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原行的第三站是洛陽,洛陽的行程安排是小浪底—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p> <p class="ql-block">黃河小浪底被稱為黃河的總閥門,小浪底黃河三峽景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濟源市邊界,地跨黃河南北兩岸,景區總面積1262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96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壩選址在黃河中游最后一段峽谷的出口處,距上游的三門峽大壩130公里,距下游鄭州花園口115公里,是黃河干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1991年9月,舉世聞名、國際招標,由德、意、法、中四國合作承建,靜態投資400億人民幣的我國第二大水利樞紐工程,在小浪底村舊址開工,2001年12月竣工。</p><p class="ql-block">整個景區面積較大,我們這次只到小浪底大壩看看。</p> <p class="ql-block">雕塑廣場上展示的是為了紀念小浪底的修建過程。最顯眼的是三根柱子托起一塊大石頭。三根柱子分別代表的是業主方、設計方和施工方,大石頭是指大壩是土石結構。</p> <p class="ql-block">工程文化廣場上展示的工程車輛,是意大利生產的,這也反映出小浪底水利樞紐的一個特點,那就是小浪底水利樞紐是個融合各國企業先進技術的綜合產物。小浪底水利樞紐是中國與世界銀行合作的國際項目,工程是通過國際上公開招標的形式完成的,所以小浪底水利樞紐的工程標準嚴格,技術先進。</p> <p class="ql-block">汛期來臨前,大致每年6月20日至7月10日左右,小浪底水利樞紐就會進行調水調沙,我們這個時間段來是看不到調沙的壯觀景象了。</p> <p class="ql-block">從網上下載了幾張圖片給大家看看這壯觀景象</p> <p class="ql-block">這是離得最近的觀景臺</p> <p class="ql-block">大壩上小浪底三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城南6公里處的伊闕峽谷間。由于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己為“真龍天子”,故又稱“龍門”。</p> <p class="ql-block">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龍門橋,龍門橋是龍門石窟的地標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其隸屬于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在伊闕橋上看石窟</p> <p class="ql-block">關林廟,位于洛陽關林鎮,是為埋葬三國名將關羽的首級之地。前為祠廟,后為墓冢,是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建筑。</p><p class="ql-block">關羽在我國,是唯一一位儒、道、釋三教并尊的人物。其生前為蜀國大將,一生以忠義,勇猛見稱。</p><p class="ql-block">據說關羽兵敗麥城,途中被吳國將領馬忠擒獲,慘遭斬首,身首異處。在其死后,首級被孫權送與曹操,曹操因敬佩關羽而將其以諸候之禮下葬,即“關林”。而身軀則是被孫權葬在了當陽,即“關陵”。在中國古代,帝王之墓方稱之為陵;王侯之墓稱之為冢;圣人之墓則稱之為林。故而林比陵在某種意義上,級別更高。在中國上下幾千年來,在身后墓葬能以林字相稱的只有文圣人孔子,其墓則位于山東曲阜的孔林。</p> <p class="ql-block">到關林廟手機沒電了,就沒有拍更多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白馬寺歷史非常悠久,是中國第一座官辦佛教寺廟、中國第一古剎,被稱為“釋源”;從建筑維度看,白馬寺不僅有傳統意義上的紅墻綠瓦寺廟建筑,還有東南亞國家援建的異國風情寺廟,金碧輝煌、富麗堂皇,可謂是寺廟“博物館”,在國內能看到多國風情的寺廟,唯獨白馬寺一家。</p><p class="ql-block">我們現在看見的這個門,叫做“山門”,“山”是大山的山,因為古代的寺院建筑多是依山傍水,所以稱作“山門”。“山門”又叫“三門”,也就是“三解脫門”,分別是“無相解脫”、“空解脫”、“無愿解脫”。這三門分別稱為“無相門”、“空門”、“無愿門”。也就是要放下自己。這個“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建于明代。1987年翻修的頂部,木質匾額上的“白馬寺”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三個門洞,象征著佛教所說的“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之門。</p> <p class="ql-block">前后有五座大殿,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p> <p class="ql-block">近年來,緬甸、印度、泰國將本國最有特色的佛教建筑復制在白馬寺旁,包括仰光大金塔、印度桑奇大塔、泰式佛堂等。</p> <p class="ql-block">拍兩張黑白片也不錯</p> <p class="ql-block">晚餐要去真不同飯店用餐,賓館離用餐飯店不遠,賓館服務人員說,你們出賓館往麗景門方向去,穿過麗景門不遠就是飯店,正好還可以逛一下麗景門,又意外增加了一處景點??。</p><p class="ql-block">麗景門,是一座重現古都洛陽風貌的城樓,這里也流行著“不到麗景門,枉來洛陽城”的美譽。麗景門作為洛陽古城的標志性地標,被評為洛陽八景之一,有詩“洛陽牡丹甲天下,麗景城樓世無雙”為贊。麗景門最早始建于隋代,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東都皇城西面有兩門,南曰麗景門,北曰宣輝門。是洛陽古城的西大門。</p> <p class="ql-block">從麗景門穿過,一腳就踏進了洛陽老街——西大街。是一處集古跡、民俗、餐飲、娛樂、購物、住宿一體的綜合景區。</p> <p class="ql-block">我們晚上用餐的飯店—真不同飯店,有句話說不進真不同,未到洛陽城,所以我們今晚來品嘗洛陽水席,水席的含義,所謂"水席"有兩個含義:一是全部熱菜皆有湯-湯湯水水;二是熱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樣不斷地更新。</p> <p class="ql-block">牡丹燕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73年10月14日,周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到洛陽訪問,下榻當時的友誼賓館,中午周總理宴請加拿大客人,上了幾道洛陽水席菜,其中就有流傳千年的“洛陽燕菜”。廚師們別出心裁的用蛋黃蒸皮精心雕刻了一朵牡丹花放在燕菜上,使其顯得雍容華貴,吉祥如意。當周總理看到“洛陽燕菜”,風趣地說:“洛陽牡丹怎么飛到桌子上來了?”在服務員介紹菜名“洛陽燕菜”后,周總理笑著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自此,“洛陽燕菜”改名為“牡丹燕菜”。</p><p class="ql-block">這真可謂“菜以花名,菜以花傳”。周總理的改菜名,讓洛陽水席名聲更隆。</p> <p class="ql-block">洛陽燕菜的傳說,武則天稱帝后,天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有一年秋天,洛陽東關外菜地長出的一超大的蘿卜,這蘿卜有二三十斤重,老百姓認為這是天降祥瑞,從來沒見過這么大個的啊。于是菜農就把這個大蘿卜獻給了女皇。女皇龍顏大悅,下令御廚將這個大蘿卜做成菜品。御廚們絞盡腦汁兒,把蘿卜切成細絲兒,經多道加工,并配以山珍海味,精心烹制一道湯羹趁著晚宴獻給武則天。武皇品嘗幾口之后,贊不絕口,因感激當年在感業寺食蘿卜救命之恩,即賜名“義菜”,后因湯中蘿卜細若銀絲,形似燕窩,所以改名為“燕菜”。</p><p class="ql-block">后來“燕菜”從宮廷流入到了民間,由于蘿卜這種食材比較常見,于是民間百姓也都開始紛紛制作品嘗。于是,“燕菜”在洛陽開始流傳開了。因為這道菜起源于洛陽,有明顯的地域色彩,所以就被稱為“洛陽燕菜”。</p> <p class="ql-block">水席品嘗完,洛陽行程也就結束了,夜幕下的麗景門,在流光溢彩、燈火闌珊的氛圍襯托下,古城也更顯得古香古色,艷麗夢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洛陽行程粗略的給大家分享到這里,我們下一站登封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新县|
乌拉特中旗|
上饶市|
响水县|
辽宁省|
谢通门县|
互助|
乐平市|
文化|
乐东|
松阳县|
禹城市|
宝兴县|
清水县|
香港
|
抚远县|
佛山市|
八宿县|
和硕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博爱县|
河源市|
兴仁县|
大姚县|
哈密市|
阿克苏市|
清水县|
蒙自县|
雷山县|
老河口市|
嘉鱼县|
延津县|
库伦旗|
陆河县|
库车县|
莱阳市|
确山县|
合阳县|
常州市|
三原县|
鹰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