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們魯中山區(qū)當?shù)剞r(nóng)村,將饅頭叫做饃饃。上世紀七十年代,每天早晨家鄉(xiāng)農(nóng)村的大街上常會響起父親悠長而渾厚的叫賣聲:“換——饃——饃——”這充滿磁力和誘惑的叫賣聲持續(xù)了五年之多,這聲音伴隨著我家做饃賣饃五年多,豐盈了家境,溫暖了親情,方便了鄉(xiāng)親,也教育了幼小的我。</p><p class="ql-block"> 父親走村串鄉(xiāng)叫賣的是高樁饅頭,一種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美食。高樁饅頭又名嗆面饃饃,因為外形比一般饅頭高挑,身形細長而得名,是家鄉(xiāng)獨有的一道風味食品。高樁饃饃用小麥面粉蒸制而成,形細高挑,白而光潔,頂部半圓狀,底部收揉口,層次分明,彈性有勁,香醇可口。最大的特點是彈性非常好,用手指一按很快就能復(fù)原,涼透了掰開里面是密密麻麻細如針孔的小眼,即便是涼著吃也是越嚼越香。</p> <p class="ql-block"> 那個時候,家家都窮,白面饃饃一般人是吃不上的。我們?nèi)粘3缘模悄赣H在鏊子上骨碌的地瓜干子煎餅,改善生活也是地瓜面蒸的窩窩頭。在那個年代能吃上饃饃很難,真的想都不敢想,饃饃和大米干飯都是細糧。生產(chǎn)隊時,我深有印象,打麥場院里一家一戶才分一小堆麥子,能磨上點面過年過節(jié)吃頓餃子就已經(jīng)很奢侈了,誰家還會舍得拿麥子換饃饃吃?偶爾買下幾個,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濃郁的麥香撲鼻而來,質(zhì)地松軟卻咬勁十足,筋道卻又不干噎,細細品嘗,一絲小麥面粉的醇香和甜意讓人備感滿足。</p><p class="ql-block"> 但是也有例外的時候,過年走親戚,或者娶媳婦、定婚姻、辦公事招待客人,高樁饃饃是最好的禮品和吃食。記得小時候年后走親戚,常挎著半箢(yuān)子饃饃出門,上面還蓋著紅包袱。家家循環(huán)出門走親戚,拿饃饃也是走過場,到誰家主人很少有留的,轉(zhuǎn)幾個村莊,走完幾家親戚,那饃饃常常又轉(zhuǎn)回到自家,有人開玩笑說:“那白饃饃拿來拿去都成黑饃饃了。”</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家里九口人,生活艱難,缺衣少食。正是饃饃的稀缺和相對豐盈的加工利潤,父親覺得制作高樁饃饃是個發(fā)家致富的好副業(yè),七十年代初,父親開始跟人學(xué)習(xí)制作高樁饅頭。 高樁饅頭的制作工序繁雜,從淘洗小麥、磨面、發(fā)酵老面、和面、裝籠、蒸制、出籠等幾道工序,一家人共同參與,齊心協(xié)力,相互配合。經(jīng)過兩個小時的純手工和面,幾十次折疊按壓,配上獨家自制酵母,歷經(jīng)反復(fù)的杠壓、手搓,生饃就像金雞獨立,如同站樁,這樣身材高挑的饃饃,麥香濃郁,勁道清甜。</p> <p class="ql-block"> 一斤干面大約能蒸出一斤半饃饃,家里一次加工饃饃40斤左右。白天忙活農(nóng)事,每天夜幕降臨,父親先將面粉倒在盆內(nèi),加上老面和適量40度左右的溫水,攪拌均勻,放在面案板上,用小木杠不停地按壓上百次,再用力揣勻揉透,每揣揉一次撒一次面醭(bú)。然后把大面團分割搓揉成直徑8厘米左右的長條,用手捽(zuó)成小面劑,每個面劑子就是一個饃饃,小面劑多揉幾遍,再搓成高10厘米左右、直徑4厘米左右的圓頂生坯,頂部呈半圓形,揉口收攏在底部。饃饃揉好后撒上面醭,底部向下整齊地擺放在木盤內(nèi),蓋上棉被放在氣溫暖和的地方稍餳(xíng)10分鐘,然后再反復(fù)倒盤搓揉三次,每揉一次要餳10多分鐘,氣溫低的時候會多餳一些時間。</p><p class="ql-block"> 待生饃饃蓬松發(fā)酵好,脹起來時,即可上籠。這時把醒好的生饃饃直接擺放在鋪有濕籠布的籠屜內(nèi),每個生饃饃之間相隔4厘米左右(間隔小了饃饃容易粘連脫皮)。擺完后,用濕布蓋在饃饃上面,使蒸汽蒸發(fā)得慢,防止汽水滴在饃饃上,扣上籠蓋壓住上面濕布的四角。然后將籠屜移置到沸水鍋上,用旺火蒸20分鐘左右,饃饃就差不多熟了。這時掀開籠蓋一點縫隙,用手迅速按壓一下饃饃,饃饃按壓后很快彈出復(fù)原,說明饃饃已經(jīng)熟了。兩人配合同時抬籠下鍋,下籠后迅速把上面的籠布掀起來,以防影響?zhàn)x饃表面光潔。這時隨著蒸籠的熱氣,一股清新濃郁的麥香撲鼻而來,一個個熱氣騰騰、組織緊密、大小均勻的高樁饃饃煞是可愛。饃饃反倒在秫秸席上,熱氣散去,饃饃的熱度也逐漸降低,然后將饃饃成對排齊,裝箱待賣。</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大早,父親便推上裝有饃饃箱子的獨膠輪車,帶上桿子秤和米篩子(篩小麥里的沙子),走村串鄉(xiāng)叫賣,初醒的鄉(xiāng)村街巷里便飄來了父親那悠長而渾厚的叫賣聲:“換——饃——饃——”。記得那時用小麥一斤三兩換一斤饃饃,用錢買三毛八分買一斤饃饃,雖不算多貴,但除了走親戚、辦公事的外,農(nóng)戶大都換或買2—3個饃饃喂孩子,或是解解饞。所以,40多斤饃饃父親常常賣到下午才賣完,有時賣到黑天。</p><p class="ql-block"> “最小的買賣,最大的誠信”是我家祖?zhèn)鞯膬?yōu)良家風,也正是故鄉(xiāng)這方水土和儒商文化的滋養(yǎng),給了我家最好的回報。熟悉我家高樁饃饃的人都知道,我家的饃饃分量十足,一斤5個,任意拿出五個饃饃都會是一斤,誤差也就在“秤高秤低”。父親常對鄉(xiāng)親們說:“我這樣做既是一種誠信,也是一種感恩,多虧了鄉(xiāng)親的喜愛,我家的高樁饃饃才能延續(xù)買賣這么多年。”就是靠這個,我家的饃饃回頭客多,深受廣大父老鄉(xiāng)親的喜愛,聞名鄉(xiāng)里。</p> <p class="ql-block"> 令現(xiàn)在人不理解的是:那時我家賣高樁饃饃,自家人是不吃高樁饃饃的。不是不想吃,而是舍不得吃的,甚至父親出村賣饃饃中午飯也是吃自帶的粗面饃或煎餅。生于六十年代末的我,雖然沒挨餓肚子,但是物質(zhì)條件的貧乏讓我對于家中司空見慣的高樁饃饃有一段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p><p class="ql-block"> 那是 1979年,我去鄰村勸里村上小學(xué)三年級,疼愛我的母親常常給我準備了幾個粗面饅頭當午餐。磨小麥時第一攬子面也叫“頭遍面”,面最白,當面醭用,“末遍面”也叫“粗面”,面黑且香味差。高樁饃饃之所以好吃,也與去除了粗面有關(guān)。那時能吃上粗面饅頭,這在當時已經(jīng)是很不錯的“伙食”啦。一個初冬的早晨,我背上母親給我放好粗面饅頭的書包去上學(xué),走到門口發(fā)現(xiàn)父親的賣饃車子停在院子里。父親平時賣饃饃天不亮就出門,那天家里因事出門晚了。我想趁父親不注意偷吃兩個饃饃,又怕家人發(fā)現(xiàn)責怪我,戀戀不舍走出家門,沒走多遠,心心念念的還是想著高樁饃饃那好聞的味道,我又快步走回院子,迅速打開箱子,從一個塑料袋子里偷拿了兩個饃饃,放進書包,做賊似的,頭也不回的走出家門,生怕被家人發(fā)現(xiàn)了。</p><p class="ql-block"> 來到學(xué)校,這兩個高樁饃饃我沒舍得一次吃完,中午吃了一個,下午放學(xué)路上又摸出另一個來邊走邊吃。其實除了不舍得吃以外,還想在小同學(xué)面前炫耀一下:我吃的是高樁饃饃。果然,小伙伴們就那樣眼巴巴地看著我吃,誰不饞得慌呢?當年,高樁饃饃大多數(shù)人家沒有條件去買著吃,多數(shù)都是煎餅為主,偶爾蒸個饃饃也是摻了地瓜面的,怎么蒸都沒有我家的高樁饃饃味道好。高樁饃饃細膩的口感,淳香的味道,對農(nóng)家孩子來說,就算是珍饈(xiū)了。</p> <p class="ql-block"> 我是過了饞癮了,可回到家,父親面露慍色(yùn sè)地問我:“你偷吃我箱子里塑料袋子裝的饃饃了?”我自知理虧,沒敢說話。讓我意外的是,父親清瘦的臉上仍舊掛著慈祥的笑容,跟我說:“那是頭一天人家定好的饃饃,四斤二十個,我仔細數(shù)過的,結(jié)果給人家一數(shù)18個,少了2個,你讓我怎么跟買家解釋?人家還以為咱家不實在呢”。父親的誠實老實我是耳濡目染的,聽父親講完,一種不可言狀的懊悔在我心里翻騰。</p><p class="ql-block"> 這件事給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之后的日子,我沒再偷吃過家里的饃饃,直至后來到鄰居家串門,無論主人再讓,也從不吃人家家里的飯菜,不知內(nèi)情的鄰居,以為我很“酸腐”,嫌人家做的飯菜不干凈,他們哪里知道,曾經(jīng)被兩個高樁饃饃帶給我的深深傷痛。</p><p class="ql-block"> 兩個自家蒸做的高樁饃饃曾如此的誘惑了我,并釀成孩提時一段心痛的經(jīng)歷,可見那時的生活有多么貧窮落后,人們又是多么地渴望過上更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所幸的是,不久以后,這樣的狀況在悄悄地改變著。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時,我的家鄉(xiāng)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農(nóng)民有了自己的承包田,村里有了多項產(chǎn)業(yè)副業(yè),我們不僅吃上了高樁饃饃,而且豐富多樣的各式面食走上了家家戶戶的餐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物質(zhì)水平的大幅提高,讓富裕起來的人們在飲食上有了更多的選擇,現(xiàn)在滿大街的早餐點、超市、酒店、特色快餐店的飲食琳瑯滿目,應(yīng)有盡有。從吃得飽到吃得好,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曾經(jīng)高不可攀的高樁饃饃顯然也早已失去了它的誘惑力。</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過去了,現(xiàn)如今,絕大多數(shù)生產(chǎn)饅頭的店家,已使用和面機和饅頭機,少有店家制作手工高樁饃饃了,雖效率提高了,卻難有家鄉(xiāng)饃饃的風味特色,真正的高樁饃饃少有見到,也越發(fā)想念了。</p> <p class="ql-block">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詩句道出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經(jīng)歷過窮苦日子,從“吃不飽、餓肚子”的歲月走過來的人們,早早就養(yǎng)成了勤儉質(zhì)樸的優(yōu)秀品質(zhì)。我們深知:“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我們?nèi)魏螘r候都不能忘記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水|
江口县|
淳化县|
林周县|
登封市|
河西区|
白朗县|
万盛区|
准格尔旗|
贡觉县|
高州市|
花垣县|
昌黎县|
琼结县|
台湾省|
芦溪县|
奉新县|
赤城县|
茌平县|
紫云|
道真|
喀喇沁旗|
楚雄市|
兴安盟|
海兴县|
湾仔区|
巴林右旗|
揭西县|
深圳市|
黄浦区|
扎赉特旗|
许昌市|
镇沅|
临安市|
平塘县|
新疆|
桃园市|
宝坻区|
公主岭市|
沭阳县|
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