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晉祠訪古

鵬霄1026598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大名久有耳聞。十多年前,一位交好的老弟邀我到他的工作地——山西太原游玩,放著諸多的名勝古跡不提,獨獨提到了晉祠,因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次到晉祠游玩,才明白晉祠分兩部分:晉祠公園和晉祠博物館。晉祠公園免費向公眾開放,晉祠博物館則需要購票預約才能入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下榻在晉祠賓館,是開放不久的山西晉祠國賓館。賓館內亭臺樓閣、風景如畫,同時后門直通晉祠公園中心地帶,可以很方便的進入公園游玩,加之房價不貴,感覺很是超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晉祠賓館內的湖畔亭閣,在假山、花樹、藍天、倒影的映襯下,在明媚的晨光中,顯得古樸典雅、氣度非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賓館的餐廳寬敞明亮,走廊的櫥窗里展示著文物和藝術品,彰顯出國賓館的品味和檔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一輛清代馬車,原藏于山西祁縣民間,屬典型的清代中晚期兩輪馬車。硬木車身,拱型車廂,18輪輻車輪,銅活飾件,整體造型質樸大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考證,光緒26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途經晉中時,該馬車曾被編入皇家車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公園緊鄰晉陽大道,景區道路兩側前有太白亭和樂天亭,后有稻花榭和藕香榭。層層鋪墊后,東門牌坊終于登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東門牌坊始建于明代,為四柱三樓式建筑。1984年,從太原郝莊鄉馬莊遷于此,是公園廣場和東大門外的主要建筑。正面牌匾“晉祠勝境”由山西省原書記李立功于1984年題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背面匾額“唐晉斯原”,由國學大師、教育家、書法家姚奠中題寫,意為古唐和晉國的歷史起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們游園的當天,恰逢當地的幼兒園組織小朋友游園。天真可愛的孩子們給晉祠公園增添了不少喧鬧和歡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園大門為單檐歇山式建筑,三門五開間,中門匾額“晉祠”二字采用唐太宗御筆,中間紅章“貞觀之寶”;右書:御制御書,左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門前廊柱楹聯:臨汾川而降址;構仁智以棲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大門內側的匾額:宗唐發軔。楹聯:赫赫宗周明明哲輔誕靈降德承文繼武;天地可極神威靡墜萬代千齡芳猷永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傳說唐太宗父子起兵太原,禱于叔虞,若平定天下,當以唐為號。這就是唐朝國號的來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園,重建于2007年,單檐歇山頂,東、南、北向有抱廈,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南連半弧廊,北接曲廊。包括飛龍閣、長守廳、流珠樓、望月樓、御井亭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園”二字為明末清初書法家傅山所書。門前楹聯:風壤瞻唐本;圣祠閱晉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門內楹聯:和風朗月天懷暢;虛竹幽蘭靜氣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門楹聯:殿前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云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隱約可見園門后有一磚雕照壁。照壁為2007年重建,高5米,寬8.4米,須彌座上東向有“福、祿、壽”圖,西向為“群仙會”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飛龍閣,又名主景閣。重建于2007年,四角攢天頂,二層三檐,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周圍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體建筑坐落在假山石洞上,登上主景閣,游人可將唐園內景觀盡覽眼底,假山石洞下游人又可穿行而過。這是根據北京圓明園畫作仿建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飛龍閣上所掛楹聯“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最初是由清代文學家朱彝尊所題,后人刻匾懸掛于此。他五次游晉祠,對《晉祠之銘并序》碑贊不絕口,流連忘返,這副楹聯既表達了作者對唐太宗李世民文韜武略,貞觀之治的仰慕之情,也總結了歷代統治者武力奪取天下、文教鞏固政權的必然規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長守廳,重建于2007年,單檐歇山頂,東向有抱廈,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四獅鼓鏡柱礎,四周圍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長守”二字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期望唐室天下千秋永固,永遠得到唐叔虞的神恩庇佑。唐王李世民在《晉祠之銘并序》中宣揚唐王朝文治武功和期望政權永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東面匾額為“唐宗遺風”。外廊柱楹聯為:晉陽自古稱嘉麗,高殿歌臺奏管弦;內廊柱匾額為:貞觀寶翰千秋在,青主遺墨萬古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面匾額為“龍興晉陽”。廊柱楹聯為:唐祖虎賁曾業軔,晉陽佳麗境天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興晉陽青銅雕塑,高6.99米,寬9.5米,重2500公斤。2003年,為紀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由山西省雕塑協會主席張熙玉歷時3年設計完成,大連金世家青銅藝術公司制作,是太原市最大的青銅雕塑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間騎馬者是唐太宗李世民,左側為國舅長孫無忌,右側為李績,左前站立者是尉遲恭,最右側站立者,前是魏征,后是馬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原古稱晉陽,本是古代陶唐氏帝堯的封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全國設36郡,太原郡治晉陽。先有晉陽,后有大唐,這是唐王朝由晉陽起家的歷史結論。龍興晉陽、輝煌盛唐,稱為中國歷史上的最美華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仙翁閣又稱瑞云閣、紅閣,因閣上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得名。呂洞賓祖籍山西芮城,所以山西很多的名勝古跡都專門修建了供奉呂祖的殿閣廟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仙翁閣創建于明代弘治年間(1488年一1505年),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2007年維修。坐東朝西,底座為磚砌券洞,東西貫通,閣為兩層結構,單檐歇山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生寺,創建于北齊天統二年(556),明永樂十四年(1416)重建,坐北朝南,由正殿、東西耳房、配殿等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殿內塑釋迦佛像,東配殿塑文殊菩薩像,西配殿塑普賢菩薩像。院內古柏挺撥,生機盎然。西南隅有鼓樓,與下生寺鐘樓相呼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生寺,又稱明月寺。創建于明代1621年,歷代都有重修,毀于民國,2007年重建。坐北朝南,由正殿、配殿、耳房組成。東南角有鐘樓,與上生寺的鼓樓相呼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花寺,創建于北齊,明、清都曾有修繕,上世紀八十年代重建。坐北朝南,由山門、鐘鼓樓、正殿、耳房、配殿等組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門前平臺視野開闊,臺前小溪流水潺潺,松柏掩映,綠樹蔥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公園和博物館內建有多處寺廟和仙閣,說明這里的風水極佳,深得各路仙佛的青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公園內古木成林、鳥語花香,亭臺水榭遍布、長廊四通八達。徜徉其間,古風仙韻,令人有時空穿越般的美妙體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座座古色古香、裝飾精美的亭臺樓閣,在別處堪作景物中心,在這里變成了尋常可見,限于篇幅,只好從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國六年(1917)至民國十九年(1930),是晉系軍閥形成和發展壯大時期,晉系軍政要員紛紛購置土地,營造公館私第,構筑山石池亭。他們在晉祠也修建了幾處花園別墅。這些老院古拙精細,歷盡滄桑仍能見其本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公園南側,臺駘澤西南方,一片仿漢高臺式建筑群巍然屹立,那就是“晉文公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祠前大道端點的兩對“晉文公祠闕”,在彰顯重耳歷史地位的同時,也確定了晉文公祠的起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是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晉國首任君主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為晉。晉祠又稱唐叔虞祠。晉祠能夠建造規制極高且聲名顯赫,想來晉文公也是功不可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文公祠的主體建筑,由門樓、角樓、連廊、殿堂等形成一個三進的超大圍院,全部都建在二層的高臺之上。一層則用于文創和商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中央大殿,即為晉文公祠的主殿,懸掛有“晉文公祠”之匾額,內有晉文公和他的幾位主要功臣的雕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636年,經過多年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62歲的晉文公否極泰來,終于坐上晉國國君寶座,開始了自己躋身春秋霸主最輝煌的一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文公一上任,就著手在晉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經濟上輕賦薄稅,積極鼓勵生產;治安上嚴懲盜賊,保證道路暢通;思想上整肅民風,提倡互幫互愛;政治上選賢任能,功過賞罰分明;軍事上君主放手,大卿掌握軍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632年,即位后的第五年,晉文公以周天子的命令召集諸侯,與齊昭公、宋成公、魯僖公、蔡莊侯、鄭文公、衛叔武及莒子進行了第一次會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631年,晉文公與宋、齊、陳、秦等國再次會盟,并謀劃討伐鄭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前628年,一代霸主晉文公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在提到“晉”,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其實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比現在的山西大多了。最鼎盛時期,如果以現在的地圖來說,包括山西全境,河北中部、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西部、中部,安徽淮河流域、陜西東部和內蒙古部分地區。由此可見晉文公當年的威勢和影響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殿為介子推殿,匾額上書“功不言祿”。前后院兩側皆有配殿,四周回廊環繞,連綿不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飲馬泉,擴建于2007年,面積20余畝。傳東魏高歡(496~547)、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均飲馬于此,留有“翻似天池里,騰波龍種生”詩句,故也稱“御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存有直徑1米的六角形(里口為圓形)大石圈1個,泉水緩緩從其下的泉眼中涌出,池邊有大唐李世民飲馬塑像,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光緒二十八年《晉祠志·卷三·亭榭》記載,東園原本是楊氏的住宅。在乾隆年間,楊二酉,也就是題寫了晉祠名匾“水鏡臺”的那位,在院門上寫了“東園”二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東園位于晉祠公園西南隅,緊鄰晉祠公園西門,東西最長約132米,南北最寬約132米,占地面積1.55公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東園的東、西、南、北側各設出入口一處,東園內建有菊館、醉吟軒、映雪齋、枕流橋等景點,采用東園歷史文獻記載的名稱,同時按照傳統的建筑工藝、雕刻技術和空間結構,于2017年8月復建完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爺閣是一座城關式建筑,頗有幾分北京頤和園文昌閣城關的神韻。下部城關可以供游人四面穿行,上部二層亭閣據說供奉的是關帝老爺,故稱“老爺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晉祠公園中部到晉祠博物館大門,用水系連接,修建了一條長長的甬道。甬道隨山勢越來越高,給人以登高懷古的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甬道在晉祠博物館前擴建成了一個城郭型的廣場,四周仿護城河修建水系,東西各以三座石拱橋、南北各以一座石拱橋連接;廣場上栽種四排共40棵高大的銀杏樹,金秋時節,金葉燦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廣場“護城河”外側四角修建了四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分別稱作:晉水亭、寶墨亭、清華亭和枕泉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位于廣場西南角的晉水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位于廣場東南角的清華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座亭子的不同方向,都用不同字體撰寫了不同的楹聯,內含典故和哲理,意境深遠、趣味悠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懸甕山麓,是集中國古代祠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公元七世紀至十二世紀間極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是祭祀西周晉國諸侯姬虞的祠堂,創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于水上……”可見晉祠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已具相當規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文化遺存極為豐厚,有宋、元、明、清時期的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各種雕塑100余尊,碑碣 400余通,上千年古樹20余株。在一處文化遺產中保存有如此眾多的文物精品,實屬罕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別是主體建筑圣母殿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北宋時期的代表作;我國橋梁建筑史上甚為罕見的宋代建筑魚沼飛梁;穩如大殿,巧似涼亭的金代建筑獻殿,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保存在圣母殿內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為當時社會上真實人物的寫照,開創了雕塑藝術寫實作品的先河,它不僅是中國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宮廷人物的造像,而且是中國雕塑史上藝術高超的罕見精品。此外,周柏、唐太宗李世民《晉祠之銘并序》碑等也尤為珍貴,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晉祠難老泉水晝夜涌流,聲響如玉,更為祠區增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造園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實例,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筑藝術寶庫中一份最珍貴的遺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博物館大門正中的“晉祠”匾額,為1959年陳毅元帥參觀晉祠時所題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1年3月,晉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 ;2009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批準為國家二級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鏡臺是明清戲臺,臺上東部為重檐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后幕;臺上西部為卷棚歇山頂,面向圣母殿,三面開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鏡臺”橫匾是晉祠著名的三匾額之一。“水鏡”二字,取于《前漢書.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鏡中昭然若揭,顯現原形,故曰“水鏡”。《三國演義》中的水鏡先生,神龍見首不見尾,洞悉天地、明察秋毫,令人記憶深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水鏡臺上部所懸匾額“三晉名泉”,是清康熙武舉楊廷翰所書,書體清秀,筆力遒勁;而“水鏡臺”則是清乾隆翰林、名書法家、晉祠人楊二酉所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楊二酉是楊廷翰之侄,楊府即在晉祠公園內的“東園”。伯父與侄兒,一武一文,各題名匾;一前一后,同懸于水鏡臺上,為這座戲臺增色許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戲臺分前后兩部分。從建筑形制來看,后臺為明代建造,前臺是清代補建;前臺立十二根明柱支撐卷棚式屋頂,后臺臺身四角立柱,有兩面圍廊與前臺連成一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后臺之間設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臺”橫匾。臺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參觀時驚嘆于水鏡臺建筑的精美,在臺下四周都拍了照。忘了是因為臺階前放置了“游客止步”,還是因為臺上沒人所以也沒上去,因此錯失了晉祠名匾“水鏡臺”的拍攝,有點遺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碑(復制碑)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稱“晉詞之銘并序”碑。為唐貞觀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東征歸來,途經晉祠時親撰御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歷史上唐高祖、唐太宗父子曾在起兵反隋前夜,前來晉祠祈愿。此碑通過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國的史跡,宣揚了唐王朝文治武功,以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行書碑,是集史學、文學、政治、書法于一體的國寶碑刻(2012年復制,原碑存于貞觀寶翰亭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勝瀛樓,創建年代不詳,位于水鏡臺西南側,唐碑的東北側,占地面積216.2平方米,樓高17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層東面懸掛“勝瀛”匾額,西面懸掛“棲云”匾額。夏至之時,四面受光,譽稱“勝瀛四照”,為晉祠內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人臺又稱蓮花臺,是琉璃制成的小閣,高達丈許,為明代遺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臺四隅各有金人一尊,關于金人解說各異。每尊高兩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鑄造于北宋紹圣四年(公元1097年),經歷九百多年的雨雪風霜,迄今明亮不銹,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在北宋時所達到的高度冶煉和鑄造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對于金人的歷史有五種解釋版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晉祠志》:“鐵本是金,熔鐵鑄人,名曰金神,金能生水,有金則水旺。”于是善男信女集資鑄造,祈求“風調雨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村民為預防水患,祈求村莊平安,立此金神用于鎮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護祠金人”或稱祠廟守護神,“獻上昭濟圣母,永充供養”。宋紹圣五年題記載:“倚靈感于永老,獲恩德于長年”,乃侍衛圣母并祈求保佑之意(西北隅鐵人胸前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晉陽為中國北疆邊陲重鎮,常受外族侵犯。宋毀晉陽后不久,太原為金人所陷,金虜徽欽二帝北去,北宋到此結束。似乎晉祠鐵人也是出自百姓對趙宋王朝的怨恨,加之宋帝軟弱無能,于是將武裝保衛故鄉的愿望寄托于神靈武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傳說金人臺是金兵占領太原并虜去宋朝二帝時筑此臺歌舞慶賀勝利,于是得名“金人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對越坊在晉祠景區中軸線上的金人臺西,建于萬歷四年(1576年),造型優美,結構壯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對越”語出《詩經·周頌·清廟》中“對越在天”一句。此匾由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所題,二字為榜書金字,筆力遒勁,宛如游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傳,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頑癥,百醫無效,后在呂祖面前求得一簽,簽上寫著“添磚加瓦”,高應元在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臺、橋樣樣都有,惟獨缺少牌坊,所以便選擇在金人臺西造了這座牌坊,并親手書寫匾額,懸于中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鐘、鼓二樓,位于對越坊南北兩側,明萬歷三十年(1602)創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長5.75米,寬5.75米,檐高5.6米,面積33平方米,兩樓形制相同,分別坐于3米高的石臺基上。西面設臺階,臺基上有12根廊柱,柱間置木柵欄,樓頂為重檐十字歇山頂,頂飾琉璃瓦,恰似牌坊的兩翼。</p><p class="ql-block">??鐘、鼓為古代報時的工具,有“晨鐘暮鼓”之說。鐘樓內懸掛大鐘一口,名為“九九鐘”。鼓樓內擺放大鼓一面,鼓身近2米,鼓面直徑1米有余,祭祀時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獻殿位于對越坊之西,是給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樣翻修,是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梁思成先生在1934年《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評價道:“獻殿的梁架,只是簡單的四椽栿上放一層干梁,梁身簡單輕巧,不弱不費,故能經久不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獻殿當心間前后辟門,四周設低矮檻墻,門扇為直欞柵欄門,其余各間在敦厚的檻墻上安直欞柵欄,為《營造法式》卷八小木作制度中的實例。獻殿造型,體量確為殿堂,但外觀又好似一座涼亭,玲瓏而穩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魚沼飛梁西依圣母殿,東鄰獻殿,是介于兩座殿宇之間的橋梁,位于魚沼之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關于魚沼,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且水中多魚,故名,是晉水三泉之一。沼上十字形橋梁為“飛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魚沼中的小八角形石柱和柱礎保留了北朝風格,現存橋梁為宋代遺物。根據1953年翻修魚沼飛梁時發現圣母殿下的水洞與魚沼西岸唇齒密接的情況判斷,魚沼飛梁是在北宋時與圣母殿同一時期修建,是晉祠三大國寶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往今來,橋梁多為“一”字形,唯有此橋連通沼岸,四面結成“十”字形,可謂獨具匠心。梁思成先生評價道:“此式石柱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則僅此一孤例,洵為可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殿內供奉的是西周時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姜子牙的女兒邑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殿創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九年。殿周圍廊,是我國現存古建筑中“副階周匝”的最早實例。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盤龍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殿采用了宋《營造法式》的“柱升起”、“柱側角”,增強了大殿的曲線美和穩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國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筑藝術和建筑發展的重要的實物資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顯靈昭濟圣母”,長4.2米,寬3米,是晉祠內體量最大的匾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母殿原名“女郎祠”,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補塑2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坐,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母殿的左右兩廡有40多位侍者。在圣母殿內尚存的43尊彩繪塑像中,除圣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后來增補的外,其余都是宋初原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些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木雕盤龍是晉祠古建三絕之二,中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云生,一派生氣,雖已近千年,鱗甲須髯皆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柏是周代種植的柏樹,位于圣母殿北側,因與晉祠齊年,故名“齊年柏”。原本有兩株,如今只剩這一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齊年柏,也名臥龍柏。樹身向南傾斜,與地面呈45度,頭枕撐天柏,形若游龍側臥。從周朝至今,歷經數千年,雖然老態龍鐘,依然體魄健壯,成為中華古老文明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檢測,周柏樹齡在2600——2990年之間,為國家一級珍稀古樹。樹高17.44米,樹圍5.58米,主干直徑1.77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以“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來謳歌它;清代著名書畫家傅山,曾以“晉源之柏第一章”來贊頌它。“古柏齊年”與難老泉、宋塑侍女像合稱為“晉祠三絕”,同時也是晉祠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難老泉,泉在梳妝樓下,寒流出巖,湍湍急下,為晉祠三絕之一;同時,“難老泉聲”為晉祠八景第一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海經》曾記載:“懸甕之水,晉水出焉”。泉水清澈見底,長流不息,北齊時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取名“難老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詩人李白曾贊嘆:“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泉眼之上的難老泉亭中匾額甚多,有劉匯寫的“晉陽第一泉”,有清代寧鵬年為泉亭作“晝夜不舍,天地同流”的楹聯。其中傅山所寫的“難老”立匾,與“對越”“水鏡臺”并稱為晉祠“三大名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善利泉亭是北齊天保年間創建,明正德初廢毀,到嘉靖時才又重建。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就是命名“善利”的喻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叔虞祠是一座獨立的兩進院落,高大宏偉,祠門外臺階高聳,祠門懸掛貼金篆書“唐叔祠”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叔祠坐北向南,西倚靜怡園,東臨昊天神祠,祠前有八角蓮池,與鐘、鼓樓遙相呼應,為祭祀周初晉國開國諸侯、武王之子、成王胞弟叔虞而建。叔虞被封到古唐國做諸侯,勤政治國,國泰民安。其子繼位后改國號“唐”為“晉”,建立祠堂有“晉王祠”一稱,簡稱“晉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院碑廊四繞,古木參天,優雅清靜。兩廊內嵌有石碣40余塊,為宋、金、元、明、清歷代名人學者題詠,是有關晉祠歷史、建筑、風光的珍貴史料。這些石碑無論真、草、隸、行,均為書法藝術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院中設過殿,單檐卷棚頂,面寬三間,進深三間,陳列一組元代樂伎塑像。14位樂伎分兩邊排列,各持不同樂器,如此完備的樂隊在元代壁畫中偶見,而實物全國僅此獨有,十分珍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叔虞祠在《水經注》《魏書》《史記·晉世家》等史籍中都有記載。現存的建筑不在古籍所記載的位置,原建筑毀于何時,無從可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現存大殿為元至元四年(1267)創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雖經明、清屢次重修,但從結構和材料看,仍保留了元代風格。大殿單檐歇山頂,前部抱廈,正面望去,大有重檐殿宇之勢。殿身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高12.4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殿神龕內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執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雖為明、清后世重裝,仍保留了元代塑像的特征。其神龕前兩柱上各盤繞泥塑蟠龍一條,活靈活現,張牙舞爪,形態生動,粗壯有力,氣勢兇猛,有騰云駕霧之勢。在明清時期等級制度特別嚴格,只有皇宮里才能見到五爪龍,民間禁用,所以唐叔虞祠的這對龍為四爪金龍。神龕內左右各有一侍童,神臺下文臣武將相對而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昊天神祠由關帝祠、三清洞、玉皇閣組成,是晉祠內最大的一組道教院落。因祠內原以供玉皇大帝為主,而玉皇大帝全稱是“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故而稱為昊天神祠。現存建筑是清朝乾隆年間擴建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昊天神祠分前后兩院,前院是關帝祠。出了關帝祠,迎面一座名為“鈞天樂臺”的戲臺,是給關帝演戲專用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鈞天”取自于《列子?周穆王傳》“鈞天廣樂,帝之所居”。前部為三面開敞的元寶箍頭頂建筑,后部為單檐歇山頂,結構簡練,雕繪精細,清乾隆年間建,為祠內清代建筑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覽晉祠必要游洞,自古有十洞九仙之說。在晉祠有朝陽洞、老君洞、云陶洞、財神洞、呂仙閣,最為著名的是云陶洞,因傅山先生在此隱居而聞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陶洞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取自唐代崔曙的名詩“三晉云山皆北向,陶然共醉菊花杯”;一說是“陶”字在此應讀作“窯”,取《詩經·綿》:“陶復陶穴,未有家室”,“云陶洞”就是形容一個高居于云中的窯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年因傅山待友時必煮茶,所以云陶洞亦稱“茶煙洞”。茶香氤氳,余香裊裊,這也是晉祠內八景“石洞茶煙”的來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洞的門楣上方有“云陶”二字,是傅山先生親自書寫的墨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待鳳軒,位于開源洞(財神洞)北,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六間,硬山頂,梁柱結構簡潔,前檐出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創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修。晉祠人楊二酉題“待鳳軒”橫匾一面,并題楹聯一幅“桐葉自當年剪得,鳳凰于何日飛來”,筆力遒勁灑脫,似龍飛鳳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人牛叢有詩日“洞名獨占朝陽號,應有梧桐待鳳棲”,待鳳軒命名可能就是取其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相傳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往西安時路過太原,山西巡撫毓賢在晉祠內修繕待鳳軒,備做“駐蹕行宮”。1982年,重建待鳳軒,并向西擴一米多,加以油飾彩繪,遂成現在格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仙閣梯云,稱為晉祠八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仙閣,指祭祀呂洞賓的呂祖閣,梯云形容高峻陡峭。沿階而上,立于呂祖閣可觀晉祠全景。</p> <p class="ql-block">??王瓊祠,建于明嘉靖十二年。王瓊曾任戶部、吏部、兵部尚書,與于謙、張居正并稱為明代三重臣,晉祠也因此被稱為“世界王氏發祥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溪書院人稱“王家祠堂”,主體建筑為“子喬祠”。初名晉溪園,始建于明嘉慶四年(1525),為明代重臣王瓊的私人別墅。王瓊去世后,他的長子改“晉溪園”為“晉溪書院”,成為王氏子弟學習的場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2年6月至1993年6月,在王瓊祠東側,仿明清建筑風格復建晉溪書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晉祠公園及博物館擁有“中國著名祠祀建筑群”、“中國早期唐宋園林”、“中國古建筑博物館”、“世界王氏發祥地”等等諸多美譽。雖然用兩整天時間盤桓其間,仍然顧此失彼、難以窺其全貌,對其中所蘊含的歷史、政治、建筑、文化、宗教等知識更是百不獲一。感謝“晉祠博物館”網站和眾多網絡文章,讓我在編寫游記的同時,學到了不少晉祠的歷史和文化,加深了對晉祠的認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晉祠,精美的建筑,珍貴的文物,悠久的歷史,優美的園林,有機會一定重游!</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边| 五华县| 土默特右旗| 南召县| 收藏| 黑龙江省| 革吉县| 区。| 县级市| 微山县| 武汉市| 泗洪县| 黄骅市| 渭南市| 阳高县| 胶州市| 广安市| 太谷县| 汤阴县| 富平县| 九龙县| 黄陵县| 阳高县| 唐山市| 南京市| 咸丰县| 巴塘县| 合山市| 攀枝花市| 梧州市| 永福县| 常熟市| 安溪县| 罗源县| 南康市| 聊城市| 修水县| 乐平市| 鹰潭市| 澜沧| 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