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蒙特塞拉特山位于加泰羅尼亞中部,是該地區的最高點。加泰羅尼亞語"Montserrat"意為"鋸齒狀山",因其山峰利如鋸齒而得名(上圖)。當地流傳的故事充滿了宗教色彩,說是天使們為了給圣母瑪利亞造個王座,從天而降,在金鋸的幫助下造就了山鋒鋸齒狀的邊緣。現代科學則認為,山體的形狀完全源自于自然界的造山運動,是數百萬年陸地和水大規模相互運動的結果。</p> <p class="ql-block">從巴塞羅那驅車進入山區之后,眼前出現的大多是這種形如鐘乳狀的石峰群,突兀地崛起于山頂,光凸凸的幾乎沒有植被覆蓋(上圖)。</p> <p class="ql-block">蒙特塞拉特修道院(Montserrat Abbey)座落在蒙特塞拉特山峰頂處,與谷底有著1236米的落差,景致迷人,畫面極為壯觀(上圖),這是吸引我們前來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許多人上山來是為了朝圣,皆因山和寺都是著名的宗教圣地。著名的原因有幾點:</p><p class="ql-block">1, 修道院供奉的黑圣母(Black Madona),是加泰羅民亞地區的保護神,位列西班牙黑麥當娜第二(共有51位),僅次于薩拉戈薩的皮拉爾圣母。山中的圣科瓦圣洞(The Sacred cave of santa Cova),傳說是圣母雕像被發現的地方,并由此引申出圣母顯靈故事的各種版本。</p><p class="ql-block">2, 大教堂Escolania男孩合唱團是歐陸最古老的合唱團之一,水準極高享譽全球。</p><p class="ql-block">3, 修院出版社創建于15世紀,至今仍在運營。</p><p class="ql-block">4, 除了宗教的特色之外,修道院堅持在彌撒中使用加泰羅尼亞語,庇護民族自治的反抗人士,被視為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來此參觀黑圣母,和朝圣者一起聽男孩們唱《維羅萊》(The Virolai),是一次難得的精神體驗,何況還有美麗的自然風光相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蒙特塞拉特距離巴塞羅僅有54公里,可以作為一日游的首選項目。修道院的位置在山上,怎么去有點復雜,需要做下介紹。</p><p class="ql-block">上面這張圖(源自網絡)顯示了所有的公共交通設施,包括火車,纜車?Aeri Montserrat,機架鐵路?Cremallera/Rack railway/Funicular,在圖中可找到對應關系。其中機架鐵路(Rack Railway)共有三站,分別是:</p><p class="ql-block">a, Monistrol de Monteserrat</p><p class="ql-block">b, Monistrol Villa</p><p class="ql-block">c, Monteserrat</p><p class="ql-block">前往的方式有三種:</p><p class="ql-block">a, 自駕,從巴塞羅那直接開車到修道院廣場停車場,車位有限,收費6.5歐元/天</p><p class="ql-block">b,從巴塞羅那坐火車至山下,如選擇坐纜車,去Aeri de Monteserrat;如果選擇坐機架鐵路車,在Monistrol de Monteserrat下車,轉乘Rack Railway到終點Monteserrat下。</p><p class="ql-block">c, 自駕接機架鐵路車:開車到機架鐵路的第二站Monistril Villa,那里有個很大的免費停車場,然后坐一站Rock Railway到修道院站下。這種方式可免去停車的麻煩,但需要注意,切記要在最后一班下山機架車前回到停車場,否則便會被滯留在山上。機架車時刻表隨季節而變動,事先做好準備。我們選擇的是第三種方式。</p> <p class="ql-block">這是機架鐵路車(Rock Railway),專門上山用(上圖)。</p> <p class="ql-block">這是Funicular 纜車鐵路,(上圖,源自網絡),從修道院至山頂的單齒軌鐵路。</p> <p class="ql-block">說點歷史。</p><p class="ql-block">蒙特塞拉特山自古具有宗教意義,基督教誕生之前,就有羅馬人在此建造神廟。公元880年開始,黑圣母被發現于圣洞,之后出現隱修者和僧侶們最初聚集的隱修院,他們過著孤獨祈禱的生活,至今仍留有隱士們生活的痕跡。</p><p class="ql-block">據信,九世紀時,蒙特塞拉特山上共建造了四座教堂,分別為圣瑪利亞教堂,圣伊斯克爾教堂(St.Iscle),圣彼得教堂和圣馬丁教堂。如今,僅有圣伊斯克爾教堂還存在,其他的都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1025年,里波里修道院長兼主教奧利巴(Oliba),正式創建了蒙特塞拉特本篤派修道院(Montserrat Abbey)。12-13世紀修道院建造羅馬式大教堂,供奉黑圣母,朝圣者開始來到蒙特塞拉特。之后的幾個世紀,伴隨著男孩合唱團的出現,出版印刷社的建立,修院的影響不斷擴大,重要性與日俱增。特別是修士Bernal Boil隨哥倫布遠航美洲大陸,將對黑圣母的宗教崇拜帶到了地球的另一半,便在美洲傳播開來。</p> <p class="ql-block">19-20世紀,蒙特塞拉特修道院無法避免的被戰爭和動蕩所累,最嚴重的破壞發生于半島戰爭的1811-1812年間,拿破侖的法軍襲擊了修院,大部建筑被毀,珍貴財物被搶掠一空。1835年政府的《土地法》雪上加霜,令修道院失去了財產所有權,導致所有僧侶被迫離開(除一人外),一直到1844年才返回,并開始了修院的重建。</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內戰(1936-1939)期間,23名僧侶被殺,僧侶們又次被迫離開。幸運的是,加泰羅尼亞自治政府出面拯救了蒙特塞拉特,避免了再次的破壞和搶劫的發生。戰后,僧侶們陸續返回,繼續完成重建的工作。</p><p class="ql-block">1944年,黑圣母的"王座室"開始建設,1947年舉行了登基慶典。自此之后,教宗到訪,修道院聲名遠播,蒙特塞拉特山香火鼎盛,再加上旅游業的發展,影響已然遠超宗教本身。</p><p class="ql-block">現在的修道院共有僧侶100多人,住在大教堂廣場左側的一棟建筑中(上圖左),過著祈禱加工作的生活,那里依然神秘,不對外開放。</p><p class="ql-block">大廣場的右側是修道院大教堂,外觀中規中矩像個宮殿(上圖右)。修道院設有博物館,進口在廣場左側紅樓房第一層,展廳建在地下。整個建筑群背靠群峰,俯瞰加泰羅尼亞大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廣場的一側,由一組圓拱和雕塑組成特色的畫廊,又一處觀賞迷人風光的好地方(上圖)。</p> <p class="ql-block">蒙特塞拉特大教堂(The Basilica Montserrat)必須要參觀,教堂建筑本身,男孩合唱演唱和黑圣母為三大主要看點。注意:1,男孩合唱團每天在大教堂的演唱時間是下午一點,因為人很多,最好提前去中庭排隊。2,參觀黑圣母要提前在網上預定時間,按你選定的時間段才可進入王座室。</p><p class="ql-block">從廣場經拱門進入中庭(the Atrium 上圖),又稱阿格里奇中庭(Atrium of Argerich)。這是個教堂正門前開方式屋頂的庭院,兩側建有對稱性的五座拱門。中庭歷經多位神父加以裝飾修繕,形成如今的風格及規模。中庭左側墻面,講述修院的簡史,右側壁圖,描繪了基督教中最重要的圣地和大教堂。中庭的地面很有特色,黑白大理石材,圖案靈感取自米開郎基隆設計的羅馬國會大廈廣場。</p> <p class="ql-block">由于教堂在拿破侖戰爭時遭到了嚴重損害,1900-1901年重建了前門正立面(上圖)。哥特式結構,采用了文藝復新時期的對稱性風格。</p> <p class="ql-block">內部為單一長中殿,不甚寬大,圓形穹頂高23米,兩側分設多位圣人的禮拜堂。殿中懸掛著兩排華麗的蠟燭,皆由城鎮和協會捐贈,據說式樣風格是戰后加泰羅尼亞珠寶制作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個人很喜歡主祭壇的簡約卻又不失典雅的設計,背屏畫很有些中國風和現代派的印象。祭壇中央僅懸掛一幅耶穌受難的十字架,沒有繁復的裝飾,很贊。黑圣母的王座室位于主祭壇背后上方,在大殿的長椅上坐下,可以從開放的窗口望見圣母雕像和圣朝者的身影。(上圖)。</p> <p class="ql-block">此行最大的遺憾,是沒能親眼目睹男孩合唱團的表演。我們提前半小時來到中庭排隊,原以為已經預留了足夠的時間。可萬沒料,到冬季也會有這么多的人,更沒想到,教堂大殿不允許隨便進入。當我們排到大教堂門口時,大殿中已然座無虛席,被禁止放行。無奈,只能留在中庭看演唱的直播。切記,如果你有意看合唱團表演,盡量提前進入教堂坐定等候,尤其是在旺季。</p><p class="ql-block">作點介紹。蒙特塞拉特教堂男孩合唱團的等一次記載,可追溯至1223年,它被認為是歐洲最古老的教會音樂學校。盡管如此,直到400年后的17-18世紀,它才被真正獲得重視及認可。合唱團約由40-50名9-14歲的學生組成,現有成員50名。他們除了學習音樂之外,也接受其他領域的教育。男孩們不僅在蒙特塞拉特演出,還在世界各地舉辦音樂會,水準很高。他們最著名的表達形式,依然是西方基督教典型的歌唱類型(上圖,源自網絡)。</p><p class="ql-block">《維羅萊》(The Virolai) 是蒙特塞拉特的圣母頌,作曲Josep Rodoreda,加泰羅尼亞人稱它為"Rose D 'Abri","四月玖瑰"之意,源自歌詞中的第一句。1880年,在慶祝修道院成立1000周年的慶典上,《維羅萊》首次在大教堂唱響,由男孩合唱團演唱。如今,每周一至六的13點,男孩們準時在大教堂演唱這首圣母頌,這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沒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黑圣母是蒙特塞拉特山最有趣的參觀點,這座圣母木雕有多種叫法,通常稱"蒙特塞拉特圣母",加泰羅尼亞語稱"拉莫雷塔(La Moreneta),意思是"小黑人"。她是山上靈性的中心,整個修道院圍繞著她而建。</p><p class="ql-block">基督徒門相信,這座木雕像由圣路加(St.Luke)創立于耶路撒冷,并由圣保羅帶到了巴塞羅那。718年,摩斯林占領半島,巴塞羅那遭到襲擊,基督徒將她轉移到了蒙特塞拉特山的山洞中加以保護。時間一長,山洞確切的位置被遺忘了,直到880年,山中發出的奇異光芒引導人們找到了她,這個洞穴就是今天朝圣者必去的"圣科瓦圣洞"。</p><p class="ql-block">1844年,教宗利奧十三世宣布,黑圣母為加泰羅尼亞的守護神。</p><p class="ql-block">百年之后,一個新的項目決定啟動,為黑圣母建造個新的"王座室",包括入門的樓梯通道,為此招集了建筑師、設計師、畫家和雕刻家共同參與。原計劃于三年之后的圣母登基日(1947)竣工,卻拖沿至1954年才完成。上圖即為樓梯通道入口處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這是進入王座室的樓梯通往,采用黑白大理石材料,通體純白色浮雕裝飾,內容涉及圣母與圣經人物。</p> <p class="ql-block">新的王座室(The Throne)很小,金箔覆頂,金壁輝煌。黑圣母雕像端坐于華麗的"智慧王座"之上,圣嬰在她雙膝之上,雙目俯視大教堂。整座木雕高95厘米,體瘦,臉長,面黑,黃袍加身,右手持象征宇宙的球體,圣嬰雙手舉起做祝福狀(上圖)。</p><p class="ql-block">關于形象為深色皮膚的圣母瑪利亞,歐洲和拉美國家的數百座教堂中都可見到,至今仍然是最神秘和最有爭議的宗教標志。許多學者從宗教的,歷史的和科學的各種角度加以解釋,甚至上升到地球母親和女性神的崇拜,或關聯到人類非洲起源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我比較傾像于科學的分析,人們經過觀察發現,這座雕像臉和手的深棕色有個由淺及深的變化過程,由此推測,黑色/深棕色為偶然因素所為,最大的可能,源于雕像長期暴露在蠟燭煙霧中的結果。另外,X光的檢測也發現了歷代修復者重新將雕像涂黑的跡象。其實,對于宗教標志性形象,理性的分析有點多余,信之所信即為信仰,沒必要深究。</p> <p class="ql-block">整個王座被一個玻璃罩嚴加防護住,只有持球的右手處開了個圓洞。按照傳統作法,你可以親吻或用手去觸摸圣母的手和球體,祈禱圣母降福于你(上圖)。</p> <p class="ql-block">這是從王座室的窗口俯瞰大殿的情景(上圖)</p> <p class="ql-block">走出黑圣母王座室后,有一座很特別的圓形圣母像小堂(The Chapel of the Image Of the mother of God),1885年建造,專事人們拜謁過黑圣母之后在此祈禱。小堂華麗而藝術,特別是主祭壇,據說得到過安東尼.高迪的幫助(上圖)。</p> <p class="ql-block">裝飾考究小堂主祭壇(上圖)。</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的博物館可以作為選擇項目,門票8歐/人,參觀之后感覺物非所值。大多數展品為私人捐獻,有各類的圣母像,宗教儀式的金銀品,19-20世紀的畫作,偶有幾幅名人如畢加索,達利,卡拉瓦喬等人的作品(上圖)。</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修道院之后,可以選擇上山,同時親歷一下纜車鐵路的剌激。</p><p class="ql-block">上山之路以修道院廣場為起點,或去圣洞朝拜,或去山頂徒步觀景,選擇全憑自己意愿。</p><p class="ql-block">朝圣者一般必訪圣科瓦洞(Santa Cave),那是圣母雕像被發現之處,不可不訪。山頂,一覽眾山小,風光無限,并有多條有趣的徒步路線供選擇。無論去朝圣還是上山,最便捷的方式是借助齒軌纜車鐵路?Funicular,省時省力,況且乘坐這類單軌帶通環的纜車鐵路本身就是一種非常的體驗。</p><p class="ql-block">去圣洞,要乘坐圣洞纜車(Funicular de Santa Cave),在修道院站乘車,全長262米,最大坡度56.5%,直達神社和圣洞。我們放棄,選擇了上山。</p><p class="ql-block">去山頂,要乘坐圣瓊纜車。上圖中掛在兩山峽縫之間的一條"直線",就是著名的圣瓊纜車鐵路線(Funicular de Sant Joan),目力所及之處,仿佛一條飛流直下的瀑布。</p> <p class="ql-block">上圖中的黃色小樓是"圣瓊"的下站,一票往返,10.5歐元/人。它是目前西班牙最陡的一條鐵路,最大坡度達到65%,6分鐘之內上升503米,輕松讓你到達山頂。圣瓊始建于1918年,1926年進行了第一次現代改造,1997年又進一步提升了現代化級別。</p><p class="ql-block">如果有機會來到蒙特塞拉特,強烈推薦體驗下圣瓊鐵路的刺激感,一定不會后悔。</p> <p class="ql-block">機架鐵路線架在兩山峽縫之間,部分地方非常狹窄,雖然很陡,坐在車廂里卻絲毫沒有感覺。隨著高度的爬升,修道院漸行漸遠,畫面景致愈來愈壯觀(上圖)。</p> <p class="ql-block">纜車提升的速度很快,到達山頂用時10分鐘左右。山頂站建有不大的展廳,介紹纜車鐵路歷史和步道。一處觀景平臺搭建于展廳之外,視點絕佳,一目了然,俯瞰修道院全景,場面慰為壯觀,印象深刻(上圖)。</p> <p class="ql-block">山頂車站前,有左右兩條主要的徒步路線:向右是Sant Jeroni Hike,向左去Sant Michael Cross。我們想看山,選擇了Sant Jeroni Hike路線。Sant Jeroni是Montserrat的最高峰,一般徒步者不坐纜車,從修道院開始步行,徒步路線全長11公里,中等難度,需時4小時。我們從山頂開始,也只是走了一小半的路程,時間不允許,體力也不夠,中途放棄,沒有到達最高點。如果你在蒙特塞拉特僅有一天的安排,不建議選擇這條線路。</p><p class="ql-block">毫無疑問,Sant Jeroni Hike沿途風景極佳,轉山看景,登高望遠,心曠神怡。只可惜能見度不足,略有遺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座沿途遇到的小堂,孤獨的立在山路轉角的巖石之上,彼有滄桑之感。它源起何時? 為誰而建? 一概不知。?</p> <p class="ql-block">途中的一段崖邊小路,感覺是人為開鑿成的,還殘留有人居住過的痕跡。據說曾經有隱修者在此修行,也許山下的小教堂也與他們有關。很難想像當時的苦修是怎樣的一種情景。這些人住在巖石縫隙間,面對群山,背靠崖壁,尺寸之間一不留神還可能跌下懸崖,如此苦其心智,勞其筋骨,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功課,沒點信念支持還真撐不下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ant Michael Cross徒步路線比前者容易,自山頂站臺一直通往懸崖邊豎立的巨型十字架,平臺之下則是令人腿腳發軟的峭壁。</p><p class="ql-block">平臺腳下便是加泰羅尼亞廣袤的大地,由近及遠一直延伸至地中海。多少個世紀以來,加泰羅尼亞人為爭取自已民族獨立的努力從未停息過,蒙特塞拉特修道院一如即往的參與其中。時至今日,抗議者仍會聚集靜坐于此,抗議政府,表達自己的訴求,這個宗教場已然被視為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的標志,反抗壓迫的象征。愿這片土地永遠和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方县|
皮山县|
精河县|
青岛市|
泗阳县|
繁峙县|
关岭|
轮台县|
卫辉市|
娄烦县|
广州市|
包头市|
古蔺县|
颍上县|
伽师县|
武清区|
栾川县|
隆德县|
德安县|
巴东县|
徐汇区|
句容市|
英德市|
河西区|
泗阳县|
东平县|
绥德县|
长海县|
沂源县|
白玉县|
子洲县|
夏河县|
垣曲县|
长海县|
南宫市|
长白|
襄垣县|
怀宁县|
余干县|
荣昌县|
喜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