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辰溪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棲息繁衍。</p><p class="ql-block"> 近日,再次拜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與瞿明群兄一起探討文章中很多相似及巧合之處,里面的內容與田灣息息相關、絲絲相連。為了還原故事場景,我們通過查閱資料、現場走訪、實地考察的方式,從文化考證、地域特征、人文景觀中慢慢剖析,千絲萬縷牽扯其中,驚奇的發現桃花源就在我們辰溪--田灣。</p><p class="ql-block"> 一、從文化角度考證 </p><p class="ql-block"> (一)、首先了解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陶淵明(376—427)江西九江人,東晉文學家。其曾祖父陶侃,雖然位重兵強,但并沒有使其家族進入仕階層,他去世后,家族的地位、聲望有減無增。到了陶淵明一代,陶家只能算是寒微門第,陶淵明的父親去世較早,青年的生活都較為清貧。后來他作《自祭文》回顧自己一生時,說自生下來便與貧窮為伍,不僅需要自理家事,還需要親自耕種,算是亦耕亦讀的寒儒。初涉官場時,“不堪吏職”,只得“少日自解歸”,受不了官場的種種束縛和折磨。太元十九年(394),陶淵明的原配妻子去世,兩年后陶淵明繼娶夫人翟氏,婚后的陶淵明與夫人翟氏過上了“夫耕于前,妻鋤于后”的生活。漸入中年的陶淵明嗜酒,沉浸在躬耕閑飲的生活中。他心中的桃花源:是一個“風景如畫,賓至如歸”,“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景象。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睦、自由平等的生活描繪,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心中的理想聯系起來,表達了對美好生活愿望和快樂幸福生活追求。</p><p class="ql-block"> (二)當時文化政治背景。文章的開頭提到:“晉太元中”。晉太元中即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發生的大事:“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戰。秦王苻堅(氐族所建前秦國的皇帝)頒布詔令大舉入侵東晉。晉武帝下詔以尚書仆射謝石為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共領八萬將士抵擋前秦軍”。時局動蕩,民不聊生,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都在尋找“桃花源”,希望能一睹“桃花源”的風采。以至于很多地方遷強附會,爭認桃花源,千百年來也成為人們的心靈家園,存在于人們的夢想中。</p><p class="ql-block">(三)“武陵人”名字的由來。發現桃花源的是乘舟捕魚為業的武陵人。先秦至南北朝,戰國屬楚黔中地,秦屬黔中郡地。在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辰陵縣,辰陵縣域頗廣,除辰溪外,今懷化、麻陽部分地區及鳳凰、花垣、貴州銅仁、鎮遠等縣皆其轄地,替屬義陵郡;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義陵郡為武陵郡,相應的區域就是今天的大湘西地區。多種史料記載,東漢(公元25-220年)時,相單程起義,東漢朝庭先后派遣威武將軍劉尚、謁者李嵩、伏波將軍馬援三征武陵,這時主戰場就在沅陵、瀘溪、辰溪的沅江兩岸,辰溪有劉尚城和劉尚將軍題詞。至上個世紀60-70年代,大湘西即武陵源,這樣稱呼一直延續至今,幾經變遷,以武陵為名的區域相應縮小。</p> <p class="ql-block"> ?。ㄋ模安稘O為業”的確存在。時局紛亂,風雨如晦,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加上沿河一帶村民沒有土地,無法耕種。俗話說:“在山靠山,在水靠水”。逐漸形成了以捕魚為生的漁民,現在常德以上的沅陵、瀘溪、辰溪還保留漁業村,人數還不少,辰溪船溪小溪河漁業村、安坪鎮曾家坪漁業村、仙人灣瑤族鄉漁業村、黃溪口野漁村,均是居住打魚為生的漁民。聽老漁民眉飛鳳舞講起,他們下常德、上貴州清水江捕魚的趣事,下河捕魚一去就是一、二個月,吃住在船上,以船為家。聽仙人灣漁業村楊氏兄弟談起,值得一提的是,漁民還有口口相傳的“漁民話”,讀音不同,表達意思很明確,我們常稱“暗語”,這個也沒有深入去考究了。</p><p class="ql-block"> 21世紀習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都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規范管理河道,保持生態平衡,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政府的幫助下漁民第二次創業,捕魚這份職業慢慢也從歷史舞臺上退去,留下的只有回憶。</p><p class="ql-block"> 二、從地域特征考證</p><p class="ql-block"> (一)地域特征。一是武陵源這個名字,源于它的地理位置,因為它剛好處在湖南、貴州交界的武陵山脈北段,辰溪又地處雪峰山與武陵山之間,也屬大武陵地區。東漢時認定的武陵就是今天的沅陵、辰溪、瀘溪的沅江兩岸是無疑的,辰溪縣的田灣正好處在這一區域的中心地帶。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京昆驛道始建,在船溪設立驛站過田灣,經山塘驛,上貴州、云南。從此,京官南巡、大員北上,南來北往的商人、賈仕都要經過這里,漸漸地武陵源被世人所知。二是桃花源是武陵人捕魚為業發現的,肯定就在武陵地區,武陵地區是一個廣泛的古地域概念,只有沅江流域自古以來被認為是武陵地區,自秦代設郡縣以來,田灣屬沅陵縣轄區,恰恰在武陵源區中心地帶,新中國成立后原屬沅陵縣,1953年劃入辰溪縣,</p><p class="ql-block"> (二)地理特征。</p><p class="ql-block"> 1、地形上?!熬壪校分h近”。文中的“溪”就是指辰溪孝坪鎮羅依溪。雖然古今水文稍有差異,但從水文特征來看,其發源于田灣的干溪,匯入流經板橋的羅依溪注入沅江。與武陵捕魚人發現“桃花源”的水文特征完全一致。如果是順水而下,我們這里稱順水行船,即“順溪行”。“緣”指逆溪而上,全程距離有8公里左右,逆溪劃舟時間應該需要三至四個時辰,都忘記路程的遠近了。</p><p class="ql-block"> 我們到羅依溪村,村民津津樂道講起羅依溪的故事,其中有這樣二個版本傳說非常動人:一是“古代一位打魚人將衣服掛在大樹上做標記,因河水暴漲沖毀倒大樹,衣服落在溪里被大水沖走,羅依是由“落衣”音變而來的”;二是“以前一位捕魚人的衣服濕了,在岸邊休息的時候,把衣服掛在大樹上晾曬”,羅依叫“晾衣”,也叫“晾衣溪”。這些傳說是什么年代已無從考證。</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八十代前,田灣干溪流過洞口,在孝坪一方的羅依溪到沅江這段水道能行小漁船,且魚較多,魚肉鮮嫩肥美。孝坪洞口外面,地勢開闊,溪道平坦,水流平穩,洞口邊可??啃O船。八十年代后,由于田灣、孝坪鎮一帶地下是產煤區,大量深度開采,地下形成采空區,導致地下水位下降,現在的干溪就是沿孝坪鎮這一溪段全部干涸,只有在雨季才能見到水流。</p><p class="ql-block"> 沅水河段沅陵縣城至辰溪這一帶河流相對平緩,沅江其它河段多水流湍急,個人劃舟難度很大。從孝坪行船至常德有200多公里水道,順水行舟要20天左右,等捕魚人到達臨沅(郡治在臨沅就是現在的常德)?!霸勌亍?,應是五月初了,是否當時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留下的千古遺憾的地名?我們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在“晉太元中”,記載武陵郡總戶數在“戶一萬四千”,按照戶平均5口人計算,總人口在7萬人左右,可見當時人煙稀少。在古代,人力資源既是政治資本又是經濟資源。桃花源里如此熱鬧,肯定人丁興旺,太守自然非常重視,派人從常德逆水上行至板橋羅依溪,至少要一個月,也是六月底了。這時正是梅雨時節,羅依溪、干溪積雨面積達100多平方公里,河床狹小,一逢下雨,溪水暴漲,“處處志之”的標志,在雨季也早被洪水沖得無影無蹤了。</p><p class="ql-block"> 從沅陵至辰溪板橋羅依溪的100多公里水道,其間有上100條小溪匯入沅江,有幾個地方的小溪稱作羅依溪,要從這上百條小溪再上溯七八公里找到“桃花源”,無異于大海撈針。所以,后來沒有人能找到“桃花源”也是常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 2、地勢上?!昂龇晏一?,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孝坪洞口外面是廠區,老一輩人都知道,以前叫“桃花坪”,面積400余畝。1890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孝坪洞口外的桃花坪建“湖北槍炮廠”。1939年,民國時期“漢陽軍工廠”在抗戰期間從湖北遷往這里,稱為“軍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廠”。工人們利用孝坪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溶洞眾多的特點,在此生產子彈和炮彈。1949年9月,解放軍接管改稱辰溪兵工廠。1951年,孝坪重建兵工廠,支援抗美援朝,60%的槍支彈藥是由該廠提供,在當時朝鮮戰爭上功不可沒。1958年,辰溪兵工廠部分遷至湖南湘潭,1962三線建設上馬前夕遷回,稱國營沅江機械廠。1988年,國營沅江機械廠更名為白云家用電器總廠,曾生產“白云牌”電冰箱等民用產品,當時聞名全國。2002年,各種原因公司實施分立破產,民用產品全部停止生產,2003年改制為湖南省云箭集團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由于建廠選址在洞口外面的桃花坪,現只有新廠區,不見桃花林。</p><p class="ql-block"> “數百步”指地勢的很寬闊,稱桃花林也講得過去。捕魚人是在桃花落英繽紛時節找到“桃花源”的,時間上,當時應是清明節后,梅雨季節來臨之前,小溪水流充足,適合個人劃舟捕魚。花草開花發芽時節,一片生機盎然,美麗極了。</p><p class="ql-block"> 3、地利上。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干溪盡頭是孝坪的洞口,是溪水的發源地,洞口上方是田灣,后面就是大山。說明去 “桃花源”要經過一個入口窄、洞內寬闊、出口寬敞、有一定長度的山洞。從孝坪洞口進入,洞口只能容納一人,溪中怪石嶙峋,亂石交疊,人是很難直接走過去的,必須從亂石中鉆進。全洞長795.6米,山洞基本上是直的,從孝坪洞口一側看田灣方向,仿佛若有光也是對的;田灣一側洞口高達50多米,寬30多米,洞門非常高大,出洞后感覺豁然開朗,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該洞是田灣走出大山的唯一通道,孝坪與田灣連接的山洞地形特征,和進入“桃花源”山洞的地形特征完全一致。</p><p class="ql-block"> 抗戰初期,國民黨第十一兵工廠遷入孝坪,當時這個洞非常神秘,無人敢通行,為了運輸方便,連通田灣的湘黔公路,當時國民政府決定拓寬孝坪一側的洞口,修通孝坪至田灣的公路,保證抗戰彈藥的運輸。所以現在位于孝坪一側的洞口能通行車輛,但對比田灣一側洞口“豁然開朗”,仍然小得多。</p><p class="ql-block">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能稱為“絕境”的地方是交通閉塞,外面人進不來,里面的人出不去,基本上與世隔絕。田灣地處盆地、四面環山,且山勢較高,隱藏在大山之中,在武陵地區能形成這樣一個地勢是很少見,田灣在當時可以說稱得上是“絕境。</p><p class="ql-block"> 這里自古屬沅陵縣管轄,離沅陵縣城65公里,離辰溪縣城12公里。由于特殊地理位置,這里沅陵看不到,辰溪管不著,自然成了遠離戰亂,是沒有兵役、賦稅的天堂,由于受交通、信息的限制,“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是正常的。</p> <p class="ql-block"> 4、地況上?!巴恋仄綍?,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從洞口出來,呈現在你眼前的田灣,是一片平坦寬闊地,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數百畝的良田,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這場景完全符合文章中的描述。實際上田灣坪地有三千多畝良田,有源源不斷從選場等高山地帶流入的泉水的自流灌溉,這里旱、澇保收,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好地方,就算有上千人在此居住,也完全可以自給自足。</p> <p class="ql-block"> 三、從人文景觀考證</p><p class="ql-block"> (一)生活習慣</p><p class="ql-block"> 田灣主要居住瓦鄉族人,這里一帶的人熱情好客、豪爽大方,至今仍保持這一優良傳統。如家里來客,主人殺雞斬羊,拿出自己釀造的米酒和佳肴來招待客人。文章中提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生活習俗上是相同的。如果你現在有幸走進瓦鄉族人的家里,肯定能享受貴賓待遇,不亞于進了一次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瓦鄉族人平時休閑的時候,也會邀上三、五人一起“打平伙”聚餐。自帶菜肴,聚集在一起吃飯喝酒,擺“龍門陣”,談家常。主要是鞏固友誼,增進了解;二是解開疙瘩,調解糾紛,借打平伙湊在一起,評論是非,化解矛盾;三是共商大事、同舟共濟,有什么要辦的事情,或是遇到了困難,借此出出主意。</p><p class="ql-block"> (二)衣著打扮</p><p class="ql-block">雖從“晉太元中”至今歷經1600多年的時代變遷,現在的田灣鎮的邊遠山村和板橋、船溪鄉一帶仍有大量的瓦鄉族居民,他們內部交流仍然“講鄉”,且有少數人仍穿古老的瓦鄉族服飾。</p><p class="ql-block"> 秦朝服飾尚黑,大多沿用戰國習慣,從結構來看,秦朝主要是長衣,上衣下褲的穿著很少見。晉朝服飾主要寬袍大袖,冠小而衣裳博大,風流相仿,輿臺成俗。東晉葛洪著《抱樸子?譏惑篇》載:“喪亂以來,事物屢變,冠履衣服,袖衭裁制,日月改易,無復一定,乍長乍短,一廣一狹,怱高怱卑,或粗或細,所飾無常,以同為快”。</p><p class="ql-block"> “桃花源”人避秦時亂而來武陵,“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與外界隔絕六、七百年。從歷史考證,瓦鄉人來源于西北地區,現在的甘肅,當時屬于秦國家的版圖內。在晉代南方的民族融合并不明顯,加上居住在某一地域單個民族,其他民族是難以融合的,“桃花源”人仍然保持當時秦朝的服飾,自然“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直到解放前,田灣一帶的少數民族居民仍是以瓦鄉族為主。從“桃花源”人的族群特征來看,瓦鄉族人就是“桃花源”人的特殊族群。</p><p class="ql-block"> (三)瓦鄉語言</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來,孝坪田灣一帶的原居民是瓦鄉族人。據相關資料記載,唐代以前,湘西人煙稀少,虎豹成群。相關專家調查,瓦鄉族是春秋時期從陜、甘遷入湘西的一個民族,他們自稱“果雄翁”,對內交流講瓦鄉話,自稱“講鄉”;對外交流講漢話,稱“講客”。《辰溪縣志》記載:“五方之風土不齊,言語亦異。同一楚語,而郡之音異于邑,邑之音異于鄉。辰溪相隔不遠,其鄉談謎語,語曲聱牙,令人不可曉,瀘人亦有能言之者。茲不聱載。瀘音濁而促,不審字義,不辨平仄,或因古語或本土音,轉而之為謬,失其本意,其所從來久矣”。這是一個神秘的民族,在湘西多個少數民族中,是唯一不會巫、蠱術而至今保留獨特語言體系的民族??梢哉J定這個民族不是湘西的原居民,正好吻合“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說?,F在仍有大量的瓦鄉族人居住在田灣附近的板橋鄉、船溪鄉,保留獨特的民族風情。</p><p class="ql-block"> 因此,從以上綜合要素來看,辰溪縣田灣就是指當時的桃花源無疑。</p><p class="ql-block"> 間隔“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意思是:不必跟外面的人說,這種生活不想被外人打擾。加上南陽劉子驥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不久后就病死,種種原因,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p><p class="ql-block"> 這件事,也就成了千古之謎。(文章僅供讀者參考)</p> <p class="ql-block">題后記:劉子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祖籍武功,晉太元年間隨父遷南陽郡安眾縣(今河南省鄧州市東北一帶)。當時有一定的聲名,是陶淵明的一個遠房親戚。兩人志趣相投,經常結伴游山玩水。對于陶淵明而言,仕與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生活矛盾。寫自己的感受:詩人遠足歸來,向人談起這番游歷,就像親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其中雖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同時,也可體會到詩人對桃源生活的向往。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寫的《即事》的最后一句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被锰諟Y明《桃花源記》中的內容,運用了“世外桃源”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對靜謐閑適生活的贊美和向往。</p><p class="ql-block">田灣鎮稻花魚養殖歷史悠久,素有稻花魚之鄉的美譽,田灣鎮中有占地面積800余畝稻花魚公園,以“稻花飄香,魚樂之歡”為主題,以田園為載體,以農耕文化為核心,打造以“魚”為媒,形成了辰溪縣“魅力辰溪印象田灣”獨具特色的稻花魚文化節。</p><p class="ql-block">沅辰高速公路從田灣經過,孝坪田灣出入口在田灣村,預計年底可以通車。便利的交通,帶來了發展和機遇,人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p><p class="ql-block">重溫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一起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我們都是朝著這個美好愿望,在前行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来县|
西和县|
屯门区|
乌什县|
金华市|
达拉特旗|
汕尾市|
紫金县|
礼泉县|
米林县|
顺平县|
鹿邑县|
富川|
伊金霍洛旗|
斗六市|
黔西县|
南岸区|
锡林浩特市|
莎车县|
莱州市|
防城港市|
鲁山县|
长治县|
黄骅市|
青铜峡市|
高陵县|
隆昌县|
凤山县|
蒙阴县|
繁昌县|
鸡东县|
图木舒克市|
伊川县|
彰武县|
吴旗县|
紫金县|
安泽县|
宾川县|
荆门市|
稷山县|
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