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序</font></b></h1> <h1></h1><h1><b><font color="#167efb">2022年11月,我們王氏家族集全族之力,老少三代人傾力創作的大書《收獲集》即將付印出版了。</font></b></h1><h1><br></h1>至此,我們家族一共出了三本書:2012年由家族第九代人姐弟倡導、發起、主創,推動族中后輩響應,集體創作了第一本書《春暉曲》;2014年底接續創作出第二本家族大書《秋實譜》;加上今年即將面世的第三本書《收獲集》。形成了一套珍貴、相對完整、脈絡清晰,足以讓子孫后代留存的家族發展史與家族精神的文字典籍。<br><br><h1>這三本書的完成,意味著王氏家族“根文化”發掘整理的最急切最艱難最意義重大的工作初步完成。從此,王氏家族的根文化有據可查,有史有實有文字見證,家族精神的族魂如何開端怎樣發揚如何發展在幾代人一篇篇真實的文字中脈絡初顯,呼之欲出;同時,來自幾代人的親歷、親自抒寫的情感故事也匯就了親情濃郁的熱流。這些真實的故事、鮮活的記憶,既讓人感動又令人振奮。這三本書就像是我們家族親情的一部永遠不會結束的寫實連續劇,讓所有親人情不自禁地既成為劇目的主角又成為熱情的觀眾參與其中,而且期待著下一部上演。<br><br></h1><h1>這三本書是王氏家族的第九代人,在他們老年階段歷十年之久合力完成的一件大事。這件事做成后才逐漸體會出它對家族與后世的意義深遠。這套書出書過程漫長、繁瑣,既耗心力體力又要求能力、智慧、思想、學識,和對百年家族發展人物事件的熟悉,以及在家族一呼百應的號召力等等要件缺一不可,好在王氏家族是個有實力有凝聚力有福運的團結的家族,只要真想做一件事,天時地利人和都在。第九代人中長姐王宗玲,長兄王宗珊、二哥王宗瑚延續了上一代人的好記直就是家族的活歷史;我父親王宗珠排行老三,在頭兩本書里以其公認的文字功力和思想深度擔當了很大部分主編和重要文章的主筆工作;老叔王宗琦連接溝通兩代人,熱情張羅、查缺補漏,功不可沒不可或缺。王氏家族以孝道為根本,老字輩做出榜樣,子孫自然響應,再加上心中都有源自血脈的親情,手上也都有下筆千言的文化基礎,三本書的近五十萬字,就這樣蔚然大觀。<br><br></h1><h1>2012年出第一本書《春暉曲》時,姑姑王宗玲82歲,大伯父王宗珊80歲,二伯父王宗瑚75歲,我父親王宗珠72歲,老叔王宗琦最小,也已經六十多歲。這幾個老人在操持完隆重的回鄉祭祖和祖母宋運年誕辰100周年慶典、祖父王成功誕辰110周年慶典后,對父母的懷念與感恩難以止歇,就想出本書紀念父母,商定以護理母親期間姐弟幾人在一千多個日夜記下的十三萬字《護理母親日記》為主干,集合晚輩子孫的回憶文章出一本家族紀念先祖合輯,主題為孝道,我父親王宗珠后來在《春暉曲》的序言中將這一主題高度概括成一句話“為了孝道的世代相傳”。<br>《春暉曲》一書,首次將王氏家族三百年繁衍奮斗的年代史的概況呈現在世人面前。更重要的是,整理敘述了自高祖王寶義(第七代)開始,主要是祖父王成功與祖母宋運年(王氏第八代傳人)的生平事跡與奮斗歷程,高度提煉出祖父母的美德與操守對家族千秋萬代的深遠影響。晚輩們的文章也遵循這一主題分別講述了自己與爺爺奶奶的故事。第一本書出來后,家族內外反響熱烈,其傳遞出的家族面貌與家族親情,令讀過此書的人有口皆碑,收獲了意想不到的反響。 <br>緊接著,姑姑、大伯、二伯、父親、老叔姐弟幾人又主持出版了第二本書《秋實譜》,并于2014年底交付印刷。《秋實譜》比起《春暉曲》,史實部分更為詳盡,參與人員更為廣泛,講述的故事由以第八代人為主角到向第九代人傾斜,悲傷的氣息減弱了,興旺與富足的氣象呈現出來。也是在第二本書里,家族倫理、家族精神的展現更為透徹。第二本書,完稿前最后七個月,也就是2014年春夏之交的幾個月,家族的文膽,我父親王宗珠開始進入哮喘重癥危及生命的階段,幾經搶救逃出鬼門關,他承擔的大量主筆主編工作是在病榻與病房間勉力完成的,《秋實譜》中我父親的大量文字可以說以生命寫就。 <br><br></h1><h1>第二本書《秋實譜》出版到第三本書《收獲集》問世之間,也就是2014年底到2022年底,相隔整整八年。之所以用整整八年才出第三本書,原因一言難盡。<br>首先大到全中國全世界,中到全家族,小到家族里最小的家庭單元,我們在這八年經歷了接連不斷的挑戰、沖擊,乃至打擊。 <br>這種挑戰有些是難以意料的,比如全球經濟趨緩,比如長達三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從一定程度上我們的生活觀念生活方式都在此大勢下潛移默化的發生變化,很多事要服從更大的情勢,身不由己。<br>而情感的沖擊與打擊更令人難以承受,是需要漫長時間去承受和消化的。對家族而言,我們在二十一世紀初經歷過四叔王宗瑞英年早逝的巨大痛苦后,又先后痛失大伯父王宗珊、大伯母劉德榮、我父親王宗珠以及姻親旁系長輩多人,上一代同胞姐弟六人半壁江山坍塌,在世的只剩下姑姑王宗玲,二伯父王宗瑚和老叔王宗琦。手足陰陽兩隔,夫妻從此隔世,兒女痛失父母,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抗衡的殘酷的生命規律。<br>與親人離世的悲傷相應,這八年,家族也迎來不少喜悅與欣慰,家族的子孫輩蓬勃成長壯大起來了。<br>首先,業已承擔家族和家族各小家庭重擔的第十代人,也就是以王祖來、王毅為首的王氏家族第十代人全面接手了家族命運和家庭責任的主力重任,父輩那代人也就是第九代人正式卸下家族歷史舞臺上主力承擔者、看護者的角色。<br>其次,第十一代人幾乎全部完成或即將完成或即將開始高等教育歷程,這一代孩子,將全部是優秀的正規大學畢業生,他們所受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比他們上一代人又提升了,大學從中國讀到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其中一半以上已經立業成家,他們工作與生活的起點更高,其中佼佼者事業已經顯露出崢嶸氣象。<br><div><br></div><div>更令人喜悅的是,從2016年開始,家族的第十二代人陸續出生了,目前第十二代人已經增加到六人。這些家族新降生的小生命象征著王氏家族血脈的長流不息。姑姑、二伯父,也開始享受到了中國傳統里最為圓滿的四世同堂的天倫之樂。<br><br></div><div>在這樣的背景下,家族的第三本巨著《收獲集》很自然呈現出不同于前兩本著作《春暉曲》和《秋實譜》的嶄新的特點。<br><br></div><div>第一個特點:九十四歲的姑姑、八十八歲的二伯父依然是我們的鎮族瑰寶,依舊邏輯清晰,依舊矍鑠旺健。姑姑已經寫了二十幾篇文章,仍筆耕不綴;二伯父每天為這本《收獲集》奔走呼號,沒有他老人家的付出,就沒有這本《收獲集》。<br><br></div><div>第二個特點,供稿的人數最多,跨度最大,群體質量最高,形成幾代人親情交響的盛況。<br><br></div><div>第三個特點,第十代人也就是王祖來、王毅為首的我們這代人的作品表達上開始顯現出不同以往的情感力度、思想深度與影響力。這和我們這代人的人生角色恰恰一致。尤其是幾位同輩的大哥、大姐的文字,令人難忘。<br><br></div><div>王祖來大哥的《追憶三叔》和《懷念四叔》的兩篇文章與眾多追憶長輩的作品,將全家族懷念親人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br><br></div><div>王毅大哥的《家族往事》填補了家族史上重要的空白,是目前為止最為系統、整理最為清晰的家族近現代發展史的重要文獻,值得后世留存傳揚,這篇文章充分體現出王毅大哥對家族的深厚感情與家族使命感和責任感。<br><br></div><div>王銘慧大姐帶領王祖來、王祖偉兩兄弟寫的懷念父母《我的爸爸媽媽》的作品,王彧大姐寫的懷念父親王萍《潤物細無聲-女兒心中的父親》的作品,王越寫的懷念父親王宗瑞《平凡而偉大的父親》的作品,不只還原了他們深切想念的父母的生平全貌,也讓這些離開我們的親人完整的、栩栩如生的在家族群像里永存,這是子女對父母更深遠的孝道,也足以讓九泉之下的父母得以撫慰。<br></div></h1><h1><br></h1>而王欣在母親的晚年為母親湯玉春寫的文字,充滿了只有女兒的細膩懂得才會噴薄而出的愛與心疼,值得一再展讀。<br><br><h1>嫂子馬薇、姐夫宋宏的文字展現了王氏家族的兒媳婦與女婿的優秀素質,尤其是馬薇的《我的戀愛三部曲》,幾乎可稱作當代青年健康婚姻觀、家庭觀的故事版,與他們實際生活中成功的形象組合到一起,是即將走入或剛剛走入婚姻的下一代必讀的活的教科書。<br><br></h1><h1>透過這些文字,第十代人做為接手上一代人的家族中堅力量,其整體呈現出的成熟穩健的面貌以及相互之間的默契呼應、自覺分擔和高度的凝聚力,躍然紙上,透紙而出,令人不能不對家族未來信心百倍。事實上,在第十代人接掌家族后,整個家族的社會地位、家族實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家族文化也與時俱進,更為開放成熟。<br>而成長中的第十一代人的幾篇作品,文字開放自由,極具當代性又兼重家族傳統,更讓人不由得對更遠的家族遠景,無限憧憬與神往。<br><br></h1><h1>由此,我們家族的第三本書《收獲集》終于得以功德圓滿、名副其實。<br>這種收獲,是一個家族五代人的不斷奮斗得來的收獲!<br>這種收獲,是家族每一代人都繼承了上一代人的志向并在自己這一代發揚壯大的接力!<br>這種收獲,是堅守善良、仁義、勤勞、堅韌的家風必然的果報!<br>這種收獲,是重視教育、尊重文化、以過硬的手藝與本事立世、以厚道與寬容處世的遠見與智慧結出的碩果!<br><br></h1><h1>因而,第三本書的創作者豈止這本書目錄上的作者,某種意義上,它的作者應該加上祖父王成功、祖母宋運年、我父親王宗珠、四叔王宗瑞、姑夫王萍……,每一個為家族付出過熱愛、投諸過心力的人,都是家族這本收獲之際的《收獲集》的創作者和參與者。<br><br></h1><h1>不能忘記遠去的人,<br>不能忘記終將遠去的人,<div><div>不能忘記這個家族如何從漁島走入省城,如何從農人成長為匠人,如何從目不識丁成長到滿族的書香門第,如何從艱苦卓絕到鼎力城市中堅,<br></div>念念不忘,必有回響。<br>如此,家族的氣運必能長盛不衰,家族的基業必定萬年長青。<br><br></div><div>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個家族的歷史,無不是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繼矢志奮斗而譜寫出來的。<br>自《春暉曲》、《秋實譜》到《收獲集》,這套家族書籍,足以禮獻給我們的先祖,禮獻給自先祖遷徙大連復縣長興島開始所有族人近300年艱苦奮斗的歷史,禮獻給王氏家族的子孫萬代。<br>我們也要向我們的上一代人——王氏家族第九代人王宗玲、王宗珊(故)、王宗瑚、王宗珠(故)、王宗瑞(故)、王宗琦姐弟六人獻上我們做子女做后輩的由衷敬意。<br>敬你們一生的奮斗與奉獻;<br>敬你們給后代做出的榜樣與楷模;<br>敬你們平凡又壯闊、不曾虛度的人生。 <br>你們意味深長的囑托,我們不會忘。<br>愿先人們安心,愿長輩們長壽!<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王戈鳴執筆</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10月23日</div><br> <br></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一部分</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花開與傳承</font></b></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傳承的力量</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宗玲</font></p><div><br></div>我今年93歲,屬馬。雖然年齡大了,但我頭腦清晰,生活能自理,并且還能給兒女做飯、洗衣服,心里很高興,覺得很幸福。<br>每次王氏家族聚會,我都要講一講,一是子孫后代都很尊敬我;二是王氏家族我最年長,知道的事多一點,就想講一講。有用的聽聽記記,沒用的一聽而過。<br>從2021年開始籌劃王氏家族第三本書,我聽了以后特別高興、特別關注,特別支持。我特別感謝倡導者、發起者,我的五弟王宗琦。最有才華的三弟王宗珠已離開我們,三弟宗珠留給我們很多希望和精神財富,我常常想起他。現在這個出第三本書的策劃兼主編的重任落在也已八十多歲的我二弟王宗瑚身上,我二弟有熱情、有能力,不辭辛苦、不厭其煩、廢寢忘食、親力親為,付出了很多心血,我非常感謝他。雖然我沒念很多書,但多年來我有寫日記的習慣,王氏家族的大事小情我都記下來,想起什么事馬上動筆寫下來。我想我也要把我知道的記下來,寫下來,留下來,傳承下來。現在我已寫了近20篇敘事紀實性文章,還用表格的形式展現了王氏家族的人數、性別、概況,讓后代感受一下、借鑒一下。<br><div><br></div><div>我希望大家都要寫,重在參與,積極參與,把各自所經歷的大事小事都寫一寫,分享一下,增進親人的交流、了解和理解,使親情更濃厚,把好的家風傳承下去!傳承,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我在王氏家族的每一個人身上都看到了好的家風傳承的星光閃現!大家在百忙當中加把勁為王氏家族家風的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大家共同努力吧! <br>我寫的日記,閑暇時經常翻出來看看,覺得挺有意思,幾十年來所經歷的事在日記中仿佛歷歷在目......。所以我想如果這本書出來,子孫后代閑暇之時看看會更有意思,畢竟里邊是我們熟悉的親人,是我們熟悉的人和事。<br>王氏家族能出書,說明我們是有文化的家庭,我們家族里的人也都是充滿書香氣息的。王氏家族的人都是善良的、正直的、優秀的、有智慧的人!我的爺爺王寶義、我的父親王成功就是這樣的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希望王氏家族優良的傳統永遠發揚光大!我希望王氏家族充滿書香氣息的朗朗讀書聲永遠傳揚下去!我堅信王氏家族在不斷的傳承和發展中會更加興旺發達!<br>每一天又將是一個新的開始!只要你做,永遠都不晚!<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2年5月28日</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王宗瑚 按語:</span></div></h1><h1><br></h1>我姐姐王宗玲真了不起,過去有“人活70古來稀”之說,意思是說人活到70歲就很少了。可我姐姐1930年出生,到今年已經整整93歲了,且耳不聾、眼不花,身體硬朗,大腦清晰,不僅能生活自理,還能洗衣服、做飯,讀書寫字看看報、記記日記,寫寫文章,到目前已經為王氏家族的第三本書寫了二十幾篇文章了。這在9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當中是十分罕見的!祝姐姐健康長壽!</div></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收藏|
五原县|
海城市|
东光县|
宝鸡市|
名山县|
烟台市|
伊宁县|
新津县|
沂南县|
镇沅|
光泽县|
栾川县|
个旧市|
阿尔山市|
平罗县|
浦北县|
加查县|
子洲县|
西青区|
锦州市|
呼伦贝尔市|
綦江县|
白银市|
阿拉善盟|
永济市|
新巴尔虎右旗|
双峰县|
西昌市|
通渭县|
乳源|
丰原市|
通道|
象州县|
邵东县|
五指山市|
洪雅县|
合川市|
穆棱市|
巴彦淖尔市|
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