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遠古時候的東方大地,黃河流域生活了一群人,勞作之余,載歌載舞。倉頡造字,這些民歌也就有了流傳的載體。隨著數量的不斷增多,周宣王時期,執掌周王室法令政策的內史大臣尹吉甫成為這些民歌收集整理的第一人,后世尊稱為中華詩祖。</p><p class="ql-block"> 春秋時期,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孔子在此基礎上,分門別類開始編纂匯總,按樂曲之名,列為三大部分:風、雅、頌。而這些民歌也有了新的稱謂名,稱之為詩。直至漢武帝時期尊為儒學經典,始稱《詩經》,流傳至今。</p><p class="ql-block"> 《詩經》句式以四言為主,內容采用賦、比、興表現手法,配合樂曲,重章疊句,便于唱誦。</p><p class="ql-block">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p><p class="ql-block">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p><p class="ql-block">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p><p class="ql-block">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p><p class="ql-block"> 時間來到戰國時期,長江流域的人文逐漸融入到華夏文明體系中。南方鄉土人情形成的楚歌獨特成體,這就是楚辭。句式長短不一,以六言七言為主,表現手法多用“兮”字感嘆。</p><p class="ql-block">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p><p class="ql-block"> “既姽婳于幽靜兮,又婆娑乎人間…”</p><p class="ql-block">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 《詩經》開文明之風,【楚辭】抒人文之情,北風雅頌,南情離騷,作為華夏詩歌源頭,并稱“風騷”。而這些飽含人文基礎和藝術底蘊的情懷,一經傳誦,便是千年萬年!</p><p class="ql-block"> 自秦始皇統一文字后,撿了個現成江山的漢朝成立了一個樂府機關,負責收集天下詩歌,訓練樂工傳唱。由此向民間鋪開,慢慢形成了一個音樂性詩體——樂府詩。</p><p class="ql-block"> 樂府詩體的基本特色是通俗易懂,貼近民間生活而敘事抒情,句式以雜言和五言為主。這其中【孔雀東南飛】被后世譽為長詩之圣,與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壁。</p><p class="ql-block">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p><p class="ql-block">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p><p class="ql-block"> 漢末建安文學中的“三曹七子”將個人的理想情懷與現實民情相結合,樹起了一道文學風骨墻。</p><p class="ql-block">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p><p class="ql-block">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輾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p><p class="ql-block">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p><p class="ql-block"> 這摘錄“三曹”詩句的各段,可否品味出曹操、曹丕、曹植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三國亂世之爭,魏晉兩朝暗斗,讓一部分讀書人選擇了避世。雖逃離人性爭斗的現場,看似不招惹是非,但狂放不羈的性格又在挑逗著人間的是是非非。竹林七賢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這其中阮籍、嵇康聲名最著,成就最高。阮籍為自己創造了一個連續劇式的個人抒情五言組詩,整整八十二集;嵇康則開辟四言詩新境界,意馬行空。</p><p class="ql-block"> 所謂竹林七賢,就是這樣一群不同于流俗的文人,其性格乖張,行為放縱,故弄玄虛,卻裝點了那個時代的文學天空。</p><p class="ql-block"> 西晉遭遇八王之亂分崩離析,五胡亂華,黃河流域馬刀揮砍,逃難的人群涌向南方。魏晉南北朝三百年亂世,既是一個文化斷層過程,也是一個文化融合過程,又是一個文化重生過程。</p><p class="ql-block"> 追隨東晉而來的士族子弟,在局勢稍有安逸之后,放縱心性的本能又再次釋放出來。士族子弟紛紛建群組團,北風雅頌,南情楚辭,在長江流域相互碰撞交融,都是半斤八兩酒,一時難以分出高低。文字是統一了,但口音卻沒統一,誰也不服誰,怎么解決這個事,得搞一個標準出來統一評判。</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不同的社團開始相互研討評判標準。離開了樂府組織的認定,詩的創作開始擺脫對樂府音律的依附,轉向聲律和對偶,一條條規矩的約定,詩的創作變成了咬文嚼字。詩的格律雛形出現,讀書人也漸漸分成了兩個層次:書生和文人。書生豪情是為入世而來,文人風雅是為妝世而生。</p><p class="ql-block"> 南朝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醒目詩作,多的是扭扭捏捏的風花雪月之詞。唯一能夠打動后世的詩作,還是一位隱逸詩人的田園風,這人就是五柳先生陶淵明。</p><p class="ql-block">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北朝的一首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也是力壓南朝文人。</p><p class="ql-block"> 隋朝結束亂世紛爭,隋煬帝開科取士,為天下學子打開進仕門,南朝文人的韻律雛本,暫時成為評定標準。短暫的王朝尚未來得及完善,業已灰飛煙滅,唐朝順勢接過了隋朝手中的槍。</p><p class="ql-block"> 當詩風回歸到黃河流域,盛唐也成為華夏古體詩的最高峰。</p><p class="ql-block"> 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及陳子昂,上承漢魏風骨,力掃南朝宮體頹靡詩風,吟發出清新生機。正如【登幽州臺歌】而感:“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p><p class="ql-block"> 隨即兩大流派登場,一是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感天地山水之靈秀,抒寫人性的閑情逸致。二是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派,面對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描繪江山的雄奇瑰麗,抒發將士的慷慨悲壯。</p><p class="ql-block"> 如此鋪墊之下,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橫空出世,這是華夏古體詩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兩座高峰,無人能夠逾越。</p><p class="ql-block">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p><p class="ql-block">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p><p class="ql-block">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p><p class="ql-block">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p><p class="ql-block"> 李白、杜甫的出現,讓一直在完善科舉考試標準的文人們受到了沖擊。從沿用隋朝的【切韻】作為評判標準來看,天下學子受李杜詩篇的感染,已經不拿這標準當回事了。要按現今的想法來理解,李白是不參加高考的,杜甫是高考落榜的,這韻律標準就是個笑話!于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年,編制【唐韻】作為【切韻】的增修本,調整評定標準。</p><p class="ql-block"> 經歷了藩鎮戰亂,參加高考的白居易進士及第。面對李杜兩座詩壇高峰,在新韻本上苦苦鉆研,經常性地為寫一首詩而徹夜不眠,有時甚至為一個字的推敲而痛苦數月。寫詩寫得如此魔怔,白居易也獲得一個雅稱“詩魔”。</p><p class="ql-block"> 好在白居易是官府中人,干脆聯合同科進士元稹發起了“新樂府運動”,提出詩韻改革,讓自己打破囚籠,放飛詩情,為后世留下了《琵琶行》《長恨歌》以及諸多諷刺時弊的詩作,成為諷諭詩派中的“美刺”。</p><p class="ql-block"> 詩壇盛宴之后,中晚唐時期,徒留詩鬼李賀在浪漫主義色彩中冷艷神游。</p><p class="ql-block"> 進入晚唐時期,詩壇只剩下殘羹剩飯,李商隱、杜牧詠史懷古,雖再享“小李杜”之名,畢竟是風吹雨打浪歸去。</p><p class="ql-block">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p><p class="ql-block">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p><p class="ql-block">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p><p class="ql-block">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p><p class="ql-block"> 晚唐五代十國時期戰禍不斷,科舉中斷,詩壇發生了新的變化。眼見唐朝人把能寫的以及不能寫的詩體,寫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一些書生另辟蹊徑,依樂府曲牌音律,不再拘泥于言格,長短句并用,抑揚頓挫,將詩突破為詞。至宋朝建立,這種填詞方式的創新發展,成就了詩壇的另一座高峰。</p><p class="ql-block"> 南唐李煜是詞牌時代承前啟后的人物。做皇帝是亡國之君,寫詩詞可是千古詞帝。歷史進程將李煜放錯了位置,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對人生可謂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最終愁得一江春水向東流!</p><p class="ql-block"> 江湖浪子柳永精通音律,充分運用民間的俚詞俗語,率先打破僵局,通過寫相思旅愁,平淡無華的素描民生,凸顯獨特的藝術特性,產生了“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廣泛影響。</p><p class="ql-block"> 晏殊、歐陽修等沿襲晚唐五代詩風的離愁別緒;范仲淹則開闊境界,加入蒼涼挺拔的格調,“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p><p class="ql-block"> 蘇洵領著蘇軾、蘇轍兩個兒子也不遑多讓,各顯才學。一門三詞客,詩文譽千秋。尤以蘇軾最為成就,徹底打破了詩詞的界限,擴大題材,提高意境,豐富詞匯,使詩詞擺脫了音律束縛。前半生,活的是蘇軾,后半生,活的是蘇東坡,這是一位豪邁豁達的里程碑式的大家。 </p><p class="ql-block">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蘇東坡最后一篇破格的觀潮詩,首尾呼應,道盡了人生禪機。</p><p class="ql-block"> 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雖游學于蘇軾門下,但對詩詞境界的追求不同,各自成就也就不同。黃庭堅注重修辭,提出“無一字無來處”,反對雕刻文句,他留下的詞作不多,專注于七言詩,有濃濃的挑戰唐詩味道。以散文化的句式入詩,句法上打破陳規;用韻在聲律上變化出奇,甚至有時以險韻顯示功力;為追求奇崛頓挫之感,故意對偶不切,經常有意使用不合平仄規范的拗句。總之一句話,就是與文人制定的標準嗆著來,讓詩作點鐵成金,奪胎換骨,別有一番神韻,“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p><p class="ql-block"> 整個北宋時期,采用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的重文抑武國策。為恢復科舉采用的考評標準,在【切韻】的基礎上編纂了【廣韻】,兩韻瑣細重疊,經不住天下學子的挑戰,再加之詞壇的蓬勃發展,無奈之下,北宋朝廷允許臨近的韻可以合并通用。</p><p class="ql-block"> 靖康之變,金滅北宋,黃河流域歸屬金朝。江北平水文人劉淵將同用的韻合并,后經平水官員王文郁校訂,編著106個韻部的《平水新刊韻略》作為評判標準。</p><p class="ql-block"> 南逃到長江流域茍活的南宋,重新拾起南朝文人的衣缽,“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國內GDP逐年上升,供奉著金國天朝,金朝這套考評標準自然也是南宋開科取士的標準。</p><p class="ql-block"> 而依然保留豪情的那些書生,只能在無力中通過詩詞發泄著家國情懷的離情別緒。陸游、辛棄疾、姜夔、李清照是這個時期的代表,直至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嘆零丁,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曲【正氣歌】將古詩詞的頂峰鎖定。</p><p class="ql-block"> 元朝之初編訂【韻府群玉】,認定平水106韻部;明朝繼續沿用,清朝負責往里添加漢字,形成廣為流傳的考評格律詩的平水韻。</p><p class="ql-block"> 與唐朝人寫詩不拘泥于詩韻一樣,宋朝人填詞也是沒有詞韻的,基本上是借鑒詩韻。清朝文人戈載根據宋詞的押韻習慣,編纂了【詞林正韻】作為考評標準。</p><p class="ql-block"> 【平水韻】也好,【詞林正韻】也罷,都是后人在唐詩宋詞之后做的標準評判。看似唐詩宋詞符合兩韻方式,實際上是后人研究前人的押韻習慣做出了總結,引導天下學子照章可循,照貓畫虎而已。不是詩仙詩圣在寫格律,而是后人模仿詩仙詩圣在寫格律!這就是元明清之后,古體詩只見理論評點,少見佳作溢出的根本原因。不是后世書生不想突破,只是想在突破中被束縛住了腦干。</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民國時期也編制了一部【中華新韻】,但民國的書生棄之敝履,創作古體詩時基本不用。新中國之后,也出了幾版新韻,作為時代同齡人就自己感悟吧,不敢妄加評論。</p><p class="ql-block"> 對于詩詞創作而言,韻部只是可供使用的工具書,并不是套在詩詞上的鎖枷。就發音而言,地區南北有別,今世與前世有別,這豈能是一個平仄簡單搞定,更何況詩詞也是允許借韻和出韻等多種押韻形式的。凡是能列入教綱臨摹的,歸于平仄考核格律;獨立破格的,歸于古風系列考核意境。</p><p class="ql-block"> 習慣了統一答案的文人,也就習慣了在既定的理論框架下來回遨游,正如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排出幾文大錢,教你“茴”字有幾種寫法。然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審美觀和寫作風格。身背墨筐的書生寫詩圖抒情,進入廟堂的文人寫詩戀錦繡,一個是寫得爽快,一個是憋得難受,你選哪個呢?你的詩在遠方?還是在律圈?</p><p class="ql-block"> 溯源回望千年,詩在歷史的遠方;抬眼展望未來,詩在前行的遠方。收拾一下筆墨,為此次詩游做個小結:</p><p class="ql-block">李杜詩風無人越,后世文人尊為格;</p><p class="ql-block">科舉應試定韻律,統一評判存魏闕;</p><p class="ql-block">文人填詞喜格律,互尋枝條來摘葉;</p><p class="ql-block">書生豪情用意氣,喜怒哀樂形于色;</p><p class="ql-block">格律教綱層層鎖,轉圈拉磨平平仄;</p><p class="ql-block">吾輩書生尋遠方,何必跳坑入溝壑;</p><p class="ql-block">平仄相合不是合,情投意合才是合;</p><p class="ql-block">不求郎才平仄合,但投佳人一方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柳江县|
敖汉旗|
抚远县|
南投县|
安塞县|
金溪县|
福州市|
宾阳县|
木里|
福鼎市|
岐山县|
鄂托克旗|
温州市|
卢氏县|
旺苍县|
汉源县|
陕西省|
溆浦县|
泸定县|
阿合奇县|
宜章县|
德令哈市|
三河市|
巴彦淖尔市|
娄烦县|
东辽县|
临猗县|
宁城县|
拉孜县|
北川|
马公市|
文山县|
雅江县|
荆门市|
怀宁县|
大同县|
临江市|
灵石县|
皮山县|
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