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二、腧穴的命名(四)</p><p class="ql-block">第三,利用天體、地貌命名</p><p class="ql-block"> 這一類腧穴是古代醫家根據自然界的天體名稱如日、月、星、辰等,以及地貌名稱如山、陵、丘、墟、溪、谷、溝、澤、池、泉、海、瀆等,再結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態或氣血流注的情況而命名的,如日月、上星、太乙、承山、大陵、丘墟、太溪、合谷、水溝、曲池、涌泉、小海等。</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種取類比象的方法,古人認為萬物皆有“象”,按同象同類的原則,由一般到個別,從已知推導未知,以類萬物。古代圣賢就是以這種演繹方法來認識世界的,從而建立了整個傳統文化體系。當然,中醫學中也有“象”,古代醫家發現,人與萬物皆在天地間,其實和天地并無二致,天地是一個大宇宙,人體自身即有一個小宇宙,天地之象、萬物之象與人之象可互相對應。因此,從這類腧穴名稱,就可以推測出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態和氣血在經脈中的運行特點。</p><p class="ql-block">【1】日月穴</p><p class="ql-block"> 日,指太陽,屬陽;月,指月亮,屬陰。日月名意指膽經氣血的陰陽寒熱分界之處,故名。該穴在上腹部,當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它具有疏肝健脾、利膽和胃、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治療脅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等病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上星穴</p><p class="ql-block"> 上,即向上運行;星,指穴內的上行氣血如星點般細小。該穴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吸熱后緩慢向上蒸升之狀,上行氣血如星點般細小,故名。該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它具有清頭散風、明目通竅的功效,可以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面赤腫、鼻淵、鼻衄、癲狂、癇病、小兒驚風、瘧疾等病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太乙穴</p><p class="ql-block"> 太乙,又稱太一、泰一,本是哲學概念,后發展成星名。它指宇宙萬物的本源、本體,又稱“道”。本穴位于腹部中央,中醫又以脾為中土,人又賴脾胃而生,如同宇宙萬物賴以“一“生,“乙”亦可言“一”,故名太乙。該穴位于上腹部,臍中上兩寸,前正中線旁開兩寸,具有消食導滯的功效,可以治療腹痛、腹脹、心煩、癲狂等病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承山穴</p><p class="ql-block"> 承,從人從雙手、奉也,受也,表示人被雙手捧著或接著;山,指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隆起部分。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如山般壓力最多的筋、骨、肉集結之處,另一方面穴位在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隆起部分出現尖角凹陷處,而穴旁肌腹隆起如大山之狀,故名。該穴在于人體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它具有舒筋解痙、通腸療痔的功效,可以治療腰背疼痛、小腿轉筋、痔瘡、便秘、腹痛、疝氣等病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大陵穴</p><p class="ql-block"> 大,即高大、崇高之意;陵,指大阜、隆高之義。本穴在掌根阜起處,有陵丘之象,故名。該穴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它具有寧心安神、和營通絡、寬胸和胃的功效,可以治療心神、脾胃及頭目疾患,如心痛、心悸、失眠、癲狂,以及腕關節疼痛等病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丘墟穴</p><p class="ql-block"> 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遺址或廢墟。丘墟,指廢墟、荒地:丘墟名意指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穴內脾土為空虛之狀,只有皮骨而無脾土(肌肉),故名。該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具有舒筋活絡、疏肝利膽、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痹、目赤腫痛、足內翻、足下垂等病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太溪穴</p><p class="ql-block"> 太,大也;溪,溪流也。太溪名意指腎經氣血流注在此寬大通暢如較大的溪水,故名。該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它具有滋陰益腎、壯陽強腰的功效,可以治療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氣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經不調、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腰脊痛、下肢厥冷、內踝腫痛等病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合谷穴</p><p class="ql-block"> 合,匯也,聚也;谷,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合谷是指由于本穴位處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肌肉間間隙較大如山谷,因而三間穴傳來的氣血在本穴處匯聚,故名。該穴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它具有鎮靜止痛、通經活經、清熱解表的功效,可以治療發熱、頭痛、目赤腫痛、鼻衄、咽喉腫痛、齒痛,耳聾、面腫、口眼歪斜、中風口噤、熱病無汗或多汗、消渴、黃疸、痛經、經閉、滯產等病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水溝穴</p><p class="ql-block"> 水溝穴又名人中穴,因該穴正處在鼻之下、口之上, 中醫有“天食人以五氣,天氣通于鼻;地食人以五味,地氣通于口”之說。也就是說該穴在天之下、地之上,人在天地之中,故名人中。此穴又名水溝,因為其形狀似水溝,故名之。</p><p class="ql-block"> 水溝穴位于人體的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具有清熱開竅、回陽救逆的功效,是危急重癥的急救要穴之一,可以治療昏迷、暈厥、暑病、癲狂、癇病、急慢驚風、鼻塞、鼻衄、齒痛、閃挫腰痛等病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曲池穴</p><p class="ql-block"> 曲,屈曲;池,因此穴為手陽明之合,脈氣流注此穴時,似水注入池中;又因取穴時,屈曲其肘,橫紋頭有凹陷,形似淺池,故名。</p><p class="ql-block"> 該穴在肘區,于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凹陷處,具有清熱解表,散風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上肢不遂、手臂痹痛、腹痛、吐瀉、濕疹、癮疹、皮膚干燥、頭痛、眩暈、熱病、癲狂等病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涌泉穴</p><p class="ql-block"> 涌,水或云氣冒出;泉,象水從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樣子,本義指泉水。該穴名意指體內腎經的氣血由此外涌而出體表如泉水,故名。該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具有開竅、瀉熱、降逆的功效,可以治療昏厥、中暑、癲癇、小兒驚風等急癥及神志病患,以及頭痛、頭暈、咯血、咽喉腫痛、小便不利、便秘、足心熱、奔豚氣等病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小海穴</p><p class="ql-block"> 小海穴是手太陽小腸經的合穴,“所入為合”,喻小腸經脈氣血至此猶如江河之水入海,故名。它位于肘后區,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中,具有清心安神、清熱利竅、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肘臂疼痛、麻木、癲癇等病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林县|
深州市|
华安县|
沭阳县|
资兴市|
高雄县|
彭山县|
安塞县|
赤水市|
芦溪县|
全椒县|
阜城县|
六盘水市|
平远县|
益阳市|
南郑县|
古丈县|
扶绥县|
修水县|
横山县|
泗洪县|
延安市|
启东市|
关岭|
剑阁县|
徐汇区|
麻阳|
麻城市|
冀州市|
宜阳县|
伊宁市|
婺源县|
凯里市|
丽水市|
工布江达县|
成武县|
和田县|
德化县|
普宁市|
启东市|
渝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