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錦州的歷史文化<br>錦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城市。“老馬識途”的故事、著名的“松錦大戰”都發生在這里。震驚中外的遼沈戰役戰略決戰,使錦州成為了一座英雄城市,更讓“新中國的曙光從這里升起”。毛澤東主席"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的歷史名言更使錦州蜚聲海內外。<br><br>錦州戰役<br>錦州戰役是1948年10月在遼沈戰役第一階段中,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主力對據守遼寧省錦州國民黨軍進行的攻堅戰役。錦州之戰是國共內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革命軍之間的一場戰役,它是在東北的其中一場決定性戰役,是遼沈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 [1]<br><br><br>錦州戰役<br>蘋果精神<br>毛主席說:“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西戰役的時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蘋果,我們戰士一個都不去拿。我看了那個消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 ”從此,錦州這座城市和蘋果這種水果深深地凝結在一起,蘋果精神也成為了廉潔的代名詞。 [2]<br><br>錦州古城<br>錦州市歷史悠久,1391年(明洪武24年),指揮曹風在錦筑城。后逐漸加固砌磚城。1476年(明成化12年)指揮王鍇擴建城桓,1504年(明弘治17年)參將胡忠再擴建,并完善4座城門,以鼓樓為中軸線建東西南北四街。城內基本布滿官衙、街坊、民宅、市井。現在遺存的城廓,基本是明末所建范圍,面積約為2.6平方公里。后來,受地理地形制約,城市基本由老城向東、向北方向拓展。 [3]<br><br>錦州八景<br>紫荊朝旭 :“紫荊山在城東十五里,凌水環其下,日初出,若水捧日而上”。古人有詩贊之:“紫荊高聳古城東,曙色平分瑞靄濃,煙鎖層巒迷翡翠,嵐騰絕頂隱芙蓉”。<br><br>錦水回紋 :錦水即小凌河水,回繞古城,波紋如錦。明代軍事家、詩人孫承宗說:“錦水從西北繞城西折而南,復折而北,當城之東,大作波濤,細作綺縠,洋洋悠悠有回紋之致,曰錦水回紋”。<br><br>凌河煙雨 :小凌河煙雨之景幽美如畫。明軍事家、詩人孫承宗說:“小凌河在城東十五里,繞望海山。山出其前,即晴曉,亦如煙鬟,乃若蒙蒙細雨……曰凌河煙雨”。<br><br>筆峰插海 :在錦州南海中。孫承宗說:“筆架山在城西南六十里,三峰高下如筆架然,大海波瀾浴其下,曰筆峰插?!?。<br><br>虹螺晚照 :虹螺山位于錦州城西。與紫荊朝旭相照應,此景為每當夕陽西下,晚霞西照虹螺山峰,遙望日落虹螺山頂,則遠山紅日,霞光四射,河水中重現山影,呈“虹螺晚照“奇觀。<br><br>石堂松雪 :在錦州城北15里觀音洞山南麓,即明建普陀寺。早年寺前有古松數株,每年冬季瑞雪飛臨,石堂前松雪挺拔,傲然屹立,生機盎然。<br><br>湯水冬漁 :太和區女兒河支流湯河子曾為一溫泉,冬季亦不結冰,且有魚游動水中??梢杂镁W打魚。故稱“湯水冬漁”。<br><br>古塔昏鴉 :今錦州城內的大廣濟寺前的遼塔,于夏季黃昏,日落西山,在晚霞余輝映襯下,有成群鴉雀繞塔翻飛嬉戲,給古城增添了一派生機,黃昏時分觀“古塔昏鴉“別有情趣。 [3]<br><br>文化藝術<br>錦州是遼西古代文化的搖籃之一,經過先民開發和建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存。文化藝術門類齊全,錦州市擁有七個專業劇團。木偶劇團始建于1949年,評劇團成立于1952年,京劇團于20世紀50年代初成立,雜技團、話劇團、凌海市藝術團、黑山縣地方戲劇團。<br><br>地方習俗<br>錦州人習慣地稱立春為“打春”。民間流傳著很多關于立春時節的農諺和俗語,如“春打六九頭”,“打春陽氣轉”,“打春別歡喜,還有四十個冷天氣”,“春捂秋凍”等等。人們在立春這一天要吃蘿卜,俗稱啃春,要吃卷裹豆芽的春餅,還要用纏上各色花紙的笤帚輕輕地抽打孩子,謂之去晦氣。據民國二十年《義縣志》記載,立春打春牛時,“邑在后,約正在前,各執紙鞭鞭牛。唱曰:‘一鞭曰風調雨順;二鞭曰國泰民安;三鞭曰天子萬年春”。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棱县|
神池县|
荣成市|
兰溪市|
肃宁县|
嘉定区|
岱山县|
秦安县|
永济市|
农安县|
泽州县|
东城区|
博罗县|
宁化县|
无棣县|
沂水县|
通河县|
铁岭县|
普洱|
长白|
清水县|
玉林市|
临清市|
阜城县|
潼关县|
海南省|
商水县|
沭阳县|
西乌|
罗甸县|
株洲县|
黑龙江省|
成都市|
开化县|
安顺市|
平和县|
九龙城区|
廉江市|
东光县|
从化市|
丹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