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時間:2023年11月17日</p><p class="ql-block">攝影錄像:余超波、董惠萍、曹祖善、楊曉娟、易賽嬌</p><p class="ql-block">文字:易賽嬌</p> <p class="ql-block">11月17日,機關二支部黨員、老協部分退休同志在董惠萍書記的帶領下,前往革命老區——湖北省紅安縣紅色名鎮七里坪長勝街—“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遺址遺跡群”,開啟了紅色之旅。</p> <p class="ql-block">七里坪長勝街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七里坪是“黃麻起義”策源地,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鄂豫皖蘇區早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七里坪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卓越貢獻,也為今天留下了豐富的革命遺址。</p> <p class="ql-block">長勝街一直是七里坪鎮的主干道,演繹這首歌一樣的故事,氣吞山河的英雄的街道,也是收集革命文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紅安,一個山區小縣,一個赫赫有名的“將軍縣”,一個孕育將軍的搖籃,一座熠熠輝煌的“將軍城”,被譽為“紅色的圣地、將軍的搖籃”。這不僅是一個“中國之最”,而且也一個“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進入長勝街廣場,映入眼簾的是刻在石碑上董必武詩:“殘壘猶存舊戰痕,義軍根據地傳名,而今建設能躍進,不愧當年七里坪。”</p> <p class="ql-block">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群)</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p><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公布</p><p class="ql-block">紅安縣人民政府二00一年六月一日立</p> <p class="ql-block">黨員重溫入黨誓詞</p> <p class="ql-block">錚錚誓言,拳拳赤心,全體宣誓人面向黨旗訴說著忠誠。</p> <p class="ql-block">隨后,同志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走進七里坪長勝街,腳下的青石板發出咯吱咯吱的脆響,仿佛在敘說光陰的故事。走進舊址,無不見證著他們的熱血與夢想;革命先輩曾經戰斗過的舊址,每一片磚瓦,無不彰顯著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每一棵草木,無不記載著紅安革命斗爭的光輝歷程。</p> <p class="ql-block">七里坪是中國革命的著名老區,1988年被國務院列入"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92年載入全國歷史名鎮史冊,長勝街是革命文物最為集中的一條街。七里坪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卓越貢獻,也為今天留下了豐富的革命遺址、遺跡資源,長勝街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這里完全保留了大革命時期的原貌,南北有城門樓,從城門樓往里望去,一條長街兩側的徽派建筑風格房子,青磚黛瓦,排列有序,感覺它的厚重和大氣。革命的歷史就寫就于此,寫就在腳下斑駁的石磚上。站在紅色革命遺址遺跡,仿佛親歷那烽火連天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在這條古色古香的街道上,仿佛置身于當時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條紅色的老街,長度僅約一華里的普通街道,革命舊址卻有18處之多。這里的每一寸石板都浸透著英烈們的鮮血和汗水,這里的每一堵墻壁、每一塊磚石都刻有英烈們的誓言,每一件文物也都訴說著英烈們的故事,無論走進哪一幢房子,你都能依稀辨析那硝煙散盡后的印記和那風吹雨打的斑痕。</p> <p class="ql-block">走在今日的七里坪長勝街,依稀可以感受到當年的革命盛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指揮部、鄂豫皖蘇維埃銀行、列寧市經濟公社、七里坪工會、鄂豫皖中西藥局舊址……古樸的街道兩側,靜靜地排列著這些革命的遺跡,默默地堅守著歲月的滄桑,展示著70多年前的人民共和國雛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里坪工會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長勝街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里坪工會就是其中之一。沿街道由北向南走我們首先來到七里坪工會舊址,舊址原為潘氏祠堂,室內抬梁式木梁屋架,間古皮隔扇 ,單檐硬山頂,布瓦鋪蓋,當年,這里曾經架起煉鐵爐灶,鑄造土槍、大刀和長矛等武器,為當地的武裝起義做準備。彪炳史冊的“黃麻起義”使用過的部分兵器也是七里坪工會所打造的。</p> <p class="ql-block">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占武漢后,中共黃安黨團特支開始重視工人運動的開展,他們通過國民黨黃安縣黨部在縣城、八里灣、七里坪一帶積極發展和壯大工會、農會組織。</p> <p class="ql-block">視頻</p><p class="ql-block">七里坪“柯義生”雜貨店店員鄭行瑞(后為鄂豫皖邊特區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遵照中共黃安黨團特支的指示,發動串聯七里坪各商店店員于此地成立店員工會。次年8月,七里坪工會聯合會和工人糾察隊在此成立,鄭行瑞任工會主席。工會成立后,立即將全鎮各商號的老板召集到此地開會,向他們提出實行8小時工作制,超時應增加工錢;不許打罵店員、學徒,優待童工;辭掉身份為工會會員的店員要經過工會同意等規定。與此同時,還組織會員在七里坪舉行了反帝示威大游行,宣傳對外反對帝國主義,抵制洋貨;對內反對封建主義、反對軍閥、反對土豪劣紳、反對虐待工人的資本家和店老板的思想,極大地激發了當地群眾的革命熱情。9月,工會負責人鄭行瑞、秦紹勤組織工會會員在此架起煉鐵爐灶,鑄造土槍、大刀和長矛等武器,為當地的武裝起義(史稱“九月暴動”)做準備,并用工會工人肖同太制造的第一支撇把槍 ,在七里坪河灘鎮壓了反動商會會長李業階。</p> <p class="ql-block">工會在以后的根據地建設中,還參與了基層政權的建設,為蘇維埃政權的發展作出了貢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寧市蘇維埃合作飯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間,列寧市蘇維埃政府,為接待南來北往的同志,在此開設合作飯堂,凡持有紅軍介紹信者,均可得到飯堂的免費招待。</p> <p class="ql-block">視頻</p><p class="ql-block">在整個七里坪鎮,紅色是最炫目的符號,是七里坪鎮永遠的圖騰。在1930年, 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區蘇維埃政府在七里坪隨即宣告成立。為紀念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鄂豫邊特委、鄂豫邊革命委員會決定將七里坪改名為“列寧市”。</p><p class="ql-block">列寧市蘇維埃合作飯堂隸屬于七里區蘇維埃政府合作社。“合作社飯堂”,以供應日用品和土特產品為主,兼管招待過往的革命同志和行商的商人,方便蘇區軍民食宿。凡持有蘇區政府或紅軍介紹信者都可在此免費進餐。從外地來的紅軍指戰員和革命進步青年,都是通過這里奔赴鄂豫皖蘇區各個地方。飯堂接待人數最多的一天達200余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舊址原為“鼎泰祥"當鋪,主要業務是組織存貸款,集中現金管理,代理財政金庫,印制發行貨幣,組織貨幣流通,設立商業市場與扶持出入境貿易等。支援蘇區發展生產和紅軍建設,徹底粉碎了敵人對蘇區的經濟封鎖。</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四年七月初至一九三一年五月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在此創立。</p><p class="ql-block">蘇維埃銀行的建立,打破了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極大地活躍了蘇區金融市場,支援了蘇區工農業生產,便利了人民群眾的經濟交往,為鞏固蘇區的經濟建設做出巨大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視頻</p><p class="ql-block">銀行還發行過多種面值的紙幣、布幣、銅幣、銀元和“經濟公社流通券”(購油、布等物的憑證)。從目前保存的貨幣來看,紙幣的圖案為蘇聯的克里姆林宮建筑。壹元面額的銀幣上緣鑄有“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字樣,下緣鑄有“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造”字樣。</p> <p class="ql-block">至今在舊址大門上仍留有“銀行”二字的字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鄭位三革命事跡陳列館,紅軍中西醫局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銀行斜對面是鄭位三革命事跡陳列館,紅軍中西藥局舊址,舊址坐東朝西,面闊一間,深二進, 兩幢間有一天天井,屋后有一小院,單檐硬山頂,屋面小青瓦鋪蓋,總面積15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舊址原為鄭位三同志家開辦的藥房“大參祥”。后由鄭父鄭維翰捐獻給當地蘇維埃政府。鄭父是當地頗有名氣的老中醫,也是黃安革命早期的共產黨員,擔任過黃安縣紫云區第六鄉蘇維埃政府 主席,1929年參加紅軍,1933年1月犧牲。該藥房捐給蘇維埃政府后,成為紅軍的中西藥局。藥局成立后,藥品以中草藥為主,西藥主要靠黨的交通員和商人到武漢、合肥、信陽等地秘密采購。</p> <p class="ql-block">與英烈們相對,揣摩當年他們那勃發的英姿,體會那段不同尋常的崢嶸歲月,感悟英烈們的苦樂年華,追尋理想與信仰的崇高。</p> <p class="ql-block">一幅幅革命圖片、一件件歷史文物,見證著紅安人民不屈不撓、永跟黨走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意志,展現了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p> <p class="ql-block">視頻 </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間,為了保障紅軍醫藥供給,提高蘇區人民的健康水平,蘇維埃政府特以原鄭位三之父鄭維翰開設的"大生祥藥鋪"為基礎,建立了鄂豫皖中西藥局。</p> <p class="ql-block">參觀過程中,大家時而駐足凝視、時而漫步瀏覽,時而用相機紀錄革命戰爭年代鼓舞人心的口號標語和珍貴的圖文資料。</p> <p class="ql-block">革命先烈雖已逝去,但精神長存于這片紅色沃土,他們可歌可泣的壯麗史詩和大無畏精神感染著每一位同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寧市經濟公社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列寧市經濟公社舊址在鄭位三革命事跡陳列館斜對面。一九三一年春,列寧市蘇維埃政府,為粉碎敵人對蘇區的經濟封鎖,保障軍民生產,生活物資的供應,在此建立了列寧市蘇維埃經濟公社,對活躍城鄉經濟起了良好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位于三省邊界——大別山區,傳統農業產區,交通很不發達,經濟十分落后。國民黨政府在周圍建立了縱深上百里的封鎖線,企圖用扼殺蘇區經濟、配合軍事"圍剿"來消滅紅軍,消滅新生的蘇維埃政權。</p> <p class="ql-block">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并領導的規模較大、堅持時間最長的革命根據地。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的紅四方面軍在這里建立,紅二十五軍在這里重建,紅二十八軍亦在此改編組建為新四軍第四支隊,對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期間面對敵人"會剿"、"圍剿"和經濟上的封鎖,根據地軍民同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根據地大力發展公營經濟,留下了寶貴的經驗。</p> <p class="ql-block">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針對根據地極其艱難的財政經濟和金融環境,中共中央及時指出要加強根據地財政經濟建設。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財政來源,除了打土豪籌糧籌款、征收農業、商業累進稅、創辦蘇維埃銀行外,還建立了全民所有制的經濟公社和集體所有制的合作社等公營經濟。</p> <p class="ql-block">財政經濟委員會負責管理鄂豫皖區財政經濟事項,下設會計科、建設科、設計科、稅務局,銀行、經濟公社統歸鄂豫皖區財政經濟委員會直接管理,同時還要接受人民委員會的指揮和監督。</p> <p class="ql-block">1930年10月,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就在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七里坪北街成立,行長由鄭位三兼任。1931年初,鄂豫皖根據地基本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經濟公社體系,這為創建和管理各級各類合作社并開展合作運動提供了領導保證、組織保證和業務保證。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根據地后,銀行銀幣券同時停止發行。</p> <p class="ql-block">1931年7月1日,鄂豫皖蘇區召開了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特區蘇維埃政府,高敬亭任政府主席、王平章任人民委員會委員長,鄭位三任財政經濟委員會主席。</p> <p class="ql-block">銀行對經濟公社、合作社及手工業作坊,發放生產和經營貸款。同時利用貸款鼓勵小商販通過各種渠道向蘇區購進食鹽、布匹、藥品等緊缺物資和工業品。所得利潤20%歸商販,80%歸經濟公社。</p> <p class="ql-block">1932年鄂豫皖蘇維埃經濟公社發行的銅元貳串文紙質憑票。</p> <p class="ql-block">實踐公營經濟</p><p class="ql-block">合作社分為三種:消費合作社、販賣合作社和生產合作社。合作社作為集體經濟組織,在根據地是一種新事物,主要是消費合作社和販賣合作社兩種,每鄉至少有一個,由政府和經濟公社領導。</p> <p class="ql-block">視頻</p><p class="ql-block">經濟公社主要經營梓油、煤油、食鹽、布匹、文具、電筒電池、煙絲(也有少量紙煙)等,同時還負責收購各合作社交來的農副土特產品,將其輸出蘇區,又把輸入的商品批發給合作社出售。此外,還辦理貨幣兌換、借貸、發放救濟物資,糧食平糶等業務。經濟公社的成立,對于促進根據地與國民黨統治區的物資交流,解決在國民黨經濟封鎖下的根據地軍民生活資源必需供應問題,對根據地各方面建設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它還是鄂豫皖邊特區最先成立的縣級蘇維埃經濟公社。</p> <p class="ql-block">根據地公營經濟收入的來源主要靠"全民所有制的經濟公社和集體所有制的合作社"。各級經濟公社與合作社,促進根據地工農業生產和商業的發展,增加財政收入,對根據地經濟基礎的鞏固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932年10月,紅軍撤離根據地后,各級經濟公社與合作社才相維停止了活動。</p> <p class="ql-block">鄂豫皖根據地公營經濟的發展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培養了一批高級理財專家。這些人才對新根據地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對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經濟發展產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回顧歷史,不忘初心。</p> <p class="ql-block">在改革開放和經濟飛速跨越的當代中國,我們要始終秉承鄂豫皖財政先輩的發展基因,繼承其"事業發展、關鍵在黨"的工作作風,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更好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span></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上旬,鄂豫皖蘇區黨和紅軍,連續取得一,二次反"圍剿"斗爭勝利后,蘇區紅軍迅速壯大,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十五軍集中于黃安縣的七里坪進行整編,十一月七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七里坪誕生,全軍三萬人。</p> <p class="ql-block">紅軍擴編后,第四方面軍總部設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舊址坐東朝西,磚木結構,面闊5間,深2進,兩進間天井、廂房相連,室內抬梁式木梁屋架,間古皮隔扇 ,封火山墻,硬山頂,布瓦鋪蓋,前檐墻為木門鋪板,檐下飾燕子樓,總面積28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此處原為黃安縣蘇維埃政府辦公用房。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等鄂豫皖根據地的重要領導人多次在此召開軍事會議。</p> <p class="ql-block">“紅四方面軍紀念館”</p><p class="ql-block">徐向前題</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七年九月</p> <p class="ql-block">視頻</p><p class="ql-block">紅四方面軍是黨締造的中國工農紅軍三支主力部隊之一。他堅持黨領導的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在中原腹地創建了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他與中央蘇區一起形成東西兩大根據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1年,鄂豫皖邊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地主義的革命高潮。</p> <p class="ql-block">在懲治土豪劣紳、摧毀封建制度的殊死斗爭中,遭到反動武裝的瘋狂鎮壓,人民深感建立武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1926年冬先后建立了革命紅學、農民自衛軍等革命武裝。這就是紅四方面軍的源頭。</p> <p class="ql-block">嗣后,又相繼開創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為策應黨中央和紅一、二方面軍的戰略轉移、為鞏固和發展陜甘寧根據地、促進"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實現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出了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他先后轉戰湖北、河南、安徽、陜西、四川、青海、甘肅、寧夏等省,殲敵三十余萬。他在創建根據地、建立紅色政權、建設紅軍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取得了許多寶貴經驗,為我黨我軍培養了大批的高級領導干部。</p> <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17日,紅四方面軍在七里坪成立,張國燾任鄂豫皖中央分局書記和軍委主席,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成立后的第三天,揮師向南成功發起黃安戰役,經過43天的激戰殲敵1.5萬余人。也奠定了紅四方面軍成為三大主力紅軍的基礎,特別是經過長征之后,成為我軍最大的武裝力量。</p> <p class="ql-block">紅軍初期戰術</p> <p class="ql-block">紅四方面軍的發展歷史,是中國工農紅軍革命戰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紅四方面軍長達十年的戰斗歷程,是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英雄戰歌。</p> <p class="ql-block">大革命失敗后,這些武裝在黨的領導下,立即發動了著名的黃麻起義。起義勝利后,成立了農民政府,組建了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這是鄂豫皖邊區第一支我黨領導的正規武裝。以這支僅有三百余人的鄂東軍作為起點,經歷了粉碎敵人無數次"會剿"、"圍剿"的戰斗,逐步發展成為擁有八萬正規部隊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p> <p class="ql-block">革命歌謠</p><p class="ql-block">快來!兄弟姐妹們,召集群眾會,一起來集中,排好隊,呼口號,歡迎我紅軍,歡迎戰士們。消滅敵人,攻下黃安城,活捉趙冠英。快送!快送糍粑,快送草鞋,擁護我紅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大戰役</p> <p class="ql-block">聚指成拳,才能更好地集中兵力打擊敵人。改編后紅1軍從以前只能打擊反動民團武裝和少量敵軍正規部隊,發展到能整旅整團地殲滅敵軍,部隊也在戰斗勝利中不斷壯大。</p> <p class="ql-block">"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在勝利的歡歌聲中,大別山區革命風潮風起云涌,工農子弟紛紛走進革命的洪流。這里不僅組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三支主力紅軍,還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走出了王樹聲、許世友、陳錫聯、韓先楚、秦基偉等400多位戰功赫赫的將軍。</p> <p class="ql-block">1932年5月8日,在徐向前的正確指揮和紅軍將士英勇奮戰下,歷時48天的蘇家埠戰役宣告勝利結束。紅四方面軍殲敵3萬余人,繳獲長短槍1.6萬余支、機關槍250挺、炮44門、電臺5部,擊落敵機1架,取得了鄂豫皖紅軍自創建以來的空前大捷。</p> <p class="ql-block">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大別山人民的無私支援。人民群眾除了送兒送郎當紅軍外,還直接幫助紅軍作戰,“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這首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流傳至今的歌謠,生動地描述了紅安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數萬民眾揭竿而起鬧革命的壯烈場面。</p> <p class="ql-block">指揮部里懸掛著一幅幅英雄的畫像,記錄紅安英雄人物事跡不計其數,也揭露著當年那些不怕犧牲、不圖名利、勇于奉獻的紅色記憶。</p> <p class="ql-block">黃安戰役打響后,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由此遷至縣城南部云臺山村團頭崗。</p> <p class="ql-block">徐向前、陳昌浩居于舊址的后廳。</p> <p class="ql-block">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古建筑遺跡而心馳神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紅安縣赤色郵政局】</span></p><p class="ql-block">紅安縣赤色郵政局里,展示著象征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三軍合一”的紅旗以及《小平您好》《中國夢》《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等紅色郵品;懸掛著《董必武同志誕生一百周年》《徐向前同志誕生九十周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王樹聲》等紀念郵票;陳列著黨在土地革命時期的指示信、紅軍家書和赤色郵政工作服、郵包、郵戳、草鞋、蓑衣、斗笠等用品用具,已有數千人到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p> <p class="ql-block">長勝這個名字,是當地老百姓對前線戰士打勝仗的一種期盼。大革命時期,就在這樣一條看似不起眼的街上,上演了許多沉甸甸的故事,孕育了革命的星星之火。</p> <p class="ql-block">翻開厚重的歷史,隆隆的槍炮聲,仿佛在耳邊回響,英烈們頑強抗敵、不畏犧牲、不勝不休的英勇身姿,仿佛就浮現在眼前。歌謠升起來了,眾多的語言吟唱著一曲由七里坪小學教員創作的《八月桂花遍地開》,從紅安唱遍全國,從那時唱到了如今。</p> <p class="ql-block">長勝街既是革命文物一條街,又是傳統教育、旅游觀光好景點,每年前來旅游觀點接受教育達數萬多人。</p> <p class="ql-block">視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里坪干部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七里坪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老區,革命遺址遺跡極為豐富。</p> <p class="ql-block">革命遺址遺跡一個接著一個,看的人可謂是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迎面而來的馬頭墻、店鋪宅居、石板街面,無不靜靜地敘述著,輕微的呼吸聲,孤獨地守著一個卻能打動整個世界的傳奇。</p> <p class="ql-block">長勝街厚重而又沉寂的馬頭墻,被雨水淋濕的石板上長滿了苔蘚,朝圣者們在石板路上行走,沒有留下他們的足跡。</p> <p class="ql-block">仰望天空,在云朵下面,深紅色的泥土散發出熱氣。一片土地,因為革命,使得那些褐紅色的石頭上的痕跡,充滿了一種無法解讀的靈動。</p> <p class="ql-block">滿眼紅色印記……當年紅軍拋頭顱、灑熱血的場景猶在眼前。如今,革命精神仍在此延續。</p> <p class="ql-block">長勝街的一磚一瓦,向人們訴說著歷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長勝街是湖北省紅安縣七里坪的一條主街,原名正街,1930年曾命名為楊殷街,全長400米(解放后又續建了290米)南北有城門樓,花崗石條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長勝街曾商賈云集,商號林立,由于七里坪地處鄂豫交界,長勝街上商貿十分興隆,街道兩邊居民都從事工商貿易。據紅安縣志記載“1927年長勝街從南到北僅經營糧油的漕行就有30多家”,居民們每天把收來的糧油山貨特產等,用竹排從倒河運向陽邏,銷往武漢,再從武漢把當地群眾需要的工業品、生活用品運載回來,銷往各地。</p> <p class="ql-block">當時人稱七里坪為“小漢口”,稱長勝街為“六渡橋”。</p> <p class="ql-block">視頻</p><p class="ql-block">經過數百年的歲月,長勝街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和時代的變遷,至今仍整齊地排列在街道兩旁。</p> <p class="ql-block">長勝街并不僅僅是因為古建筑和厚重的文化背景而吸引人,而是因為這里曾經掀起過的革命浪潮而聞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這條街的房子深深烙下了許多紅色印記。</p> <p class="ql-block">街道兩邊房屋清一色的青磚黑瓦、木格窗戶、木板門扇。</p> <p class="ql-block">每間房屋山墻或隔火墻有龍蛇鳥獸造型裝飾,地面用花崗石條鋪成。</p> <p class="ql-block">那些徽派建筑,經過歲月的洗禮更顯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長勝街內有的店鋪出售各種革命相關的旅游紀念品,有店鋪銷售傳統工藝的布匹和衣服,還有的店鋪出售當地的特產,甚至還有和央視合作的網紅店鋪,商品種類豐富,很有觀賞意義和紀念意義。</p> <p class="ql-block">非遺物資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有很多非遺的手工藝品挺精致。</p> <p class="ql-block">長勝街上還有紅安國家級非遺項目“紅安繡活”、省級非遺項目“紅安大布傳統紡織技藝”。在這里,不僅可以感受風起云涌的革命熱潮,還能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長勝街還可以看到身穿紅軍服裝的游客,因為這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紅色旅游名鎮。</p> <p class="ql-block">眾多的革命遺址、豐富的紅色文化和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吸引著慕名而來的四海賓朋。而在旅游業發展的帶動下,當地的特產也售向全國,居民的生活也日益改善。</p> <p class="ql-block">說人才,僅說近三十年的時間里,長勝街走出的科教、經濟、文化、醫學、政治、軍事等各方面人才競達近百人,幾乎家家戶戶有人才,人才密度之高,堪稱“鄂東之最”,“湖北之最”,是名副其實的“鄂東第一街”、“荊楚第一街”。</p> <p class="ql-block">長勝街也是革命題材、影視劇拍攝的好場所,近幾年在長勝街上先后拍攝了《五更寒》、《大別山上紅旗飄》、《黃麻驚雷》、《大進攻序曲》等10多部影視劇目。</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一路看,還依稀可以感受到當年的革命盛景。</p> <p class="ql-block">邁過城門樓回頭望去,古樸的街道兩側,靜靜排列著的革命遺址,默默地堅守著歲月的滄桑,向一個又一個走過這里的人講述著那個時代的革命先烈的故事,見證了歲月的痕跡,傳遞著紅色精神。</p> <p class="ql-block">活動結束后,大家認為此次紅色之旅緊湊而充實,深受教育和鼓舞。通過參觀革命遺址,真切的感受到紅安人民鑄造的“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安精神,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都彌足珍貴,是鼓舞我們沿著先輩的足跡繼續前進的強大動力。大家紛紛表示紅色江山來之不易,我們要始終銘記革命先烈的歷史功績,更加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守初心,擔使命,認真踐行黨的宗旨,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發揚好,讓紅色江山世代相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治县|
渝北区|
景宁|
新乐市|
五大连池市|
定日县|
保靖县|
贞丰县|
茶陵县|
丰城市|
彭水|
安溪县|
高州市|
洪湖市|
库尔勒市|
宕昌县|
沙湾县|
普洱|
兰西县|
鹤壁市|
远安县|
宁阳县|
铜山县|
石林|
克什克腾旗|
普兰店市|
景德镇市|
丹江口市|
菏泽市|
武平县|
龙南县|
阜南县|
稷山县|
湛江市|
蚌埠市|
陵川县|
甘谷县|
来凤县|
偏关县|
临夏市|
渝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