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夏,我帶孫女去了馬山龍頭渚。馬山是馬跡山的簡稱,相傳是因始皇帝的坐騎在此留下了四個馬蹄印而得名。馬山是北太湖中一個占地34平方千米的孤島,長期隸屬于常州武進,1960年劃歸無錫市。無錫馬山原是僅次于蘇州西山的太湖第二大島,1969年11月,遵照“深挖洞、廣積糧”和“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最高指示,無錫市啟動筑馬圩圍湖造田工程。經過無錫軍民一年多的戰風浪,在數名官兵付出了生命代價后,于1971年初,約5千米長的太湖截流壩終于合攏。經過對壩內抽水、填土、造田,多年后馬山島與無錫濱湖區陸地連成一體,約30平方千米的馬圩建成。</p> <p class="ql-block"> 原來約34平方千米的馬山島成為了近65平方千米的馬山半島。40多年前的夏天,也就是1983年暑假,剛從內蒙草原鋼城調回江南水鄉錫城的沈老師(未婚妻),與我跟隨父親去馬山探訪正籌備成立馬山區的蘇南農村工作團時戰友成同志。在籌備處,成同志推出兩輛公用自行車,即干部下鄉工作專用的自行車,建議我和沈老師一人一車去游覽馬山龍頭渚。我們當即答應,按成同志所指方向興高采烈地沿著土路出發了。</p> <p class="ql-block"> 1988年馬山區成立,1992年太湖馬山國家度假區掛牌,不久馬山區歸并入無錫市濱湖區。如今的馬山,曾經的太湖截流壩成了“十里明珠堤”大道,曾經的湖灘蘆葦蕩成了“七里風光帶”大道,道路沿途風光旖旎。而40年前1983年的馬山,可是昔非今比:我們倆一人一輛自行車沿著沒有樹蔭的土路騎行,上午剛開始還不算太熱,臨近中午酷暑難耐,土路漸變成了羊腸小道,再往后只有似乎看不到盡頭的田埂,以及斷續坑洼的腳印痕跡。</p> <p class="ql-block"> 當時的馬山人煙稀少,一路上碰不到幾個人,難得見到個把村莊。詢問龍頭有多遠,從十幾里,到七八里,到最后停留在五六里,似乎永遠走不到,看不到希望。有的地方不是人騎車,而是人扛車,我得扛完一輛再扛一輛。炎炎夏日,沒有水喝,人瀕于中暑狀態。那時后悔極了,腦子里只有“馬山怎么這么大”“龍頭怎么這么遠”“早曉得不玩了”的念頭。好不容易走進一個村莊了解到龍頭大約還有三四里地。</p><p class="ql-block"> 這個村子可能就是眼前的萬豐村。瞧!當今萬豐村的現代農業設施。</p> <p class="ql-block"> 這可不是旅游蒙古包,而是安裝有滴灌噴淋設備的工廠化果蔬大棚。想當年1983的時候,想到村里找口水喝都困難,只能花一元錢懇求農民從菜園子里摘了個小西瓜賣給我們。</p> <p class="ql-block">遠眺今日萬豐村。</p> <p class="ql-block">萬豐村距離龍頭約2千米(4里)。</p> <p class="ql-block"> 40年前低矮破舊的村舍早已舊貌換新顏,改造成了整潔嶄新的高樓。</p> <p class="ql-block"> 萬豐村周邊的濕地河流,蒲草蘆葦綠意盎然,黃花朵朵點綴其間,鳥語花香。</p> <p class="ql-block"> 站在萬豐村湖邊,遠眺來時七里風光帶,不禁感嘆40年彈指一揮間,換了人間。在無錫城鄉居民、知識青年、部隊官兵等馬圩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馬山半島如今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度假區。但為此付出的生態代價也令人反思:假如沒有馬圩圍湖造田,馬山依然是孤島,約5千米寬且有25~30平方千米的北太湖循環水域未曾截流,則不管東南西北風,北太湖始終波濤澎湃,活水循環往復,在自凈功能作用下,藍藻或許就不會生成、積聚、肆虐于無錫市水域。</p> <p class="ql-block"> 萬豐村沿湖向西是去往龍頭渚的必經之路,昔日沼澤湖灘,如今已是棧橋飛架。</p> <p class="ql-block">既是便捷通道,又是觀景平臺。</p> <p class="ql-block">極目遠望,湖光水色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前方突入湖中的是夫椒山余脈。</p> <p class="ql-block"> 夫椒山余脈頂端的礁盤,就是“龍頭渚”。</p> <p class="ql-block"> 與棧橋相連的堤壩將夫椒山下的一汪湖灣相隔成一個內湖,堤壩上的一座三孔拱橋是小小內湖與廣袤外太湖交流的水口。</p> <p class="ql-block"> 遠處的白墻黑瓦,近處的水杉蒲草,以及隱匿于蒲草之間的一葉扁舟,野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 萋萋蘆葦,婀娜柳樹,平添幾分秀色。</p> <p class="ql-block">湖灣秀色可餐,猶品綠色餐飲。</p> <p class="ql-block"> 湖畔綠樹成蔭,綠草如茵。蔭下茵上是搭帳篷露營的好地方。露營地旁有山路延伸至夫椒山上。</p> <p class="ql-block"> 登上夫椒山,俯瞰湖灣,小小的內湖鑲嵌在浩瀚太湖與碧綠山林的分界線內,好似翡翠鑲白玉。</p> <p class="ql-block"> 夫椒山龍道入口門坊,這里距離龍頭渚約1千米(2里)。</p> <p class="ql-block"> 40年前叢生雜草中的一尺寬砂土小徑,如今是澆筑的2米多寬混凝土路面。</p> <p class="ql-block">而且已然是樹木成蔭。</p> <p class="ql-block"> 龍道中點的道觀“青龍宮”還在,只是舊貌換新顏了。</p> <p class="ql-block"> 40年前的道觀是南北走向通長地伏在龍背(夫椒山脊)上,道觀屋內中間有一板壁隔斷,隔斷前有神龕,供奉著龍王爺。隔斷側有門簾相隔,隔斷后是老道長的生活起居場所,有床鋪,有煤球爐,有鍋碗瓢盆和水缸。當年我們進入道觀就像見到了救星,又花一元錢買下老道長剩下的小半卷掛面,用他的煤爐煮面,討佐料,借碗筷,借刀切瓜,而后在隔斷前的供桌上吃面、吃西瓜。</p> <p class="ql-block"> 如今新道觀建有一字形前殿,殿后一側接建輔屋,整個建筑呈L形。新道觀籠罩在多棵參天大樹底下,大樹顯然是移栽過來的。當年可沒有這么郁郁蔥蔥的樹林,老道觀是突兀地孤立在夫椒山脊。</p> <p class="ql-block"> 道觀距離龍頭渚約500米,當年我們在道觀得到休整后繼續騎行,再前行1里地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了。憶往昔,艱辛路,再看眼前的林蔭路,切實感受到了時勢的巨變。</p> <p class="ql-block"> 現今林蔭路上的休憩驛站,為游客提供茶點。</p> <p class="ql-block"> 當年若是有這樣好的林蔭路那就幸福了。40年前的馬山龍渚行,我和沈老師都曬得黝黑,臉頰和臂膀先發紅、后脫皮。我的小腿還曬成日光性皮炎,秋涼時節才康復。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龍道的盡頭是“龍頭渚”花崗巖刻石,推測應該是現在所立。</p> <p class="ql-block"> 刻石下方似龍首突入太湖的礁盤,就是馬山龍頭渚,它與無錫蒼鷹渚、黿頭渚齊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驻马店市|
冀州市|
惠来县|
瓦房店市|
盐津县|
西乡县|
宜昌市|
易门县|
新巴尔虎右旗|
石屏县|
资中县|
梧州市|
泾阳县|
法库县|
大安市|
揭西县|
扶绥县|
蓬莱市|
如东县|
上饶市|
瑞昌市|
湖口县|
土默特右旗|
邮箱|
开阳县|
永胜县|
章丘市|
尚义县|
华蓥市|
东明县|
和林格尔县|
罗平县|
南阳市|
盘山县|
云南省|
凤台县|
乌审旗|
叶城县|
马尔康县|
平潭县|
喀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