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陽光照我攀西行

唐延秋

旅游車穿梭在<font color="#167efb">雅西高速</font>的崇山峻嶺之間,翻越了拖烏山、泥巴山等5座山。翻越拖烏山的段落每向前延伸1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就將上升7.5米,從700米一直爬升到2200米。它還跨越了青衣江、大渡河、安寧河等水系和12條地震斷裂帶,是公認的國內乃至全世界自然環境最惡劣、工程難度最大的山區高速公路之一。 <div> 真是十里不同天,我們的旅游車穿過全長十多公里泥巴山隧道,剛入隧道前還是陰霧綿綿,一出隧道口藍天白云,艷陽高照。陽光透過車窗玻璃照在臉上暖烘烘的,強光刺眼,趕緊拉上窗簾。直到導游叫雅西高速最美景觀雙螺旋隧道到了,我才拉開窗簾。呀!一道道奇觀出現在眼前,片片彩林中全鋼架的高速路橋如游龍般在我眼前一閃而過,我手忙腳亂地拍下幾張照片。 </div> 拖烏山雙螺旋隧道堪稱世界公路建設的奇跡。這段50余公里長的路,垂直高差達1518米,兩次跨越同一個地震帶,堪稱“魔鬼中的魔鬼路段”。為克服高差影響,設計者巧妙的采用“雙螺旋隧道”,讓汽車在大山肚子里盤旋,解決了較短水平距離中攀爬足夠的高度落差,至今也是獨一無二的設計。"雙螺旋隧道”由干海子螺旋隧道起始。進入隧道后,感覺車輛順著路標一直朝左轉彎,當"重見天日"的時候,已經爬升了近200米。再入另一個螺旋隧道鐵寨子1號隧道,繼續攀爬100多米后,我們已經順利穿越拖烏山。連接雙螺旋隧道的干海子特大橋,用鋼筋鐵骨高調地征服了拖烏山。干海子特大橋是目前最長全管桁結構設計梁橋,特大橋總長1811米,跨徑為44.5米和62.5米,寬度24.5米,共36跨,最高橋墩高達110米。<div>  遺憾的是沒能真的拍下它那令人稱奇的全景,在高速上不可以停留,我都是車拍,只能算是管窺,身臨其境,才能被它震撼,從雅西高速雙螺旋隧道看,中國號稱基建狂魔是實至名歸。</div> 一出泥巴山隧道,蘭天白云,艷陽高照 蘭天白云籠罩下的高山積雪 絕美是彩林 彩林包裹著雙螺旋高架橋----連接雙螺旋隧道的干海子特大橋 鋼龍鉆山 層林盡染的山川與高架橋路相互輝映 蘭天白云下滿山遍野的彩林讓我們目不接暇<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  西昌邛海濕地公園</font>中的金鱗沙灘就像是鑲嵌在邛海風景區夢尋花海濕地公園內的一顆明珠,白沙,蘭天,紅花,枯荷,楓樹倒映在碧水之中,令人向往。 能在這樣的美麗幽靜的環境里小憩是一種高級享受 夕陽下微風吹起,枯荷搖曳,黃葉飄飛,別有一番情趣 夕陽的余暉投射在湖中,如魚鱗般閃閃發光 山映斜陽,碧波蕩漾 美景如畫 湖水瀠瀠碧色, 細浪平鋪金鱗應該是金色的陽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意思吧。漫步湖邊,微風拂面,聽著浪花聲,落葉沙沙聲,還有各種各樣的蟲鳴聲相伴。 也是蠻有幸福感的事了。 濕地之美,美在碧波蕩漾的湖,美在幽靜的蘆葦小道,美在鋪滿黃葉的小徑,美在人們的心田……我愛這美麗的濕地。 西昌所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在特定的環境和歷史長河中,彝族人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濃郁的民族風情。<br>  這里是神話中的月亮女兒的故鄉,相傳彝族姑娘茲莫領扎因為能在羊毛披氈上織出一個逼真的世界,而被月亮仙女接到月宮,成為月亮的女兒,從此她的美名流傳于大涼山間,這就是<font color="#167efb">月亮女神塑像</font>。<br> 前有月亮女神坐的彎月上吹笛,后有西昌城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時空在這里對接 我也來搶拍一張 遠處青山隱隱,近景碧波蕩漾,游船點點,樹影朦朧,好一派邛海風光 <font color="#167efb">  建昌古城</font>位于涼山州中部,總面積2600余平方公里,總人口50余萬人,是自治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中心。建昌自古便是祖國西南邊陲的一個重鎮,自秦漢始,歷代政權均在此建立過郡、州、司府、委派過官吏。如漢元鼎6年(公元111年),武帝遣司馬相如為使,建邛都(今西昌),設越西郡,轄15縣,屬益州。建昌迄今已是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同時,由于海拔、氣溫、日照、經緯度等條件好,加之大氣中懸浮物質少,空氣透明度大,所以月亮光亮圓大,故西昌又有“月城”之美譽。<div><br></div> 建昌古城大通門城樓,建于明朝洪武年間,至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明清古城,它基本上保留了古城的原貌,是西昌歷史記憶的見證。 這大通門的城墻雖然和別的城墻沒有什么不一樣,但是仔細瞧城墻之上,七八株榕樹強勢長出,盤根錯節,像一雙雙青筋凸起大手,用盡一生的力量,深深的插進堅固的城墻里,生動的詮釋了什么是“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遠遠望去就像如今流行的3D立體墻畫,宛如天然的浮雕。這些榕樹已經深深地根植于墻內,與城墻融為了一體,無法將其分開。讓人驚嘆于生命之頑強,這就是生命的力量! 其中一樹根還長得像一牛頭! 城樓前有甕城 大通樓城高22米,看上去巍峨壯觀,氣勢非凡 漫步城墻上,一邊是高樓林立的現代新城,一邊是散發著古老韻味的古城,仿佛一位年長者在欣慰的看著這些后起之秀,恍惚間,給人以時光穿梭的錯覺。<br> 登大通門城樓眺望古城區,古風猶存,明代布局的街道基本保持。20余條小巷縱橫交錯,涌泉街、南街上的舊民居鱗次櫛比。 古巷道里, 時光婆娑。踏過凹凸的青石板路,行走在古城墻前,就像在翻閱建昌城沉甸甸的歷史。 古樸的巷門 城內還有天主教堂 穿過大通門,沿南街,漫步青石板路一直向北,就來到臨風兀立的四牌樓前。因四面匾額不同,故四面各拍一張<br><br> 在建昌古城中央,建有一座磚木結構、宮殿型亭閣式的報辰鐘鼓樓,西昌民眾俗稱“四牌樓”。四牌樓兩樓一底,四面花窗,建于城內北、南、府、倉四條主要街道街口交匯處,為一獨立建筑。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氣勢雄奇。四面花窗分別朝向四條主街,通過底樓弧型拱門通道連通四街。南、北二街街口一側各建有一木樓梯通上二樓。每層樓都是翹首屋檐,檐脊掛著響鈴,隨風搖動叮當作響。 四牌樓底層人行過道旁辟有若干小商鋪,售賣民眾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諸如油鹽醬醋,針頭線腦,糖果糕點,茶酒鹵味之類。二樓上為一佛堂,供奉有彌勒、觀音等菩薩神像,供城內名士儒流、善男信女們平日頂禮膜拜。樓上終日香煙繚繞,梵語聲聲,頗有幾分廟堂氣氛。門上有對聯曰:“佛坐樓臺觀自在,人行地面享安然” 三樓為本城之更樓,中梁上掛一口大銅鐘,樓堂中擺一面大皮鼓,有專人按點負責敲鐘擊鼓,報告時辰。其時鐘聲嘹亮,鼓點亢鏘,響徹全城。故舊時西昌民眾有一句俗語云:“四牌樓的鐘鼓,驚動四門”便是對西昌“報更傳漏”民俗十分形象的寫照。 在飛閣流丹、精雕細琢的四牌樓下留個影 <font color="#167efb">南絲夢雕塑</font>以絲帶為元素,從地面飄然而起,抽象成祥云狀外形,表現了南方絲綢之路跨越時空,亙古彌新的歷史氣象,再現了絲路商隊行進在延綿起伏的崇山峻嶺之上的情景,謳歌了千百年來人們在南絲路上不畏艱險、不屈不撓、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 穿越到了“繡戶夜攢紅燭市,舞衣晴曳碧天霞”的大唐盛世,一眼千年,夢歸盛唐的“嶲州”,這里便是<font color="#167efb">西昌唐園。</font><div><font color="#167efb"> </font>唐園,坐落于西昌市建昌東路,位于歷史風貌核心區景觀軸線上,占地約200百畝,整體呈扇形分布,東眺邛海之濱,西望 建昌古城。</div> 唐園緣起于一段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古城墻,這是唐代巂(xi)州城的古城墻遺址,唐園也因此而得名。 走進唐園,不禁感慨:“一入唐園,夢回唐朝”。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氣勢恢宏的七層高塔—— 建昌塔。塔高59.82米,是七層密檐式八角磚混結構閣樓式塔樓。建昌塔也是唐園的制高點,高矗城中直達云端。登上塔頂,感受李白筆下的“手可摘星辰”的唐風遺韻。 建昌塔的背后是便是巂州閣,其高 42.5米,重屋為樓,四敞為閣,閣四面皆有窗,四周挑出平座,可供人環閣漫步觀景。<div><br></div> 如今新建的古城“唐園”,在這里拔地而起,按照唐代建筑的廊腰縵回,檐牙高啄,亭臺樓閣設計修建,并參考了西昌本地美麗的民間傳說,將石雕、古人、邛海、祥瑞、月亮,諸多古代和西昌的元素體現其中,展現出“一城、一水、一街”的韻味,城,是唐巂州城;水,是清溪水;街,是貞觀街、開元街;風情十足的彰顯著大唐的風華! 西昌,在秦漢時稱邛都,建城歷史悠久,在2100年前已建有城邑。西漢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漢賦四大家之一,被譽為賦圣、辭宗的司馬相如被漢武帝授予為中將,受命出使邛都,由此拓通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架起大漢王朝與邛都間聯系橋梁,為漢王朝將西南地區納入中央版圖奠下堅實基礎,使西昌成為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唐園中一亭一樓之間,盡顯濃郁的中國風味;兩墻相對,品味唐代古風古韻;穿街過巷之余,回顧西昌人文風情。碧瓦與青石,更是彰顯了巂州的歷史魅力。 唐代歌舞表演 <font color="#167efb">傈僳梯田</font>景區位于米易縣新山傈僳族鄉,是傈僳族聚集區之一,歷史悠久,民族特色鮮明,保留著原始古樸的民族習俗。傈僳梯田分布在海拔1000—3000多米的山坡上,擁有約600年的悠久歷史。 年近80的我們由旅游車帶著我們上山,不知轉了多少急彎,才把我們帶上3000多米的高山梯田。回想十多年前為拍廣西的龍脊梯田,我們背著沉重的攝影包,走在狹窄的土路上完全靠自己的雙腳和體力爬上山頂。那時多么豪氣干云。想不到活到了這把年紀,又能站在這么高的山梁上飽覽這么壯觀的傈傈族梯田,我們真是太幸運了! 米易傈傈族梯田位于龍肘山下,自然生態環境優美,片片梯田的線條如流水般的曼妙,瀟灑飄逸。而梯田的形狀鱗次櫛比,層出不窮,各種不同色彩的農作物和著山風輕輕搖曳,縱橫交錯的梯田似乎在低吟著一首首田園交響曲,讓人仿佛置身于天堂仙境,心曠神怡。 山頂觀景臺 對面山坡上也是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梯田,山頂上有無數風力發電的大風扇在轉動 山頂上居然還有邊觀景邊品咖啡的小樓,好浪漫! 小小觀景臺與藍天白云,層層梯田。爛漫山花都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下,生氣勃勃,欣欣向榮 看見對面山頂上的大風車沒有?這里山上山下到處都是風力發電的巨型風扇和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及輸電鐵塔,據說風扇轉一圈就可發2度電,一個傈傈族小山村都能利用風力和陽光制造出清潔能源服務于社會,真讓人嘆為觀止。 下山的路上漫山遍野都是矮矮的芒果樹,每顆樹上掛果起碼有30個以上,全用紙袋套上防鳥啄蟲咬,果實太沉每樹都必須用<div>多條支架才能撐住。</div> 房前的矮樹上的小白點全是大芒果 這是我們買的芒果,每個都在2斤以上 <font color="#167efb">米易太陽谷康養中心</font>就是一個賣房的樓盤,在米易城郊的半山腰上,風景不錯,環境優雅,有點地中海風情的味道,這里長年氣溫24度,老年人在這里過冬是個好地方。 <font color="#167efb">會理古城</font>位于涼山州南部,總面積4500平方公里,總人口40多萬人,是座有二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現為省級文化名城。縣城四面環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稱,是全縣經濟、政治、文化中心。<div> 會理縣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縣,至今已有2117年的歷史, 縣城為四川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現存會理古城建于明初, 迄今已有600余年歷史。古城建筑為明清風格,同時充分體現會理所獨有的川滇文化特征。</div> 會理城元代為土城,明洪武二十五年,被月魯帖木爾攻陷,土城被毀。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土城重建。次年,會川衛指揮孫禧將土城包砌以磚石,并設四門,惟北門建樓,以司更鼓樓匾曰:“拱極樓”。 北門城門 會理城北門是明代以來會理城市交通和防御的重要設施,是會理古城的標志性建筑。 拱極樓夜景 在城墻上可見到斑駁的包磚城垛 從城墻上可見北門廣場及北街 鐘鼓樓,位于會理城東西南北街交匯處。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會理知州羅國珠主持修建至乾隆年間續修完工。咸豐十年(1861年)毀于兵燹,同治末年又重修。因層樓凌云,氣勢壯觀,又稱凌霄樓。 鐘鼓樓臺基成梯形,用青磚包砌,內填土石,為四面互通的拱形門洞。目前,鐘鼓樓每天都在仿照古代禮儀舉行晨鐘暮鼓的儀式。 為四面互通的拱形門洞中心有“會理古城,川滇鎖關”的標志 會里古城以鐘鼓樓為中心,延伸出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南、北街主打商業,東、西街主打餐飲,加上以北門為中心的東關、西關、北關三條街,就是古城最主要的七條街道。南街至北關總長三里三,街寬七米。整個古城,構成“穿城三里三,圍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軸線為中心的“四街、三關、二十三巷”的棋盤式格局。 整個古城空間有序,主次分明,功能十分齊備。城西是學署、文廟、公園等文化建筑;城北以手工業者聚集的小巷為中心,多為客棧、手工作坊、馬店等;城南設有造錢局,錢莊經營者多居于此。 城中七條大街,沿街都是商鋪;而城中的小巷里,是鄉紳宅邸和民居院落;西北區域,則集中了官衙行署,道觀寺院和戲樓、廣場等大型建筑。古城之中有20多條保存完整的小巷,石板鋪路,曲徑通幽。巷內兩側,建筑風格南北雜糅,大多是建于明、清時期的民居院落,是中國清代民居博物館。 <div> <font color="#167efb">  安順場</font>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大渡河中游南岸,距石棉縣城11公里。是太平天國著名的軍事將領翼王石達開全軍覆滅的地方,也是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革命紀念地。 1996年安順場先后被正式命名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中小學生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br></div><br> 安順場歷來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部萬余到達安順場,前有天險,后有追兵,石達開率眾幾次渡河均告失敗,最后全軍覆沒。<br>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又來到安順場,蔣介石揚言"要朱、毛成石達開第二"。但是,紅軍在當地群眾,特別是50多名船工的幫助下,在此強渡大渡河成功,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安順場從此以"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而聞名于世。 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抵達安順場,準備北渡大渡河。由于受清軍圍堵,加之石達開受歷史的局限,沒有處理好與當地少數民族的關系,當地空室清野,土司沿河設防,石達開全軍覆沒,太平軍將士血染大渡河,留下了悲壯千古遺恨。<br> 時隔72年后的1935年5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巧渡金沙江后,紅軍先遣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得大渡河邊僅有的一只小木船。 紅軍與船夫 5月25日,由紅一團團長楊得志、一營營長孫繼先指揮,在南岸紅軍強大的槍炮火力的掩護下,以17勇士為先導,打響了紅軍長征途中舉世聞名的強渡大渡河戰役。以紅一團一營二連連長熊尚林為首的紅軍17勇士,在當地苦難深重的老百姓和船工的協助下,不顧大渡河的驚濤駭浪,冒著槍林彈雨,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北渡強渡成功,殲滅國民黨第二十四軍守敵,強占了北岸桃子坪敵守軍陣地。 為了紀念中國現代革命史上這一光照千秋的不朽歷史篇章,60年代初,在這里建起了占地面積達200平方米的"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碑高6.26m,采用灰色花崗巖雕刻而成。碑體正面為半圓雕紅軍戰士頭像,下方為十七勇士架著當地特有的翹首木船劈波斬浪強渡天險的浮雕,右側為巨手執大刀浮雕。 04年5月,由江澤民親自題寫館名的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建成,該館坐落在安順場北,館內保存有二百多件文物,實為珍貴。 0 今日的大渡河,河水平靜的流淌,兩岸綠草茵茵,鮮花滿地,一派和平安寧的景象。但在1935年5月25日,紅軍十七勇士,在當地船工的協助下,不顧大渡河的驚濤駭浪,冒著槍林彈雨,強渡大渡河成功,為中國革命史留下光輝燦爛的一筆。<div>  十七勇士的壯舉為我們昭示了一個真理:在革命生死攸關的當口必須強渡!這是因為,沒有強渡大渡河的勝利,就沒有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就沒有今天欣欣向榮的新中國!</div><div> 革命先烈們早已遠去,但其永不言敗的精神將像紀念廣場上的雕塑一樣,風骨永存!</div> <p class="ql-block">  《后記》我們這個旅游團是個名副其實的老年團,年齡最小的67歲,最大的88歲(1935年生人),此人的一條腿還因20多年前因受傷未治愈留下殘疾,膝關節不能完全彎曲,扶仗而行,連與我們同桌吃飯也得站著,他也能與我們一起游完全程。團里已70多歲占多數,難怪導游驚呼,一上車看見滿車白花花頭一片,只有幾點黑發點綴也是染黑的。團員雖老,但精氣神不減,個個勁頭十足。老太們穿得花紅柳綠,白發配超短裙、旗袍、大花連衣裙一天換一套,時髦的草帽,太陽鏡,個個打扮得如花蝴蝶一般,連老頭們也不示弱,有的穿上大紅的西服,配上鮮紅的領帶,如外賓一般。也有人背著大相機,還有無人機航拍,這那里像七老八十旳老人團,簡直就是一批人老心不老,不信青春喚不回觀光團!</p><p class="ql-block"> 五天的攀西游,天天大太陽追著我們,氣溫高達28度,但最奇的是一切以泥巴山隧道為分界線。來時陰雨綿綿,一進隧道走十公里,出隧道即是艷陽天,氣溫陡升。回去時這頭仍是紅日高掛入隧道,等鉆出時竟是濃霧彌漫,幾米外看不見任何風景,一路都在下雨,等快下車時竟轉成大雨,真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唐延秋</p><p class="ql-block"> 2023-11-20于都江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且末县| 成武县| 浑源县| 吴桥县| 会宁县| 宝山区| 亚东县| 威远县| 潼关县| 巴楚县| 鹤壁市| 祁阳县| 鱼台县| 岳阳市| 平邑县| 黄龙县| 合川市| 内丘县| 于田县| 阜南县| 石屏县| 晋宁县| 信丰县| 龙南县| 湖州市| 岢岚县| 寿阳县| 都昌县| 平度市| 西丰县| 定陶县| 柘城县| 西充县| 垦利县| 准格尔旗| 阿荣旗| 明水县| 潜山县| 石台县| 汉源县| 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