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西安南稍門不遠處</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一處清幽的古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剎內(nèi)雖無梵音裊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卻依舊林蔭綿綿,一片靜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就是大薦福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薦福寺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一座高大宏偉的佛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就是小雁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關(guān)聯(lián)著唐長安城的文化記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幽靜肅穆的獨特氣質(zhì)默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記錄著千年的歷史變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為與大雁塔并稱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安另一張“城市名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比大雁塔的熙熙攘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雁塔顯得尤為安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里古樹參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植被繁盛,樓閣交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處都是千年古剎的清幽感</span></p> <p class="ql-block"> 西安作為一座旅游名城,地標景點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大雁塔必然不能缺席,外地游客來西安,大雁塔也絕對是目的地之一。 然而作為西安另一張「城市名片」的小雁塔,卻鮮有人知曉!相比大雁塔,小雁塔顯得有些低調(diào)!但樸實、內(nèi)斂、不張揚,卻并不代表它平平無奇!</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本名“薦福寺塔”,始建于唐景龍元年(707年),位于唐朝長安城薦福寺,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經(jīng)卷、佛圖等而建的佛塔。比薦福寺稍晚,也比大慈恩寺的雁塔要晚一點,再加上規(guī)模又相對較小,因此被稱為小雁塔。</p><p class="ql-block"> 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的一部分,當時塔院并不在薦福寺內(nèi),唐朝末期的戰(zhàn)亂中,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后來薦福寺遷入塔院內(nèi)。明、清兩朝時期對薦福寺和小雁塔進行過多次修繕。</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是密檐式磚結(jié)構(gòu)佛塔。塔為青磚砌筑。塔平面為正方形。原為15級,約45米高,現(xiàn)存13級,1989年測定塔的總高度是43.395米,底邊長11.38米,高與底邊的比例是100比26。小雁塔的基座為磚方臺。基座下有地宮,為豎穴。基座之上為塔身,塔身底層較高,二層以上逐層高度遞減,故塔的輪廓呈現(xiàn)出秀麗的卷剎。塔身寬度自下而上逐漸遞減,塔身輪廓呈現(xiàn)錐形形狀。</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的塔身單壁塔內(nèi)中空,塔壁不設柱額,塔身上為疊澀挑檐,塔身每層磚砌出檐,檐部迭澀磚,間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層檐下砌斜角牙磚。塔底層南北兩面各開有一券門,青石門相。門框上布滿精美的唐代線刻,尤其門楣上的天人供養(yǎng)圖像。塔底層以上各層南北兩面正中均開有半圓形拱券門洞。小雁塔內(nèi)設有木梯,可登臨塔頂。</p> <p class="ql-block"> 在小雁塔的千年“生命”當中,經(jīng)歷了大小地震70余次,其中有4次可以說是小雁塔最危險的時刻,也就是在這4次地震中,使塔身三次開裂,后又三次合攏的現(xiàn)象,被人們稱為“神合之謎”。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公元1487年臨潼6級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小雁塔沿南北兩側(cè)各層的門窗洞口,從塔頂?shù)降孜萘验_一尺多寬的裂縫,將塔一分為二。</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是公元1521年,西安4級地震,此次地震使得該塔在一夜之間將一尺多寬的裂縫自己彌合如故,其外再次神奇般觀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是公元1556年,華縣發(fā)生8級大地震,距震中僅80余公里外的小雁塔,同樣也是在一夜之間又沿前次塔身裂縫處再次裂開。可是其后,又在余震作用下奇跡般復合、再裂開、又復合反復多次 。</p><p class="ql-block"> 第四次則是在1920年,寧夏8.5級大地震中,西安處于地震破壞區(qū)的中心,城樓、墻垣、民房多有搖塌。在這次地震里,小雁塔也未能幸免的第4次裂開,但最終并未垮塌,反而能自我修復一般,經(jīng)過震后"痊愈",又出現(xiàn)在世人眼前。如此情形到1965年,國家撥專款維修,并用鋼筋加固,才結(jié)束了小雁塔反復裂合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地震都不能將其摧毀,反而促成了它的“痊愈”。屹立了千年不倒的小雁塔,到底憑借什么樣的“本領(lǐng)”躲過這些地震災害呢?</p><p class="ql-block"> 小雁塔能夠在70余次地震當中“存活”下來, 跟它扎實的地基密不可分。據(jù)有關(guān)資料顯示,小雁塔的塔座半徑30米范圍內(nèi)的地基由夯土筑成半圓鍋底狀,而且在整片夯土層埋置了縱橫相錯的木梁,使地基橫向變形受到控制,抗折強度提高。這樣塔基在遭受地震時,能受力均勻,塔身就像“不倒翁”一樣,搖晃而不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與大雁塔相比,小雁塔顯得殘舊得多,尤其是塔頂缺的那一個豁口,為什么修整的時候沒把這部分補上呢?</span></p><p class="ql-block"> 小雁塔的塔頂是在明嘉靖34年12月12日(1556年1月23日)的關(guān)中大地震中被震落的。到了清康熙29年(1690年),“一重修塔臺,一重修塔院,一重修塔基”,并沒有修復塔頂。1963年提出整修方案時,因為尚未出土繪有塔頂原樣的一塊明代圖碑,只能以臆想重新設計頂和剎。但當時文化部的意見是“整修宜整舊如舊”,故維持原貌,小雁塔仍舊無頂。</p> <p class="ql-block"> 薦福寺最初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是唐睿宗李旦為其父唐高宗死后獻福而建佛教寺院,最初名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名為薦福寺。薦福寺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是唐代重要佛經(jīng)翻譯場所之一。薦福寺吸引了唐代許多高僧,其中以義凈法師最為著名。薦福寺毀于唐末戰(zhàn)亂。后來,薦福寺搬到塔院即今小雁塔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慈氏閣,明代遺跡清代復建。臺下中部為磚砌拱券通道,臺上殿宇,重檐歇山式屋頂。面闊3間,進深2間,周圍回廊。</p><p class="ql-block"> 南面重檐之間懸掛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敕賜薦福寺”木匾額。慈氏是梵文“彌勒”的意譯,慈氏閣是供奉彌勒佛的場所。1939-1949年間曾為胡宗南的辦公指揮部。</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存的薦福寺古建筑群為明清兩代重修,寺內(nèi)古建筑群大體延續(xù)了明代正統(tǒng)年間重修時的布局,寺內(nèi)殿宇建筑集中在山門直對小雁塔的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門、鐘鼓樓、慈氏閣、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小雁塔、白衣閣等。寺內(nèi)還存放有石人、馬柱等等民間文物以及各種民俗藝術(shù)展覽。</p> <p class="ql-block"> 南山門本是薦福寺塔院正門,始建于唐中宗時期,現(xiàn)今南山門為明正德九年重建,也是明清時期薦福寺的正門。形式為單檐翹角歇山式,下為青磚砌門洞。可以看出,南山門確實為三個門組成,中間一門為拱圈式,單檐歇山頂;兩側(cè)掖門為硬山頂,有短垣與中門相連。</p><p class="ql-block"> 南山門中門的南門楣上最初懸掛武則天書飛白體“敕賜薦福寺”匾,但因歷代摹刻多次,其飛白體今已不見。現(xiàn)南山門門額南面嵌有明正德六年(1514年)制“敕賜薦福寺”石刻寺名匾額,北面嵌有明代“最勝法門”石刻匾額。</p><p class="ql-block"> 而今我們游覽小雁塔景區(qū)時,南山門是不作為入口開放的,入口在薦福寺最北邊的門,也就是位于友誼西路上的西安博物院景區(qū)的北門,又或者可以從西安博物院院門(西門)進入。</p> <p class="ql-block"> 鐘樓,初建于明代,現(xiàn)為清代遺存,近代翻修。鐘樓為安放寺鐘之地,重檐歇山式屋頂,平面方形,周圍回廊。</p> <p class="ql-block"> 鼓樓,初建于明代,現(xiàn)為清代遺存,近代翻修。鼓樓為安放寺鼓之地,重檐歇山式屋頂,平面方形,周圍回廊。佛寺習俗,早晨擊鐘,傍晚擊鼓,以此號令僧眾禮佛誦經(jīng)。</p> <p class="ql-block"> 清代康熙年間以來,因薦福寺內(nèi)移來金代鑄造的鐵鐘,寺僧曉扣之則清音遠震,輔以雁塔秀影,形成了“關(guān)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勝跡。金代鐵鐘作為文物仍陳列于薦福寺鐘樓內(nèi)。</p> <p class="ql-block"> 薦福寺內(nèi)的古樹名木共計十棵,九棵為國槐,一棵楸樹,距今約800一1300年左右。其中五棵國槐分布于大雄寶殿前中軸線兩側(cè),其余四棵分布于慈氏閣南面和鐘鼓樓之間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 順著院墻向東,一方草坪上豎立著幾十根石刻拴馬樁。</p> <p class="ql-block">照片拍攝于2023年9月20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纳雍县|
明星|
万年县|
历史|
郑州市|
白山市|
盈江县|
东安县|
榆中县|
临朐县|
大姚县|
五寨县|
沁阳市|
大荔县|
万全县|
舒兰市|
阿鲁科尔沁旗|
五大连池市|
玛多县|
黔江区|
甘泉县|
阿拉尔市|
佳木斯市|
永福县|
新平|
五原县|
旺苍县|
青河县|
上高县|
乌鲁木齐市|
甘南县|
南和县|
曲靖市|
鹤壁市|
巴彦淖尔市|
西乌|
文成县|
洪湖市|
伊吾县|
姚安县|
河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