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老驥</p> <p class="ql-block"> 何為“稀奇八古怪,孫子抱爺爺”?說的是浙江紹興一帶民間的一句俚語,它源于有血緣關系的宗譜字輩(又名字派、字第,我老家稱它為字第),即給剛出生的孩子取名時用于表示家族輩分的字(多為名字中間的字)。但通過幾代或十幾代人繁衍后,會出現年長者輩分小,年幼者輩分大的情況。</p><p class="ql-block"> 字輩是我國姓名文化重要的內容之一。字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晉南北朝,至宋元時期基本形成。當時,一些望族在修家譜時率先編定寓意深刻的字輩,族人取名就按這編定的字輩依次選用,鑲嵌在姓名中。這種按字輩取名的方式,以便于區分長幼和在交往時的稱呼。隨后流傳到民間鄉村,許多地方也以字輩取名。這種取名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姓+字輩+名”的格式,選用與自己輩分對應的“字”嵌在姓名中間。</p><p class="ql-block"> 筆者為周姓氏。據查考,周姓為中國第九大姓,人口約2500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2.2%左右。諸暨目前300多個姓氏中,周姓人口7萬多人,排行全市第二位。</p><p class="ql-block"> 諸暨周姓的始祖為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第三世孫,北宋末年進士,大學博士周靖。周靖在護送康王趙構南渡長江后,于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隱居諸暨紫巖山(今阮市盛厚村)。我族周姓為浙東兵公周氏,來自岐陽汝南郡望族。據《浙東周氏兵公宗譜》記載,……兵公四世孫迎公遷居峴山之北(今諸暨嶺北周),為峴山派之世祖。兵公之六世孫奭公遷居嵊縣開元,為開元之始祖。兵公之十三世孫紳公(元二公)始遷暨陽花亭,為暨陽花亭之始祖。我便是花亭周姓之支派。</p><p class="ql-block"> 花亭原屬諸暨縣花亭鄉,600多年的瓜瓞綿延,現花亭周姓分布在今大小兼溪、大溪、杜家塢、吾家塢、上周塢、周家塢、周家灣、上河圖、大林、八字橋、尚典、施塢、鬧橋、火燒吳等十多個村莊。</p><p class="ql-block"> 大溪周姓為大小兼溪分支,始祖振一公,諱好禮,字志本,號石峰。大兼溪盛一公之長子。元明之交,為避兵役,遂孤身避匿會稽山麓大溪,配山陰大慶金氏。金太君生有3子1女。振一公開村肇基,以花亭周編定一首五言八句詩(共40代)作字輩,歷經5個多世紀,至今已取字第20余代矣!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振子文勉郁,善署杲升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永新啟道學,英敏紹宏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贊輔庚祥雍,芳名秉全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樹藝大化育,栽蓮慕清芬。</p><p class="ql-block"> 我是該字輩中的第十九世孫“宏”字輩,目前,大溪村最大輩分為“英”字輩(我稱英字輩為曾祖父,即太公),尚健在的有五六位。最小輩分“輔”字輩的只有三四個,他們稱謂我也是太公,我正好處在中間。但是,由于接近兩代人經歷了“計劃生育”,我們的晚輩正在逐步減少。</p><p class="ql-block"> 字輩,一般是始遷祖建立根基后,在修第一部支派家譜時對家族傳承的一種厚望。如果不按家族輩分起名,將導致輩分混亂,分不清長輩和晚輩。比如在我50歲左右時與父親回老家的路上,在村口遇上一個比我父親小十多歲的國奇,我父親在叫他“國奇叔”。我聽見后呆頓了一下,對父親說:“是我弄錯了?我平時一直也叫他國奇叔的,那應該叫他‘國奇爺’了。”國奇爺笑著對我說:“你叫我叔很正常,一是你不常住在村里,難怪你不曉得輩分;二是我看上去還年輕,不像‘爺爺’那么老。”此后我就記住了字輩。</p><p class="ql-block"> 字輩是輩分的標尺。如果不使用字輩,一是同族通婚會造成輩分混亂,甚至出現長輩嫁給晚輩,或是晚輩嫁給長輩的情況。我村就有一位“輔”字輩(曾孫女)招贅了年齡相仿的“紹”字輩(太公)為婿。目前,“叔娶侄女”“姑姑嫁侄子”已經是常態。不過他們都遠遠超過五代血緣關系。他們出生的后代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女方嫁到男方的按男方字輩往下排。男方入贅女方的,按女方字輩往下排,這叫做“亂親不亂族”;二是族人之間會造成稱呼混亂。現代人由于上學或進城離開了老家,這些人如果不按字輩取名,若干年后就不知其根。像我這個年齡或以上的人,族人之間都會在名字后面加一個“爺”“叔”“哥”之類的稱謂。如果這個族人年齡比自己大,輩分比自己小,也會在其名字后面加一個“哥”表示尊重,一般不會直呼其小名。</p><p class="ql-block"> 世事滄桑。現在回村去走走,幾乎看不到年輕人,偶爾有“紅白”兩事聚在一起,不用說我們陌生了,就是年輕人之間也互不相識,因為這些年輕人從小跟隨父母進城或去了外地,到了上學年齡,又不在同一所學校讀書,見面甚少,而且他們很少使用字輩取名,所以,見面也不知道怎么稱呼,然而,字輩從我們的下一代開始正在漸漸淡化。</p><p class="ql-block"> 在漫長的綿延過程中,年齡與輩分之間的關系是不成正比的。農村早有“小娘舅大外甥”的現狀,何況瓜瓞連綿幾百年。目前就我們大溪村來說,有多個比我小二三十歲的“爺爺”輩,甚至有與我年齡相仿的“太公”輩,“稀奇八古怪,孫子抱爺爺”的家族字輩文化就是這樣,在有趣中不乏嚴肅,傳承中彰顯秩序。</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日寫于諸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湖县|
灵璧县|
枝江市|
盐边县|
丰原市|
诸暨市|
伊宁县|
遵化市|
阿荣旗|
台北县|
周口市|
五原县|
台中市|
东港市|
阿拉善右旗|
威宁|
武强县|
石楼县|
二手房|
桃园县|
牟定县|
梁平县|
自治县|
临潭县|
克拉玛依市|
青冈县|
五寨县|
乳源|
盖州市|
静安区|
中山市|
天镇县|
鹤壁市|
芦山县|
务川|
乐亭县|
满城县|
樟树市|
青神县|
临沧市|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