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從小到大,對陜北的窯洞很是熟悉,一是家鄉(xiāng)毗鄰陜北,二是延安的故事中離不開窯洞。漸漸的又耳聞陜西還有一種民居——地坑院,號稱“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隨心中充滿了無限好奇,總想一睹芳容。四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償所愿,終于見到了聽聞以久的地坑院,但卻是在河南三門峽市。??</p><p class="ql-block"> 去往地坑院的途中,心里頗有疑惑。河南地坑院什么樣?與陜西地坑院一樣嗎?古語講: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河南、陜西雖為近鄰,但風土人情不盡相同,地質環(huán)境相差甚遠,同名的地坑院是一回事嗎?好在陜西的地坑院也只是聽聞并未目睹,先見為主,見識了河南的地坑院有了地坑院的概念,才好比較各地的地坑院之異同。此時疑問好是可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初見地坑院,因朋友按排中午招待(</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大王村<地址或有誤??>的醬燒豬頭,</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豬頭酥爛,色澤黃亮、香味醇厚、肥而不膩、瘦而不柴</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故而行色匆匆未及細品,但其</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奇全</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四年后的2023年初夏,當游覽了山西永濟的鸛雀樓和普救寺后,到河南陜州的距離只有幾十公里,便迫不及待的穿過中條山又一次來到了河南三門峽市,再一次游覽陜州地坑院。:</span></p> <p class="ql-block"> 陜州區(qū)乃三門峽市的西部地區(qū),建國后一度稱為陜縣。大概在西周時期以陜州劃界,以東周公主政,以西召公治理,陜西的得名即由此而來。從市區(qū)驅車前往地坑院,接近景區(qū)時路的坡度陡增,遠遠仰望,一條平直的線條分開了天地,這就是所謂塬的地貌了。所謂塬其實是一塊四周陡峭、頂部平坦的臺地,地坑院就是在這種特殊的地貌條件下誕生的人類建筑形式。</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的入囗建在臺地的一側,展示大廳的屋頂即是臺頂,在展示大廳的最后,經(jīng)過一條平直的甬道直接來到了地坑院的院中!直接的感受是屋頂種大樹,進屋未見村!??????游覽后方知整個景區(qū)是把十幾個地坑院用甬道串連起來,用來展示陜州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p><p class="ql-block"> 地坑院中最令人矚目的當屬建于院中的穿山灶。灶頭燒火,九口鐵鍋一字排開同時工作,煎炒烹炸互不耽誤,做個十桌八桌宴席豈不一蹴而就,而且充分利用了熱能,更是節(jié)能環(huán)保。細想一下,灶臺上兩三口鍋同時工作很是平常,但也可能伴隨著后邊的鍋火力不旺的困惑。九口鍋一個火源能同時工作,恐怕還是地坑院這一特殊的建筑方式契合了物理學的熱學原理而成功的。絕對的超前意識,農(nóng)耕文明的精華??????!</p> <p class="ql-block"> 進到一個較大的地坑院中,四周環(huán)繞著十多孔窯洞,按現(xiàn)代意義劃分可視為客廳、臥室、書房、廚房,同時也布局了倉儲、工具間、操作間甚至牲口圈的空間,在完全滿足居住需要的的同時,又提供了部分生產(chǎn)活動的廠地。進得院來真正成為了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春夏秋冬奈我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游走于景區(qū)的各個院落,逐間觀看房間內古樸的陳設,即驚詫于廚房排煙在門面上方的巧思,又驚嘆于院中深挖四五米的滲水井的妙想,不由得感慨地坑院功能的齊全,深為古人生存的智慧折服!?</span></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的每個院落中,在一角都有一條斜向上的通道(據(jù)說水井都在這條通道里)。沿著通道上來,四周地勢平坦,少數(shù)的公用建筑零星散布在村中,村里有眾多不知年代的參天大樹,四方形的磚砌護欄提醒著下面是一個個的地坑院(護欄應該是改造為景區(qū)時加上的,最早的地坑院并無此設施,而是依靠院中大樹的樹梢高出地平面而提示此處有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站在村子里,望著滿眼的樹木,想象著辛勤勞作一天的農(nóng)人黃昏時回到家中,院內炊煙繚繞,屋中兒孫繞膝的歡聲笑語,才體會到“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所言不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中國人的思想深處,挖坑的預意不著人待見,大概率會躲著。而為了生存挖坑筑房而居,只能說明歷經(jīng)選擇,地坑院是最適合當?shù)氐乩憝h(huán)境的居所!破除了思想的禁錮,也是地坑院最奇妙之處!</span></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中已在景區(qū)穿行兩個多小時,時值初夏時分,河南的天氣已很是炎熱,但地坑院中卻十分涼爽。回想初次來到地坑院是深秋時節(jié),暑熱雖未消退,但地坑院亦是涼爽宜人,可見地坑院冬暖夏涼的特點不假。</p><p class="ql-block"> 地坑院的修建總結有四省,即省時、省工、省料、省錢,其功能又有四防,即防震、防風、防盜、防火。故而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陜州區(qū)、山西運城、甘肅隴東的慶陽及陜西咸陽三原縣等地多有分布。此行游歷了河南的地坑院,對地坑院有了初步了解,雖不知其他三省的地坑院與此有何異同,但地坑院的構造和功能,讓其名列中國最具特色的四種民居(陜州地坑院、廣東開平碉樓、福建漳州土樓、云南吊腳樓)之列確實是實至名歸!</p> <p class="ql-block"> 地坑院的選址首先是特定的地質結構,均建于塬——這一特殊地貌,并適應了當?shù)貧夂蝾愋汀珊瞪儆辏侨祟惿嬷腔鄣慕Y晶。人類在歷史的長河中,與自然如何相處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恩格斯曾經(jīng)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所以說<span style="font-size: 18px;">改造自然的前提應該是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只有和諧才能共生,人類的文明才會永續(xù)延綿!</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枞阳县|
高要市|
台州市|
望江县|
塔城市|
东安县|
东阳市|
竹北市|
鄄城县|
望谟县|
商水县|
工布江达县|
怀安县|
阳泉市|
册亨县|
宜城市|
桑日县|
临安市|
安庆市|
松滋市|
荆州市|
辽宁省|
望江县|
石景山区|
公主岭市|
通城县|
辽阳市|
广灵县|
渭南市|
福安市|
额济纳旗|
肇东市|
太仆寺旗|
建阳市|
镇巴县|
太康县|
忻城县|
克东县|
黔江区|
蒙自县|
牙克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