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寨子巖山寨位于威遠縣鎮西鎮永和村13組,距威遠縣城22公里。從威遠縣城至鎮西場鎮,然后出場鎮沿一條小公路到達永和村小地名煙廠壩。</p> <p class="ql-block"> 在公路盡頭停車開始徒步,穿過永和水庫,沿山腳傾斜往上走,走到半山腰,抬頭向上望,只見寨子巖山頂海拔高約800余米,長滿茂密的松樹,樹下還有深及人膝的雜草,將曾經巍峨雄壯的寨子巖山寨遺址以及上山的小路一同掩埋其中,很難再尋蹤跡。而曾經寨頂所建的炮臺,以及條石修筑的圍墻,早已不復存在。</p> <p class="ql-block">路遇當地一位大爺,主動給我們當起了向導。</p> <p class="ql-block"> 寨子巖山寨下方,整座山巖壁立千仞,如刀砍斧削一般,光禿禿寸草不生,唯有大大小小十多個黑褐色的洞,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絕壁上,像一只只空洞的眼,瞪著山外五彩繽紛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據1994年出版的《威遠縣志》記載:“古遺址寨子巖山寨,位于鎮西區粟林碥村西3公里的寨子巖半山腰,四周為絕壁,僅有一梯徑通山寨。</p> <p class="ql-block"> 底樓石屋主要是用作圈養豬、羊、雞等牲畜和堆放儲物等。</p> <p class="ql-block"> 正寨完整,寨門、圍墻已拆除。正寨6間,面闊21米,進深6米,右下有屋3間,每間面闊4米,進深6米。寨外山頂有炮臺2處。建于清代。”另據寨內石刻字跡記載,此寨建于清嘉慶五年(1800),因其洞壁上刻有“玉顏硐迎月山”字樣,所以后來被人們稱為“玉顏硐”。</p> <p class="ql-block">每間石屋都開有一個亮堂的窗戶,窗戶形態各異,窗外風景如畫。</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擺拍特別有意境,很能出大片。</p> <p class="ql-block"> 寨子巖山寨由寨前平臺和主寨兩部分構成,主寨建于絕壁之上,遠觀如天然洞穴,近看內部由人工一鏨一鏨精心開鑿,利用天然山洞改建擴大而成。</p> <p class="ql-block"> 山寨分為3層,底層為生活用房,包括磨房、居室、牲畜圈等用房,面積約200平方米;第二層面積較小,主要用途是寨門與過道,過道可以從上往下封閉,封閉后一人當關,萬夫莫開;第三層為防御和生活空間,全部由人工開鑿而成,面積約800余平方米,分為主廳、過道、生活區、儲藏區4個部分。</p> <p class="ql-block"> 每個部分又由可開、可關的石門相聯,而今這些石門早已損壞,只遺留石質條石門框還立在原處。在各部分朝山外的中上部,均設有瞭望孔和射擊孔,既可瞭望洞外來敵侵犯情況,也可利用外大內小的射擊孔有效地打擊敵人,保護自身安全。</p> <p class="ql-block"> 此洞內部功能非常齊全,包括祭祀牌位、佛龕,日常生活用的灶臺、儲水池、糧倉等設施一應俱全,在主廳和各居室,從下到上的巖壁上,至今還留下兩排整齊的方孔洞,這是當年居住在里面的人,用粗大的橫梁穿插其中,然后在橫梁上鋪裝木板,將空間搭建成二至三層閣樓,再隔成一個一個的單元空間充分利用,提高了狹窄巖洞的使用效率。</p> <p class="ql-block"> 據載,明初白蓮教傳入四川。清嘉慶元年(1796)起長達近十年,湖北、四川、陜西暴發“反清復明”白蓮教起義。從寨子巖石刻對聯、教壇圖案等遺物看,與白蓮教也比較吻合。清嘉慶庚申年(1800),正值白蓮教起義中期,相傳劉氏三兄弟將寨子巖山寨石室改造為白蓮教教壇,并取名“玉顏硐迎月山”,在修筑時間上也與白蓮教起義時代背景較為相符。</p> <p class="ql-block"> 受大爺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家擺攤煮自帶的火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城|
宁都县|
博客|
赣榆县|
伊金霍洛旗|
浦北县|
镇赉县|
玉山县|
阿克|
财经|
东平县|
乌鲁木齐市|
武胜县|
衡南县|
三江|
崇阳县|
广德县|
碌曲县|
扬州市|
黑河市|
巴南区|
开鲁县|
浮山县|
孝昌县|
勐海县|
河南省|
平安县|
成安县|
周宁县|
资阳市|
读书|
格尔木市|
黑龙江省|
西华县|
资源县|
马尔康县|
吉木乃县|
大港区|
乌拉特前旗|
肥城市|
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