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圖片 王定軍、李冬平、凱哥、網絡圖片等 </p> <p class="ql-block"> (四) 文化底蘊,積淀深厚</p><p class="ql-block"> 說到桃川洞,不得不說到它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積淀深厚。好山好水養人文,悠悠歲月雅自來。桃溪書院,濃濃的書香氣,文脈綿延不絕;村落文化,農耕文明的氣息,傳承湘南古韻;南來北往,多元文化交融,兼容并蓄之風。置身田野,聆聽寂靜時光;置身古村,聆聽鄉韻悠長;置身街巷,聆聽世間繁華。</p> 唐末,馬殷割據湖南,奪取嶺南數州,五代的后梁封他為楚王。有桃川洞石枧村周氏女,才貌出眾,選入馬殷后宮,封為嬪妃。后唐天成五年(930),馬殷駕崩,周氏放歸故里,削發為尼,潛心向佛,擇村外雄山為念經拜佛場所,罄其所有,招募工匠依山就勢,鑿窟造像,遂成雄山寺,距今1000余年。雄山寺摩崖石刻,造像精美,布局錯落有致,總共10余窟100余座造像,現存造像48座,另有乾隆至道光年間的石雕像4座。石枧雄山寺,為我國最南端大型石刻造像,已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p class="ql-block"> 社撥周家,簪纓繼世,在桃川洞傳為佳話。北宋時期笛樓(今疊樓村)人周堯卿,祖孫父子、兄弟叔侄共14人先后中進士,令人高山仰止。周堯卿(994-1045),字子俞,天圣二年(1024年)進士,積官至太常博士。為官雖不高,卻以學行聞名,其治學不專于傳注,問辯思索,務求通曉,尤其長于《毛詩》、《鄭詩》及《左氏春秋》。與道州侄兒儒家理學思想開山鼻祖周敦頤志趣相投,常有書信往來,并稱為北宋“瀟上兩先生”。時任樞密副使范仲淹薦其經行可為師表,未及用而卒。《宋史》有傳,唐宋八大家曾鞏《隆平集˙儒學行義》有傳,歐陽修特為其撰墓志銘,“于事君而忠仁,于宗族而睦,交于朋友而厚,施于為政而篤”,給予了較高評價。2020年,永明歷史文化愛好者一行懷著朝圣的心,來到疊樓村尋訪周堯卿遺跡,可惜時移世易,舊貌蕩然無存,周公余蔭至清末戛然而止。</p> <p class="ql-block"> 崇福鄉吳家岡人吳舜舉,宋皇祐元年進士,能文能武,《永明縣志》有傳。宋天圣間,吳舜舉協助狄青破儂智高,謚賜護國將軍,鄉人為之立祠。《宋史·蠻夷傳三·廣源州》:“至和初,余靖督部吏黃汾、黃獻珪、石鑑、進士吳舜舉發峒兵入特磨,掩襲之,獲阿儂及智高弟智光、子繼宗、繼封。”吳舜舉卒后,葬于回龍圩下巖村圣人山麓,主峰兩側是對稱的小山,如同帶刀護衛。</p> <p class="ql-block"> 書館,古代教授初學、典籍之所。桃川書館這個地名,文化譽彩濃郁,一洞風雅盡藏于此,記錄著時光里的故事,沉淀出五彩的光芒。清同治十年(1871),桃川合洞之民眾,在桃川洞中心里川村附近創建桃溪書院,以培植子弟。清光緒末年,廢科舉,興學堂, 改桃溪書院為“桃溪高等小學堂”。民國初,改名為“永明縣桃溪高等小學校”,1958年附設初中,1960年升級為江永縣第二中學。如今的桃川書館,仍然名實相符,朗朗的讀書聲響徹云霄,《尚義堂序》碑文記敘著過往的榮耀,傳承著仁愛、信義、禮敬和智慧。“桃陰掩藹映清溪,玉署香浮碧漢齊。可是仙才留副墨,若為多士吐虹霓。”明劉澤大《桃溪書院》,借用來贊美桃川洞的桃溪書院再恰當不過了。 </p> <p class="ql-block"> 霸王嶺雄踞東北部都龐嶺,莽莽林海,密林不知路,鳥鳴山更幽,青峰疊翠,彩云生輝,登頂而盡攬桃川洞山水田園風光。霸王嶺海拔1044.1米,名字霸氣,山也霸氣,是桃川人心目中的圣山,不少人想當然認為它是桃川洞的第一高峰,其實不然,它連前三名都擠不進,西南部萌諸嶺的石址界海拔1757米,比它要高700余米。霸王嶺古稱伯王峰、霸王峰,山麓有天地坪,寬廣數十畝,清地方民團曾在此與紅巾軍激戰;山巔建有瞭望哨,原為防空、防火之用。</p> <p class="ql-block"> 上墟王氏族譜載有王文蒸《霸嶺凌霄》詩一首并附引語:“村西北霸王嶺,載在縣志,高超百嶺。相傳楚項羽曾屯兵于此,故名。嶺上有清池、巨壑、金銀、兵器,樵者常見而不可得。‘凌霄峻嶺欲有天,特起超群比圣賢。百萬嵾嵯歸此處,八千子弟憶當年。清池應有魚龍化,巨壑知無珠玉圓。快把云梯平地立,好來頂上看神仙。’”霸王嶺,也有不少人說是因鄧霸王而得名。鄧四,人稱鄧霸王,桃川洞鄧家村人。元末明初,湘南一帶兵燹不斷,有族譜為證,永明縣個別村莊人口基本消失。鄧四揭竿而起,率領民眾上千人攻城略地,先占縣境,后陷縣城,再聯合紅巾軍攻下道州、衡州與酃縣,震驚朝廷,一度雄霸一方,后被覆滅。鄧霸王所作所為,是耶非耶,今不置評。若將鄧霸王比作人杰似乎拔高了,但應夠得上一方梟雄,將其喻之為桃川人的圣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p>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瀟賀古道,自湖南道州,經永明(江永),入廣西富川,至賀州,它是古代中原連通嶺南地區的軍事征伐、民間交往、民族遷徙、多元文化融合的交通要道。瀟賀古道在桃川洞,沿途散布著精美的古村落,如上甘棠、城下、上洞等古村。唐太和二年(828),周氏徙居上甘棠,迄今已有千余年。上甘棠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三大頭銜于一身,留下了月陂亭摩崖石刻、步瀛橋、壽隆橋、文昌閣、壽萱亭等名勝古跡。 桃川洞,見證了瑤漢交融的歷史進程。南宋末年至明初,永明縣一度陷入長達百余年時斷時續的動亂,高山瑤、盤古瑤等“縣中猺峒竊發,為民害”,同時,大量本地和周邊地區逃脫州縣編戶身份的無籍漢民,聚集在桃川洞的偏遠山地,不服王化。明洪武二十九年,包括清溪、古調、扶靈、勾藍等族群在內10多支山民,接受朝廷招安,下山入籍,官府“有司歲犒牛酒,以示羈縻”,今天的清溪、古調、扶靈、勾藍四大民瑤就此形成。漢瑤融合衍變,漢轉瑤,瑤轉漢,反反復復,無非政策導向,最終民族團結與進步成為主流。 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湖湘文化與桂系文化,在桃川洞進行了強烈的碰撞與交融,孕育出濃郁的湖廣特色美食文化。桃川人的慢節奏生活,是從早上“打油茶”開始的,一鍋苦,二鍋夾(澀),三鍋、四鍋好油茶。連喝三碗不過癮,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好這一口。油茶抗菌、驅寒、祛濕保暖、提神健脾,被譽為"神仙湯"。懶得動手的人,喜歡悠閑散步到各個早餐店,來一碗滿嘴的香辣味兒的桃川米粉或鮮美細膩的米豆腐。 桃川人“拎精”,對美食的追求永不妥協,總能利用大自然的饋贈,做出一道道老少皆宜的特色美食。桃川席上佳肴,如無骨板鴨、香芋扣肉、柚皮蒸排骨、紅棗粉蒸肉、魚粿等,強烈刺激你的味蕾。制作桃川無骨板鴨,先將鴨骨架完全去除,再經過腌制、熏烤等工藝后形成臘味菜。成品板鴨外形美觀,皮色油黃發亮,食囊以下沒有刀口,看上去好象是一只沒有剖開的鴨子,只是稍稍壓扁了一點。無論是燒烤、清蒸、油炸均是香酥可口,唇齒留香。“香芋扣肉”是逢年過節、待客聚餐必備的菜肴,又稱為“團圓菜”。所謂“扣”,即肉經炸后切成長方形塊狀,與香芋相間拼擺在海碗中,蒸透了再覆扣在大盤中上席。 桃川的灰水粑粑、粽子、梭子粑粑、糯米粿、糖粑、蕨根粑粑、綠豆糕等各色小吃,酥脆、可口、香甜、粘軟,足以讓你回味無窮。桃川涼粉可稱一絕,不同于四川或陜西涼粉和廣式黑涼粉,本地涼粉籽漿液與古井水融合后,再加入鮮綠大片的六月雪葉汁促使凝固。六月雪葉汁的加入,不僅使涼粉口感更具Q彈爽滑,外形更晶瑩剔透,而且還給涼粉增加了疏風解表清熱利濕等功效。 <p class="ql-block"> 桃川洞豐富文化底蘊歷史魅力,吸引著一幫本地愛好者,成立民間、民俗、山歌等各種協會,舉辦賽歌會、美食節、坐歌堂等活動,挖掘桃川洞傳統文化。值得一提李冬平,小名三寶,是一位對古典建筑特別癡迷的傳奇人物,他建在下墟的私人博物館“三寶堂”,占地800多平方米,頗有嶺南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奇花異木之風格,更有古陶瓷、古玉器、古木器等10個藝術展廳,讓人目不暇接。他和朋友在下甘棠花費10年功夫,建成的仿古建筑“大夫第”巧奪天工,總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二層走馬木樓建筑,傳統榫卯結構,數十個木雕、木工師,傾注匠心雕刻人物、動物、花草上千組,精致細膩,栩栩如生,美輪美奐。</p> <p class="ql-block"> 好鳥難飛的桃川洞,彌漫著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桃水河畔流傳下耳熟能詳的故事,逝去的歲月,保留著農耕文明的鄉愁記憶,刻下了塵封已久的鼎盛時光。桃川洞既是一幅畫,又是一本書,我們從古之賢達、人文景觀、文化傳承,可以讀懂桃川洞,感受到它的古老和神奇。</p><p class="ql-block">本文寫作得到王旭芳、周進全、何實補等先生的幫助,特此致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湄潭县|
江口县|
德保县|
神木县|
翁牛特旗|
紫阳县|
平定县|
安丘市|
陆川县|
化州市|
邻水|
云南省|
潼关县|
阿勒泰市|
漳浦县|
文登市|
柘荣县|
晋江市|
磐安县|
富锦市|
饶河县|
观塘区|
武山县|
峨边|
抚宁县|
德令哈市|
古浪县|
江陵县|
海伦市|
潞西市|
衡山县|
海盐县|
清原|
久治县|
广元市|
团风县|
大庆市|
永仁县|
德惠市|
北安市|
佛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