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聞道之旅第卅七站~下篇—-河北正定歷史古韻文化主題游

龍行天下

<p class="ql-block">聞道之旅,知行合一,游學相長。</p><p class="ql-block">感恩家人們的一直以來的持續關注、積極參與和高度配合!</p><p class="ql-block">聞道在途,學習不止,踐行不輟,精進無休!</p> 和我們一起聞道之旅吧! <p class="ql-block">公益大講堂發起倡導并于2017年3月正式實施,力行組織知行合一、游學相長的聞道之旅公益文化主題游活動,一直秉承綠色出行理念,堅定地行進在路上......歡迎大家共同參與,積極反饋寶貴意見和建議!</p> <h1><font color="#ff8a00">“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font></h1>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4日,星期六,聞道之旅繼續行進在路上......</p><p class="ql-block">聞道不必遠行。第三十七站,我們利用周末的時間,走進極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正定古城,開啟石家莊地域新的的游學征程。</p><p class="ql-block">*由于正定文脈久遠,本次聞道之旅行程的美篇內容極為豐富,遂以上、下兩篇分別記述之。</p> 古城正定<br>有7000年的人文史<br>2700多年的建制史<br>1600多年的建城史<br>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均留下珍貴遺跡<br>古城正定有“九朝不斷代”之稱<br>被譽為“古建藝術寶庫”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篇<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穿越歷史、感受文化、暢享旅游......</b><div><b><br></b><div> 緊鄰河北省會石家莊的正定縣,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百姓在古香古韻里樂享小城幸福,游客在燈影交錯中感受別樣繁華。<br> 正定縣堅持“旅游興縣”發展思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依托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用好24項古城保護工程,持續恢復古城歷史風貌,全面展示千年古郡、九朝神韻。正定古城保護帶火了旅游業,千年古郡正迸發出時代活力。<br>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正定古城上游覽的游客絡繹不絕。</div></div> 正定旅游 <h1><p>***聞道之旅第三十七站:正定歷史古韻文化主題游</p><p class="ql-block">????2023年聞道之旅繼續行進在路上……11月4日(周六)繼續游學體悟文化。第37站前往河北正定探尋這個旅游資源富集的文化大縣特有的魅力,感受正定歷史古韻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br></p></h1><h1>正定縣歷史源遠流長,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間,是郡、州、路、府治所。</h1><h1>“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有國保10處、省保5處、縣保23處,館藏文物7672件,有“古建藝術寶庫”美稱。</h1> <font color="#39b54a">·十處國保之1——隆興寺</font><br>·十處國保之2——縣文廟大成殿<br>·十處國保之3——開元寺<br><font color="#39b54a">·十處國保之4——梁氏宗祠</font><br>·十處國保之5——臨濟寺澄靈塔<br>·十處國保之6——正定古城墻<br>·十處國保之7——府文廟<br>·十處國保之8——廣惠寺華塔<br>·十處國保之9——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風動碑)<div>·十處國保之10——天寧寺凌霄塔</div><div>看看你都去了哪幾個?</div> (接上篇)<div>從正定府文廟、縣文廟瞻仰禮圣后,我們前往正定籍名人、曾任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總理的王士珍故居。</div> <b>★王士珍故居(王家大院)</b><div>王士珍故居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縣城西門內中山西路153號,隔街與其家祠王氏雙節祠相對,為曾任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總理的王士珍舊居,建于1912年,原有東中西三路,現僅存中路,為兩進四合院,前有垂花門,后為前院正房五間、后院正房七間,兩院廂房則均為三間。1949年后歷史學家范文瀾曾在此居住,著名的《中國通史簡編》就是在這里修訂完成的。<br></div><div>王士珍是我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與段祺瑞、馮國璋并稱為“北洋三杰”,時稱“王龍、段虎、馮豹”。先后任晚清陸軍大臣、民國初期的陸軍總長、國務總理等職,并獲德威上將軍稱號。<br></div> 王士珍(1861年8月19日-1930年7月1日),字聘卿,號冠儒,直隸正定牛家莊(今河北正定)人。近現代政治人物,位列北洋三杰。<br>憑借過人的才智和卓越的政績,得到袁世凱的青睞,歷任軍政要職,直至陸軍部長、總參謀長和政府總理。1918年,退出政壇,隱居北京。1926年5月,任京師臨時治安會長、京師救濟聯合會會長等職。1930年7月,身患肝癌,卒于北京,享年70歲。<div>作為民國初期的風云人物,王士珍乃北洋第一軍事人才也,在中國軍隊近代化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為推行近代化的軍制出力良多,而得益于他的淡泊名利,晚年致力于維護京師治安和慈善事業,在民眾之中他也獲得了極大的贊譽。<br></div> <b>北洋三杰:</b>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br>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冬,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袁世凱邀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閱操。德國總督看到袁世凱所練新軍確比舊軍操練精嫻,贊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杰"。<div>北洋軍閥,是民國最主要的軍事政治勢力之一,1912年袁世凱奪取政權后,建立了北洋軍閥統治,袁死后,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范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br>在袁世凱一手打造的“北洋系”中,最出名的當屬“北洋三杰”,時人冠以龍、虎、狗的稱謂。</div><div>當時將善操權謀于腹中的王士珍稱為“北洋之龍”,將常行兇殘于外形的段祺瑞稱為“北洋之虎”,將忠于北洋且善于打仗的馮國璋稱為“北洋之狗”。此三人中,段祺瑞赴德國學習過炮兵,馮國璋曾赴日本考察近代軍制和日本軍事,王士珍并未出過國。王士珍是“北洋三杰”中年齡最大的,為政常以“名士”自居,瀟灑超脫。在民國政壇上,段祺瑞、馮國璋是袁世凱的左膀右臂,心腹愛將。善于權謀的袁世凱對他倆人并不完全放心,常常用王士珍予以制衡,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因此,王士珍時隱時現,一時出來主持大局,一時又隱沒還鄉,悠游山林,極為神秘。譽之為“龍”,取“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意。<br></div> 王士珍舊居建于1912年,為民國時期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坐落在正定城內中山西路北側,原分東、中、西三路,總占地10102平方米。現僅存中路,為兩進四合院,前有小巧玲瓏的垂花門,門上懸掛有王士珍自撰自書的對聯:“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財實惜福”,真實的表達了王士珍的處世態度,不難看出宅邸主人所尊崇的中庸文化和實事求是的思想。第一進四合院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后單步廊式。其東西兩側留有過道,可直達后院。后院正房面闊七間,進深二間,前出單步廊。兩院的東西廂房皆為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以上建筑均為布瓦硬山頂建筑。 王士珍故居后院的正房叫“三不堂”,得名于王士珍常說的“<b>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內不愧心</b>”。<div>堂前的對聯是:“困中求志富中求德禪中求己,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內不愧心”。這都似乎道出了王士珍身處軍閥混戰與各派爭名逐利的漩渦時的心態。</div><div>王士珍故居還刻著他手書的一副對聯:</div><div>求名求利只求己莫求人,惜衣惜食非惜財實惜福。<br></div> 王士珍故居路南就是王氏雙節祠,坐落在正定縣中山西路路南的西門里街,是民國總理王士珍的家祠,王士珍為他的生母和養母建的“王氏雙節祠”。<div>王氏雙節祠坐南面北,現存祠堂正門是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的青瓦硬山頂建筑,設正脊和博脊,中間設石券大門。<br></div><div>穿過大門,便是一所開闊整齊的四合院,院中央矗立著一座貞節牌坊,穿過石牌坊可到正堂。民國時期,在廳堂內設有王氏宗祠的牌位龕樓,內供王氏祖宗牌位。<br></div> 深入我們的正定四塔的尋寶旅程。 一座古城擁有古塔并不稀奇,奇的是在正定這四座高塔,猶如四尊拔地而起的金剛,無論小城滄桑萬千,建筑殞減,它們始終無言屹立,成為漫長歲月里的紀念物。<div>正定四塔:</div>1:臨濟寺澄靈塔;2:廣惠寺華塔;<div><b><font color="#ff8a00">3:天寧寺凌霄塔;</font></b>4:開元寺須彌塔。</div><div><br></div><div>臨濟寺澄靈塔,通體綠色琉璃瓦,俗稱青塔;<br>廣惠寺華塔,如盛開的花,俗稱華塔;<br>天寧寺凌霄塔,四層以上均為密集的木構,俗稱木塔;</div><div>開元寺須彌塔,通體磚構,俗稱磚塔。<br>“花青磚木”四塔,各有千秋,卻又相互輝映<br></div> 離開王府舊居,繼續前行,便來至久負盛名的開元寺。 <h1><b>★開元寺</b></h1><h3>一直傾慕于唐風的雄壯與開放。唐代文化的代表性遺存就是非常具備中國特色的古代建筑了,保存至今唐代的傳統大木構建筑也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大木構建筑。</h3><h3>就目前的發現和研究結果來說,中國一共有“三座半”唐代大木構建筑,其中:建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南禪寺大殿、建于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的廣仁王廟和建于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佛光寺東大殿都位于山西,而距離北京最近的則是那“半座”,即推測建于天祐四年(公元907年)的開元寺鐘樓一層,位于石家莊市正定縣的燕趙南大街西側。</h3><h3>在正定繁華的鬧市中有一座寧靜的古剎,古樸雅致;它穿越了千年的時空,卻依舊美麗。寺內一塔一樓兩項“國寶”級的建筑,作為鎮寺之寶,不僅承載著往日的輝煌,也蘊藏著許多建筑史上的謎團,這就是——正定開元寺。</h3> 天寧寺凌霄塔、廣惠寺華塔、臨濟寺澄靈塔和開元寺須彌塔——正定的“四塔”很有名,前三座雖然也曾有原本居住的寺院,不過現在均已看不到,唯塔幸存。須彌塔則實屬幸運,在顛沛流離的歷史行程中,還有一寺一鼓樓相伴。<div>開元寺的地面距離現在的地面有好幾米的的落差,近寺參觀首先是要下臺階,這也算是考古學的常識了——年代越久遠的地層距離今天的地面也就越遠。<br></div> 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正定八大寺院中歷史最早的一座,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原名“凈觀寺”。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名“解慧寺”,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大云寺”,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定名為開元寺,距今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div>開元寺的平面布局為唐代所獨有:古塔與鐘樓相對峙于主殿前,這種布局是我國寺院早期以塔為中心,轉向以殿閣為中心,在唐代這一過渡時期的典型實例,此種布局在全世界僅存正定開元寺和日本的法隆寺。</div> 寺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高聳的須彌塔。須彌塔看似很像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但是每一層的層高不斷收小,又和以上二塔不同,說明可能并非唐代原貌。關于開元寺須彌塔的創建年代,現存最早資料見于唐大歷十二年,即公元777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后在2005年維修時,在塔剎發現了鑄有銘文的寶珠,根據銘文來看,須彌塔本為唐代貞觀年間始建,到清代順治末年倒塌,康熙初年重建。但是從保留下來的形狀看,并未按照清代佛塔的樣式建造,而是整體維持了唐代的特征,但又略有不同。<h3>開元寺須彌塔古稱<b>雁塔</b>,俗稱磚塔,須彌塔是一座磚石結構、以磚為主的九層密檐式方塔。外觀簡潔大方、樸實無華。</h3><div>須彌塔的辨識度極高,一眼看上去就很唐,而且是地地道道的“唐”,而并不是后來大唐芙蓉園的“唐”。有時細細琢磨起來:唐代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朝代,也可以說是一個審美百花齊放的朝代。唐時女人服飾華麗奪目,夸張繁瑣,建筑上卻走了完全相反的路,唐塔規規矩矩、樸素而毫無裝飾,倒像是個洗盡鉛華、素面朝天的美人。</div><div>走近觀看,更顯古塔雄偉。塔身建在高1.45米的正方形磚砌臺基上,通高42.5米左右,拱券門上方嵌長方形石匾額,上面鐫刻“<b>須彌峭立</b>”四個楷書大字,為康熙元年真定名人梁維樞所題。</div> 須彌塔最有意思的就是底層四角處的大力士浮雕,他們以肩撐塔,惟妙惟肖,古時修塔人的幽默感就以這樣一種巧妙的形式活靈活現,穿越重重時光出現在現代人面前。 <div><b>開元寺鐘樓</b></div><div>和須彌塔東西相對的就是“半座唐構”的鐘樓了。</div><div>開元寺鐘樓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的重檐歇山頂二層樓閣,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四周有臺明環繞,總面積170平方米。1933年,梁思成先生考察正定時,稱開元寺鐘樓是他的意外收獲。他看到鐘樓內部及下層有雄大的斗拱,“補間鋪作只是浮雕刻拱,其風格與我已見到諸建筑迥然不同,古簡粗壯無過于是”,因而斷定“這個建筑物乃是金元以前鐘樓的獨一遺例”,“若說它是唐構,我也不能否認”。<br></div><div>鐘樓分兩層,根據記載,一層的結構為唐代的原構,二層則重建為清代建筑的試樣。大抵唐代建筑使用的木料皆粗大,斗拱的體積也很大,給人以宏偉壯觀的感覺,而清代建筑在材料上則要纖細很多,斗拱也花俏富于裝飾美。不料上個世紀80年代維修的時候完全按照下層唐代建筑的樣式新建了第二層,反而弄巧成拙了,幸虧木料顏色有明顯的區別提示觀眾二層樓的問題。不過從當年林徽因在開元寺鐘樓二層屋頂留下的照片來看,當年二層可能還是保留了一些唐代的構件。</div> 鐘樓上懸掛一口銅鐘,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厘米,重約11噸,為唐代所鑄。其造型古樸大方,鐘上無銘文,鐘聲渾厚悠遠,它是我國現存古鐘中年代較早,體重較大,保存完整的珍貴實物,可稱稀世珍品。此鐘與蘇州寒山寺的古鐘齊名,有“<b>南有姑蘇寒山,北有真定開元</b>”的說法。偌大一口銅鐘,懸掛千年不墜,堪為一大奇觀。數學泰斗華羅庚教授曾在1952年偕兩名外國數學家專程來正定查看鐘樓,歷時8天多也沒計算出鐘樓的受力結構和鐘的掛法之間的關系。時間又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古樓懸鐘依舊成謎。<div>一寺一塔外,同樣出名的就是寺內這座鐘樓了,可以說開元寺之所以聞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有了這座鐘樓。<br></div> <div><b>天下第一赑屃</b><br></div>開元寺北半部的鐘樓展現了唐代木構建筑的威武,而南半部就是石質文物的場域了。東側居住著一位客人——大赑屃。<div>開元寺內的千年赑屃,體量之大,全國罕見,有著“天下第一赑屃”之稱。大赑屃不愧名稱中的那個“大”字,赑屃為青石質,殘重107噸,長8.4米,寬3.2米,高2.6米,首頸長2.5米,鼻孔直徑21厘米,龜背紋飾呈六角形,駝峰凹槽寬70厘米,深41厘米。為中國赑屃之最。<div>考“赑屃”的詞源,在左思的《吳都賦》有:“巨鰲赑屃, 首冠靈山。大鵬繽翻, 翼若垂天。”“赑屃”被解釋為“作力之貌”,明代從形容詞變成了名詞,被學者李東陽和楊慎解釋為碑下的烏龜。這種“烏龜馱石碑”的CP,最晚在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雕刻的的王舍人碑就已經定型,傳承到現在已經快2000年了。<br></div><div><div>這個大赑屃本不是開元寺中之物,2000年在正定府前街改造施工的時候發現的,同時出土的了若干塊殘碑及碑帽,其余殘塊可能壓在附近的民房下面。碑文莊重有力,根據內容判斷為五代時期曾駐扎正定的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所立。安重榮是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駕下大將,當時石敬瑭向北方的遼國稱“兒皇帝”,割幽云十六州給遼國,為安重榮所不齒。最終與皇帝理念不合的安重榮起兵造反,無奈不敵,最后被石敬瑭俘獲之后斬首。安重榮雖也是一方軍閥,倨傲跋扈,但是在氣節上是不虧的。</div><div>赑屃及殘碑的發現,對研究唐至五代時期藩鎮割據有著重要的實物價值。目前,我國現有五代碑刻很少,這樣的巨碑極為罕見,應屬國內最大的一通,而巨型赑屃更為珍貴。</div></div></div> 走近看,有種讓人屏氣凝息的龐大壓迫感。 說開元寺不熱鬧倒也不準確,雖然沒有僧人居住,卻有不少從正定出土的石獅子擺放其中。它們三五成群,幾乎沒有完好無損的,好像從歷史這場戰爭中幸存的傷兵,帶著許多滄桑和歷練,也帶著份時光的榮耀。 <div><b>三門樓</b><br></div>大赑屃東面則是經過修復的“三門樓”遺址。<div>寺院最南端是復建的唐代三門樓石柱。三門樓原為開元寺前部的主體建筑,始建于唐如意年間(692年)。專家據現有資料推測,三門樓原是一座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單檐、中柱、歇山頂(或廡殿頂),下為石柱,上為木結構的二層樓閣。整座建筑雄偉、豪放,充分體現了盛唐時期的建筑風格。最為珍貴的是,三門樓石柱上有唐大歷十二年(777年)藁城主簿李宥撰寫的《解慧寺三門樓贊并序》及宋、金等后代人留下的多處題記和線刻畫,為后人研究唐代建筑藝術、雕刻藝術等留下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研究價值。<br></div><div>三門樓是比較罕見的石木混合結構建筑,下層是石質柱子構成的門,上層是木質材料構成的樓,非常罕見。在下層的石柱上,滿刻石柱主題名、佛教經文畫像以及禮佛人名。三門樓本是唐代開元寺的山門,年深日久木構腐朽,到了晚清時節已經朽壞不存,惟余石柱12根、橫梁1根。民國時期石柱折斷、倒伏,部分缺失,上面的雕刻也出現了腐蝕漫滅,直到2008年才在原址修復完成。“三門樓”在修復中對現代修補部分做了可識別處理,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原石與候補材質的區別,但是雕刻磨滅大半,只有在《常山貞石志》等古籍中尋找當年題刻的內容了。</div> <div> 開元寺須彌塔<br></div><div>鐘雁交映開元風,須彌峭立素塔雄。<br>三門樓存遺唐韻,赑屃客來驚世容。<br>~~~黃劍君游正定感得所作,2023年11月4日于正定古城<br></div> 塔與鐘樓遙相對應,互為依托,兩情依依,構成開元寺獨特的一道風景。鐘、磚塔交相輝映的平面布局,默默見證了千年的歷史滄桑,生生不息地撰寫著古老正定的文明史。也正如著名作家、學者余秋雨所言:<b>正定具有千古之美,是中華文明最輝煌時代的圖譜與證據。</b> 2000年與大赑屃一同出土的還有數塊殘碑,也在開元寺內存放,石碑上的字體極美,要是喜歡書法者不妨認真去看看。 <h1>當我們走下開元寺高高的臺階,大家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了那盛世唐朝,決決大唐之風瞬間撲面而來。唐代的鐘樓、古塔、三門樓石柱……處處散發著迷人的唐風遺韻。</h1> <div><b>《祭侄文稿》</b><br></div>宋金時期,開元寺南已經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居民區,開元寺東側的大街——燕趙南大街,很可能在唐代就已經存在了。<div>漫步在燕趙南大街上,和唐時的古人在空間上處于同一條街道上,不由得想起安史之亂時顏杲卿苦守真定,城破之后一門罹難,安史之亂平復之后,顏杲卿的族弟顏真卿在正定訪得顏杲卿幼子也是自己的侄子顏季明的殘骸,才寫下了著名的“<b>天下第二行書</b>”《祭侄文稿》,再想到前些日子因為《祭侄文稿》引發的絕大波亂,真有一夢千年、恍然若失的感覺。<div>《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br>《祭侄文稿》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涌,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br>《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并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br></div><div><br></div><div>顏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縱28.2厘米,橫72.3厘米<br>臺北故宮博物院藏<br></div></div> 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筑起中國書法的第一座豐碑,顏真卿則是以他的“氣格之美”樹立起中國書法的又一座高峰。而最能體現顏真卿“光輝燦爛”的藝術成就的,是他的《祭侄文稿》、《爭座位帖》、《劉中使帖》等行書作品,其中以《祭侄文稿》為最。 繼續行程,很快來到著名的臨濟寺。 <b>★臨濟寺</b><div>臨濟寺,又名臨濟塔院,始建于東魏孝靜帝興和二年(540年)。臨濟寺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臨滹沱河側,因之遂得臨濟之名。臨濟寺是中國佛教禪宗臨濟一派的發祥地,也是日本佛教臨濟宗的祖庭。<br>1983年,國務院確定其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2001年,臨濟寺澄靈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div> 臨濟禪寺 臨濟寺坐落在正定縣城內,原址在城東南的臨濟村。1983年國務院確定其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據《正定縣志》記載:“臨濟寺,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建,早于臨濟宗”。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臨濟宗創始人義玄法師駐錫于此,住持臨濟寺,并在這里弘揚臨濟宗禪法。他提出“三亥”、“三要”、“四料簡”、“四照明”等參禪原則和宗旨,通過師徒問答的方式,了解對方悟境深淺,然後根據悟境深淺程度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教、接引禪人。其禪風以“單刀直入,機鋒峭峻”著稱,別成一家。在接引學僧時,對其所問不做正面回笞,只以棒打加口喝來促使對方省悟,成語“當頭棒喝”即源於此。義玄禪學很快得到北方信徒認可,前來問法求道者絡繹不絕,并形成禪宗一大宗源,後世以寺名稱之為“臨濟宗”,成為禪宗五大派別中流傳最廣的大家。<div>唐咸通八年(867年)義玄禪師圓寂。遺骸火化後,其弟子將舍利分建兩塔藏之,一塔建於河北大名,今已不存。另一塔在正定臨濟寺內,唐懿宗賜謚義玄為“慧照禪師”,賜塔為“澄靈塔”。臨濟寺在宋金戰爭中毀於戰火,唯塔獨存。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予以修復,但仍保留了唐代建筑風格。<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臨濟寺澄靈塔</div>機鋒峭峻臨濟禪,當頭棒喝宗義玄。<br>八角九級澄靈塔,法乳傳燈張日韓。<br>~~~黃劍君游正定感得所作,2023年11月4日于正定古城 1986年5月19日,日中友好臨黃協會訪華團一百人云集臨濟寺,隆重舉行慶祝祖塔修復落成剪彩儀式和誦經法會。中國佛協趙樸初會長和松山萬密長老為修葺一新的臨濟禪師塔剪彩。趙仆初會長為“重修臨濟塔功德圓滿,書贈日本日中友好臨濟黃檗協會訪華團諸長老大德”詩一首:“歷歷孤明,照徹邊際。巍巍一塔,撐柱天地。曲唱黃檗,風嗣臨濟。法幢同扶,兩邦兄弟。” “<b>不二</b>”:<div>“一實之理,如如平等,而無彼此之別,謂之不二。”與“一實”相應,我們平常看到的“不二”,常常對應著“一實”。“一實”,也就是“真如”,是指世間萬事萬物“真實不虛,如如不動”的本真。“一實不二”,就是講世間萬事萬物原本就是一體平等,而無分別的。</div> 臨濟塔為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30.47米,建在八角形磚砌基臺上。臺上為石砌基座,再上是磚砌須彌座。束腰正面鑲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諭旨石刻。須彌座上由勾欄、斗拱組成一圍平座,勾欄上雕“”字圖案和花卉圖案。平座上以三層仰蓮承托塔身。塔第一層較高,四正面為磚雕拱形假門,四側面飾方形假窗,轉角刻圓柱,柱頭有卷剎。正面有“唐臨濟慧照澄靈塔”石匾。第二層以上,層高逐減,密檐相接,各開間寬度也相應遞減,形成協調輪廓線。塔各檐下均施磚仿木構斗拱,平座和第一層檐下為五鋪作出雙杪。塔身各檐角梁為木制,檐瓦、脊獸和套獸均為綠琉璃制作。各層檐角懸掛風鈴,微風吹來,叮吟作響。塔頂覆綠琉璃瓦,塔剎由仰蓮、寶瓶、相輪、圓光、寶蓋、仰月、寶珠等組成。整個塔顯得清秀玲瓏,穩重挺拔。 大雄寶殿是本寺第一重殿,於1987年落成,坐北朝南,位于澄靈塔後,高11米,寬20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建筑。硬山調大脊灰筒瓦頂,額枋繪旋子彩畫。1983年以來,由國家撥款,中日僧眾及信士布施、捐贈建造,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額。殿內正中供著樟木雕刻的釋迦牟尼佛像,兩旁為其弟子,迦葉和阿難,釋迦牟尼背面是觀世音菩薩。北墻東邊為文殊菩薩,西邊普賢菩薩。東南角供地藏菩薩。殿的東西兩側為十八羅漢樟木雕像。<div><br><div>法乳堂位于大雄寶殿東側,殿內正中供菩提達摩禪師木雕像;東位為慧能大鑒禪師像;西位為臨濟義玄禪師像;東墻刻《正法眼藏·禪宗佛祖源流》;西墻刻《中國臨濟宗源流》。</div><div><br></div><div>傳燈堂在大雄寶殿西側,里邊供奉日本臨濟宗榮西禪師、南浦紹明禪師、日本黃檗宗初祖隱元禪師等三位祖師像。</div></div> 繼續前行,南行不遠,就到了廣惠寺。 <b>★廣惠寺</b><div>廣惠寺始建于唐貞元年間(785~804年),是正定八大古寺之一。因為寺內建筑僅遺存一座華塔,所以又稱“華塔寺”。廣惠寺華塔始建于唐,后塔毀,現存為金代遺物。<br></div> 廣惠寺華塔,又稱多寶塔、花塔,位于正定縣正定鎮生民街路東原廣惠寺內,是正定廣惠寺現存的主要建筑。相傳始建于唐代貞元年間(785~804年),按該塔的形制和有關文獻資料分析,應是金代的遺存。 <br>廣惠寺華塔為八角磚雕砌仿木構樓閣式花塔,共四層,由主塔和附屬小塔構成,全用磚砌,坐在同一方形基臺上,總平面呈八角形。塔高40.5米,造型獨特,結構富于變化。因塔身第三層以上八面八角的垂線有龍虎豹獅象及佛像等壁塑,形如花束,被稱為華塔。華塔是中國古塔中的一種特有類型。其雕飾較為華美、布局較為獨特,堪稱塔苑一絕。<br>1961年3月4日,廣惠寺華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惠寺多寶塔<br>樸型雄奇華麗生,磚塔聳立寺已空。<br>絕世稀珍稱多寶,滄桑美極詮從容。<br>~~~黃劍君游正定感得所作,2023年11月4日于正定古城 <div>廣惠寺華塔三層塔心室北壁前并列2尊石雕釋迦多寶佛像,佛座上枋刻有貞觀二年為太宗皇帝壽誕造像的題記。<br>塔心室為八角形,南面辟門,依北墻磚砌一佛壇,長3.06、寬1.3、高0.39米,占據塔心室近半。二佛像坐北面南,并排供奉于兩個束腰佛座上。二佛像漢白玉石質,造型基本相同,其頭與右臂皆失,左手、右足殘損。佛體態壯碩,肩寬平,頸部有三道蠶節紋。結串珠項飾,身披袈裟,輕薄貼體,袒右肩,結跏趺坐于束腰須彌座上。左手小臂平置于腹前,結定印。袈裟覆雙腿,裸露兩足,下擺自兩腿前自然脫出,呈半露蓮葉形,褶襞平整對稱。二佛背后雙肩中部、腰部及須彌座后部兩角處鑿有長方形卯孔,應為安裝背光之用。左側佛連座高152厘米、像殘高75厘米、雙膝間最寬81厘米;右側佛連座高155厘米、像殘高78厘米、雙膝間最寬82厘米。<br></div>廣惠寺華塔立面形象繁華富麗,其上半部裝飾巨大的彩色壁塑,造型古樸而雄奇,華麗而生動,使之成為同類建筑中之典型代表。 廣惠寺華塔也是中國磚塔中造型較為奇異、裝飾較為華麗的塔,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以及在中國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已被古建筑界所公認。 天色漸晚,夜色降臨,燈光襯耀下的華塔更顯華貴。 歷史的花束<br>風云色變,峭立的廣惠寺花塔,卻更宛如一支圣潔的花束,格外引人矚目。在它奇異的造型、華美的雕飾背后,還隱藏著說不盡的歷史故事,道不盡的歲月滄桑...... 正定四塔 簡單小結:<div>時光變換不停,建筑文化不變。正定的4座古塔廣惠寺華塔、開元寺須彌塔、天寧寺凌霄塔、臨濟寺澄靈塔,既是記錄歷史發展的印記,又濃縮了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br>每一座古塔<br>都是一件獨具匠心的藝術品<br>都是一種文化的傳承<br>我們一起見證古城古塔的魅力!</div> 反身北行,登臨著名的陽和樓。 <h1><b>★陽和樓</b><div>正定的“九樓四塔八大寺”,九朝不斷代,記錄著古城的興衰滄桑。<br><h3><br>九樓,指的是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樓以及四座城角樓,不屬于城門系統的樓只有一個:陽和樓,是九樓之首,有“八樓匝地拱陽和”之說。<br>◆陽和樓,始建于金末元初,以后的數百年間多有修葺。樓七楹,布局略似故宮端門,有“畿南名樓”“鎮府巨觀”的美譽。梁思成先生稱贊此樓莊嚴“<b>猶過于羅馬君士坦丁的凱旋門</b>”。</h3></div></h1> 陽和樓的平面很簡單,是七楹長方形。面闊七間,進深兩間,中間的五間敞著,東西兩頭各有一間類似鐘鼓樓的單間。單檐歇山頂,樓高17米,高大廣闊。<br><br>南面為正面,樓檐正中懸掛寫有“陽和樓”的楷書大字牌匾。北面懸掛“廣大高明”匾額。東側有階梯可以上下。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碑亭。 ◆如今的陽和樓,橫跨正定城內燕趙南大街中段。主樓建立在高敞的磚臺上,磚臺樓基高8.6米,東西長66米,南北寬21.6米。<br><br>陽和樓像城門一樣跨街而建,臺下并列有東西兩個圓拱洞門,將大街分成兩股道,行人車馬可以通行。 陽和樓<br>八樓匝地拱陽和,鎮府巨觀山海特。<br><font color="#333333">文風熏得元曲揚,廣大高明壘安樂。</font><br>~~~黃劍君游正定感得所作,2023年11月4日于正定古城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修陽和樓記》記載:“陽和樓者,鎮府巨觀也”。“每登于斯,南瞰滹水,北瞻恒岳,右挹太行之晴嵐,左觀滄海之旭日,飄然若出塵世,御天風于九霄之上”。<br><br>文人喜歡登上陽和樓把酒臨風,吟詩作賦,研討作品,交流創作心得。在陽和樓上的一次次思想碰撞中,元曲從民歌時調發展到創作的文人化、專業化,最終成為“一代之文學”。<br> 印章打卡集藏開始成為了我們每次出行的必備要素。 轉而南行,直奔南城門(長樂門)。 ★南城門<div>正定,古稱常山、真定,自北魏至清末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是當時我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之一,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br><br>正定古城墻是現存比較少的明代城墻遺存,殘留長度在現存明城墻中位列第三,僅次于南京和開封。1993年7月15日被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div><div><br></div><div>正定古城墻創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52年),前燕大將慕容恪修建了一座名叫“安樂壘”的軍事城堡。<br><br>北周時期,在安樂壘的基礎上筑恒州城,是一座規模不大的石城,周長只有13華里。<br><br>《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即風動碑)上記載了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為了防止滹沱河水灌城,將石城拓建成一座周長20華里的土城。<br><br>宋、元、明各代都對正定城墻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葺和擴建。明代洪武元年置真定府,下轄11個縣和5個州。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正定城墻擴建為周長24華里,高三丈二尺,上寬二丈的土城。<br><br>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真定知縣顧授始把土墻改為磚包土,后任知縣周應中向朝廷申請動用府庫銀六萬余兩,征用真定府所轄各縣民夫,分段興建城墻,到萬歷四年(公元1576年)才竣工。<br><br>明代的正定城墻是府級規制,規模宏大,布局講究,有四道城門,東曰迎旭,南曰長樂,西曰鎮遠,北曰永安,四座城門都建有月城、甕城和內城三道城門。城墻形成了迂回曲折的防御體系,易守難攻,在預防水患和軍事防衛上起了重要作用。<br><br>正定把古城墻修繕作為古城保護重點工程,投資2.3億元修復了南城門城樓系統及古城墻5.2公里,并對2.8公里的南部城墻進行了高標準的亮化,2017年9月2日對外開放。還恢復了西城門、北城門遺址。<br><br>“<b>登得上城樓、望得見古塔、記得住鄉愁</b>”。正定南城門又稱為長樂門,現在已經成為古城正定的標志性建筑。尤其是石家莊人來正定的必經之地。沿體育大街一路向北,抬眼看見南城門,就到了自在正定的地界兒了。</div> 正定的四個城門都有月城、甕城、主城(也稱里城、內城)三層防御體系,現在的南城門已經復原了明代城門的形制,再現了甕城、月城的規模。<br><br>◆甕城,是在主城門外(也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者方形的小城池。甕城一般和城墻連接在一起,高度也一致,墻上設有箭樓、雉堞等防御設施。之所以叫甕城,是因為這個小城池都建有高深的四壁,形狀像一個甕,時刻準備甕中捉鱉。<br><br>◆月城,是在甕城外加修的又一層城墻,像彎月一樣半包圍著甕城。月城的城墻一般比主城和甕城的城墻矮一大截兒,這樣就形成了高低兩層的防御工事,尤其是方便用弓箭射殺敵人。月城城墻距離甕城城墻比較近,即使敵人攻進月城,因為地方狹窄,兵力也很難迅速展開,不利于大部隊跟進穩固陣腳。<br><br>為了防守攻城槌等武器的進攻,延緩敵人的沖擊速度,甕城的城門通常和主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月城的城門和甕城的城門也不在一條直線上,而是相互交錯。敵人進入月城后,必須在月城和甕城之間走S形路線,才能進入甕城。進了甕城,得走L形路線,才能進入主城(里城、內城)。<div><br></div><div>這樣迂回曲折的防御體系,再加上城外寬闊的護城河,所以民間有“鐵打的正定”之說。當年侵華日軍進攻正定,都不能從城門打開突破口。<br></div> 長樂門<br>三關雄鎮鐵正定<font color="#ed2308">,</font>甕月主城御分明。<br><font color="#333333">回首北顧四塔巍,自在東垣勝跡興。</font><br>~~~黃劍君游正定感得所作,2023年11月4日于正定古城 <h1>“但以雄關存舊跡、但留形勝壯河山”。</h1><h1>正定的夜景煙花,已經是石家莊的一張旅游名片,南城門是最好的觀景臺。站在城墻之上,望見煙花璀璨,街景琉璃,盛世繁華,人間溫暖。</h1> 如今,作為歷史的傳承者,我們應該積極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養分,尊重愛護中華民族歷史遺留下來的珍寶,讓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div>歷史是條長河,滾滾向前推進不停息,形而下的古物古跡和形而上的傳統教育,在某個地方,是沉淀于這條歷史長河中的......</div> 每次出行,孩子們都是最大的受益者。聞道之旅,讓他們感知和體悟到更多學校教育所沒有的東西。 <p class="ql-block">在文化日漸多元的當下,我們倡導引領的聞道之旅,更是一種從表象到深層次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是對中國文化及其創造者們表達敬意的途徑和方式。</p> <h3>  此行聞道之旅活動共有二十七位家人及孩子積極參與其中,先后在正定古城十余個景區游走,對四塔四廟、兩博、府文廟、縣文廟及陽和樓、南城門進行了登臨和參觀游學,對平山悠久的歷史文化有了更為一定了解。總體效果還是很好的,對燕趙家鄉的熱愛和中華文化自信的建立就是需要通過聞道之旅這樣寓教于樂的活動形式來穩步推進、不斷加強。感恩家人們的積極參與與關注!</h3><h3> 感恩正定古城景區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感恩大家的積極配合!相信家人們都能學有所獲,行有所得,更好去體悟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h3> 此次正定的聞道之旅目標景點十余個,行程相對緊湊,分享總結環節精彩紛呈,全體家人共同去感受體悟自然、人文的和諧統一、與道合一……<br>聞道在途,學習不止,踐行不輟,知行合一,游學相長!<div>感恩大家的積極參與和高度配合!</div> <h3>本美篇所用圖片均為此行聞道之旅的家人們共同提供!</h3><h3>感恩每一位參與者的分享!</h3> <h3>聞道在途,學習不止,踐行不輟,精進無休。我們知行合一,游學相長。感恩家人們的積極參與和高度配合!感恩大家!</h3><h3>太極軒國學公益大講堂團隊</h3><h3><br></h3> <h3>道行天下</h3> <h3>2023年,我們聞道之旅繼續行進在路上......2023-2024年,我們按照預先擬定的出行城市踏上行程:本省的正定、平山、井陘、磁縣、邯鄲、臨漳、永年、河間、趙縣;河南的安陽、洛陽、南陽、鄭州等;江蘇的徐州、淮安等;山西的太原、盂縣、陽泉、太谷、臨汾等;山東的曲阜、鄒城、滕州、淄博、棗莊等地;安徽的合肥、亳州、宿州以及京津冀周邊資源,感受品味各地歷史遺存的文化意蘊。歡迎大家反饋意見并積極參與應征出游向導志愿者。讓我們隨時做好準備,帶上聞道游學尊史重道禮敬先賢的好心情繼續出發吧~</h3> <h3>讓我們一起恭念感恩詞。世界將因你我共同努力而變得更加美好:</h3><h3>1、感恩天地滋養萬物;</h3><h3>2、感恩祖先慈悲智慧;</h3><h3>3、感恩國家培養護佑;</h3><h3>4、感恩父母養育之恩;</h3><h3>5、感恩親朋好友相伴;</h3><h3>6、感恩老師辛勤教導;</h3><h3>7、感恩同學關心幫助;</h3><h3>8、感恩農夫辛勤勞作;</h3><h3>9、感恩食物滋養我身;</h3><h3>10、感恩大眾信任支持。</h3><h3>感恩一切以及所有付出的人,</h3><h3>讓我們以感恩之心,</h3><h3>奉獻于這美好的人世間!</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淮安市| 广河县| 双桥区| 平安县| 平原县| 宜城市| 永济市| 余干县| 双柏县| 花垣县| 三原县| 泰和县| 布拖县| 抚宁县| 龙江县| 新化县| 巩留县| 浑源县| 大庆市| 南阳市| 岳阳县| 丹巴县| 三穗县| 眉山市| 榕江县| 浏阳市| 鲁甸县| 麻江县| 尼木县| 左贡县| 焦作市| 兰考县| 鄢陵县| 铅山县| 苍南县| 扬州市| 奈曼旗| 包头市| 云林县| 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