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鼎城目擊?索縣情緣</p><p class="ql-block"> 文圖/老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離開故鄉,才獲得了故鄉】</p><p class="ql-block"> 這是著名導演、作家賈樟柯的感懷。又何嘗不是我的共鳴。</p><p class="ql-block"> 1991年大學畢業后,我離開故土漢壽,到長沙打拼,并在長沙安了家。 </p><p class="ql-block"> 雖然漢壽隸屬于常德市,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漢壽話跟常德市井口音有一滴滴兒差異。只是,域外人難以甄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蝸居鄉間時,我總以漢壽人自居,遠離漢壽定居長沙,我成了常德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2年里,長沙的兄弟朋友也實實在在地將我劃歸德語系(講常德話的人)。人們習慣了用區域鄉音來甄別一個人的祖籍源頭。遠離家鄉的游子,物理距離是測量鄉愁粘稠度的一把尺子。</span></p><p class="ql-block"> 9月初,我被湖南省委巡視組抽調到常德市鼎城區巡視,到該區的韓公渡鎮下沉調研時,其境內的“索縣漢代古城遺址”指示牌在車窗前一閃而過,“索縣”二字讓我倍感親切。讀初中時,地理、歷史老師曾告訴我:今天的漢壽縣,古時候叫龍陽,屬于古索縣范圍。</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有了勾陳歷史的沖動。 </p><p class="ql-block"> 通過史料檢索,驚喜地發現,鼎城與漢壽原本一衣帶水,血脈相連。漢壽縣罐頭嘴鎮與韓公渡鎮貫連一體,兩千多年來,無論時局怎么動蕩,版圖怎么變幻,他們依舊比鄰而交,不離不棄。</p><p class="ql-block"> 索縣漢代古城遺址位于韓公渡鎮城址村,俗名崆嚨城,又名漢壽城。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史料顯示,秦始皇年間(前221~210),分天下為36郡,常德屬黔中郡。在黔中郡內置臨沅縣,為置縣之始。漢高祖五年(前202),在臨沅縣東分置索縣。<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漢書·郡國志》載,東漢順帝陽嘉三年(134)將索縣更名為漢壽縣,并將荊州刺史治所移至于此。古索縣的疆域很廣,</span>現在的鼎城區后河片區一帶包括西洞庭西湖全境、安鄉一部分、現在的漢壽縣全境都是古索縣的范圍,后來,朝庭將索縣東南的一部分析出,設置龍陽縣,也就是今天的漢壽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的索縣古城址,與今天的漢壽縣有著兩千多年的情緣重疊。</span></p><p class="ql-block"> 巡視鼎城之前,我很少涉足這里。對于我來說,鼎城比較陌生。 歷史的因緣,拉進了我和它的距離。</p><p class="ql-block"> 阡陌縱橫,文脈傳承。兩千多年里,常德、鼎城、漢壽的先民,沉吟洞庭號子、沅水絲弦,余音裊裊,悲欣交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因為此次的巡視工作之緣,我開始對鼎城戀戀不舍。鼎城、漢壽,漢壽、鼎城,古索縣的兒女,在新時代的征程奮進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們離開故鄉,才獲得了故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此行此緣,因了千百年的古索濃情!</span></p> <p class="ql-block">進入索縣漢代城址</p> <p class="ql-block">夕照下的韓公渡小鎮</p> <p class="ql-block">捉迷藏的夕陽在車窗外閃躲</p> <p class="ql-block"> 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降曹后,解白馬之圍,曹操表奏其為漢壽亭侯。東漢時,十里為一亭,十亭一鄉,亭當時只相當于村一級行政單位,以關羽當時的戰功,漢壽亭侯應該是很大的獎賞,也可以推測當時漢壽城的繁華程度。一些學者對此不了解,將關羽誤為漢·壽亭侯。 </p><p class="ql-block"> 唐元和元年(806)至十年,劉禹錫任朗州司馬,曾踏尋該城故址,并賦詩一首《漢壽城春望》以記之【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華表半空經霹靂,碑文才見滿埃塵。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劉禹錫到古城游歷是在古城作為縣治的200多年后,當時城市已經荒廢,但仍然可以看到曾經的繁華。 </p> <p class="ql-block">索縣故城遺址出土“永元十五年”紀年磚(網絡資料照片)</p> <p class="ql-block">索縣遺址石構建(網絡資料圖片)</p> <p class="ql-block">索縣遺址一角(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考古發掘(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出土部分文物(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出土石碑(網絡圖片)</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漢壽縣,戰國時期屬楚地。秦為黔中郡地。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年),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王朝長壽不衰之意,治所在今常德市鼎城區韓公渡鎮境內。三國時期,漢壽縣改為吳壽縣。赤烏十一年(248年),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治所于今縣城,屬武陵郡。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改為辰陽縣。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復名龍陽。紹興五年(1135年),升縣為軍,移治黃城寨(今聶家橋鄉黃城港)。紹興三十年(1160年),復縣,治所遷回原址,隸屬鼎州。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州,轄沅江縣,屬常德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降為縣。清屬常德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龍陽更名漢壽。</p> <p class="ql-block">顏昌頤故居旁的桔樹掛滿果實(老樂手機拍攝)</p> <p class="ql-block">蔡家崗鎮一農戶家的柿子樹枝探出墻外,果實累累,十分誘人。</p> <p class="ql-block">珊珀湖秋韻</p> <p class="ql-block">大伯認真地梳理珊珀湖的水草</p> <p class="ql-block">湘珊瑚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培育的茄子也這般勾人眼球。</p> <p class="ql-block">轄區某水產示范區暢游的銀魚</p> <p class="ql-block">從落日到余暉,再到一彎鐮月。這天然的舞臺布景,為鼎城添彩不少。遠眺,鼎城人成了觀眾,近觀,鼎城人是山水實景演員。</p> <p class="ql-block">漫步沅江河堤</p> <p class="ql-block">沅水江面流光溢彩,夜色璀璨,靜影沉壁。遼闊的江面,宛如一塊五彩織錦。</p> <p class="ql-block">江堤上品茗聊天的人們。快節奏與慢生活自由轉換,展示了鼎城人通透樂觀的生活態度。</p> <p class="ql-block">是誰在碧波蕩漾的沅江南北揮毫描繪這碩大的金色圖騰(橋面和環形引橋拐彎勾連造型,宛如斜躺著的“鼎城”二字拼音第一個字母d和c造型)</p> <p class="ql-block">鼎城夜色</p> <p class="ql-block">鼎城夜色</p> <p class="ql-block">清晨七點的鼎城一角</p> <p class="ql-block">鼎城的清晨</p> <p class="ql-block">晨霧里的鼎城</p> <p class="ql-block">鼎城一角。如水墨畫一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川市|
英德市|
乌兰浩特市|
遂溪县|
健康|
英山县|
府谷县|
含山县|
陆川县|
九江县|
锡林郭勒盟|
阿尔山市|
华阴市|
临潭县|
东至县|
江山市|
南开区|
河津市|
安顺市|
讷河市|
垣曲县|
四川省|
甘洛县|
闽侯县|
白玉县|
晴隆县|
安宁市|
溧水县|
贵溪市|
晋州市|
乌兰察布市|
新疆|
苏尼特左旗|
吉木萨尔县|
沙坪坝区|
荔波县|
湖北省|
邓州市|
台东县|
灵宝市|
竹北市|