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農歷甲辰,中國龍年。龍在十二生肖中是唯一不存在的動物,但卻是十二生肖中最受人們重視、最為喜慶的年份。在整個中華民族,包括我國的少數民族及世界各地華人都以自已為龍的傳人而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 從春秋戰國直至明清,龍始終是銅鏡最為樂于表現并普遍存在的一個重要題材。銅鏡上的龍不僅豐富多彩、形象生動,而且清楚地記錄了龍的形象演化傳承過程。</p><p class="ql-block"> 鑒泉閣收藏了數十面歷代鑄造流行的龍紋古銅鏡,從中可看出龍形象演變的三個階段。</p><p class="ql-block"> 第一階段是從春秋戰國到西漢初期,為龍的圖騰期,一般都是蟠螭龍或蟠虺龍。多數龍均無角或不明顯,軀體呈C形或S形卷曲狀。</p> <p class="ql-block"> 這個時期的龍紋都是“龍蟲并雕”,龍被稱為“螭”、“虺”等。因為誰都沒有見過真正的龍,故龍的形象抽象、朦朧、飄渺,可會意而不能圖形。人們將龍與雷電(閃電)及龍卷風等自然現象聯系起來,認為閃電及龍卷風等就是龍的現身。龍有呼風喚雨的神性,要想風調雨順,就得敬畏和祈求龍的恩賜。銅鏡上的龍紋也自然離不開云雷,甚至龍與云雷合為一體。</p><p class="ql-block"> 第二階段是從西漢中期到東漢,龍與某些走獸動物逐漸接近,一般稱之為走獸龍。</p> <p class="ql-block"> 這個時期的龍紋基本保留了戰國時期龍紋的基本構圖方式,在蟠螭、蟠虺的基礎上作些走獸狀的變化和創新,無固定形態。龍身可長可圓,龍足可有可無,龍形或行走或騰飛……可謂各種想象創意盡情展現,相對“標準規范”的龍形象已呼之欲出。這個時期的龍紋飾銅鏡上還出現了龍與神人、動物、禽鳥等相互組合、襯托的畫面,有的還配以銘文。</p><p class="ql-block"> 第三階段是東漢以后的歷代龍形,可稱之為盤龍期。各種吉祥動物的特征集于一體,高浮雕技藝的廣泛使用,使得銅鏡上的龍紋飾立體、寫實、具象、生動。龍的形象逐步神化,成為中華民族凜然不可侵犯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這面東漢單龍鏡造型優美,生氣勃勃,從先前的抽象附會圖樣變為成熟具相的形態。龍的形象基本固定: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p> <p class="ql-block"> 唐鏡龍紋愈加生動、霸氣,且有靈動美感,龍的形象栩栩如生,一條氣沖霄漢的單龍布滿整個畫面,大有氣吞寰宇之勢。</p> <p class="ql-block"> 相較于漢唐,宋代及遼金龍紋少了幾分威武,但在造型上更加靈動清秀,而且出現了雙龍。</p> <p class="ql-block"> 元代龍紋鏡存世較少,鏡中龍的形象清秀飄逸,婉轉修長,具有輕靈舒展的柔和美感。</p><p class="ql-block"> 元代還出現了龍的尾部如魚尾一樣的魚化龍和水中蛟龍等。</p> <p class="ql-block"> 明清龍紋鏡雖數量較多,但創新不夠,基本上沿襲宋元風格,龍的軀體更加婉曲流暢,清麗秀雅。龍爪有四爪和五爪。</p><p class="ql-block"> 中國的龍文化源遠流長,龍是華夏圖騰,龍更是華夏民族自強自立、威武不屈、不畏風險、永不止步的精神象征。龍紋銅鏡以其獨特的精神魅力和精堪技藝在中國的銅鏡文化中延續了2000多年,龍紋銅鏡是中華龍文化的物質濃縮體,值得每一位華夏子孫倍加珍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兴区|
安国市|
黄冈市|
康马县|
沙湾县|
五河县|
泾阳县|
丰原市|
桓台县|
微山县|
临清市|
彭泽县|
利辛县|
资阳市|
河池市|
新宁县|
江门市|
岳阳县|
松原市|
五寨县|
尉犁县|
上思县|
石门县|
怀来县|
留坝县|
桂林市|
蚌埠市|
哈巴河县|
上饶市|
和龙市|
乌拉特后旗|
邛崃市|
峡江县|
阿拉善盟|
于田县|
灌阳县|
罗源县|
桃园市|
泰兴市|
加查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