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從東山口地鐵站D出口出來,沿著農林上路往北走一百多米就是二橫路,路上行人稀少,站在路口即可看到一棟由高高的紅磚院墻圍著的淡黃色建筑,在幾株榕樹的掩映下,若隱若現,神秘叵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廣州東山口“宋子文舊居”。東山民國“模范住宅區”位于農林上路,農林上路在東山口地鐵站東北向,與附近人來人往的署前路、農林下路僅隔了一條大馬路,這里樹木蔥郁,環境十分幽靜,行人稀少,幾乎少有人問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農林上路二橫路1號即是宋子文在廣州的寓所,人稱“宋公館”。建筑坐北向南,高三層,平面布局對稱,二、三層有半圓型的陽臺,護欄花紋精美;樓前帶一個小花園,左邊有一條臺階從室外花園直通二樓,四周有圍墻,上裝鐵柵欄,是防衛性很強的官邸住宅建筑。20世紀20、30年代宋子文曾在此居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1949年10月,葉劍英南下廣州后就居住在這棟樓里。當時廣州剛解放,情況十分復雜,葉劍英成為國民黨特務暗殺的主要對象,而這棟別墅防衛安全性較高。后來葉劍英搬到新河浦省委小島居住,時任華南分局副書記、廣東省常務副省長的古大存一家搬進了二橫路1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農林上路二橫路1號別墅“宋公館”外景。走近一看,只見古銅色的鐵大門深鎖,門右邊掛著一塊“廣東省宋慶齡基金會”的白底黑字牌子,門左邊頂部掛著“農林上路二橫路1號”的門牌,紅色的院墻上還掛著“宋子文舊居”的文物保護牌匾和有關文字介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農林上路二橫路1號別墅“宋公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哦,這里就是聞名遐邇的“宋子文舊居”啊!了解民國歷史的應該知道,宋子文可是民國“炙手可熱的人物”,乃宋慶齡的弟弟、宋美齡的哥哥,也就是孫中山的小舅子、蔣介石的大舅子,深受孫中山和蔣介石賞識和信任,是孫中山臨終遺囑見證人,曾擔任過十多年的民國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行長等要職,號稱民國“國舅爺+財神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農林上路二橫路1號別墅“宋公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這棟別墅跟東山龜崗和新河浦一帶民國別墅不同,它有半圓形的超大陽臺、精美的花格護欄,還有小花園和門梯級的搭配,構成一幅獨特的美式私家園林風景。與之前作者寫過的芳村山頂“伯捷別墅”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應該與宋子文留美的背景息息相關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農林上路二橫路1號別墅“宋公館”內此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是,樓前矗立著“國母”宋慶齡的漢白玉石像。畢竟這里現在是“廣東省宋慶齡基金會”的辦公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農林上路二橫路6號別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經過幾十年的變遷,如今的農林上路一帶,遺留下來的民國洋樓屈指可數,農林上路二橫路上僅剩1號、2號、4號、6號別墅。其中,2號、4號、6號別墅均是“廣州市歷史建筑”,而1號別墅則為“越秀區登記保護文物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東山的民國別墅,自然會想到龜崗、啟明二馬路、恤孤院路、培正路和新河浦一帶,這里分布著大片數目繁多的民國別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農林上路二橫路2號別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在民國時期,農林上路是專供達官顯貴居住的“模范住宅區”,它的九條橫路上分布著眾多各式各樣的洋樓,有紅色的,也有黃色,有西式的,也有中西合璧式,每一棟樓都不盡一樣,里邊住著的都是軍政要員,不是省長、部長、軍長,就是市長、局長、廳長、師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東山的民國別墅,自然會想到龜崗、啟明二馬路、恤孤院路、培正路和新河浦一帶,這里分布著大片數目繁多的民國別墅。(這次北京戰友都走了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如今農林上路“模范住宅區”的一棟棟花園別墅,是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這座城市記憶的實物保存。這里的每一棟洋樓,就如一間間小博物館,都有著自己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陳潭秋、惲代英、瞿秋白、張國燾、李立三、項英等來自全國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會,他們代表了全國420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參加了會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陳獨秀主持會議并代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作報告。總結中共二大以來的工作情況,特別是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經驗教訓,著重闡明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的必要性。馬林作了關于國際形勢與國際工人運動的報告,瞿秋白作了關于出席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的報告。各地區代表報告了本地區的工作情況。大會討論中就如何與國民黨合作問題發生了激烈爭論。陳獨秀、馬林贊成全體共產黨員和產業工人都應參加國民黨,并主張“一切工作歸國民黨”,以此推動國民革命運動;張國燾、蔡和森等強調保持共產黨的獨立性和加強黨對工人運動的領導,反對全體共產黨員特別是產業工人加入國民黨。經過兩天的激烈爭論,大會接受共產國際關于共產黨同國民黨合作的指示,決定采取黨內合作的形式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同時規定了保持黨在政治上的獨立性的一些原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大會的主要議程有三項:一、討論黨綱草案;二、討論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問題;三、選舉黨的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陳獨秀在報告中,著重說明了中國共產黨決定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依據和過程。代表們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經過討論,大會接受了共產國際關于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進行合作的指示,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等文件。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黨在現階段“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采取黨內合作的形式,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的重要任務。文件還規定了要保持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獨立性的一些原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大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李大釗、譚平山、王荷波、毛澤東、朱少連、項英、羅章龍等9人為中央委員,鄧培、張連光、徐梅坤、李漢俊、鄧中夏5人為候補中央委員,由陳獨秀、蔡和森、毛澤東、羅章龍、譚平山(后由于譚調職,改為王荷波)5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委員長,毛澤東為秘書,羅章龍擔任會計,負責中央日常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黨的三大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原則和共產國際的指示,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充分發揚民主,在分析中國社會矛盾和明確中國革命性質的基礎上,正確解決了建黨初期黨內在國共合作問題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統一了全黨的認識,正式確定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進行黨內合作的策略方針,使黨能夠團結一切可能聯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黨的三大結束的當天,代表們來到黃花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同志的指揮下高唱國際歌。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就在雄壯有力的國際歌聲中勝利閉幕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召開意義黨的三大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孫中山先生對國民黨進行了改組,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召開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國掀起了聲勢浩大、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眾運動,勝利地舉行了北伐戰爭,促進了中國革命的高漲。但是,大會對于無產階級領導權問題、農民問題和軍隊問題沒有給以應有的重視。中共三大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原理和中國的實際情況,正式確定了建立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共同進行和發展國民革命運動,為國共合作的建立和大革命的到來,做了思想上、理論上和策略上的重要準備。但中共三大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沒有提出工人階級應當努力爭取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的問題。</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廣州塔(英語:Canton Tower)又稱廣州新電視塔,昵稱小蠻腰,其位于中國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藝洲島)赤崗塔附近,距離珠江南岸125米,與珠江新城、花城廣場、海心沙島隔江相望。廣州塔塔身主體高454米,天線桅桿高146米,總高度600米。是中國第一高塔,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廣州塔是廣州市的地標工程,電視塔可抵御8級地震、12級臺風,設計使用年限超過100年[1]。廣州塔塔身168~334.4米處設有“蜘蛛俠棧道”,是世界最高最長的空中漫步云梯。塔身422.8米處設有旋轉餐廳,是世界最高的旋轉餐廳。塔身頂部450~454米處設有摩天輪,是世界最高摩天輪。天線桅桿455~485米處設有“極速云霄”速降游樂項目,是世界最高的垂直速降游樂項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廣州塔隸屬廣州城投集團,由廣州市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團負責施工,總建筑面積114054平方米,2009年9月竣工,2010年9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2010年10月1日正式公開售票接待游客。廣州塔有5個功能區和多種游樂設施,包括戶外觀景平臺、摩天輪、極速云霄游樂項目,有2個觀光大廳,有懸空走廊,天梯,4D和3D動感影院,中西美食,會展設施,購物商場及科普展示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中文名為“廣州塔”。世界大多數電視塔均以地名命名,廣州電視塔也需要使用地名命名,因為有海外調查資料顯示在純粹的老外中,對中國城市的了解主要是北京和上海,對廣州比較陌生,時常不知廣州在中國何處。因此,廣州電視塔的命名不僅是命名的問題,應該承載向全世界傳播“廣州”概念的要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2003年12月15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通過《關于加快廣州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提出本項目“由市建委牽頭負責,廣州電視臺配合”,正式啟動了廣州新電視塔建設工程。2004年廣州塔進行全球設計競標,中標方案:建筑設計高度450米,中部扭轉形成“纖纖細腰”的橢圓形。隨著高度的盤旋升高直徑卻逐漸減小,不同樓層的功能分布是根據其所在的氣候區而命題。2005年11月25日,廣州塔正式動工興建。廣州塔于2009年9月28日建成,廣州塔已于2010年9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10月1日起正式公開售票接待游客,并承擔廣州亞運會的轉播任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廣州塔建設用地面積17.546萬平方米,道路面積4.21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4054平方米,塔體建筑面積44276平方米,地下室建筑69779平方米。塔高廣州塔由鋼筋混凝土內核心筒及鋼結構外框筒以及連接兩者之間的組合樓層組成,核心筒高度454m,共112層[30],標準層高5.2m;樓層37層,其余為鏤空層,地下2層。37層樓面沿整個塔體高度按功能層分為A~E五個功能段。總建筑面積121788平方米。鋼結構網格外框筒由24根鋼管混凝土斜柱和46組環梁、鋼管斜撐組成,最高處標高462.70m。由鋼格結構和箱型截面組成的天線桅桿高146米,最高標高達600米。外框筒用鋼量4萬多噸,總用鋼量約6萬噸。作為廣州市的標志性建筑屹立在中軸線的珠江南岸,是國內最高、也是目前世界已建成的最高的塔桅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于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十九年(1893)落成,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為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陳家祠堂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廣府傳統建筑之一,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裝飾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譽為“嶺南建筑藝術的明珠”。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建筑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陳家祠堂集嶺南建筑工藝裝飾之大成,幾乎全部堂、院、廊、廳、門、窗、欄、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嶺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鑄一畫”即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及彩繪壁畫等建筑裝飾的高超技藝。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被收錄進德國的《世界建筑藝術》和英國的《中國古代藝術建筑》兩本巨著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陳家祠也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所在地,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各類珍貴文物與現代工藝精品共計20000多件,其中國家級珍貴文物近3000件,是廣東省內博物館中收藏明清以來廣東民間工藝精品最為豐富的藝術類博物館,包括石灣陶、廣彩瓷、象牙雕刻、粵繡、廣州木雕、磚雕、石雕等多種技藝的載體,涵蓋了廣東省所有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工藝門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陳家祠是廣州市著名的文化旅游景點,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評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2008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陳氏書院由曾任翰林院等職的東莞陳伯陶等48位陳姓紳士倡議興建,以“漢代太邱太祖”為始祖,是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宗親合資在廣州興建的合族祠,其主要用途是為全省各地陳姓族人在廣州備考科舉、辦理訴訟、繳納賦稅等事宜提供居住的場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1888年(光緒十四年),以陳穎川堂和陳世昌堂的名義購買廣州西門口外的連元街、荔枝灣福水塘、恩龍里等總面積約36600平方米的房產興建陳氏書院。至1893年(光緒十九年),書院落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1888年(光緒十四年),以陳穎川堂和陳世昌堂的名義購買廣州西門口外的連元街、荔枝灣福水塘、恩龍里等總面積約36600平方米的房產興建陳氏書院。至1893年(光緒十九年),書院落成。[4][24]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后,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民國期間,這里先后為文范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1981年,陳家祠進行全面復原維修,1983年,重新對外開放。1986年由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組藝術建筑在文物部門的保護管理之下,得以發揚光大,供國內外人士觀摩鑒賞。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2002,2011年,陳家祠以“古祠留芳”,“古祠流芳”的雅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南越國大事記</b></p><p class="ql-block">前221年,秦統一六國,隨后發兵嶺南。</p><p class="ql-block">前214年,秦在嶺南設南海、桂林、象三郡。</p><p class="ql-block">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龍川縣令趙佗代行南海郡尉。</p><p class="ql-block">前206年,秦朝滅亡。</p><p class="ql-block">前203年,趙佗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p><p class="ql-block">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政權。</p><p class="ql-block">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陸賈出使南越,趙佗歸漢。</p><p class="ql-block">前187年,呂后掌政,“禁南越關市鐵器”</p><p class="ql-block">前183年,趙佗反漢,自稱“南越武帝”</p><p class="ql-block">前180年,呂后逝世,文帝劉恒即位。</p><p class="ql-block">前179年,漢文帝劉恒派陸賈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p><p class="ql-block">前137年,趙佗去世,孫趙眜繼位。</p><p class="ql-block">前122年,趙眜死,趙嬰齊繼位。</p><p class="ql-block">前113年,趙嬰齊死,太子趙興繼承王位。</p><p class="ql-block">前112年,南越丞相呂嘉發動叛亂,殺趙興,趙建德繼位。</p><p class="ql-block">前112年,漢武帝調遣10萬大軍分五路進攻南越。</p><p class="ql-block">前111年,漢軍攻破番禺城,南越國滅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前言:南越國是兩千多年前秦將趙佗在嶺南建立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北倚五嶺,南臨大海,疆域包括今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的廣大地區,傳五世,歷93年。南越國在趙佗等人的積極經營下,對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全面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后設置郡縣,開啟了中央王朝對嶺南的首次經略。秦末,中原戰亂。代行南海尉事的趙佗,“擊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后接受漢朝冊封為南越王。南越國仿效秦漢政治制度,引進中原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實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發展海上交通和貿易交流,為嶺南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漢武帝平定南越后,以其地置南海、合浦、蒼梧、郁林、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嶺南重歸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遍布在中華大地上的文物和歷史文化遺產,是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賡續文明根脈,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深厚根基。“秦漢南疆-南越國歷史專題陳列”旨在通過展示廣東和廣西地區秦漢時期(尤其是西漢南越國時期)遺址和墓葬的出土文物和考古發掘材料,結合史籍相關記載,帶領觀眾見證嶺南地區逐步發展、并最終融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南越王宮:公元前203年,秦將趙佗據有嶺南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從此,確立了廣州兩千多年來嶺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南越國宮署遺址是番禺城最核心的地區,在這里先后發現了宮苑、宮殿、宮墻等遺跡,出土了大量的磚、瓦、石等建筑材料以及木簡、陶文等重要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些遺跡和文物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王宮選址的科學性,景觀設計的獨特性,真切地感受到一個塵封的南越王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結束語:南越國宮署遺址的考古發現,揭開了廣州城建史的新篇章。南越王宮是罕見的西漢諸侯國宮殿建筑之一,宮苑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皇家園林遺址,其造園理念和技術反映了秦漢園林的時尚,是中國早期園林的杰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南越國創立和發展,奠定了嶺南社會發展的基礎。</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图县|
南宫市|
囊谦县|
钟山县|
闽侯县|
娄底市|
芷江|
西安市|
崇左市|
通道|
南部县|
清河县|
定西市|
亚东县|
岳西县|
五家渠市|
永福县|
马尔康县|
乡城县|
嵊泗县|
探索|
辰溪县|
扎赉特旗|
卢龙县|
漯河市|
仙桃市|
新竹市|
上虞市|
永胜县|
武安市|
太和县|
田东县|
沅江市|
石楼县|
禹城市|
浦北县|
登封市|
姚安县|
青铜峡市|
南投市|
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