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中華玉文明的萬年史詩圖卷</b></p> <p class="ql-block"><b>2023.11.2-3.我們參觀了 南京博物院后,到揚州玩了3天,得知從11.7.開始南博為慶祝成立九十周年有個玉器特展,我們乘返程轉機的機會空出半天時間又到南博參觀了這難得一遇的 展覽,觀后覺得這真是個英明的決定!如果錯過就太遺憾啦。</b></p> <p class="ql-block"><b> 中國人對玉的迷戀,西方人對黃金、寶石的喜愛,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性格。</b></p><p class="ql-block"><b> 近萬年來,中國人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內斂、溫厚、低調、寬容、以和為貴的民族氣質、民族性格,而玉具有溫潤的氣質,自然而然地與中華民族的氣質結合到一起。</b></p><p class="ql-block"><b> 而古希臘文明,與水、海洋的結合更多,對外交流交往頻繁,使得西方民族性格更加開放自由。在這種大環境下形成的人的性格,自然更容易與當地的黃金、鉆石、紅藍寶石等更閃耀、有色的礦物質結合到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展覽 從這件九千多年前的東北小南山玉玦開始,帶領觀眾領略波瀾壯闊、群星璀璨的中華玉文明歷程。</b></p><p class="ql-block"><b> 這件玉玦制作工藝非常高超,形態規整。至少中國在近萬年前,就已經有完備的制玉技能,有玉裝飾品出現了。</b></p><p class="ql-block"><b> 此次特展南博聯合了國內40多家考古、文博單位,匯集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出土、傳世館藏頂級玉器藝術品,約600余件(組),打造一場極致的玉器盛宴。展覽講述中國近萬年綿延不絕的玉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關系,揭示中華玉文化所蘊含的中華文明的突出特質。展覽主體分為玉生華夏、玉成中國、玉美神州三個章節。</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章“玉生華夏”</b></p><p class="ql-block"><b> 圍繞史前(夏商以前)玉文化面貌,講述玉器如何融匯并推動中國史前文明化進程。以“萬年”為主題,以小南山成熟用玉為發端,揭示早期用玉如同星星之火點燃中華文明的曙光。</b></p> <p class="ql-block"><b> 生活在這片士地上的先民相信,玉可以感通天地,也能夠寄托人們對萬物的敬仰。玉,如點點繁星,在華夏大地廣袤原野上閃耀;玉,以燎原之勢,為熠熠生輝的中國史前文明增光添彩。</b></p><p class="ql-block"><b> 從一萬年前到約4千年前,考古發現在中國南北東西的這些文化遺址中逐漸都發現了各種形態的玉器。</b></p> <p class="ql-block"><b> 良渚文化早期的人鳥獸玉杖飾</b></p><p class="ql-block"><b> 1991 年出土于昆山市趙陵山遺址 77 號墓中,主體是一個側身人像,有眼,有嘴,有鼻,頭上戴著冠帽,冠帽上為一束羽翎,反手拖著一只獸類,頂上頂著一只肥鳥。是我國出土最早的人鳥獸圖案透雕精品。這件玉器的用途可能與氏族首領主持祭祀的事件有關。</b></p><p class="ql-block"><b> 這件玉器是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b></p> <p class="ql-block"><b> 良渚文化中期的神人獸面紋玉琮</b></p><p class="ql-block"><b> 82年出土于常州市武進寺墩遺址 4 號墓。高7.2厘米,寬8.5~8.3厘米,內孔徑6.1厘米。成分:透閃石軟玉</b></p><p class="ql-block"><b> 此玉器是良渚文化琢玉工藝的代表作品。上節是人面紋,下節是獸面紋。為良渚文化宗教信仰核心。</b></p><p class="ql-block"><b> 玉琮神人獸面紋圖案的線條采用了琢、刻兩種方法,琢紋寬0.2~0.9毫米,刻紋寬0.1~0.2毫米。玉器中的刻紋是玉工徒手直接雕刻。在放大鏡下觀察,這些細如發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刻痕連接而成,這也是鑒定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依據之一。而在四五千年以前,在沒有青銅、更沒有鋼鐵等金屬工具的條件下,面對硬度超過金屬的玉料,原始先民究竟是如何進行加工、使之成為品類眾多、紋飾繁細的精美玉器的,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謎。</b></p><p class="ql-block"><b> 這件玉琮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b></p> <p class="ql-block"><b>良渚文化晚期的刻符玉璧,放大看上面有刻符。</b></p> <p class="ql-block"><b>大汶口文化的項飾</b></p> <p class="ql-block"><b>大汶口文化的一組玉飾</b></p> <p class="ql-block"><b>紅山文化最早的玉龍,中華龍文化的源頭</b></p> <p class="ql-block"><b>紅山文化的獸面紋杖首</b></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的玉勾云形器及玉鐲</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玉鳳</p> <p class="ql-block"><b>紅山文化玉龍鳳佩及雙獸佩</b></p> <p class="ql-block"><b>凌家灘文化玉人,雙手舉于胸前</b></p> <p class="ql-block"><b>紅山文化玉人,手的擺法與凌家灘玉人特征相似。</b></p> <p class="ql-block"><b>凌家灘(安徽)文化玉鷹及玉玦</b></p> <p class="ql-block"><b>肖家屋脊(湖北)文化玉神面等</b></p> <p class="ql-block"><b>紅山文化神祖面紋玉鏟</b></p> <p class="ql-block"><b>龍山文化及石峁(陜北)文化器物</b></p> <p class="ql-block"><b>石峁文化牙璋</b></p><p class="ql-block"><b>據說古人用玉壁祭天,用玉琮祭地,用牙璋祭山川</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章“玉成中國”</b></p><p class="ql-block"><b> 圍繞以玉禮器參與國家形成、精神建立、玉成為社會準則、以玉比德的發展歷程,凸顯玉在國家制度、個體精神層面的意義。</b></p> <p class="ql-block"><b>在中國,牙璋的蹤跡,從最北端的陜北石峁遺址,到最南端的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以及越南北部地區;最東端在山東半島,最西端在四川成都平原的三星堆以及金沙遺址。從龍山文化出現,興盛于夏商周,與中華文明起源幾乎同步。</b></p> <p class="ql-block"><b>第一單元“呈禮”,圍繞夏商周三代華夏從古國走向王國,揭示玉禮器如何成為維持國家禮儀、制度運轉的載體。</b></p> <p class="ql-block"><b>戰國玉器</b></p> <p class="ql-block"><b>第二單元“比德”,則以東周至秦漢為時間線,描繪玉逐步人格化、以玉規范個體行為的過程。</b></p> <p class="ql-block"><b>珩(heng),古代一組玉佩上面的橫玉</b></p> <p class="ql-block"><b>珩的佩戴方法,謙謙君子的形象</b></p> <p class="ql-block"><b>S形玉龍飾 戰國晚期—-西漢早期</b></p><p class="ql-block"><b>徐州市獅子山楚王墓出土</b></p><p class="ql-block"><b>徐州博物館藏</b></p> <p class="ql-block"><b>玉卮,戰國晚期</b></p><p class="ql-block"><b>卮(讀:枝),是古代一種盛酒的器皿,產生于戰國時期,秦漢時非常普及。</b></p> <p class="ql-block"><b>第三章“玉美神州”則以三國至明清玉器發展為主線,全面展示玉器演變歷程,從玉料、工藝、人文內涵等多個方面,呈現出中華玉文明的發展巔峰。</b></p> <p class="ql-block"><b>唐代貴婦裝飾</b></p> <p class="ql-block"><b>南宋 以瓷類玉的典型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金蟬玉葉飾件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b></p><p class="ql-block"><b> 1954年 出土于江蘇吳縣焦山鄉五峰山一處明代墓地</b></p><p class="ql-block"><b> 全國唯一的金蟬玉葉是一支發簪的一部分。形神畢肖、金光閃耀的蟬棲憩在玉葉上。</b></p><p class="ql-block"><b> 它嘴巴微張 好似在奏鳴。整個金蟬的重量為4.65克,含金量達到95%,蟬翼厚度僅為0.2毫米,可以說真是薄如蟬翼。</b></p><p class="ql-block"><b> 金蟬玉葉的造型非常精巧: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蟬棲息在晶瑩溫潤的玉葉之上,側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好象正在奏鳴;玉葉長5.2厘米 寬約3.2厘米,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做成,葉脈分明,潔白無瑕,將金蟬微微托起。</b></p><p class="ql-block"><b> 金蟬玉葉以金和玉兩種材質巧妙結合,寄寓了“金玉良緣”、“玉振金聲”等美好愿望。</b></p> <p class="ql-block"><b>細部</b></p> <p class="ql-block"><b>嵌寶金托玉爵,上邊是正面,下邊是側面。</b></p><p class="ql-block"><b>北京十三陵定陵萬歷皇帝棺內出土</b></p> <p class="ql-block"><b>放大看</b></p> <p class="ql-block"><b>乾隆60歲退位后給自己制的“太上皇帝”印章</b></p> <p class="ql-block"><b> 這真不愧是一場極致的玉器盛宴,匯集了全國各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中的頂級玉器。</b></p><p class="ql-block"><b> 看著這一件件巧奪天工的手工作品,不知我們的先輩耗費了多少精力,匯聚了多少人的聰明才智,才讓我們有了今天這場美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b> 也要謝謝舉辦這場展覽的工作人員!</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同县|
永川市|
鄂尔多斯市|
三门峡市|
桓仁|
政和县|
丹东市|
荣成市|
吴桥县|
曲靖市|
东乌珠穆沁旗|
马关县|
乌兰察布市|
祁阳县|
株洲市|
九寨沟县|
益阳市|
清新县|
岢岚县|
宝鸡市|
都匀市|
浦江县|
寿阳县|
芒康县|
阿图什市|
郯城县|
东宁县|
西乌珠穆沁旗|
昌平区|
灵川县|
武冈市|
贞丰县|
来安县|
平遥县|
泸西县|
新郑市|
密山市|
丘北县|
眉山市|
绥宁县|
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