??出了西甕城,過小橋跨過烏龍河回到鄉間公路,繼續奔長城埡口而去。</p> <p class="ql-block">??路過烏龍溝長城引導牌,讓我想起剛才穿村而過時,善良的老鄉們望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溫暖的提示著“注意防火”,一句質樸的話語,是信任也是責任,感謝烏龍溝的鄉親們,是你們的信任,讓我們很體面爬上長城。</p> <p class="ql-block">??在巨石陣中爬升一段后已熱的不行,就在我們減衣之際,隊友們不知從什么地方爬上了城墻。墻上隊友招呼我們直接切到城墻底下,然后踩著墻下巨石翻上墻,望著幾米高的巨石,只能望石興嘆。不過從側面看,此處應該是一座敵臺或者馬面,因為城墻的腰線清晰可見。這段斷頭城墻不知是修路所為,還是因水而止?</p> <p class="ql-block">??我和笨牛可以從這個地方上墻,由于難度較大,還是選擇繞行。</p> <p class="ql-block">??烏龍溝長城隨地形起伏蜿蜒,各段敵樓、邊墻或完整、或斷壁殘垣,較好地保留了長城的自然狀態,敵樓疏密有間,垛口、墻體連綿起伏,形成一道美麗、和諧的曲線,壯美之中不乏獨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此行,一共走了16座敵臺,其中烏龍溝段13座,煤窯段3座。這些敵臺,形制及構造大體一致:大部分城樓保存較為完整,但偶有修葺過的痕跡;邊墻按二等邊建造,寬3~4米,高4~6米,以毛石壘砌,以灰漿填縫,灰漿包抹,有的上面開有方形或者圓形瞭望孔;敵樓為磚石結構,底座為寬大堅實的長方形花崗巖壘砌。上為灰黃色的長城磚,用白色的灰漿勾逢;敵臺基本上是3×4制式,前后各1門兩2箭窗,左右各4個箭窗;敵樓中間為一拱券頂方廳,四門通四周回廊,全部磚砌拱券頂;登門樓位置不定,門上匾額無存;敵樓上普遍建有鋪房,鋪房大多塌圮,樓內通往鋪房普遍不設登道;頂上四邊建雉堞,五垛墻四垛口,垛墻設圓形射孔,外小內闊。</p> <p class="ql-block">??烏龍溝長城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過搶險加固和現狀保護等修繕手段,解除了自然及人為因素對長城文物本體的病害,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古樸的整體風貌。</p> <p class="ql-block">??為了便于記憶,以下敵臺編號1~16號,是我走過烏龍溝長城-煤窯村段長城自行編號,此非官方編號。</p><p class="ql-block">這是我走過烏龍溝段1號敵臺,樓門居中,騎墻而設;頂上四邊建雉堞,五垛墻四垛口,垛墻設圓形射孔,外小內闊。基本上涵蓋了上述共同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整的門閂洞和門墩石。</p> <p class="ql-block">??磚砌拱券門,上青下黃,明顯修葺過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回拍第一座敵臺,券門和雉堞青黃分明。</p> <p class="ql-block">??烏龍溝長城上城登道較其他地方上城登道要緩,與這一地區山勢較緩有關。</p> <p class="ql-block">??眺望第三敵臺。</p> <p class="ql-block">??去往第二座敵臺途中遇隊友告知,此臺樓門封著,可能是正在修繕保護吧!從外觀上看,制式同第一座敵臺。</p> <p class="ql-block">??1.2.3敵臺交匯處,形成“三岔”。</p> <p class="ql-block">??3號敵臺樓門開在邊上,樓頂鋪房、雉堞圮殘。建筑制式同1.2臺。</p> <p class="ql-block">??3號敵臺西側樓門洞開,門閂洞、門墩石無存,過腳石上刻有啞鈴狀花紋。</p> <p class="ql-block">??中廳回廊開闊,修葺過的拱券頂青磚有些刺眼。</p> <p class="ql-block">??回拍3號臺。</p> <p class="ql-block">??1.2.3號敵臺城墻交匯處形成三岔,有驢有管它叫做“三叉戟飛機”。細觀2號臺向外伸出,貌似前哨,這也是烏龍溝長城的特色,敵臺之間相互依托,互為犄角之勢。</p> <p class="ql-block">??4號臺樓體保存較好,鋪房尚存三扇殘墻。</p> <p class="ql-block">??4號臺回望“三岔”。</p> <p class="ql-block">??4號臺回廊。</p> <p class="ql-block">??敵樓窗口原來有木制的窗欞無存。從4號臺眺望5.6.7號臺。</p> <p class="ql-block">??4號臺側面保存完整的箭窗。</p> <p class="ql-block">??回拍4號臺。</p> <p class="ql-block">??5號臺樓門居中。</p> <p class="ql-block">??5號臺樓門、雉堞、排水嘴、射孔修葺一新。</p> <p class="ql-block">??從5號臺回望4號臺。</p> <p class="ql-block">??走進5號臺內,寬敞的回廊,整齊劃一的地磚,要不是親眼所見,還以為是進了誰家的客廳呢。</p> <p class="ql-block">??從5號臺上回望1.2.3.4號敵臺,一幅絕美的長城畫卷。攝影清風拂柳,致謝隊友!</p> <p class="ql-block">??回拍5號臺,其腳下有一鐵梯搭在城墻上,應該是施工人員修復長城所留。</p> <p class="ql-block">??5號臺雉堞,射孔保存完整,樓頂鋪房尚存兩扇殘墻,殘墻上白色石灰歷經幾百年依然堅固。居說淶源的石灰石資源十分豐富,城磚均以石灰填縫,這也許是這里長城保存比較完整的原因之一。</p> <p class="ql-block">??6號臺樓門居中,樓頂鋪房4扇墻體尚存,圮殘。</p> <p class="ql-block">??首次遇到6號臺的樓門開在城墻外,這在烏龍溝長城上也是一絕。</p> <p class="ql-block">隊友穎航拍烏龍溝長城,致謝隊友!</p> <p class="ql-block">??站在長城上,天空布滿了厚厚的云層,此時此刻,古老的長城仿佛被喚醒了一般,濃密的白云中綻放出一朵七彩祥云,美輪美奐!</p> <p class="ql-block">??6號臺身后的絕壁上伸出一段城墻,這段城墻臨崖而建,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周邊敵臺和村莊盡收眼底,是能夠最早發現敵情地方,可以說是個前沿哨所。</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墻上回望6.5.4.3.2.1臺,居高臨下,前邊走過的6座敵臺和山下的村莊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7號臺樓門居中,樓頂雉堞保存完好,鋪房無存。</p> <p class="ql-block">??此行偶見券門木質橫梁,烏龍溝段長城木質材料橫梁十分罕見,一個原因可能是木質經過幾百年被腐蝕掉了;另一種可能就是修建長城用的木材質地較好,被不法分子盜走留作他用。</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整的烏龍溝段長城,內部城墻平整,也為涂鴉者提供了方便,許多敵樓內部都留下墨跡,甚至還有悼亡詩。</p> <p class="ql-block">??7號樓回望6號樓。</p> <p class="ql-block">??回拍建在絕壁上的6號樓。</p> <p class="ql-block">??烏龍溝長城上信號塔,上有監測設備。</p> <p class="ql-block">??8號臺樓門在側,上有殘存鋪房城墻,內有通往鋪房的天窗,未見登道,古時候應該有上樓木梯。</p> <p class="ql-block">??8號樓上眺望9.10.11.12.13號敵臺,像巨龍一樣在藍天白云下盤旋,一幅絕美的長城畫卷,雄渾壯闊!</p> <p class="ql-block">??回拍8號敵臺。</p> <p class="ql-block">??隊友們8號樓下撤途中</p> <p class="ql-block">??9號臺樓門居中,樓頂雉堞、射孔保存完好,尚有兩扇鋪房殘墻,殘墻上石灰殘存,由此說明住在鋪房里的戍邊將士住的并不是毛坯房,鋪房內部白色墻壁應該是涂抹的石灰。</p> <p class="ql-block">??9號樓過門石已經斷裂,拱券木質橫梁尚存,不難看出是新修葺過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通往鋪房的天窗被人為封死,是怕雨淋毀壞敵臺內部結構,還是怕驢友門爬上去?那其他的敵臺的天窗為什么沒封呢?</p> <p class="ql-block">??回拍9號敵臺,上樓登道緊挨著城墻,經修繕過的樓門像極了一只鳥??頭,嶄新的排水嘴和側墻的的補丁,感覺都很另類。走到這里已經12點30分了,就地午餐是個不錯的選擇。</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城墻垛口,向地面投下斑駁光影,光影交錯,滄桑而又凄美!</p> <p class="ql-block">??10號臺內部結構完整,樓門券頂木質橫梁尚存。樓頂雉堞、射孔完好,鋪房無存。</p> <p class="ql-block">??回拍10號敵臺。</p> <p class="ql-block">城墻雉堞為毛石壘砌,長4米左右,高2米左右,以灰漿填縫,灰漿包抹,有的上面開有方形或圓形瞭望孔。</p> <p class="ql-block">??回拍10號樓,10號樓之后是幾段陡直了下降,緊接著就是爬升,奔赴11.12.13號敵臺。</p> <p class="ql-block">??前方還有11.12.13好敵臺在等待著我們。</p> <p class="ql-block">??11號敵臺內部結構令人擔憂,回廊拱券斷裂,有隨時坍塌的可能,內部涂鴉嚴重,通往鋪房的天窗尚能看到殘存墻體,天窗下雖無登道,但有被人工摳出的腳窩可以上到樓頂,考慮到對長城的保護,隊友們都沒有上樓。</p> <p class="ql-block">??11號敵臺眺望12.13號敵臺,13號敵臺顯然是建在懸崖上。</p> <p class="ql-block">??回拍11號敵臺,其外部大石條基座一有裂縫,11敵臺整體結構令人堪憂!</p> <p class="ql-block">??12號敵臺樓門居中,樓頂尚有部分雉堞、鋪房殘基,樓頂灌木叢生,感覺從11號敵臺開始至13號敵臺,長城保護做的不如前10座,不知為何?</p> <p class="ql-block">??12號敵臺和13敵臺之間是一埡口,我們剛到,前隊已經從13號樓下撤,去往煤窯村段長城。13好敵臺建在三面絕壁上,上去還要有一定的爬升,心理雖說有些著急,但還是決定看看13號敵臺。</p> <p class="ql-block">??13號敵臺,樓門居中,三面臨崖,在往前一段城墻戛然而止。</p> <p class="ql-block">??13號敵臺蘑菇狀箭窗后面是陡直的山體。</p> <p class="ql-block">??通往鋪房的天窗尚能看到部分殘存的鋪房墻體。</p> <p class="ql-block">??樓內寬敞的中廳地磚殘存,中間有一大坑,不具有儲物功能。</p> <p class="ql-block">??站在13號敵臺回拍12號敵臺,此時可清楚觀察到,12號敵臺上灌木叢生,還有部分殘存的鋪房、射孔。</p> <p class="ql-block">??12號敵臺前埡口處下撤,去往煤窯村段長城。</p> <p class="ql-block">??從烏龍溝段長城下降到谷底,再遇美麗的冰溪,灰白色的石床上溪水已經結出厚厚的冰層,冰層下的泉水發出動聽的旋律,長城伴著燦爛的光芒,幽谷神潭,人與自然定格一瞬間,多么美妙動人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隊友清風拂柳攝影,致謝隊友!</p> <p class="ql-block">??在山谷中玩耍片刻,立即起程,因為還要探訪煤窯村段的3座敵臺,還有100米左右的爬升,要趕在下午三點半關門之前下山,一看時間已經是14:21分,還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能否在規定的時間內下山,心理敲起了小鼓。</p> <p class="ql-block">??14:24分終于到達今天的14號敵臺,敵臺樓門過高,需要輔助才能上去,由于時間緊迫,只能匆匆看了外觀。14號敵臺總體保存良好,樓頂部分雉堞圮殘。</p> <p class="ql-block">??行不多久,14號敵臺就被我們甩在身后。</p> <p class="ql-block">??動員全身肌肉,抓緊向15.16號敵臺發起沖擊。</p> <p class="ql-block">??15.16號兩座敵臺,中間隔了一座山峰,可以繞行至16號敵臺,但由于時間緊迫,只參觀了15號敵臺,16號臺只能遠瞻一下。</p> <p class="ql-block">??16號敵臺樓門居中,樓頂鋪房、雉堞圮殘,樓內有通往鋪房的天窗,無登道。回廊中間有一圓形坑,里面填滿了碎磚和垃圾,另有一方形石槽,不知何用?</p> <p class="ql-block">??14:37分,滿載滄桑,于15號臺旁的小路下撤。</p> <p class="ql-block">??下降途中,在這塊巨石下剛見到隊友的身影,心里還沒來得及高興,倏忽間蹤影全無,看軌跡,尋路標,為追趕隊友,一路小跑下山。</p> <p class="ql-block">??當我們在冰溪邊一路小跑時,忽聞人語響,轉身回看,原來是李佩和燕燕兩位小妹妹,結伴而行,心理踏實了許多。</p> <p class="ql-block">??提前15分鐘,到達煤窯村長城驛站,見到在此等候的隊友,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戶外多年,很少走后隊,只是走長城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心理總有一種責任和使命,我們不僅要走讀長城,還要記錄長城,讓長城精神賡續相傳。</p> <p class="ql-block">2023.11.25日,山羊戶外烏龍溝長城-煤窯村穿越,累計爬升467米,累計下降486米,行程10公里,用時5小時。</p><p class="ql-block">謝謝您的光臨和贊美!</p><p class="ql-block">早早于2023.12.07發布于大雪節氣</p> <p class="ql-block">參考文獻:</p><p class="ql-block">〔1〕《獨立于邊墻之內的城堡----烏龍》</p><p class="ql-block">溝(原創文章)作者紫塞金城2016-11-21</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平市|
昭通市|
岢岚县|
泸定县|
交城县|
泸水县|
鹿邑县|
黄山市|
新巴尔虎右旗|
贵港市|
堆龙德庆县|
手游|
茶陵县|
曲靖市|
泽库县|
灵寿县|
明光市|
三原县|
班玛县|
小金县|
拉孜县|
清丰县|
普格县|
尚志市|
尼木县|
漠河县|
商河县|
绥芬河市|
德州市|
得荣县|
苗栗市|
武邑县|
雷州市|
永年县|
苗栗市|
河津市|
安化县|
怀远县|
高邑县|
米林县|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